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乡村振兴怎么做?

君尚

<p>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要有产业支撑,目前一些村只注重“新农村”建设,没有产业发展甚至削弱产业的发展。虽然我们树立了产业发展的典型,但很多村找不到可持续、可操作、高收益的产业发展模式。</p> <p> 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是做好一个长短线结合的产业发展规划,既要有短期收益,增加群众的信心;又要有长线产业,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收入。</p> <p> 乡村的生产类型是丰富的和多元的,有多样化的种植业、养殖业;有丰富多彩的乡村手工业;有大田的农业生产,还有房前屋后种瓜种豆的庭院经济;更有现代社会发展形成的乡村休闲度假等新型产业类型。乡村产业的经营主体也是多元的,有农户为主体的产业类型,也有合作社、农业企业、外来资本为主体的产业。</p> <p>  乡村资源包括乡村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也包括乡村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方面,不仅山水林田草可以成为产业资源,野生动植物、地方物种生态环境等均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增长点。</p> <p>成功的案例有台湾桃米村、西安的袁家村、咸阳的马嵬驿。</p> <p>多元乡村经济可以充分利用乡村空间,农家院落不仅是农民的生活空间,也是重要的生产空间。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发展家庭养殖业以及编织、纺织、食品制作、木工等家庭手工业。农家院落还具有存放农具、贮存农产品等储存功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条件。</p> <p>农家院落也是现代乡村产业融合的重要空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与乡村休闲、度假等一起形成乡村多元化经济。</p> <p> 特色农业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凭借独特资源条件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产品品质以及特定消费市场的特殊农业类型。特色农业是天时地利人和在农业生产上的具体反映。</p> <p> 发展特色农业要突出土地资源、自然气候、地理环境、文化旅游四个特色:</p> <p>  首先要突出物种土地资源特色。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珍、野 、稀 、名、特物种资源,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宝库。这些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是特色农业的重要基础,很多地理标志产品就是以特殊物种资源为条件的。</p> <p> 其次突出气候特色。特殊的气候特色不仅造就了特色物种,也形成特色产业类型。比如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凉、高山寒的立体气候,形成了多样化的地方土特农产品优势。气候特色不仅可以生产特色农产品,还可以通过气候差、季节差获得市场空间。</p> <p>  再次要突出地理环境特色。绿水青山可以通过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实现向金山银山的转变。一些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污染较轻或无污染,具有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先天环境条件。</p> <p>  最后特色文化融进特色农业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特色产品,如饮食文化、酒文化、面食文化、桃文化、梨文化等是大家熟悉的农业文化类型。此外,还有耕作制度和农业景观文化,如稻鱼共作生态文化、循环农业文化、旱作文化、水田文化、梯田文化等都可以成为特色产业的重要内容。在民族地区,特色农业还表现为民族文化,如民族纺织、印染、特色手工艺等。这些特色产业具有极强的地方性或民族性,不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复制的,因此具有了不可替代的特色。</p> <p>  发展农村集体产业有个误区,不是一味强调“做大做强”,过于重视量的增长,而是要尊重客观条件来发展产业,不要造成果业产量上去了,品质下来了,导致产能剩。“果贱伤农”是农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发展特色产业要遵守做精做强的原则,要在“特”字上下功夫,不盲目扩张面积和产量,要“少而精”“精而强”,不靠数量取胜,而靠品质、靠特色取胜,这符合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也符合农民增收的需要。</p> <p>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作出部署:“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8年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产业融合的目的在于把融合产业获得的综合利润留给农民,让农民增收,是家庭农场、企业、社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四者的有机融合。</p> <p>  首先,要考虑产业融合的主体。农户、家庭农场、真正的合作社是产业融合的主体,基于目前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农户、家庭农场是最现实的产业融合主体。其他主体不具备实现融合效益和产业融合目的的基本条件,产业融合必须限定在村内部,体现在农民主体之间,那种“做大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活第三产业”的口号,充其量是产业衔接问题,与融合没有关系。</p> <p>  其次,要考虑融合什么。农产品的营养与安全,包括色香味在内的特殊品质、多样化的农产品形态、品牌与文化等均是精神需求的重要方面。要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要,乡村产业必须向融合产业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恰巧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深入挖掘农业价值,可以为农业产业融合提供依据。</p> <p>  乡村产业融合主要有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业与乡村功能的扩展两种途径可以选择。</p><p> 第一、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可以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从农业产前的农资生产与技术开发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再到产后的农产品贮藏、深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按照经济学的理论,产业链延伸可以实现农业的增值增效。农产品的价值并不总是随着加工环节的增加而增加,种植西红柿不必要加工成西红柿酱再出售,种植苹果也不一定是榨汁后才能增值。实际上,农业产业链延伸长度不是看加工环节多少,而是看能否有效满足最终消费者需要。农家乐之所以受到欢迎,就在于它有着有效的产业链延伸模式:从地头延伸到了餐桌。除了传统的生产、加工、销售这一农业产业链延伸维度,另一个方面就是利用农业收获物发展乡村手工业,如编织、刺绣、纺织、印染、雕刻等。手工业是乡村经济的重要方面,也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内容,具有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价值。</p> <p>  第二、农业与乡村功能的扩展。农民收入长期徘徊难以有效提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只能获得有限的农产品收入,而不能获得农业多功能和乡村价值的综合收入。就农业而言,除了具有提供农产品的价值外,还有涵养水源、提供农业景观、休闲与体验等功能,乡村作为相对城镇的一元,其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不仅具有生活价值,也具有社会和文化传承价值,是适合养生、养老、养心的理想空间,农业和乡村特殊功能的发现和利用,为休闲、度假、教育等新型融合产业业态发展提供了空间。特别是近些年“文旅农”的融合,成为乡村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径。</p> <p>  产业兴旺要发展组织起来的产业,农民组织建设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和维护农民利益的保障。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有利于乡村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农民利益,这是乡村振兴必须明确的前提。否则,我们花大力气发展的乡村产业可能会南辕北辙,背离发展初衷。农民经济组织建设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家庭经营是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p><p>2.家庭农场是未来现代农业的基本单位。</p><p>3.合作社是农业生产者的理想组织形式。</p> <p>  通过合作社把农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联合起来,与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起,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的利益,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p><p> 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从微观上看,在于分散的小农户缺乏合作的愿望和积极性,特别是兼业农民视农业经营为鸡肋,影响了现代农业组织的形成。</p><p> 从宏观看,合作社没有形成更高层面的联合,分散的小合作社与分散的农户一样对农业风险无能为力。因此,合作社发展要在微观上培育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载体,可以激发农民的内在合作需求,解决合作社微观动力不足问题。</p><p> 在宏观上,要解决合作社规模问题,农业的规模效益要通过合作社规模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大规模流转土地实现。鉴于中国文化传统和行政体系,以家庭农场和农户为基础,以村落为单位的村社一体合作组织应该成为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联合社形成全国合作社网络。农业的供给侧改革、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融合农业、可持续农业以及农村多元化产业等农业形式只有在组织起来的框架下才是有效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云产业发展七字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苹果棚蔬和葡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大主导要先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芍药牡丹万寿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优质牧草是互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瓜草莓黑毛猪,</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牛羊绿豆香谷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挂面土鸡黑木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菇芩芪艾远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个特色补短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沟四湾三道畔,</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梁崾塔青云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坬墕川庄两条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乡村振兴打前站。</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资源匮乏谋发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党建引领是关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利用区位好优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建成四区一中心。</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