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爱浪

<h3>我跟着摄影群里老师们学着”打鸟”了!</h3> <h3> 红尾水鸲 红尾水鸲(学名:Rhyacornis fuliginosus)是鸫科水鸲属的小型鸟类,雄鸟通体大都暗灰蓝色;翅黑褐色;尾羽和尾的上、下覆羽均栗红色。雌鸟上体灰褐色;翅褐色,具两道白色点状斑;尾羽白色、端部及羽缘褐色;尾的上、下覆羽纯白;下体灰色,杂以不规则的白色细斑。 活动于山泉溪涧中或山区溪流、河谷、平原河川岸边的岩石间、溪流附近的建筑物四周或池塘堤岸间。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br></h3> <h3>在楚河汉街的河边,桩主老师们发现有红尾水鸲在湖面及湖旁的树丛中活动,于是施展了诱鸟法,每天早上在此喂鸟,投放面包虫等食物留居此鸟。经过一段时间的诱鸟红尾水鸲也很有规律的来觅食。这也给摄影爱好者们”打鸟”提供了新的鸟点。</h3> <h3>伯劳鸟</h3><h3>伯劳鸟,一种小型食肉猛禽,在北京又名”虎不拉”。伯劳鸟体型较小,体长约20厘米,大小如斑鸠,但凶猛异常,被誉为鸟界最小的猛禽。</h3> <h3>在青山和平公园拍摄</h3> <h3>红胁蓝尾鸲(学名:Tarsiger cyanurus)俗名: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蓝尾欧鸲。体型略小而喉白的鸲。特征为橘黄色两胁与白色腹部及臀成对比。雄鸟上体蓝色,眉纹白;亚成鸟及雌鸟褐色,尾蓝。雌鸟与雌性蓝歌鸲的区别在喉褐色而具白色中线,而非喉全白,两胁橘黄而非皮黄<br></h3> <h3>在沙湖公园拍摄。</h3> <h3> 北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是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雄鸟头顶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黑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概为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两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体暗黄褐色。 相似种红腹红尾鸲头顶至枕羽色较淡,多为灰白色,尾全为橙棕色,中央尾羽和外侧一对尾羽外翈不为黑色。 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主要以昆虫为食,多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 繁殖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从贝加尔湖西面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往东到远东和萨哈林岛,往南到中国、蒙古和朝鲜。越冬于印度阿萨姆、缅甸、泰国北部、老挝、越南和日本。<br></h3> <h3>沙湖公园拍摄</h3> <h3>黄鹡鸰 黄鹡鸰(学名:Motacilla flava) 体型大小和山鹡鸰差不多,体长15~18厘米。头顶蓝灰色或暗色。上体橄榄绿色或灰色、具白色、黄色或黄白色眉纹。飞羽黑褐色具两道白色或黄白色横斑。尾黑褐色,最外侧两对尾羽大都白色。下体黄色。 喜稻田、沼泽边缘及草地。常结成甚大群,在牲口及水牛周围取食。群鸟飞行时发出尖细悦耳的tsweep声,结尾时略上扬。鸣声为重复的叫声间杂颤鸣声。<br></h3> <h3>江滩公园拍摄</h3> <h3> 鹪莺,是东半球莺科(Sylviidae)的一个大属鹪莺属(Prinia)的统称。多分布于非洲南撒哈拉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孟加拉到中南半岛等地。有长而像鹪鷯那样翘的凸尾,故亦称长尾莺。<br></h3> <h3>翠鸟属(学名:Alcedo)的鸟类,属中型水鸟。自额至枕蓝黑色,密杂以翠蓝横斑,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和脚均赤红色。从远处看很象啄木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 食物以鱼类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共15种,48个亚种。中国有3种:斑头翠鸟、蓝耳翠鸟和普通翠鸟。最后一种常见,分布也广。<br></h3> <h3>和平公园拍摄</h3> <h3>东湖拍摄</h3> <h3>摄技水平有限敬请各位指教</h3><h3>谢谢观赏</h3><h3><br></h3><h3><br></h3><h3>2020年2月21日编在新冠肺炎封城隔离期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