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肆虐的病毒,白衣天使选择了“逆行”,同样没有退却的还有这么一群朝气蓬勃的90后,他们就是连续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新华区“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在此次抗“疫”路上,他们积极响应区“三支一扶”管理办公室的号召,带着无畏的勇气、无私的情怀、无我的境界,逆风向前、向阳而生,成为迎着危险逆行的抗“疫”队伍中一帧帧精彩的画面。 李艳平,2017年招募的“三支一扶”支医人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她立刻投身到疫情防控一线。在新华区疾控中心疫情防控一线的32天里,24小时待命,随时听从单位派遣。白天,她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前往各个医院发热门诊、留观病房,面对病患询问情况、发病就诊史、流行病学史,排查密切接触人员。深夜,撰写流调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程报告,随时整理疫情信息数据。 流调,是传染病防控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流调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寻找和确定传染源;二是分析和发现传播途径;三是排查和保护可能的感染者(密切接触者)。通俗点儿讲,流调就是“追查捕获”病毒的先锋队,随时都有被传染的危险,但再危险,李艳平都始终冲到第一线,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div><br></div> (面对病患询问基本情况) (夜深人静时撰写报告) 黄慧,2011年招募的“三支一扶”人员,现为八北社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信息员。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保障辖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月22日起,她与社区全体工作人员随时待命、听从指挥、奋战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在日常工作中,她尽责尽责,深入排查,严密监控。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她带领着八北社区的工作人员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充分发动党员群众,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br> (深入排查,及时帮扶) 刘梦雪,2019年招募的“三支一扶”支医人员。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主要负责统计汇总重点地区返平人员信息以及密接人员信息。从除夕至今,日夜奋战在防疫第一线未曾休息过一天。有时候晚上工作到深夜之后,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工作,就直接趴在办公桌上休息一夜。 (深夜还在整理数据) 孙万培,2017年招募的“三支一扶”人员,在此次抗疫前线,主要负责督查辖区内参加防疫人员的履职情况。他随时听从指令,随机检查防疫卡点在各个时间段是否有值班人员,全区各局委的包村人员在各个时间段是否在岗,社区及村的路口封闭情况,四类公告的张贴情况以及镇,街道(管委会)与辖区内单位签订防疫目标责任书的情况,以自身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群众的安全。 (随时督查辖区内参加防疫人员履职情况) 张淑怡,2019年“三支一扶”招募人员。在接到组织的号召后,第一时间响应,驱车从老家鲁山赶回市区。1月28号至今,未曾休息过一天,全力以赴做好简报、记录和文稿撰写等工作。中途累病还坚持到岗,更因为忙得顾不上给电车充电,在冬日的早上一路推着电车上班而汗流浃背。 (与流调人员战斗在一起) 张婧,2017年招募的“三支一扶”人员。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她放弃假期毅然参加到社会疫情防控工作组中来,与医院发热门诊对接。工作期间,她实地走访辖区内医院发热门诊,每天汇总辖区4家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病人基本信息。每天对着电脑屏,炼成火眼金睛,面对成千上百条繁杂的数据,耐心细致地逐一进行筛选,确保在当天及时反馈到镇办和社区,便于分包责任人进行一对一落实和逐一回访,确保此类人员的身体状况及动向时刻关注,及时掌握。 (面对繁杂的数据,她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张鹏辉,2019年招募的“三支一扶”人员。疫情爆发后,为了配合社区的防疫工作,刚刚到单位3个月张鹏辉被派到曙光街办事处朝阳社区进行执勤工作。为了保证小区居民的安全,他认真记录着每一个出入人员的信息,遇到外来人员及时劝返。前段日子,寒潮来袭,伴着飘落的雪花,与瑟瑟的北风,他始终坚守岗位,双脚冻得麻木也未离开半步。2月6日起,他坚决服从安排,又到区健康管理中心(隔离区域)值班。因为时间仓促,刚成立的健康中心人员不足,经常是一班同志连续加班,张鹏辉也不例外,在管理中心连续工作50小时,直到交接后才得以休息,不过在短暂休息之后他又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健康管理中心岗位上坚守)<br> 号令如山凝众志,青春似火献深情。此次奋战在新华区防疫一线的“三支一扶”人员共有32人,他们每个人都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地开展工作。党员同志坚持把党徽戴在胸前,亮明身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共青团员不甘示弱、冲锋在前,在这一场疫情面前,接受考验。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面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疫情,曾经稚嫩的他们没有一个人害怕过、推诿过、退缩过。在沉甸甸的责任面前,他们逆风向前、向阳而生,抒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