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距离武汉封城已经24天,而我带着女儿妈妈,在外面已经流浪了29天。从兴兴头头地出国旅行,到猝不及防地无法回家。从深度怀疑自己感染病毒,到带着恐惧拥抱一切。几十天中,反复经历情绪的过山车,在和恐慌、焦虑、愤怒过招中,不断被感动、希望、恩典滋养。在情绪风暴的中心,我学习如何让自己平静,如何回到当下,如何找到力量。我想说,这真的是一次终生难忘的成长经历,是上天巨大的礼物。</p> <p><br></p> <p>1月19日,和妈妈、小兔在游轮上合影</p> <p> 1月25日除夕夜,空荡荡的机场</p> <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礼物之一:细腻地觉察自己的身体</b></p> <p> 18日离开武汉乘坐游轮出国旅行,23日上海登岸被告知武汉封城,上海酒店不让住,无奈之下在除夕夜投奔深圳同学家。初一下午还精神饱满地和书院同事开视频碰头会,商议马上启动线上直播课程。初二就觉得不对劲了。头晕、畏寒、无力、好容易买到电子体温计,腋下测温都很正常,可是一看说明书,说口腔温度更精准,可是口腔测温会到37.1。于是,整个人就不好了。大脑开启各种剧本。是感染了吗?怎么和很多症状都很相符呢?现在应该还是轻症,过几天重症了怎么办?一边这样想,一边感觉头更晕,肌肉更酸。</p><p> 在惶惶不可终日中度过14天后,我就放过自己了吗?不,新闻报道说还存在无病症感染者,于是,我又开始给自己扣上新的帽子了。</p><p>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经历了疑病症阶段,这其实是一种创伤应激反应,通俗点讲就是“我被疫情撞了一下腰”。也就是铺天盖地的新闻信息,集体潜意识里的恐慌意识,给了我极大的心理暗示,激发了内心深刻的恐惧感。</p><p> 在惶惶不可终日几天后,我的选择是,不逃避,不抗拒,就去感受它,和它在一起。</p><p> 我一个人待在房间里,让自己安静下来,去感受酸涩的肩膀,去感受微痛的膝盖,去感受有些肿痛的喉咙,深呼吸,把专注力放到不舒服的地方。体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酸麻胀痛,寒冷或是痒?各种恐惧的念头闪过,不评判,只用一个呼吸,再次把念头带回自己的身体。</p><p> 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那种不适感似乎在到达一个极致后,逐渐降低。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了,身体在用不适,用可能的疾病告诉我,要去感受它,要去呵护它。</p><p> </p> <p>29天,每天只能在阳台眺望楼下的小花园</p> <p> </p><p> 很多年,我很忽略自己的身体。在书院我被戏称“拼命三娘”,自动在办公室加班到十点是家常便饭,回家继续做线上咨询到半夜两点也是常态。对工作尽心,对家人尽力,代价就是不断透支身体。</p><p> 这次面对肺炎拼的就是免疫力,向我这个晚睡族夜猫子敲响了警钟!——面对疾病威胁,你有多少底气应战?</p><p> 其实这几年在头脑层面有意识到关注身体的重要性。去年6月跟随明瑜院长去美国欧米茄学院学习正念冥想,11月参加了辟谷。但我知道,还是停留在道理层面,没有真正入脑入心。面我还是常常用熬夜、暴饮暴食等来逃避压力。看来,老天爷要用这次疑病症来敲醒我了。</p><p> 是时候,要和身体道歉了。</p><p> 这些天的晚上,我默默和“身体”对话:很多年前,我就知道你是渡我去彼岸的一艘船,但是对不起,这么多年,因为我的狂妄和自大,让你受委屈了。今后,我会好好地维护你,珍惜你。我收到了这份重要的提醒,</p><p> 在和身体的对话中,我还收到一份启示——不要只活在“脖子以上”,要通过细腻地感知身体,和内在的智慧连接。过往有好多次这样的经历,面对一个事件,我的躯体告诉我,应该选择A,但是我的头脑努力说服我选B,当然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对错,但是事后我反思,如果听从身体的感受,会让我的内心更加感受到平静,没有遗憾。我们常常说要活在当下,其实没有那么复杂高深,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尽可能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在身体上,就能固定在当下时刻,就不会在外界迷失自我,也不会在头脑迷失自己,头脑擅长编写剧本,擅长用恐惧、焦虑、担忧控制我们。更多去体验身体,就能更多在当下,更多回到平静的状态。</p><p> 好的,就这么一言为定,今后,我会更加细腻地感知身体这座内在的圣殿,聆听你的声音,汲取你的智慧。</p><p> </p> <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礼物二:感恩和庆祝生命</b></p> <p> 在我怀疑自己是患者的那刻开始,我立刻开始和家人的隔离,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带上口罩,单独吃饭。和家人保持两米远,甚至视线都不敢和她们有正面的接触。</p><p> 一开始,八岁的女儿还能接受,常常和我来个飞吻,在远处冲我做个抱抱的姿势。三天后,女儿受不了了。她不管不顾地冲到我的房门口,痛哭流涕地嚷道:妈妈,我想你亲亲我,我想你抱抱我,我很想很想啊。那一刻,我的心痛极了,但是我只能远远看着她,隔着口罩对她说,妈妈知道你很想妈妈抱,但是请原谅妈妈现在做不到,等我好一些,妈妈一定好好抱你。</p><p> 还有我的妈妈,料理我的一日三餐,给我端茶倒水,她说我来给你按摩一下,让你能舒服一点。我说。妈,我现在是危险分子,你离我远点。妈妈说,我不怕。我吃着妈妈煮的热汤面,泪水流进碗里。</p><p> 我心里有很多愤怒,为什么是我?!从小到大流行什么就得什么,我怎么总是那个倒霉蛋。</p><p> 我很恐慌,脑袋里不断设想,如果我开始发热咳嗽,我会被送去哪里,病情加重怎么办?更可怕的是,万一传染给妈妈和女儿,我岂不是千古罪人?</p><p> 在被不适感侵袭的第四天,大年初五晚上,我坐在窗前,看着深邃的夜空,我对自己说,停!不要再编写苦难的剧本,不要再深陷受害者模式。</p><p> 不知道你是不是常常会有受害者的情结。获得幸运觉得是偶然,遭遇不幸才应该是人生常态。</p><p> 为什么我们会常常掉到受害者模式,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对自己的不信任,不确定,不相信自己是被老天照顾得好好的,不相信自己已经具备幸福快乐的所有资源。</p><p> 这种信念的根源,很多来自原生家庭,来自父母的教养方式。我自己的童年经历中,父母要求标准高,成绩好表现好才可以被表扬,永远被和他人比较,让我内心里对自己有很多的不接纳。这些年的学习成长有改善,但是不可否认影响还是在的。老天爷是爱我们的,看到你有没过关的功课,就会出题目来考验你。这次的情绪感受就是提醒我,考验又来啦!</p><p> 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对自己说,我承认我还有受害者的模式,我承认我内心还是对自己诸多挑剔,所以我还是怀疑自己,不能信任自己。我看到了,谢谢你来提醒我,我收到了这份礼物。</p><p> 那一刻,福至心灵,我忽然明白走出恐惧,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感恩。</p><p> </p><p><br></p> <p> 辛勤的妈妈,懂事的女儿</p> <p> </p><p> 很多人都期待心想事成,可是心想事成不是靠索取,祷告,而是吸引,感恩。是你已经在那个状态里。“我想要幸福”,其实传递的是我现在不幸福。如果是“我感恩生活的赐予”,传递的是我已经拥有很多,我是幸福快乐的,这个频率才会吸引相同的频率。也就是上天回应你已有的样子。而且,当你带着很多恐惧抱怨焦虑,相当于你的手上已经攥了很多东西,那么,你怎么可能去拥抱轻松快乐和幸运。因此,感恩也是在放掉手里那些负面的包袱,才能让美好的事物流经你。</p><p> 那天晚上,我对着苍茫的夜空,不断说,感恩我的身体,这么多年载着我东奔西走,吃苦受累,你辛苦了。</p><p> 感恩在这个特殊的春节,我和我的妈妈,我的女儿在一起,一个是我生命的源头,一个是我生命的继续。</p><p> 感恩老天把这么乖巧的女儿赐给我,客居他乡,条件艰苦,她不吵不闹,简单的饭食也吃得津津有味,还不时来逗笑我,让我开心。谢谢你,选我做你的妈妈。</p><p> 感恩我有这样一位永远把我放在第一位的妈妈,不顾安危照顾我,听到你说,你都40岁了,还让我操心。我又是心酸又是开心。难以想象如果我一个人带着女儿,怎么面对这么复杂的局面。</p><p> 她们是世界上最爱我的人,不因为我挣多少钱,不因为我有多大成就,只因为我是我。</p><p> 无论我遭遇什么命运,我都不会抱怨,因为我真的已经是这世上最富有的人,我的心中感受到的无边的恩典。</p><p> 我一边说,一边流泪,心里的压力缓解了很多,我知道,我是真正地臣服,真正地感恩。</p><p> 唯有爱才能吸引爱,唯有光才能点燃光。</p><p> 生命是一次庆祝,更是无数的恩典。</p><p> 那一刻,我真正领会到这句话的含义。</p><p> 希望我领悟得不算晚。</p><p> 也希望你不要领悟得太晚,不要在失去后才追悔莫及。</p> <p> 每晚对着窗外的天空,反思感恩祈祷</p> <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礼物三:认真思考人生下半场</b></p> <p> 在逐渐从疑病焦虑中走出来后,我仿佛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一个问题在心头盘旋——劫后余生的我,该如何设定我的人生下半场?</p><p> 我会花更多时间和家人在一起。</p><p> 在解除自我隔离的那天晚上,我坐在女儿身边,看着她专心致志地拼乐高,听到厨房里妈妈炒菜爆锅的声音,那一刻,我想,天堂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吧。</p><p> 无法形容再次拥抱女儿,亲亲她柔嫩的小脸蛋,感觉她的眼睫毛在我脸上忽闪,像蝴蝶扇动翅膀,那种满满的喜悦。</p><p> 亲人的陪伴,就像惊涛骇浪中,深深扎在海底的心锚。</p><p> 经过这场特殊的心路历程后,这种感受刻骨铭心,深入骨髓。</p><p> 这几天,当女儿呼唤我的时候,我不会再说我在忙,等一下,而是会马上回应她,有什么需要妈妈的帮助。当看到妈妈忙里忙外时,我会去给她揉揉肩颈,别别扭扭但是诚恳地对她说,妈妈你辛苦了。</p><p> 我知道这些都还仅仅不够,我也有着很多中国人的模式习惯——爱在心头口难开。但是我有感觉,心底一些冰封层在解冻,爱的溪流在汩汩流淌了,它一定会越来越宽阔,汇聚成河,奔流到海。</p><p> 亲爱的女儿,我想遵守每天放下手机一小时的承诺,全心全力去倾听你,去看着你。我会更加关注你的班级群,努力出席你的每一次家长会,不错过你的每一个成长瞬间。</p><p> 亲爱的妈妈,我会耐心教你使用手机,帮助你下载歌曲,为你网购出谋划策。我会耐心倾听你说七大姑八大姨的琐事。</p><p> 不到十年,孩子会很快长大,父母会逐渐老去。我们能做的,就是抓住现在的每分每秒,和他们好好在一起。</p><p> </p> <p> 妈妈做的肉丝鸡蛋面,让我泪目</p> <p> </p><p> 我会遵循内心的渴望。</p><p> 在身体不适的这段时间里,我依然参加了书院组织的心理陪伴的工作。我发现,当我在工作状态中,我的情绪会平稳很多,有时甚至完全忘记身体的不适感。每天看着飙升的病例,看到复杂的舆情,我更加感到“助人”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有很多会员给我发短信,慰问我的近况,他们说,知道你好,我的心安定多了。</p><p> 谢谢你们的信任和爱重,余生,我愿意把自己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助人自助的工作中,我知道,这是我内心最深的渴望。什么是内心真的渴望,就是不谈名利,不谈收入,只要想到就充满快乐,只要去做就充满力量。在对内心的探索中,在和一个个真实生命的对话中,我感到由衷的快乐。我常常和跟人讲,我的职业是一名心理学讲师,但是其实我只是一个管道,让上天的智慧流经我,在分享中我能嗅到到爱流动的芬芳。我的工作会做很多咨询,但其实我并不是那个指点迷津的人,而是受教的那个人,无数的案主向我敞开心扉,分享脆弱。我看到一个个伟大的生命,经历千难万险,依然在努力地活着,并且力争活得更好,我备受滋养。</p><p> 我深信,每个人来这个地球走一遭,都是带着使命的,就是展示自己天赋的。生命是舞者,我们是舞步,我们和生命共同创造自己的人生。如果你走在属于你自己的道路上,万事万物都会有助于你,路的两旁是夹岸缤纷,你自然会充实而富足。</p><p> 我愿意会和恐惧握手言和。</p><p> 前两天,一位朋友推荐我看了电影《重返地球》,感触很多。我觉得它不能算科幻片,而应该是一部哲理片。影片的一开头就触到了我——可让人闻风丧胆的怪物厄萨并没有视觉,它是通过感知人类散发出的恐惧而定位捕杀,也就是说,是我们内心的恐惧吸引了危险,恐惧才是我们最强大的对手。</p><p> “恐惧并不真实存在,它是我们想象的产物。让我们害怕的,现在不存在,甚至永远都不存在”</p><p> “危险确实存在,要应对,但是恐惧,只是一种选择。”</p><p> 病毒、经济危机、暴力……这个世界确实存在很多危险,但是是否要恐慌害怕,只是我们的一个选择。</p><p> 看你怎么选!</p><p> 回顾我过去的人生路,似乎常常在面对恐惧这个课题。比如,怕自己不够好,怕自己不被爱,怕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而这一次的经历,让我再次体验到自己,或者说大多数人对疾病,或者说对死亡的恐惧。</p><p>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大概七八岁的时候,我躺在竹床上,仰望夏夜的星空,想人死了会到哪里去,如果宇宙都会消亡,那么一切岂不是虚无。 </p><p> 长大后曾一度忘记这个问题,因为年少轻狂,以为死亡是非常遥远的事情。可是,后来从事老年工作,面对死亡似乎近一些,这几年,越来越多亲人的故去,让我不断思索这个终极问题。</p><p> 如何能破解生死的迷局?我想尝试着这样回答。那就是倒过来活,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我们便没有时间去纠结、去后悔、去蹉跎、去哀怨。我们要像太阳那样去发光发热,像大河一样去日夜奔流,像羚羊一样去驰骋奔跑,像花朵一样去绽放美好。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努力活在当下,雪豹只会在乎眼前的这一次捕猎,孩子只会陶醉此刻嬉戏的快乐,我们要向动物、向孩子学习,每一次呼吸都深沉饱满,每一次事情都全然临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和自己的心在一起,我们就能越来越踏实、从容、坚定、勇敢,不念过往、不惧将来、不留遗憾,我们就能明白,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体验,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体验。</p><p>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轮回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和自然是一体的,我们在她的怀抱里,被天地孕育滋养,我们是万物,万物也是我们。今天,我们作为羚羊死去,躯体融入泥土,明年,我们以野草的形式,在草原上蓬勃生长,秋天,我们作为一枚秋叶沉入水底,春天,我们以鱼的身姿在湖水中自在游弋……死亡,绝不是决绝,消亡,更应该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p><p> 参详生死的意义,是为了更加珍惜生命,更有知觉地前行。这一世,我们诞生在这个星球、这个国家,这个时代,做父母的儿女,做爱人的伴侣,做孩子的父母,已经是最大的幸运,因为作为是万物之灵,我们远比动植物更能体会到丰富的情感,付出和收获到更多的爱。爱,流经我们、滋养我们。爱,唤醒我们,升华我们。</p><p> 特别喜欢这样两句话。:第一,你这辈子活的不像你想象那样,不是按照你自己的愿景来活,你接下来在临终之前的死亡焦虑就会越来越大。第二,你对生命中懊悔的事情越少,死亡焦虑也会越少。活出真实的自己才是对死亡的最好交代!</p> <p> 异地的元宵节,一个人一个汤圆</p> <p> </p><p> 我知道,人都很健忘。过不了多久,也许这个城市又会车水马龙,朋友圈里恢复歌舞升平。但我希望,我们不要那么快忘却曾经的百感交集,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这世间哪有什么偶然,一切都是必然。2020年春天的这次遭遇,一定是要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事情,一定是要提醒我们去拿到生命的礼物。</p><p> 最后我想和大家说的是,无论我们遭遇了什么,我们的内在小孩一直住在生命的花园中,从未离开,痛苦迷茫纠结只是我们头脑解读出来的幻像。记得有一次旅行,在香港机场转机时,看到玻璃幕顶外阴霾笼罩的天空,觉得十分压抑。飞机冲上云霄,我睁开疲惫的双眼,一时被舷窗外的景象所震撼。蔚蓝无际的苍穹下,阳光灿烂耀眼,给洁白的云海镶嵌了金边,瑰丽壮美。原来,太阳从来没有被乌云所遮盖,只是因为我们站的不够高,看得不够远。人生遇到云遮雾罩,看不清方向时,我们唯有向上走,再向上走,要相信阳光一定在高处等着我们,召唤我们,它一直都在。</p><p> 我想,经由此疫,我们也算生死之交了,祝福各位生死之交,越来越好。</p><p><br></p><p> 王智仪写于2020年2月15日</p><p> </p> <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