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逛扬州古城老街旧巷(87)小东门北城根,北城根东巷,小虹桥

闲庭信步(郑启伟)

<h3>  从本篇开始,将闲逛古城西南区域的西北片。东至小秦淮河,南至古运河,西至二道河,北至文昌中路。计有:小东门北城根,北城根东巷,小虹桥,兵司马巷,旧城头巷,旧城小二巷,旧城二巷,旧城小三巷,旧城三巷,旧城四巷,旧城五巷,旧城小五巷,旧城六巷,旧城七巷,仁丰里,史巷,迎春巷,嵇家湾,大三巷,旌忠巷,曹李巷,赞花巷,毓贤街,通泗街,通泗西街,南小街,旧城古巷,旧城仓巷,紫藤路等29条街巷。本篇主要闲逛小秦淮河西岸的小东门北城根,北城根东巷,小虹桥三条巷道。其中前二条巷道是民国时期最为繁华的文化娱乐休闲中心,第三条是唯一的横跨小秦淮河且桥两段均有住家的巷道(其北边的务本桥东段只是通道)。由于封闭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限制,近期无法前往实地补充考察复核,一些地方文字表述不够准确,图片佐证不够充分,有待以后完善。致歉!</h3> <h3><b>小东门北城根</b></h3><h3> 位于古城西南区域。南至甘泉路,与南城根相对。北至旧城四巷与小虹桥交汇处,与旧城五巷相接。长约270米。宽约2米,仿面包砖路面。旧时,北城根是一条非常热闹的街道,是古城当时新型的文化生活娱乐区域。民国初期,扬州药草行老板朱利荪和凫庄茶社老板、巨商陈卓等商人集资,在北城根与小秦淮河西岸已拆除的城墙废墟上建造了一座公园,门厅建在大儒坊(今南柳巷南端)公园桥处。公园中部建有大厅三楹,名为“满春堂”,为品茗之所。厅西“迎曦阁”前曾置有一柱峰石,从九峰园移来,后园废迁入史公祠,即今祠内“南园遗石”。厅南“桂花厅”,内设茶座,其西为影戏场,后有小楼一座。厅北三间草堂,为“伫月峰”。冶春后社诗人常在此品茗,并作文酒之会。草堂东西分别有“清真茶社”、“紫来轩茶室”;堂前辟有荷池,堂后有眠琴小榭。园中还有假山、鱼池、水榭、凉亭、花厅等。这是古城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公园。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扬州大盐商张同兴的后人张伯平在公园的西南角彻了一座戏院。1934年,公园与戏院彻墙隔开后改为“扬社”,园内设有中餐厅、西餐厅、跳舞厅,还有茶社、旅社、照相馆等。既保持有传统文化的氛围,也渗透有西方时髦文化的气息,成为当时古城最为繁华的休闲娱乐和品茗集会场所,曾赢得扬州“大世界”的美誉。解放前,公园已衰败不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园南部被改建为市政府机关宿舍,北部改建为扬州影剧公司,后为该公司影视厅。现今巷道由南向北东侧有:10号紫竹极乐庵旧址,北城根东巷,至北城根东巷通道等;西侧有:空置出租门面房,房产中介,旧城头巷,至旧城小二巷的夹巷,旧城二巷,旧城三巷,旧城小三巷等。</h3><h3> 巷名由来:俗称城脚巷,因巷处旧城东城墙脚下西侧,且位于小东门以北,故名。</h3><h3><br></h3> <h3><b>  北城根10号:</b>起初为紫竹极乐庵,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建筑面积270平方米。大门东向,八字墙,上嵌石额一方,已用石灰粉饰,有门房三间。入内存坐北朝南建筑一进,明三暗四,七架梁,墙体改动,板壁改成砖墙,门窗不全,天井为现代青砖铺设。大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院内彻成四层楼房一幢,大门朝西。曾是扬州市影剧公司办公场所,后为市影剧公司招待所。至今墙壁上还可见旧时指示牌:“一楼影片仓库,二楼接待室,三楼经理室......”院落一处低矮平房上还留有“影片仓库,远离火种”字样。</h3> <h3><b>  古城最旱的电影院:</b>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扬州大盐商张同兴的后人张伯平在公园的西南角彻了一座戏院。院门朝北,背靠小东门关帝庙,场内三面有楼,楼上下设有近700个座位。原先以演文明戏、杂耍为主,后以演京剧为主。1934年,公园与戏院彻墙隔开,戏院因张伯平去世后经营不善而歇业。1935年,上海大中华影业公司老板蒋伯英买下戏院的场房,翌年重新开张,更名为“南京大戏院”,既可看戏,也可看电影。这是古城最旱的电影院,1953年更名为“苏北电影院分院”,次年关闭。</h3><h3><br></h3> <h3><b>北城根东巷</b></h3><h3> 位于古城西南区域甘泉路北侧,为河边南北向直弧形与西侧丁字形组合巷道。南北向直弧形巷道南至甘泉路小东门桥北侧,与兴隆桥西相对;北至小虹桥西端。南北长约280米(由小东门桥北侧西岸向北坡行12米下11级台阶,行走44米后上26级台阶再北行33米至公园桥;继续北行75米至新桥,接着行走85米至小虹桥,弯行25米至丁字形巷道北端),宽2米,石板路面,石材护栏。北段8号为“小秦淮书画社”。丁字形巷道距新桥北侧25米处,东至小秦淮河西岸,西至小东门北城根,北至小虹桥西端。东西长约28米,宽3米,水泥方块路面;南北长约75米,宽约1.5米,仿面包砖路面。</h3><h3> 巷名由来:由地理位置命名。该巷处于小东门北城根以东,故名。</h3><h3><br></h3> <h3><b>  古城最早的图书馆:</b>位于北城根东巷15号。光绪年间,江都、甘泉两县在此联合创建的“阅书社”。宣统元年(1909),江都县视学汪锡恩、甘泉县视学蒋彭龄,捐资改建为“扬州第一图书馆”。民国二年,扬州历史上最早的《扬州日报》也创刊于此。北伐战争后,此院改为国民党县党部驻地。扬州沦陷期间,这里一度成为驻扬日军通信兵营房。抗战胜利后,成为江苏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办公地。解放后,此处先为扬州专区公安大队驻地,后转交市总工会、扬剧团等单位使用。1965年,扬州地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迁此,后更名为扬州市影剧公司。体制改革后为扬州天和影业娱乐有限公司,今为天海浴城。</h3><h3><br></h3> <h3><b>  小秦淮书画社:</b>位于北城根东巷8号(河边),大门东向。书画社主人叫吴怀民,1933年出征于镇江,曾参加过抗美缓朝上甘岭战役,退伍后来到扬州,1998年创办了“小秦淮书画社”。其临帖、作画与此,还编校了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快雪时晴帖》,并经广陵书社彩印出来。</h3> <h3><b>小虹桥</b></h3><h3> 位于古城西南区域文昌中路南侧,横跨小秦淮河东西两岸。东岸段为东西向坡道,东至南柳巷,西至柳巷河边小虹桥东桥口。由南柳巷西行长约7米、宽约1.2米的仿面包砖窄巷,下行20级台阶,向西北行长约25米、宽约1.5米的破烂水泥路弯至小虹桥东桥口。转弯处有一座公共厕所。西岸段为一条东西向与二条南北向组合巷道,东至小虹桥西桥口,西至小东门北城根与旧城五巷交汇处,接旧城四巷;东西长约70米,宽约1.5米,西侧南北向巷道南至小虹桥西端,北至旧城六巷,长约130米,南段宽约1.5米,北段宽约3米,仿面包砖路面。河边南北向巷道由小虹桥西首北侧下行8级石阶,北行约133米,上行12级台阶至老萃园桥,宽约2米,石板路面。</h3><h3> 巷名由来:小虹桥既是桥名,也是巷名。巷因桥而名。</h3><h3><br></h3> <h3><b>  小虹桥:</b>原名虹桥,横跨于小秦淮河上的东西向砖拱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砖拱结构,石砌桥基、砖券拱顶,桥面中间为东西两边各18级石砌阶梯式,两侧砖铺。长11.2米,宽2.7米。1913年改建,1976年、2002年分别修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