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思考题:杜甫和李白是好朋友,比李白小11岁,李白生前名满天下,个性张扬,收获了应有的荣誉,而杜甫生前基本没什么名气,那为什么后世还尊他为“诗圣”,他圣在何处?他的人生理想和时代精神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对他的一生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h3> <h3>北辰班作业展示</h3> <h3>王变男</h3><h3> 诗人杜甫被誉为“诗圣”。杜甫的诗歌体现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精神,他毕生的饥寒流离,往往被看成是造就“诗圣”的前提条件。</h3><h3> 但“诗圣”的称号只是后人对他的人格和“圣于诗”的艺术成就的一个综合性评价,杜甫从来没有把自己看成超越世人的圣贤。恰恰相反,他在诗歌中塑造的自我形象,始终是一个执着孤独、不合时宜的“腐儒”和穷困潦倒、寂寞困苦的“少陵野老”。与其他大诗人相比,杜甫最大的不同是:在个人形象和广漠时空的对比中,诗人突显的是自己的渺小和无力,然而其思考的深度和高度却在前人之上。杜甫一生曲折的经历,并非总是和孤独感相伴随的。 早年的杜甫和李白一样,以大才自许,具有高远的志向。杜甫将这种对精神归宿的探寻和对个人身名的思考而得到的孤独感提升到寻找人生在天地间定位的高度,可以说这种伟大的胸怀和高远的意境在诗歌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从这个角度看,杜甫无愧于“诗圣”的称号。杜甫是一个愿意积极反思,自我认知的一个人,并且在诗歌里显得很坦率,这也是他的诗情感充沛很有人性的原因。但是另一方面,杜甫虽然自我认知深刻,却并不愿意寻求改变以违背自己的准则,所谓的“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杜甫是时常感到愤懑的,他不愿意改变原则适应的原因。</h3><h3> 杜甫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同时他也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杜甫是位失志不移的爱国人士,因此他用诗歌来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杜甫还是位历经磨难仍不折不挠的强者。</h3> <h3>尹璐璐</h3><h3> 我认为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启示康震老师在第一集的时候就说了,每每读到杜甫的诗,我们总会发现他总是对于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物,每一件小事,总是那样,包含深切的关怀,我们在千百年后再读他的诗,也会忍不住流泪,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所以人们把他尊称为“诗圣”。杜甫的诗歌体现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精神,他毕生的饥寒流离,往往被看成是造就“诗圣”的前提条件。</h3><h3> 1.圣在忠君爱国,矢志不渝。在安史之乱期间,他和家人从奉先逃到鄜州,刚安顿好家人,他便去找皇帝,不料被乱军抓到长安,在他逃出后,他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去看望家人,而是去凤翔见皇帝。他将自己对皇帝的忠诚比做向日葵对太阳。</h3><h3> 2.坚守理想,最深刻的悲哀还是来自于他对“吾道何之”的疑问。达与不达,只是个人的出处问题,而“吾道”是否可行,则是精神有无归宿的问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身为儒者的终极理想。因此,即使在艰难流离之中,他任然多次抒发过“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的慷慨意气;即使弃官,他还是时时流露出“心虽在朝谒,力与愿矛盾”(《赠郑十八》)的遗憾。无奈时运不济,以文儒而致君尧舜的理想被现实彻底击碎。杜甫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文儒的悲剧。“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草堂》)天下虽大,却不但令他无处容身,甚至令他感到生为附赘悬疣。“腐儒”二字虽然概括了杜甫一生的悲辛,他却依然以腐儒的道而自傲:“甲卒身虽贵,书生道固殊。”(《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依靠武功谋富贵的将士,哪里懂得书生自有不同的“道”呢?</h3><h3> 3.至情至性,尽管杜甫一生遭逢世乱,饱尝人生苦况,但他的心中仍充满温情。他对于亲情友情极为珍惜,乱离之中骨肉之情更加深切,老妻幼子、弟妹诸侄,无一不在惦念之中。这种诚笃恳挚的天伦之情与家国之忧融合于一起,正是杜诗最感人之处。</h3><h3> 杜甫在20 岁时漫游吴越,5 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中。再漫游齐赵。在洛阳遇李白。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游。对未来生活充满希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杜甫虚岁45岁,在投奔新皇帝唐肃宗的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被迫做了伪官。半年后,他潜逃至凤翔,找到了唐肃宗,这一时期体现了杜甫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不同的时期他的心境有不同的变化!</h3><h3> 杜甫虽然经历了许多事情,从家境卓越,到后来的落榜,又到与李白相遇两人共同游历,再到后来的出任一个小小的官,再到后来的安史之乱受到折磨,直到最后的在船上去世,他的一生是不幸的,但是他并没有屈服,反而在这逆境中创造出很多被世人所知晓的千古诗句。他的一生,虽艰苦,但正是这样颠荡起伏的一生,才塑造了他在诗词创作上的高度。</h3> <h3>牛晓鹏</h3><h3>1.杜甫生前没什么名气,那为什么后世还要尊他为"诗圣″?他圣在何处?</h3><h3> 答:杜甫被尊称为"诗圣",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有多好,事实上,杜甫只能称得上一个"二流诗人",自然不能与诗仙李白相比,当然,他的确也著有一些著名的富含哲理的诗,例如《望岳》,《春夜喜雨》等,从他的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小人物、小事,都有饱含深情的关怀,再加上他本身十分勤奋,致力于寻找政治生活,发出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我想,这或许就是他圣之所在。</h3><h3> 2. 他人生理想和时代精神是如何结合起来的?</h3><h3> 答: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同时,他也写了许多诗来记录这些变化与苦难,因此,他的诗才貝有"诗史"之称,因为这些磨难,才成就了他的人生理想,也促成了时代精神。</h3><h3> 3.对他的一生我们应如何看待?</h3><h3> 答:杜甫自七岁学写诗,一生写诗千余篇,他的理想本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无奈,偏逢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使他辞官,亡命天涯,去了秦州、建草堂…成就了他的一生。</h3> <h3>马宁宁</h3><h3> 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揭示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h3><h3> 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h3><h3>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所以被后世尊为“诗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他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展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现就对这位伟大诗人诗篇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作几点粗浅的论述。</h3><h3><br></h3><h3>对杜甫的评价:</h3><h3> 杜甫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同时他也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杜甫是位失志不移的爱国人士,因此他用诗歌来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杜甫还是位历经磨难仍不折不挠的强者。</h3><h3> 他的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变化的苦难岁月,内容博大精深,风格沉郁顿挫。从诗歌的表现对象到艺术方法,从体裁到修辞,都对前人“遗产”的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和发展,是古典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h3> <h3>饶星宇</h3><h3> 杜甫在世时的诗文几乎没有什么名气,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并没有谁直接地大力肯定过杜甫这方面的才华。在当时唐朝人自己编的唐人选唐诗等诗集中,也没有收录杜甫的诗歌。可见,杜甫的确不是很受当时的文坛待见。在盛唐时期,最出名的王维、李白等,诗作都是比较飘逸潇洒,内容多为歌颂自由和理想,语言也明快昂扬。而杜甫的写实格调、沉郁顿挫的风格,都与当时的审美不太契合。不过,等到中晚唐时期,随着社会生活和风气的变化,元稹、韩愈、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极为推崇风格写实、忧国忧民的杜甫。这种情况从中晚唐到清朝一直在延续,杜甫的诗被越来越多的文人学者所认可。而杜甫诗圣这一说法,也是在这期间慢慢形成的。杜甫得到诗圣的尊称也是实至名归,可以从为家、为国、为诗等方面来看。作为诗圣,杜甫身上必然是又大爱的,这从他对自己妻子儿女的小爱中就可以看出。杜甫经历安史之乱,又为求仕途几次波折,但这其中,除非身不由己时,杜甫都从未抛弃妻子。杜甫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做了很多、付出了很多,但没有收到同样的回报。作为后人我们不能忘记杜甫伟大文学作品背后的努力和辛酸,要看到杜甫的一腔热血,杜甫的诗圣精神。而杜诗的直白明了,对现实透彻的观察,哀痛的呼喊,也是对现在社会的一种警醒,这大概也是杜甫诗歌最有力量的原因,也是杜甫穿越千年来一直被人们称为诗圣的原因。</h3><h3> 安史之乱爆发,那个时候社会开始了动乱,杜甫一家也开始逃难。一路饥寒交迫,他们生活特别贫穷困难。在过程中他也感受到了百姓的痛苦绝望。他的感受非常深刻。所以杜甫许多诗句都是写实。这也说明,是因为在生活中遭遇了很多的不幸,才创造了他。</h3><h3> 杜甫一生写诗无数,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把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提高到一个自觉的、成熟的阶段,使诗歌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并直接开启了中唐新乐府诗的创作。在艺术上,杜甫掌握运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充分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同时在语言运用和艺术表现方面也为后人开了无数法门,这也是杜甫一生中所做的最大贡献。</h3> <h3>祁雪</h3><h3> 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如下:</h3><h3>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忠君爱国。自身身处困境之中,却还能关心广大和自已一样的人,这种博爱的情怀,是当得起圣人称号的。他疾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 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 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h3><h3>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 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 “诗史”,而他自己也被称为“诗圣”。</h3><h3> 杜甫以诗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同一部历史一样,尤其是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在他的诗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h3><h3><br></h3><h3>杜甫诗特点:</h3><h3> 杜甫写的诗通常揭示的是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比较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 ……故而被称为诗圣。</h3> <h3>马亚峰</h3><h3> 诗人杜甫被誉为“诗圣”。杜甫的诗歌体现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精神,他毕生的饥寒流离,往往被看成是造就“诗圣”的前提条件。</h3><h3> 但“诗圣”的称号只是后人对他的人格和“圣于诗”的艺术成就的一个综合性评价,杜甫从来没有把自己看成超越世人的圣贤。恰恰相反,他在诗歌中塑造的自我形象,始终是一个执着孤独、不合时宜的“腐儒”和穷困潦倒、寂寞困苦的“少陵野老”。</h3><h3> 那么,后人是如何从杜甫的诗歌中感受到“圣”的呢?杜甫能担得起“诗圣”中的这个“圣”字吗?这就要从杜甫的诗歌和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杜甫也有自己的孤独,而且愈到晚年,他对孤独心境的提炼也愈自觉。去世前一年,他称自己为“乾坤一腐儒”(《江汉》),就是对自己与整个世界的关系进过反复思考之后的最后概括。</h3><h3> 与其他大诗人相比,杜甫最大的不同是:在个人形象和广漠时空的对比中,诗人突显的是自己的渺小和无力,然而其思考的深度和高度却在前人之上。</h3><h3> 杜甫一生曲折的经历,并非总是和孤独感相伴随的。早年的杜甫和李白一样,以大才自许,具有高远的志向。</h3><h3> 然而,十年困守长安期间,杜甫感受最深的是无人援引的悲哀。“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遭际使他初次产生了没有归宿的孤独感:“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h3><h3> 安史之乱后,穷愁失意的诗人又增添了一层死生无常的忧愁:“垂老恶闻战鼓悲,急觞为缓忧心捣。少年努力纵谈笑,看我形容已枯槁……诸生颇尽新知乐,万事终伤不自保……忽忆雨时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饮令心哀。</h3> <h3>景苗苗</h3><h3> 杜甫和李白不同,李白盛名于唐玄宗前期,当时的唐朝国泰明安,繁荣昌盛。等到杜甫想有一番大的作为时,已经是玄宗后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国力大大衰退,已经没有条件支持杜甫像李白那样“千金散尽还复来”式的洒脱。杜甫更像是人生的暮年时刻,到处都是眼泪,呜咽,泣涕,还有山河破碎,花鸟离散。 </h3><h3> 杜甫的哭声让人难过,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他在年少的时候就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二十岁时弱冠之年的杜甫,如此的不受拘束,一路登山涉水,游猎高歌。“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正所谓是年少轻狂,惬意人生。二十四岁,他又在洛阳参加了进士考试,可惜落第。他不服。少的杜甫怎么能不狂,不狂又怎么能结识同为狂人的李白,在洛阳结识了被赐金放还的李白,杜甫对李白的崇拜可谓至深,在他的世界里,崇拜一个人不需要理由,在杜甫的眼里,李白是他心中的神。这一直持续到他44岁,小儿子的死给他带来不少打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概括了社会尖锐的矛盾,深深体现着他内心的家国胸襟。后来,安定家人以后,以为人生就此结束,听闻太子登基,本想去投奔,结果在路上被叛军抓住押往长安,生活虽然穷苦,却看尽长安落花,望穿统治腐化。在哀鸿遍野的大地上,到处都是饥民流离失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此生多长,无论魂归何方,他一定会记得回到 “巩县”,那个有着轻盈梦的地方。历史永远不会让一个热爱国家的人流泪,当我们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忘记脚下的大地。如果让我们将时光追溯到那个华丽的唐朝,感受盛唐时期的气息,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h3><h3>在哀鸿遍野的大地上,到处都是饥民流离失所。</h3><h3> “诗圣之所以被称为诗圣,并非不具备普通人的感情,相反,杜甫对这片土地,这个家园的“儿女之情”会让我们感觉他并不遥远。杜甫不是不向往天空中的高邈,不是不向往鸟儿的自由,而是他始终记着,这片国土。我们从杜甫的诗中可以读出,他曾经想做一只翱翔天际的雄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h3> <h3>王福林</h3><h3> 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则突出了其道德含义,认为杜甫诗所展现的人格魅力,集中了儒家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和情怀,如忠义仁爱、民胞物吾、忧国忧民等。郭沫若在为杜甫写的对联中,称杜甫为“诗中圣哲”,也是这个意思,这也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h3><h3> 杜甫:是一个爱国人士;是一个注重修身养性的人;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其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h3><h3>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所以称为诗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h3><h3> 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也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于国家,这就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h3><h3> 杜甫是中国人的诗圣,也是汉字文化圈认同的诗圣。杜甫头上这一顶诗圣桂冠,我们理当惜之又惜,永远宝贵,永远珍重,不断发扬光大。如今杜甫虽已不在,但他的形象却留在了全世界每一个热爱诗歌和崇尚道德的人的心里。正如闻一多先生在《杜甫》一文里赞扬的那样,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h3><h3> 综观杜甫的一生,充满了“致君尧舜上”的求仕思想和“穷年忧黎元”的凄苦遭遇,可以说没过上几天好日子。但是与他人生际遇完全不同的是,杜甫的诗歌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让人叹为观止。</h3> <h3>魏梦婷</h3><h3> 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座高峰,巍峨挺拔,光耀千古。对于李杜,本无须区分孰高孰低,谁优谁劣,更何况李杜生前就是互相赏识、肝胆相照的知己好友。但是自从李杜死后的一千多年来,扬李抑杜或扬杜抑李的争论总是时起时伏,从未中断。“文化大革命”中,曾经高度赞扬过杜甫的郭沫若先生出版了《李白与杜甫》一书,书中对李白赞赏备至,而对杜甫则一反常态,极尽贬低之能事,甚至进行人格的侮辱,可谓离奇之至。以致此事成为郭沫若一生的小小污点。进入新时期后,有不少学者为杜甫正名,重新肯定了杜甫的崇高历史地位。而近年来,扬李抑杜之风又有所抬头,例如余秋雨先生在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文化考题问答评论中,就借题发挥,说他参加一次国际性的唐诗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肯定李白为唐诗第一人,名列第二的是杜甫,名列第三的有人认为是王维,也有人认为是白居易,云云。</h3><h3> 但是,余秋雨先生的观点并不一定就是真理。我们应如何恰当地来评价李杜这两位伟大的诗人呢?其实,李杜两人在人生的轨迹与诗歌发展的历史契机上有不少相同之处。李杜都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又都是科场的失败者,都未能真正地进入上层统治集团,两人都有蹉跎人生的郁悒不平之气,并都由此而有机会比较地接近下层社会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两人对前代的诗歌艺术都进行了广泛的吸收采纳,并进行了划时代的扬弃创新。两人都处于急剧变化的大时代,都处于需要产生伟大人物而真正产生了伟大人物的时代。但李杜又有若干的不同点。“李诗大源出于《离骚》,杜诗大源出于《诗经》和汉乐府。”(程千帆语)若论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李白在唐诗中无疑是无与伦比的,李诗气势磅礴,想象瑰奇,感情激荡,收放自如,把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表现手法推向了极致。若以诗歌艺术论,决不会得出杜甫超过李白的结论。但人们为什么把杜甫尊为诗圣,把杜诗尊为诗史,认为杜甫是诗歌发展史上的“集大成者”呢?我想这决不是偶然的。应该说,杜诗在整体成就上有李诗所不及的若干因素在,容我略论如下:</h3><h3> 杜甫坚持以《诗经》、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为方向,在古典诗歌的题材内容、艺术技巧、风格流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中唐诗人元稹最早认识到杜诗的这一伟大成就,指出:“至于子美(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宋初王禹偁赞颂。</h3> <h3>王婷</h3><h3> 杜甫以他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生活的意志,培养着人们高尚的情操。杜甫身上集中了我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性格,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就是这种性格的最鲜明、最完美的表现。这些诗尽管带着一些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是它们的万丈光焰永远也不会熄灭,杜诗的艺术魅力也永远不会消失。</h3><h3> 面对现实的态度是构成杜甫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论现实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朽,社会多么凋敝,杜甫决不在它面前闭上眼睛,而是大胆地予以揭示,表示自己的态度,指出解决的途径。</h3><h3> 杜甫一生做官的时间不算长。他三十五岁那年,在游历了吴越齐鲁之后满怀希望地来到长安,“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不论是应诏就选、投待干渴,或者是直接向皇帝献赋,都没能使他摆脱坎坷的境地。他深深地感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说:“主上顷见征,做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又说:“致君时已晚,怀古意空存”,“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在当权者的冷遇下,在困苦生活的磨练中,杜甫一天天清醒起来。</h3><h3>伟大的待人总是以他自身的形象打动读者,使人千载难忘。在杜甫以前达到这种成就的,只不过屈原、陶渊明和李白等少数几个人而已,杜甫的伟大也在于此。</h3> <h3>王甜</h3><h3> 杜甫被称为诗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h3><h3> 第一,纵观杜甫的一生,有一大半都在求官的道路上奔波,而要在官场立身,就必须学会与各种官宦打交道,这让杜甫深谙官场的黑暗,但这并没有成为阻碍杜甫成为正直之士的枷锁,他知世故而不世故,为了养家糊口他在求官的道路上摸爬滚打,虽然历尽千辛万苦只落了个芝麻小官,可是从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心,一心一意想着辅佐朝政,为百姓求得一个政治清明的社会环境,真真是入淤泥而不染。 </h3><h3> 第二,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从长安逃往奉先,这一路他随着百姓颠沛流离,尝尽了苦楚,也深知百姓生存的艰难。同时,这段时期也是他的佳作盛涌的时候,杜甫也由此又有了“诗史”的名号,《春望》就是这期间的作品。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拐点,对杜甫来说,也朝着“诗圣”更进了一步。</h3><h3> 第三,怀着一腔热血而报国无门的杜甫晚年生活堪称凄惨,即使是这样落魄的境地,他依然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的话,杜甫也真的是有一颗圣人之心。</h3><h3> 李白与杜甫的诗风迥异,但都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伟大诗人,我们没必要非要分个孰轻孰重。读李白是养仙气,做人要活得有点追求并学会为之付出;读杜甫是养正气,做人要活得有点理想并学会正视现实。当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碰撞,无疑会擦出奇妙的火花。</h3><h3>杜甫命运多舛,经历了安史之乱,见证了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整个历程,后半生颠沛流离,离乱的抗战时期,经历生与死、荣与辱、血与肉的考验,但没有忘记国家的动荡不安和老百姓的生活疾苦。杜甫的这种精神不是常人所能具有的,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的地方。而这样的经历,也使人们与杜甫异代而心通,成了抗战时期广大民众的代言人。若要总结他的一生,“早慧的顽童,浪漫的游士,以诗求官的才子,卖药制药的郎中,乞食权贵的落魄文人,满腔柔肠的伟丈夫,穿越火线的孤胆英雄,忧国忧民的人民诗人,生活安逸的田园诗人,永无归宿的漂泊浪子”应该是最佳概括,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尤其北宋以来声名鹊起,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h3> <h3>邹博文</h3><h3> 杜甫在生前没有什么名气,是因为当时的在盛唐时期,所流行的是像李白,王维一样的飘逸洒脱浪漫主义的诗人,而杜甫主要对百姓的穷苦生活等一些事的关心,可以说,杜甫生前基本没有名气,完全归结于时代的原因,他与这个时代本身并不契合,而不是他的诗写的有多不好。并且杜甫从来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圣人,他在诗歌中塑造的形象,始终是一个孤独,不符潮流的形象</h3><h3> 正是由于杜甫对于劳苦大众生活的在意,使得他的情怀与众不同,杜甫的生活也并不是富裕,而是十分拮据,晚年就住在一个破茅草屋里,这也就让他对百姓更加理解,诗风也接近了现实主义使得人生理想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h3><h3> 纵观杜甫一生,是坎坷的,是曲折的。可即使生不逢时,郁郁不得志,他始终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他总是以一颗敏锐善良的心看待这个世界,看待黎民百姓,你值得后世所铭记,所欣赏。</h3> <h3>杨蕾</h3><h3> 李白的一生没有当官,虽说杜甫当了官,但是当得是八品,一个芝麻小官,而且他的求官之路跌宕起伏,生活历程苦难坎坷,杜甫的一生非常的悲惨,他一生经历了政治挫折,贫穷,饥饿,疾病,逃亡,这些都是一般人无法想象和承受的,但是也是因为这些苦难与坎坷铸就了杜甫那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造就了一篇篇超越时空的动人诗篇,最终成就了他诗圣的美称,但是这个诗圣的美誉是后人送给他的礼物,杜甫在生前的时候,他的名誉,很小,远远不如像李白王维这样的大诗人,他充其量就是一个二流的诗人,在中晚唐的时候,杜甫的诗才多多少少被选为唐诗的一部分。</h3><h3> 杜甫被称为诗圣,嗯,他的圣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在道德层面,他的第1个方面就是忠君爱国,矢之不渝,第2个方面关注国事,洞察时事,第3个方面推己爱人,心忧天下,第4个方面关爱妻儿,不离不弃。</h3><h3> 在诗歌创作方面,他的风格是集成传统,开辟了新风。在他的诗歌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在诗歌中大多描写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真实发生的事件和场景,以及他穷困潦倒窘迫的生活状况。但尽管他的生活不是那么的美好,甚至可以用悲惨二字来形容,但是他在那样的环境之下也能推己及人,这种精神,是伟大的。</h3><h3> 李白,浪漫主义诗人;杜甫,现实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飘逸,杜甫的诗,沉郁。要让李白学杜甫的诗,他是学不来的,但是让杜甫学李白的诗,他也学不来。所以各有各的优点。</h3> <h3>柴莉莉</h3><h3> 杜甫于先天元年(712年)出生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裘马轻狂”的生活。自小好学,就有“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之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李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五六岁时看过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在洛阳岐王李范宅里,遵化崔九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赞他有班固杨雄之风。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李杜”初遇。天宝四载,李杜又见,互赠诗篇。从此两人咫尺天涯,不复遇见。杜甫困守长安十年,“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后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上层社会的奢靡与危机。安史之乱爆发后,弃官入川,虽生活相对安定,却不忘胸怀国事,写下名篇“三吏”“三别”。770年冬,在舟中溘然长逝。</h3><h3> 李白仙才,杜甫圣才,李贺鬼才。杜甫,一生正处于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这样的历史时代,使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尝尽种种痛苦。从个人生活来说,这实在是大不幸的事情。然而,这种大不幸却成就杜甫艺术生命的大幸。他从炫耀自己的家族转向爱祖国;从书写个人情感转向反映人民的生活;他超越了他阶级的局限,体验到被统治,被剥削人民的灾难,并因此使唐代诗歌得到巨大的发展,其诗获得诗史之美称,这便是后世称他为“诗圣”的缘故了。</h3> <h3>刘媛媛</h3><h3> 一:杜甫他的一生,饱经沧桑,关怀国计民生。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也留下了永久回味的著名的篇章。他的诗中可以看出他对一个小的细节,对于任何一个小的人物,对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总是那样饱含深情的关怀,所以他的诗在千百年后我们去读仍仍然止不住会留下眼泪,他的魅力在此。然而他的圣,又圣在忠君爱国,矢志不渝;关注国事,洞察时事;推己爱人,心忧天下;关爱期而,不离不弃。他的诗语言凝练质朴,感情忧郁苍凉,结构曲折迂回。集成传统,开辟新风。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历来都有千家注杜之说。杜甫的所思所想,杜甫的所恨所爱,所喜所忧,所悲所乐,都是广大老百姓心之所想,也反映了历代文人志士的心声。他的仁爱,他的执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了中华民族性格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他也就成为了后人所爱戴,尊重的诗圣。 </h3><h3> 二:杜甫的人生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他年轻时候的远大理想。杜甫的童年是多元的,活泼的,勤奋的,健康的。杜甫年轻时浪漫过,轻狂过,他风流潇洒。而这些只是他身处盛唐之时。那时的他,是自信的,而这种自信来源于自己的才能也来源于这个时代。他第一次科考惨淡落榜,但是,他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远大的胸襟抱负。他第一次科考失败后,他们并没有失去信心,继续过着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也是在这时他与李白结交了深厚的友谊。他的求官历程非常的曲折。最终也没有善终,更没有实现他年少之时的伟大理想。他的晚年生活也非常的凄凉。但是正是这样的时代。造就了他这一身傲骨。他有“知世而不世故”的人生品格。他的诗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现实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诗中,大多都反映了广大老百姓心之所想。在他的身上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所以说他的人生理想在他身前并没有实现。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他的人生理想早已和这个时代的精神融为一体。 三:纵观杜甫的一生,杜甫一生坎坷,饱经沧桑。但是他浪漫过,轻狂过。人们每每想起的是风流潇洒,狂放自信的杜甫。他也落魄过,他的后半生也从未安稳过,纵使国破,但是他从未放弃过,他一生周遭,但从不失“知世而不世故″的品格。他的诗,沉郁,委婉,低回,淳厚。他就是要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一生坎坷,至死也未出名,可是他去世后,却被人们所挖掘,他未必是那个时代的珍宝,却成为了后代的珍宝,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珍宝。</h3> <h3>杨小艺</h3><h3> 杜甫出生时盛唐已将近尾声,可谓是生不逢时,他的求官之路漫长而跌宕,他一生志在报国,他和李白有着共同的愿景,希望做一个首辅之臣,辅佐明君治国平天下,只可惜天意弄人命运坎坷,他在长安苦苦熬了十年,却也只落了个八品芝麻小官,最终不得不离开自己一生的向往之地,可又偏偏碰上了安史之乱,这使他一家老小不得不四处漂泊,他一生可谓是没过上几天安稳的日子,这好不容易在成都安定下来过上几天舒服日子可他仍不忘忠君报国的心,仍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还一心想回到他的故乡洛阳或他一生向往的长安,只可惜这位苦命而伟大的诗人终未能如愿,这样看来他的仕途无疑是失败的。</h3><h3> 我们后人称他为诗圣,可见他在诗歌方面的造诣不同寻常,他能成为诗圣有两方面的原因。</h3><h3> 一是道德方面:他忠君爱国,矢志不渝,关注国事,洞察时世,关爱妻小,不离不弃,推己及人,心忧天下他的这些优秀品质不得不让人钦佩,当然这也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h3><h3> 二是指艺术手法方面,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语言垂练,而且他集成传统,开辟新风,开创了七言律诗。可这一切都是他生后的事了,他生前壮志未筹,重病缠生,又一生漂泊也没什么名声,直到去世后他才被人们发掘和关注,逐渐成为被后人所景仰的诗圣。</h3> <h3>雷慧敏</h3><h3> 唐代韩愈在《调张籍》中赞美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的诗俊逸雄起,被称为“诗仙”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国家的动乱成就了他的诗风,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共留给后人3000多首诗歌,读杜甫的诗,我们很容易被诗中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因此后人就将杜甫尊称为“诗圣”了。他在战争中漂泊多年,从诗人的视角,真实记录了战争的惨烈,带给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他的诗有“诗史”之称。</h3><h3> 用杜甫自己的话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h3><h3>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坷,饱经忧患,受尽人间疾苦。但他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也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h3> <h3>米蕴</h3><h3> 圣人这个称呼是儒家的尊称.被称为圣人的人,都是符合儒家思想,忧国忧民,爱民如子,具有广阔的悲天悯人情怀的人.杜甫正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忠君爱国.自身身处困境之中,却还能关心广大和自已一样的人,这种博爱的情怀,是当得起圣人称号的.而这种情怀主要是通过他成就极高的词作表现出来的.</h3><h3> 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读杜甫的一生,不但是在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也是在目睹一种伟大的形成。他一生穷困潦倒流落江湖,几乎没有过几天快乐的日子,但是杜甫不仅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妻子儿女,他把更深沉的爱投向国家,投向在兵灾连接的时代人民的命运。 他对于朝廷的誓死不渝,让我们肃然起敬,这个人,这种伟大,甚至是这种灵魂就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里。 他悲天悯人的善良,尽心尽力的忠诚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h3> <h3>陈倩</h3> <h3>靳银银</h3> <h3>贾悦悦</h3> <h3>景柳迪</h3> <h3>常等平</h3> <h3>贾雯雯</h3> <h3>司燕燕</h3> <h3>致远班作业展示</h3> <h3>答世华</h3><h3> 我认为杜甫“诗圣”的地位很大程度取决于他诗歌的内容,“三吏”“三别”《哀江头》《悲陈陶》《兵车行》等诗篇补充了史书之缺,更是唐朝大动乱下的一部百姓心理解剖史。而“诗圣”也是非杜甫不可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格律诗是在杜甫手上大成的。尤其是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赠卫八处士》,从生离说到死别,透露出了干戈乱离、人命危浅的现实。是那种读的时候会起鸡皮疙瘩,读完之后会对人生有更深的理解的感觉。</h3><h3> 杜甫的难得,在于他一辈子只有一个信仰,并一以贯之。他不像宋朝及之后的一些道学家,满嘴道德文章,私下里却阴暗肮脏;也不像陶渊明之类的隐士,少年时热血沸腾,忠君爱国,后来被黑暗的现实一刺激,转而出世,独善其身;还不像一些前半辈子吃喝玩乐无恶不作,后来忽然经世致用的回头浪子。《诗经》里也说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古谚语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历史上像杜甫一样,做一辈子的圣人的,我能想到的,只有孔子。</h3><h3> 杜甫有“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自伤身世的感伤之作,有“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国之调,更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民之情。因而才是我们心中有血有肉的诗圣。</h3><h3> 杜甫的诗歌里,对君主的忠诚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要远远凌驾于个人情感之上。表现为杜甫不管在人生的什么阶段,个人是穷还是达,都对国家的前途命运一如既往地关注。他也希望能有一个好的前途,但是终点不是个人显耀,也不是光宗耀祖,而是为自己对君王和国家做事找个合理身份。毕竟,在其位,谋其事。名正才能言顺。因为终点明确,所以才能不管在意气风发的青少年时候,还是旅居长安的盛年时候,还是客居剑南的晚年时期,还是流浪西南的垂暮时期,都心系国家命运;才能不管是在看孤苦贫病的人生低谷,还是在位居左拾遗的时候,都能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一切以国家为重。也因此我们读他的诗会发现,几乎是“有句皆忧国”“每饭不忘君”。</h3><h3>杜甫青年时立行儒志“窃比稷与契”,无奈仕途不顺,郁愤于壮志难酬嘲叹到“儒冠多误身”,命运的起伏由诗可见。 杜甫是“腐儒”,“腐迂忠儒”在他不知时势,不懂变通,对应时代缺乏深刻认识。</h3><h3>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在政治上遭到沉重的打击,所以政治理想破灭。看清政治后的杜甫就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化,远离皇权走向人民。然后杜甫的人生理想和时代精神就结合起来。</h3><h3> 杜甫是一个愿意积极反思,自我认知的一个人,并且在诗歌里显得很坦率,这也是他的诗情感充沛很有人性的原因。但是另一方面,杜甫虽然自我认知深刻,却并不愿意寻求改变以违背自己的准则,杜甫是时常感到愤懑的,他不愿意改变原则适应外物。</h3><h3> 杜甫也总是在战斗,于家国层面,他对于甚至对皇帝也满腹牢骚终于抑制不住的旁敲侧击甚至公然挖苦皇帝。</h3><h3> 前半生狂放不羁,后半生忧国忧民。也正是因为后半生的磨练,让他有机会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和重大事件。</h3><h3><br></h3> <h3>祁娟丽</h3><h3> 杜甫的一生随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忠君爱国,他无私的情怀,是称得起圣人称号的。</h3><h3> 杜甫的“圣”,体现在他的诗里,在诗歌中,他始终是一个执着于自己的观点,忠君爱国,矢志不渝,他的诗,描述着一个朝代的由盛转衰,他的忧思与所经历的苦难,全成为了他的不朽诗篇。</h3><h3> 杜甫前半生屡次失意,后半生磨炼意志,用一手笔墨纸砚描述当时的现实生活与残酷,杜甫在官场失意后,目睹了大唐上层社会的奢侈,下层社会的颠沛流离,整个朝代的战乱不断,却依旧心系苍生《登高》《春望》《北征》等诗,正表达着杜甫的爱国情怀,但无奈仕途忐忑,最后只能望着大唐衰落。</h3><h3> 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心系天下的杜甫,年轻时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情怀,最终还是没抵过时代的衰亡。</h3> <h3>王银馨</h3><h3>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创作了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其名篇中,特多写实之作,如名作《丽人行》《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h3><h3> 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读杜甫的一生,不但是在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也是在目睹一种伟大的形成.杜甫从少年时代就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然而长安等待十年未果,又被接踵而至的现实打碎.官僚的险恶腐败,亲人的生离死别,自身的飘泊不定,人民的心酸疾苦,让他在现实里不得不苦苦徘徊挣扎,他确实是“诗圣”!</h3><h3>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爆发后,他流亡颠沛,竟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kuí)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h3><h3><br></h3><h3>对杜甫的评价:</h3><h3> 杜甫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同时他也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杜甫是位失志不移的爱国人士,因此他用诗歌来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杜甫还是位历经磨难仍不折不挠的强者。</h3><h3> 杜甫的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变化的苦难岁月,内容博大精深,风格沉郁顿挫。从诗歌的表现对象到艺术方法,从体裁到修辞,都对前人“遗产”的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和发展,是古典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h3><h3> 同时,他以富有开创性的创作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