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川博物馆】抗战系列之川军抗战馆

西子湾老G

<h1>川军抗战馆位于国防兵器馆楼上,上去参观还需走过一段长长的"泸定桥"。</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川军抗战馆:</span>该馆建筑展厅面积2087平方米,分为“300,000川军出川抗战”、“3,000,000壮丁奔赴前线”两大部分,突出表现30万川军出川抗战、300万壮丁奔赴前线的历史史实。该馆主题是,尽管当时的四川是居于抗战后方,但仍然提供如此巨大的人力资源前往前线浴血奋战,为八年抗战做出了特殊贡献。该馆不仅在外观设计上具有显著的川西建筑风格,在展示手段上也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设计,通过采用复原场景、沙盘模型、雕塑、绘画、浮雕、多媒体放映等多种艺术手段,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启迪。</h1> <h1>"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一日誓不还乡!“</h1> <h1>1937年8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不久,川军在民族危亡之际,摒弃前嫌达成共识,以14个师组编了两个集团军,出川参加到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之中。据有关统计,川军抗战人数位居全国之冠,而且伤亡人数占到了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数的五分之一,可以说川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h1> <h1>抗战期间,川军在南北各战场参加的会战、战役,计有28个,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广德泗安之战、安庆之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武宁战役、南昌会战、襄樊战役、中条山之战、随枣会战、第1次长沙会战、枣宜会战、晋南之战、第2次长沙会战、马当之战、上高之战、第3次长沙会战、豫南之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石门慈利之战、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独山战役、豫西鄂北会战,与日军血肉相搏,可谓百战荣归。</h1><h3><br></h3> <h1>当时川军两个集团军的司令官分别是第二十二集团军司令官邓锡侯和第二十三集团军司令官刘湘。</h1><h1> 第二十二集团军司令官邓锡侯。邓锡侯是四川营山人,从戎之后一直在川军系统中任职,参加过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以及川军内战,后来逐渐成为川军诸多军阀派系之一。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邓锡侯主动请缨,出川抗日,被任命为第二十二集团司令官。在抗战时期,邓锡侯率领所部川军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在滕县战斗中抵御住了日本侵略者的猛烈进攻,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开创了有利条件。抗战胜利之后,邓锡侯在川军中被视为了领袖人物。</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与其他川军将领联合发表通电宣布起义,为解放战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邓锡侯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副省长、民革中央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1955年,邓锡侯荣获了一级解放勋章,后来于1964年在四川成都病逝,享年75岁。</h1> <h3>  第二十三集团军司令官刘湘。刘湘是四川成都人,是川军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曾一度统一过川军诸多军阀派系,担任过四川省主席以及四川各军总司令。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刘湘旋即发表了抗日通电,呼吁摒弃偏见,动员全国之力进行抗日抗战。不久,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任第二十三集团军司令官。当时,刘湘的身体状态很差,已经很长时间抱病在身。<br></h3><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但是,刘湘仍以民族大义为念,率领所部川军带病奔赴抗日前线。当时,很多人劝刘湘留在四川养病,但刘湘却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不幸的事,1938年1月刘湘因为病情加重在武汉去世,终年50岁。刘湘在临死之前留下遗嘱说:“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中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h1><h3><br></h3> <h3>淞沪会战,川军上海宝山大场保卫战场景。</h3> <h1>川军第20军参加了淞沪会战,这这只是川军波澜壮阔的出川抗战的序幕——在淞沪会战同时,川军各部自刘湘、唐式遵、邓锡侯、孙震、李家钰、王陵基等以下,川军七个集团军,另有一军一师一旅共40余万人,先后誓师,踏上了出川抗战的征途。</h1> <h1>在抗战8年中,整个四川作为中国抗战的大本营,还为抗战提供了近300万人的兵源,以充实前线抗战国军,占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万余人的五分之—强。</h1><h3></h3> <h1>滕州保卫战。</h1> <h1>滕州(今山东滕州,枣庄附近)距离徐州100公里,是徐州的大门,自古军事要地。守城中将师长王铭章,面对六十门大炮和三十架轰炸机,十余辆坦克狂轰乱炸,东城墙塌陷,在滕县已经防守了三天半的将士死伤惨重,已经无兵可派的王铭章拍下电报:决心死拼,以报国家。于是砸毁电台,像个士兵一样的冲锋,最终身中数弹殉国在这场战斗中。滕县保卫战三千川军将士全部身亡,为徐州部队的集结争取了时间,为台儿庄大捷争取了有利的条件,后来李宗仁高度评价说:“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h1> <h3>1<span style="font-size: 20px;">938年3月的滕县作战,为中国军队于徐州战场的布防赢得一百多小时。要记头功者,无疑是总指挥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span></h3><h3></h3><h1>王铭章,四十五岁,四川新都县人。自幼聪慧过人,十二岁投考县高等小学名列榜首,十六岁入四川陆军小学,十八岁参加了著名的四川保路运动。</h1><h1>后进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即加入川军参加护国之役,屡建战功,北伐时已升任师长,以骁勇善战闻名。抗战初期,他率部出川,“单衣草履”,“竹席斗笠”,徒步出剑门翻秦岭进入山西战场。出川前,留下遗嘱嘱咐家人:“誓以必死报国。将积年薪俸所得,酌留赡家及子女教育之用,余以建立公益事业。”</h1><h1>战后,王铭章师长的遗骸被民众寻到并细心收殓。遗体装船运回四川,船沿长江溯流而行,国民跪拜于岸,英、法船舶降半旗致哀。</h1> <h1>王铭章,四十五岁,四川新都县人。自幼聪慧过人,十二岁投考县高等小学名列榜首,十六岁入四川陆军小学,十八岁参加了著名的四川保路运动。</h1><h1>后进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即加入川军参加护国之役,屡建战功,北伐时已升任师长,以骁勇善战闻名。抗战初期,他率部出川,“单衣草履”,“竹席斗笠”,徒步出剑门翻秦岭进入山西战场。出川前,留下遗嘱嘱咐家人:“誓以必死报国。将积年薪俸所得,酌留赡家及子女教育之用,余以建立公益事业。”</h1><h1>战后,王铭章师长的遗骸被民众寻到并细心收殓。遗体装船运回四川,船沿长江溯流而行,国民跪拜于岸,英、法船舶降半旗致哀。</h1> <h1>四川各届军民为川军师长王铭章送葬。</h1> <h1>王铭章、叶亚华。</h1> <h1>国民革命军王铭章将军的遗孀叶亚华。叶亚华,王铭章夫人,四川大学学生,1934年嫁给王铭章,王铭章将军滕县抗战牺牲,王家用其抚恤金兴办学校,她参与校务。1953年逃至澳门,后到台湾任教。</h1> <h1>2005年,王铭章将军的儿子王道纲陪着母亲叶亚华回到成都定居。川军抗战纪念馆的创始人樊建川说了一个令人唏嘘的细节:当他把王铭章将军的遗孀叶亚华请到川军抗战馆,推着轮椅陪她参观,当老人来到王铭章照片面前时,神色大变,指着王铭章照片哭骂道:“为什么你守到了时间还不撤?非要为国捐躯?你不回来,我们孤儿寡母有多惨,你知不知道?!”闻听这如诉如泣、痛彻心扉之言,在场的人个个神情肃穆。叶亚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一军122师中将师长王铭章将军的夫人。王铭章将军1938年率部死守山东滕县战死疆场,所部川军122师自王铭章将军以下全体阵亡为国捐躯,国民政府感其忠烈,追赠王铭章上将军衔,并为其举行了国葬。1951年,中国正是开展“镇反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叶亚华有五大罪状:1,是国民党反动军阀的老婆。2,是十恶不赦、剥削人民血汗大地主的女儿。3,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臭知识分子。4,属于,妄图颠覆红色江山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渣余孽。5,属于潜伏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可以直接拉出去枪毙掉。叶亚华贿赂当地的政府官员取得了路条,带着王铭章将军的儿子王道纲逃离大陆远赴澳门。一路上,辗转反侧、受尽人间辛苦,尝尽人间的白眼。等叶亚华到了澳门地界上,已经是盘缠用尽、囊中羞涩了。百般无奈,叶亚华就写一张纸牌要饭吃。只见她在牌子上自我介绍:“我是抗战名将王铭章上将的遗孀……”举座震惊。各大报馆争相采访、刊登……。最快做出反映的是败退到台湾的蒋公,他迅速派人把抗战名将遗孀母子接到了台湾,从此安顿一生,故事到此,子期不禁泪流满面,扼腕叹息,每个人都有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只是我们的历史太悲情。</h1><h3></h3> <h1>王铭章师长雕塑。</h1>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抗日战争时期,</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川军将士在民族危难、国家存亡之际,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英勇抗击,建立了不可磨灭的辉煌战线,用鲜血和生命证明了我中</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华民</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族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坚忍不拔</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誓不低头的精神。</span><br></h3> <h1>离别。</h1> <h1>决一死战。</h1> <h1>老人送儿子上战场,赠战旗。</h1> <h1>出征前赠"死”字旗。</h1><h3></h3> <h1>8年抗战中,四川作为大后方,没有遭受日军正面进攻,但为挽救国家危亡,300多万川军出川作战。八年抗战期间,据何应钦的统计:四川出川将士伤亡人数约为全国的五分之一,即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人。川军以最差的武器装备与武器装备非常精良的日寇肉搏血战,不怕牺牲,坚持抗战,直至取得最后胜利。</h1><h3></h3> <h1>川军抗战馆外景。</h1><h3></h3> <h1>下期:建川博物馆聚落,抗战文物系列:国防兵器馆。</h1> <h1>银杏树,落叶,湖边。</h1> <h1>2019.12.10日,四川大邑安仁镇。</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