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安徽省援鄂医疗队固镇县人民医院王盼盼</h3> <h3>在来武汉的第十三天,我渐入佳境,慢慢适应了既紧张又迷茫的工作状态,也终于能在休息时间闭上眼睛,睡个安稳。这些天总习惯站在窗前,望向安静的街道和高楼,他们站在武汉阴蒙蒙的天气里,毫无生机,却又倔强有力。每每此刻,脑海里总突如其来,充溢着各种恍若隔世的念头,无比想念我的同事,我的兄弟姐妹,所有这些无时无刻都和我紧紧依偎在一起的人,从来没想到过,会以这种方式分开。</h3> <h3>新冠状病毒来袭,对我们这种十八线小城市的医院而言,就是全副武装的外敌突袭。为使有限的资源得以高效集结,保证最强大的火力支持,院领导班子紧急部署,我们五官科要和康复科合并把病房腾空让给兄弟科室。</h3> <h3>2月8日接到护理部通知要成立隔离二病区,我立即将消息在微信群里传达,后一秒同事们就迅速反应,争先恐后,积极报名,在感染科工作过的的马梅老师虽然已经50岁,也第一时间打进电话,只淡淡说了一句“我是老感染人,遇到这种事,我肯定要上的”,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平淡无奇的一句话,就像一块巨石砸入我的心里,激起波澜壮阔的情绪,控制不住的往眼眶里汹涌而去。同时张晓俊、李敏两位老师也微信说要报名参战。因为王刘溜和我已经在预备呼吸科隔离病房人员名单里,所以没了这次报名的资格。最终,在护理部的统一安排下,马梅老师和张晓俊前往隔离二病区。至今她们已经战斗了14天。</h3> <h3>2月19日固镇版雷神山投入使用,我们又一位90后战士王刘溜投入战斗。</h3> <h3>李敏老师一直在懊悔自己报名那天没有及时微信,没能投入到抗疫的第一线,她说她时刻准备着,随时听候组织安排准备加入战斗。</h3> <h3>我们最小的妹妹是身怀六甲的黄茹,也是一位90后,已经怀孕八个月的她仍然跟着倒夜班,来到武汉后我打电话跟她说,问她还能坚持上夜班么?她说:现在特殊时期,人员紧张,我也不能去最前线,就再坚持坚持吧!等我实在坚持不了再说。简简单单的话语却让我再一次泪如雨下。</h3> <h3>除此之外,接到医院通知口腔科、眼科、耳鼻喉门诊相继停诊,我们的医生也冲到了医院抗疫的第一线,坚守发热门诊预检分诊。</h3> <h3>迟迟没有等来去隔离病房通知的我,却等到去武汉的急召,于2月9日来到武汉第一线,面对领导的关切的叮咛和期待,面对亲朋好友无尽的担忧和不舍,甚至还有很多很多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和祝福,我的心里除了难以言表的感动和感激之外,还有对突然被分开的我的兄弟姐妹无尽的挂念。暂时的分离,让我们既有奔赴前线的赳赳雄心,又难掩惜别的依依不舍。我们科室姐妹6个人分散在了四个不同的岗位。</h3><h3>身处前线的我,就像聚光灯下的舞者,站在那里,即使什么都不做,就可以赢来如潮的掌声。但我知道,这场战争,没有角落,目及所致,皆为疫土,我身后的兄弟姐妹们,默默无闻,却又兢兢业业地付出着比我更多的努力和艰辛。举国上下,更有无数坚守在抗疫前线的公安消防、后勤保障、基层干部群众、志愿者,基础建设者和其他各行各业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他们都会被历史铭记,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做了我们能做的全部。</h3><h3><br></h3><h3><br></h3> <h3>我站在窗前,尝试用注目的方式,与这座英雄的城市拥抱。此刻,虽目睹着他的萧索,却能感受到了他积蓄的力量,仿佛有个铿锵有力的声音不断在我耳边坚定沉吟,“把我困在黑暗中的,才使我去往光明。” 这个声音是我,是我的兄弟姐妹,是武汉,是湖北,是中国,更是中华民族和所有炎黄子孙。</h3><h3>我和我的兄弟姐妹,聚如烈火,散似繁星,竭尽所有的光与亮,坚守至硝烟散去.待此战告捷之日,兄弟姐妹四方而归之时,定与大家紧紧相拥,去尽情享受每一天的朝朝暮暮。</h3><h3> 2020.2.21 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