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解析

红尘

一、人物<br><br>1终级大BOSS徐经策划惊天大案,将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卷入局中。背景:徐经身负绝学,有经天纬地之才,有变革社会弊端之心,但屈身于户部八品主事,后调入主管京城长安治安的靖安司,从事案牍研究与算法推断。通过案牍读术实施他的大手笔。<br>2徐经通过海量案牍找到计划的实施关键人物,搅局者——萧规(龙波)。背景:当年安西都护府下的第三十三折冲府第八团(相当于特种部队,而且此团战功卓著)侦察途中遇大股敌军,退守烽燧堡后得不到任何的增援,以钢铁般的意志坚守二十五日,200人仅生还9人。后得知,第八团只是当时将军盖家运的诱饵,不援也是时任兵部尚书林九郎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的选择。只是英雄归来未得善终,被打死,冤杀,被拆迁,尤其是队长闻无忌因被拆迁而加害。萧规是第八团旗手,作为当年生还九人中武力与智力最高值者,对于第八团兄弟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对朝廷的不公也极其痛恨,精于计算与读心的徐经在闻无忌死与张小敬为之而怒杀34人后打入死牢的节点上,自然很容易让萧规入局。<br>3徐经找到方案实施的第二个关键人物,财力提供者——何福。背景:右相林九郎(原型为著名奸相李林甫)与何福的父亲陈州刺史(历史原型为李邕)有隙,居然在被贬途中惨遭灭门,年仅9岁的何孚幸存,历经磨难后被何监(原型为贺知章,清流领袖,太子傅)收为养子。何孚装疯卖傻数十年,何监视为已出,全部财产由其打理。这样的血海深仇者,徐经自然有能力且不露痕迹地调动。<br>4第三个关键人物,技术总监,攻击圣人(即唐玄宗)所用麒麟臂的制造者毛顺。背景:毛顺作为大唐第一制造大师,醉心技术却心忧天下,时任灯楼的总设计师与制造师,天下民不聊生之际,圣人却用四百万贯来打造一个灯楼以炫其乐。这样的极度不满者,入局自然可以顺势而为。<br>5第四个关键人物,主角光环笼罩下的理想化的人物——张小敬。九年陇右兵,十年不良帅,作为第八团核心三人组中的一员,张小敬有不输于萧规的武力值,更重要的是,与萧规在不公世界与命运下报复最高层的想法不同,张小敬想到的是修补与守护。名副其实的长安守护神,其身上有着寄寓着太多的作者的理想情怀,如果其他人可以找到历史原型对应的话,张小敬是千千万万个被湮没了的无名英雄之一。硬扯上关系的话,电视里提到的石城堡战役里,第小敬已经是参将,但因为不赞同这种为将领的个人功名而折损上万将士行为而被贬。这里历史对应是,唐史上最牛的大将王忠嗣(即电视里的王宗祠,巅峰时期兼任河西、河东、陇右、朔方四镇节度使,比安禄山的三镇还牛,其后安禄山反,平叛主力郭子仪、李光弼、哥舒翰等皆出自其帐下)因反对实施唐玄宗的石城堡战役而被贬,其后哥舒翰不得已出战,以六万精锐的优势,损失万人的代价攻下石城堡,吐藩损失才600人。<br>张小敬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英雄,他有武力,有头脑,有黑白两道人脉,有人格魅力,有情怀有担当。所以,徐经选定他为自己剧本中的主角。<br> 二、情节<br><br>徐经的计划是:<br>1先制作出一个复仇PPT,拿到何孚的首轮天使投资。<br>2找到复仇施工单位龙波团队。由龙波实施明暗两种方案:A用何孚的钱收买已经灭亡了的东突厥一个分支王子右刹,右刹已经隐居于长安景寺(相当于古基督教),由右刹出面召集其部落仅存的50狼卫入京,以控制王宗祠将军女儿王韫秀为要挟,换取复国。B由龙波暗中购买石脂,用以制造伏火雷(黑色炸弹,突厥音为阙域霍多),在上元圣人在花萼楼赏花灯时,将其炸死。<br>3狼卫在京城制造紧张空气时,倍感压力的李必(靖安司监丞,靖安司实际掌舵人,太子朋友,重情而精于计算)必然想到以死囚来办案。<br>4徐经半年前就精心安排了一场邂逅,得到还赋闲的李必赏识,李必入职靖安司后即将其如之麾下。<br>5徐经利用其技术大牛的优势,顺势推出二人,即太子卫队虎贲旅帅崔器之兄崔六郎和主角张小敬,而徐经早在一年前就与张小敬结为至交。<br>6崔六郎自然成为铺垫,战死,张小敬成为唯一人选。<br>7张小敬通过其独特的信息渠道,捕捉蛛丝马迹,与狼卫展开殊死搏斗,很快消除了长安明面上的警报——狼卫的恐怖袭击。<br>8朝中各方势力要求结案,张小敬与李必却铁了心要一追到底,这样办案的张小敬成了通缉犯,原来所有的资源变成了捕猎者。<br>9在张小敬与地下势力葛老的纠葛中,取得葛老信任并得到支持,再次深挖黑幕。<br>10萧规的计划里,利用灯楼的麒麟臂中的伏火雷攻击花萼楼中的圣人,并与之同归于尽,而将生还的希望留给张小敬和闻无忌之女闻染。<br>11张小敬与萧规兄弟相见,却因理念不一而手足相杀,然后在劫持圣人之后兄弟携手。<br>12圣人被当作了人质,朝中各方势力明争暗斗,让萧规明白了一件事:问题的根本不是皇帝一人,皇帝只是一个符号。杀皇帝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同时也让圣人认清一个事实,所谓的开元盛世只是一场虚幻,太平景象之下是满目疮夷,弊病缠身。<br>13萧规为护旗为维护第八团的荣耀而战死,圣人最终却落到了徐经手里。徐经通过长安地下水道,早就算准了萧规他们挟持圣人的路线与落脚点,事先安排,终将圣人劫持在城楼之上。徐经只是证明一个事实:他才是真正的可以做大事的人,林九郎之辈尸位素餐,而有圣人,徐经永远不可能做到宰相。徐经将所有的可能都计算进去了,就连最后张小敬杀徐经救圣人都计算在内。他的计划里,张小敬才是真正的受益人,其他人,包括徐经自己都是铺垫者。<br> 三、《权力的游戏》的感觉<br><br>《权力的游戏》为何成为不可超越的经典首先是史诗般磅礴的文字间架。特洛维斯大陆七大国的权力纠葛,如此庞大的结构,要将所有的角色鲜活真实,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这也是马丁老爷子的第六部第七部写不下去的原因,也是《权游》自第五集之后烂尾的根本原因。这样的宏大的结构,如此多的线索交织,已经远超了《红楼梦》,这已经是超过了人力的极限。《长安十二时辰》已经做得足够优秀了。将整个大唐社会,从庙堂到市井,从西域边军到长安黑社会,从朝中各方权力游戏到社会人生百态,从藩镇到衙门,从城市建筑到人文生活,从军事到税制,压缩在长安的十二个时辰里,虽然有点仓促且只浮光掠影,但已经是做到了国产剧中的顶级了。<br>其次虚构而不捏造。《权游》剧本是有原型的,荒诞却给人真实感,这种感觉体现在外景地与服饰以及其反应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长安十二时辰》只要一天时间,反映的却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大时代,让我们跟着主角张小敬的视角立体地领略了这个风貌以及整个社会即将动荡崩溃的深层次内容。为了还原这个让我们至今迷恋的社会的真实存在,剧组从很多细节是下了功夫的,花了血本的。首先是仿唐制而建的全新的长安,虽然只有七十亩,但用于拍摄也差不多了。为了还原上元佳节,各式各样灯笼,盛大的演唱场面,宏大的灯楼与花萼楼,庞大的群演队伍,以及各阶层人物的服饰以及着妆的真实感,都让人感觉到剧组是花了大心思的。甚至制造伏火雷和以竹造纸的工艺,都有还原,而且从礼仪到书写的字甚至写小楷的握笔姿式都能力求仿真,这样的细节到位,观众不是傻瓜,品质铸就口碑。此剧高达8.8分就是最好的回报。<br>第三,演员的是真的在演戏而非敷衍。影视作品人物形象是否突出鲜明,与剧本及导演有着极大的关系,与演员本身有着更密切的关联。《权游》中的小恶魔提利昂如果换作另一个侏儒来演,很难想像能如此准确地把握住那种睿智诙谐仁爱。《权游》中的每一个角色,几乎都到位了,这也是《权游》的魅力之一。而《长安十二时辰》,主角四人——张小敬、李必、司祺、萧规,自不必说。其他角色演员,如元载、姚卫率、右相林九郎、何监、何福、崔器、徐经、圣人、严羽幻、高利达、太子、永王、书生程参、葛老、瞳儿、闻染、鱼肠、景寺波斯小王子、闻无忌、丁老三、许鹤子、狼卫首领……无一不是把配角当主角在演绎。尤其是元载这个角色,入戏转换之自然,表情表现之生动,将投机者的那种变色龙嘴脸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如妓女瞳儿这种小得不能再小的角色,也显得张力十足,让人惊叹。<br> 四、一个伟大的背影<br><br>《长安十二时辰》触及了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中国封建历史的最精彩的华章究竟是怎样成为背影的。<br>看电视时,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悲壮感。唐人的雄健,唐人的自信,唐人的人的意识觉醒,直至今天,我们还须仰视。圣人虽然暮年已经昏塞,但危难之时的挺身而出,甚至为护子民与悍匪近身肉搏。右相林九郎敢于向皇权虎口夺食,构想着君臣共享权力,他理想着一个法治社会;他的那种君居庙堂主祭祀,相代为治国的理念与现在的君主立宪何其相似。何监为护太子冒死痛斥圣人的那些“大逆不道”言论,放在现在都是惊世骇俗。徐经身居官僚底层,却心怀变革天下之雄心,并著之于书,形之于行。李必不向权势与恩情所束,不顾生命安危,也要还天下一个真相。萧规为讨第八团一个公道,敢于谋划惊天大案,与皇帝当面讨个说法。程参(岑参原型)身为一书生,却羞与吉温等屑小为伍,不再考取功名,宁愿只身赴大漠。第八团全体将士,在明知孤立无援,必死无疑的情况下,以不退的信念坚守到最后。油滑如姚卫率,脚踏太子和右相两只船,但为救司祺而不惜以前程和生命相搏。底层的葛老原为昆仑奴,却能够抓住机遇而为地下世界的老大。瞳儿,一个下等妓女,不甘向命运屈服,尽可能抓住一丝丝的机会。就连从骨子里讨厌的无常小人元载,将自己的胆怯与反复演绎得理直气壮,而且明目张胆敢于追求王宗祠的女儿并一举拿下。<br>我相信,这不是影视作品的杜撰,因为有些东西可以虚构,但总会有真实的存在感。情节人物可以文学化,但背景是难以改变的。<br>整个社会,迸发出的都是一股不屈服命运,永远昂扬向上的阳刚之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张小敬的主角光环才有合理的解释,因为他才是这种雄健之气的集大成者。九年陇右兵的磨砺,十年不良帅的沉淀。他将自己深深地埋进了长安,埋进了大唐。他救长安不为君,不为功名,甚至他也知道无论怎么做,他只是一个死囚,即使案子办完,也无法改变只为守护这种繁荣。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繁华的世界有多少肮脏,他也比任何人都清楚人性,但面对不公与黑暗,他选择了一条与萧规截然不同的路,他的理想是守护是修补,而非破坏更不是毁灭。虽然他非常清楚,这其实也是一条走不通的路,因为大唐的危机盛唐的毁灭已经是非人力可以逆转了。<br>我至今还是不明白,大唐是怎么毁灭的,我指的是大唐气韵。有人说是盛极而衰,从道的层面,说这是自然规律,因为三百年是一个朝代的大限。但是朝代可以更替,那种精神怎么可以被毁?大唐崇文尚武,容佛纳道,甚至包容伊斯兰,海纳百川,真正的做到了万国来朝。国家如此自信,士人自然是阳刚雄健。宋人斯文有余而阳刚不足,明人有骨气有气节,但总的说来格局一般,内斗还行,外战就乏力了。到了大清,则集体沦为犬儒,奴性十足,随遇而安,不足道矣。<br>是国家实力不支撑这种阳刚雄健?明清两个大一统的朝代其实际控制疆域有甚于唐,对外战争,尤其是对传统的强敌,北方游牧民族基本上保持着攻击态势。<br>难道是国家层面的自信不够?先是天朝上国,唯我独尊。但统治者骨子里却戒备着一切,防着境外势力,防着朝臣,防着士人,防着庶民。以民为壑,以官为奴,大权独揽,睥睨众生。这样上下离心离德,相互防范,权势日盛,奴性始显。<br> 五盛世悲歌<br><br>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盛世到末世总是有迹可寻的。《长安十二时辰》不只是讲故事,讲一个英雄的故事,更是谱写一曲时代的挽歌。大唐到了天保年间,盛世之下则是触目惊心的漏洞,一个又一个的大坑,要靠圣人唐玄宗那年迈的脑子是填不平了,能不制造更大的坑已经是万幸了。<br>大唐不是毁于红颜,也不是毁于奢华。严羽幻(杨贵妇)充其量只是圣人重要的玩具罢了,再贵的玩具也只是玩具,改变不了国运。建造超豪华的灯楼,打造上元盛况,锦上添花的游戏罢了,钱财还是在大唐流通,某种意义上拉动相关产业。<br>要了盛唐老命的是失控失效了的赋税制度。中国历朝历代,其灭亡,基本上先经济崩溃,皇帝手上无钱,然后军队官员失控,然后重新一轮的洗牌。经济上的崩溃,不是简单的一句吏治腐败所能概括的。不管王朝之初的制度如何的先进,到后期必然会有土地兼并,随之而来的就是赋税的失控,越有钱越是不要交钱,越穷则越承受繁重的赋税,贫富急剧分化,社会动荡就开始了,这时再遇上外患,王朝就如同一个被挤兑的银行,轰然倒塌。<br>唐王朝到了天保年间,土地兼并已经很严重了,穷人依附在土地上,势必越发贫穷,于是用钱脱籍就成了潜规则。这样富了的是有钱人与官吏,苦了的还是底层民众。唐初的租调庸制到这时已经千疮百孔了。赋税不畅,朝廷拿什么来制约藩镇?拿什么来防边?又拿什么来整饬吏治?要知道陇右等边地的募兵,相当于如今特招特种兵,兵员素质极高,越是高素质的军队,越是费钱。如果朝廷给不了钱,藩镇自然会想办法。<br>《长安十二时辰》里借太子的灵武改革试点,与徐经的治国理论都谈到了一件事就是赋税的变革。赋税变革的一个核心就是有钱人多出钱,赋税与土地财富挂钩。然而既得利益者又怎么能坐以待宰,要知道,他们才是政策的执行者,岂有动自己奶酪的事情发生?这样就需要一个极其强势的人物出来由上而下的进行变革。历史上由王朝中期而变革成功者只有明朝的张居正和清朝的雍正帝。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极大的才智与手段极大的权势才行。而且就算成功于一时,身后必定是滔天的骂名。因为权力可以一时掌握在皇帝与权臣手中,但舆论却总在士人笔下。<br>圣人唐玄宗不一定是没看到弊端,只是此时也无精力顾及于此了。圣人居深宫,玩平衡之术,自以为聪明厉害,但如果玩脱了呢?以相权制约太子,以藩镇制约宰相,难道没有明白终日打鹰终被鹰啄眼的道理吗?所以,纵算圣人经此一劫,回到宫中,再居高临下,想要整饬吏治,想要禁绝卖官跑官,想要制约藩镇,想要改变贫富的过大差距,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但权力这东西,一旦沾上,就是一辈子戒不了的瘾。<br>所以繁华盛世,也只是百足之虫罢了,安史之乱已经不可避免。<br>《长安十二时辰》可谓惊心动魄,但毕竟是偶然事件,张小敬可以救长安一时,而长安,大盛唐已经是无解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