今夜,我想为“小月月”发声

镜享人生

<h3>  距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三批医疗队出发已经半个月时间,觉得时间比以往过的慢了很多,也许是因为工作和生活频率慢了,或许也是因为期盼着“英雄”们驰援归来心切……总之,这几天朋友圈、新闻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仿佛他们就在身边。但转念一想,他们的环境绝对跟我们相比是另一个世界,他们所经历的也许是我这一生都难以企及而又向往的。</h3> <h3>  一直认为,我们内镜护士肯定是实在不行才需要的,所以当我的小朋友和身边老师报名的时候,虽然很激动,但也觉得轮到我们上还很远。1月26日大年初二,随着第一批国家医疗队出征,内镜中心有9名护士发来微信积极请战!而当科护士长谷洪涛老师问我,谁第一个上?我毫不犹豫的说出了郭新月的名字!挂了电话后,我也自问当时为什么那么快回应?首先,他是共产党员,应该身先士卒;其次,他是男护士,相比女护士有生理、体力、心理上的优势;再有他做事非常细致周到,也在病房轮转过…… 而除此之外,还有个重要原因——他家是三胞胎……可能有人会说用这个做选拔理由,是不是太残忍?不可否认这个条件真的是我当时选他的理由之一。报上几位护士名单的同时,我哭了,心里五味杂陈……相信很多护士长当时的心情跟我一样一样的!</h3> <h3>  说起“三胞胎”不得不说起郭新月小朋友和北大医院的缘分。1992年11月4日,北大医院产科迎来了一位顺义县医院转过来的特殊产妇,由于当地医院水平有限,几经辗转,早产的三个男宝宝在北大医院一部手术室顺利经剖腹产来到了这个世界,而当时病历记录的“活婴小男”就是我文章的主角——郭新月。有一天我们的“小月月”中午休息时登录病案系统搜了自己伟大妈妈的名字,还真找到了当时的病案,示教室一下炸了窝!大家围在电脑旁,病历里有我院大咖级别的医生手写的病历,还有分不出来哪个是他的小脚丫和指纹印记。我们都感叹,太神奇了!于是现场成了“活婴小男答记者问”。冥冥之中郭新月就属于北大医院,怪不得他当时毕业拒绝的安贞医院执意来到他出生的“产地”!</h3> <h3>三兄弟的印记</h3> <h3>当时的北大医院还叫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h3> <h3>你认得出哪一个是郭新月吗?</h3> <h3>  平时生活他是一个长不大的大男孩,是不折不扣的国安球迷,每个主场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会出现在工体,除非工作走不开。他更是科里的“科宠”。没有他在的中午似乎少了点什么,姐姐妹妹哥哥们都爱逗他,他也是乐在其中。平时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负责护理部满意度的统计工作,经常周末来义务加班,或者抱着一大堆问卷回家干活。同时,他也是“急诊小王子”,不是他的班,只要他能帮忙肯定二话不说,去急诊和二部手术室的路上经常能看到他瘦弱的身影……</h3> <h3>  这次报名,他是第一个,也是最坚决的。距离报名11天后的下午,突然接到科护士长谷洪涛老师电话(其实前几天谷老师打电话通知别的事儿我已经每次都颤一下了)让迅速再报名去武汉!微信群里20分钟时间,有5个护士先后积极报名,当我把这几个名字报给谷老师的时候,谷老师在电话那头严肃的问我谁首选时,我再次坚决地选了郭新月。挂了电话立即填表,当时我的手是冰凉而颤抖的。接下来是几次反复的通知……那天晚上有点神不守舍,回家停车,车蹭树,还砸碎了水杯,本想去超市买点必备物资,但超市好多都关门。幸好医院和谷老师带领外科几个护士长给孩子们准备了贴心的行李,我们科刘冠伊医生也特意跑超市为他准备了吃的和暖宝宝。戎龙主任准备了保健品,想了半天我给带上了日本头疼药和膏药,第二天一早5点起床来到医院时候戎龙主任和科里的送行同事都已经到达,有的准备了自己烘培的饼干,有的买了好吃的……在喧闹中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经上了大巴车,那时候我突然感觉好像跟家长送孩子似的,一直看着他们进去安检,情绪都是比想象的平静。一直到当天下班回家,躺在床上,看到队员们从武汉发回来的图片,我一下子泪崩,好像自己把孩子送到了战场,也不知道自己的抉择有什么后果?突然觉得对不起他的家人,想起临走时郭新月突然说了一句:“没关系,我们家还有俩呢!”我当时立即让他“呸呸呸”不能说这种话!我要你一定安全健康的回来!</h3> <h3>  剩下的这段日子,一直和月月保持联系。第一个班他的不适应让人牵肠挂肚,当时他有头晕恶心想吐的症状,听他说半个小时好些,一直坚持工作!看到朋友圈说夜班冷,我嘱咐他让他带上暖宝宝,而第二天暖心的是医院为他们提供了羽绒服。好几次我发现我的担心都有些多余,看到医院给队员们提供的那么暖心细致的后勤保障,顿感踏实多了,也就没那么揪心了!</h3> <h3>  今天不记得是第几次跟月月视频,这次正好是我们护士开视频会议后,大家想看看他,就又开始了视频答“记者”问环节。这次他嘴周围起的包已经下去了,大家争相提问,导致有一段根本听不清楚谁问啥,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问题:“月月,人家都在朋友圈、微博写了好多东西,怎么没怎么看你写呢?”月月回答说:“我也没干啥,没什么好写的,每个班都是忙忙碌碌都是干些基础护理的活,也没啥惊天动地的事儿,我也啥都没有,单身一个没啥牵挂……”想来还真是,这可能跟他从小就很独立有关系,高中毕业,毅然决然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以优异的成绩考到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读本科,工作以来自己租房子住也是把房间收拾的干净利落,工作中也一样只要是他管的房间,进去时必定把线路整理好,东西规整到位,一切都有条不紊。他的严谨赢来了另一个昵称“小事儿妈”。所以这次去武汉,这点也非常让人放心!<br></h3> <h3>  郭新月,我问你想不想家,你说不想…… 我知道这并非你真心,只是你不想让大家担心你罢了,戎龙主任叮嘱我每天都要和你保持联系,他很担心你那小身板儿能否适应工作强度?所以,你在那边一定改掉你挑食的坏毛病,多吃多睡多锻炼,我和大家等着你平安归来,到时候大家展示这段时间练就的厨艺,为你接风,为你庆功!</h3> <h3>  今夜,总想为他写点什么,于是趁夜深人静,沏杯茶,点个香,昏暗的灯光下,记录心情,同时为我们的小月月发声,他在武汉没有什么特殊值得歌颂的事迹,我相信大多数的医护人员都是一样做着最平凡不过的事儿,但就是这样的“平凡之举”才能使我们觉得口罩温暖,春天有望!</h3> <h3>医疗队走的第二天恰逢元宵佳节,谷洪涛老师的暖心创意,请朋友作诗,里面有消化系统科四位队员的名字,作为结束彩蛋~期盼“英雄”早日归来!</h3> <h3>贺琰 有感于2020年2月22日</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