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人文历史——游高桥古镇之四

海宁妙松

<h3>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镇的高桥古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东西老街的两端,利用历史名宅,建造了两座高桥历史文化博物馆——凌氏《三德堂》的《高桥人家陈列馆》,和沈氏《仰贤堂》的《高桥历史文化博物馆》。</h3><h3><br></h3> <h3>  坐落在西街167号的高桥人家陈列馆</h3><h3><br></h3><h3> 这里原先是建于一九一八年的“凌氏民宅”。凌宅主人凌祥春一八八六年生于高桥一户贫苦人家,十三岁去上海当学徒,后自己开设了义丰皮革店。创业有成后,三十二岁时携带三万银元回高桥买地建房。建成后的凌宅占地一点八亩,三进宅院,房间三十六间,建筑面积一千二百平米,房屋山墙高大气派,门窗廊檐雕饰精美,是一座古朴典雅的中式传统民宅。在抗战前后,凌祥春遇到家道变故,家境日衰。解放后土改时,他将家中十九亩地悉数交给政府,本人于一九五五年去世。</h3><h3> 民国初期,高桥周瑞庭、谢秉衡、钟惠山、朱其昂、陆鸿卿、印渔村等人抓住了上海快速发展的机遇,成为了营造、航运、米粮等行业的领军人物,也成了高桥镇的大户人家,他们为高桥镇留下了五十多座优秀历史建筑。为了重现这段历史旧貌,高桥镇政府动迁了原住在凌氏民宅内的居民,出资四百万元进行了修旧如旧的修缮,并重金收集了当地历史上民居使用的古董家具和民俗用具,于二OO九年在凌氏民宅创建了“高桥人家陈列馆”,以一个家族的故事,具体形象展示高桥地区民俗的历史魅力。</h3><h3><br></h3> <h3>  高桥人家陈列馆采用场景展示形式,以家具、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惟妙惟肖地复原高桥地区一户四世同堂的大户人家的生活、生产场景和民俗风情,其中展示的明清至民国年间的家具就有一百多件,材质有红木、柚木、榉木、柏木,式样既有中国传统式,也有纯粹西洋式,百分之九十五是真正的老古董。</h3><h3> 凌氏民宅是五间三进宅院。沿西街是一排平房,中间是门厅。大门上方挂着“高桥人家陈列馆”的匾额,两个鼓形门当安置在门两旁。进门的门厅墙上张挂着《凌氏民宅》介绍和《高桥人家陈列馆》前言。</h3><h3> 门厅后面是个小天井,天井和前院之间有道高高的院墙,院门开在院墙中间。从门厅望去,院门就是一个小小的矩形门洞,但从院内看,成了一座巍峨庄重、精工细雕的砖雕门楼。</h3><h3><br></h3> <h3>  二进宅院的院门。水泥门框,砖雕门额。门额上的字已经辨认不清了。</h3><h3><br></h3> <h3>  从院内看院门豪华的砖雕门楼。高高的院墙上覆盖了黛瓦瓦盖和瓦当,瓦当下有精致的装饰带,两侧还镶嵌有矩形花窗,显示了大户人家的富贵高雅。</h3><h3><br></h3> <h3>  门楼精緻的门头。屋脊两端的鸱吻好像是凤凰造型。中间门额上砖雕的文字虽然已经消失,但依稀可辨认出“紫气”两字,两端还站立着一对门神。门额两边和上下两层采用高浮雕手法雕刻的人物和花鸟走兽都栩栩如生,还包含着一个个故事。</h3><h3><br></h3> <h3>  两旁门框也雕刻了精美的花卉和“寿”字图案。</h3><h3><br></h3> <h3>  放置在院内门旁征集来的石锁、门当、和残缺的石雕件。</h3><h3><br></h3> <h3>  门上的铜质兽头扣环,威武庄重。</h3><h3><br></h3> <h3>  展室有十八间,分布在第二进和第三进的屋子内,第二进是二层楼房。这是第二进的院落。<br></h3><h3><br></h3> <h3>  二进楼下中间的厅堂“三德堂”,这是主人会客和家族聚会的场所。“三德”出于《书•洪范》中的“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h3><h3><br></h3> <h3>  三德堂堂后是一排八扇落地玻璃隔扇门,显得十分亮堂。隔扇门上方梁上悬挂着上海清溪书画院院长宋平先生于戊子年(2008年)秋月题写的“三德堂”匾额,匾额下方是幅青松立轴,两旁对联书云 : “一生奋斗,勤俭创业结硕果;四世同堂,言传身教育人才”,这也是家训。</h3><h3> 中堂立轴画下方贴着隔扇门安放了一张条案,正中摆放了一方大理石画屏,两侧摆放了瓷筒、瓷瓶、座钟、根雕。条屏前摆放了一张明清式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八仙桌前有一口瓷缸,瓷缸前还有一张圆桌,顶上吊着一盏西洋式吊灯。整座厅堂中西合璧,也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上海大户人家的思潮和爱好。</h3><h3><br></h3> <h3>  三德堂两旁墙上挂着字画,沿墙安放了明清式的椅子和茶几,这是宾客的座位。在隔扇门旁安放着立柱式宫灯。</h3><h3><br></h3> <h3>  大少爷房间。房内全套晚清式老红木家具,廊檐式六尺大床是老爷不惜重金为大儿子定制的,身为长孙,子承父业,老爷当然要更加关注了。书桌上放置了时新的台灯和收音机。</h3><h3><br></h3> <h3>  二少爷房间。全套民国时期红木老虎脚家具,中西合璧雕花大床。还放置了大理石桌面的梳妆台和圆桌。二少爷房里床旁靠后窗有只小孩用的站桶,说明二少爷已给老太爷添了第四代。</h3><h3><br></h3> <h3>  账房间,也是二进宅院楼下东侧的楼梯间,是账房先生平时工作的场所。账房间安装了一部一九一二年的德国西门子电话机,还有西洋式瓷器饮水机和老式电风扇等时髦用品。</h3><h3><br></h3> <h3>  二进宅院楼下西侧的楼梯间是棋牌室,安放了麻将桌等娱乐设施。</h3><h3><br></h3> <h3> 通往二楼的木楼梯</h3><h3><br></h3> <h3>  二楼正中老爷的房间。全套晚清榉木家具,还有钱柜、保险箱、漱洗桌等。</h3><h3><br></h3> <h3>  二楼西侧厢房内老爷的会客室</h3><h3><br></h3> <h3> 老爷的书房和会客室相连</h3><h3><br></h3> <h3>  三少爷的房间。海外留学回来的三少爷自然不同于两位哥哥,房间也充满洋味。进口彩色玻璃落地窗,西式柚木家具,简明宽敞、没有老式床架的大床,地上铺着波斯地毯,能升高转动的太师椅,落地式留声机,西洋式座钟和电话,书桌上放着厚厚的词典和英文打字机,处处显示出他的留洋身份。</h3><h3><br></h3> <h3>  小姐的房间。全套雅致的红木家具,地上也铺着地毯,房间里还放置了博古柜和贵妃榻,墙上挂着古筝。与三位少爷房间不同的是小姐房间也安放了一张和老爷房间里一样的漱洗桌。</h3><h3><br></h3> <h3>  二楼西侧的楼梯间,是账房先生安歇的场所。</h3><h3><br></h3> <h3>  二楼东侧的楼梯间是管家的住处</h3><h3><br></h3> <h3>  楼上精致典雅的雕花玻璃隔扇门</h3><h3><br></h3> <h3> 从楼上看院墙和门楼</h3><h3><br></h3> <h3>  穿过棋牌室,后面是第三进的院落。第三进是一排平房,中间是老太爷和他的姨太太的房间,两旁是农具间、织机房和厨房。东厢房是姨太太的佛堂。</h3><h3><br></h3> <h3>  老太爷和姨太太房前的雕花玻璃隔扇门</h3><h3><br></h3> <h3>  老太爷的房间。全套清代红漆家具,麻布蚊帐,白底兰花土布床单,体现了农家出身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略带守旧的本质。</h3><h3><br></h3> <h3>  老太爷的姨太太房间。全套宁波式雕花嵌骨家具和雕花樟木箱是她当年的嫁妆,墙上挂的照片展示了她年轻时的风采。</h3><h3><br></h3> <h3>  姨太太的佛堂。姨太太年纪大了就一心信佛,祈求来生能上一层楼。这是她念佛修行的场所。</h3><h3><br></h3> <h3> </h3> <h3>  紧靠姨太太房间的是农具间,陈列着水车、木犁、推磨、风车、锄头、铁搭、捕鱼工具等各式农具和工具。</h3><h3><br></h3> <h3> 这是稻麦脱粒工具</h3><h3><br></h3> <h3>  织机房。陈列着织布机、纺车等纺织工具。</h3><h3><br></h3> <h3> 典型的江南民居式厨房</h3><h3><br></h3> <h3>  第三进平房后面是个小型的后花园,由厨房可进入后花园。</h3><h3><br></h3> <h3>  后花园内的水井,是供家庭用水的主要水源。花园还有一扇后门,出后门可通往高桥港。大概也是下人们进出的通道。</h3><h3><br></h3> <h3>  花园里有石桌石凳,可供休憩聊天。</h3><h3><br></h3> <h3>  “高桥人家陈列室”反映的是清末至民国年间高桥大户人家的缩影,也体现了农商结合、中西文化交融的风貌。</h3><h3><br></h3> <h3>  位于古镇东街、胜利桥北堍东侧的沈氏民宅“仰贤堂”。</h3><h3><br></h3><h3> 仰贤堂主人沈晋福一八八六年生于高桥小浜“兰发堂”,这也是一幢五间三进大宅院,可惜到他父亲手中家道已经败落,宅院也破旧不堪却无力修缮。沈晋福十四岁就去浦西当学徒,后来在自己的努力和岳丈的赞助下,在南市公义码头开办了一家经营面粉、煤油、肥皂、火柴、蜡烛的“五洋店”(洋面、洋油、洋皂、洋火、洋蜡烛),取名“晋泰号”。沈晋福经商致富后,一面翻造兰发堂老屋,改善族中兄弟家属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在一九三一年委托亲家营造商蔡少祺在东街典当桥(即现胜利桥)桥堍购地兴建新宅,取名“仰贤堂”。由于沈晋福对新建住宅质量的执着追求,无论做工、用料都要做到精益求精,使他在精力、财力上都不胜重负,于一九三三年仰贤堂尚未完全竣工之时就去世了,只落得在新宅大厅里入殓出殡的虚荣。</h3><h3><br></h3> <h3> 中西合璧、气势恢宏的仰贤堂</h3><h3><br></h3><h3> 仰贤堂坐南朝北,背靠界浜(今高桥港),前面看过去是一厅两厢房的中式结构宅院,但从河对面看过来宽敞叠层的阳台又有西方别墅风格;主楼采用西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却在上面罩了个中式青瓦屋顶,屋角山墙上塑有西式图案;大厅装有西式吊灯,但屏门上下部刻有传统礼教故事《二十四孝》的浮雕,中间镶嵌着中式字画;厢房安装了中式隔扇挂落,但又安装了西式壁炉,仰贤堂处处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风貌。</h3><h3><br></h3> <h3>  仰贤堂沿河朝南二楼的走廊和屋顶上的老虎窗,处处透露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h3><h3><br></h3> <h3>  厅堂(仰贤堂)的中式玻璃花格隔扇门和厅内悬挂的西洋式吊灯。</h3><h3><br></h3> <h3>  圆形的西洋吊灯和六角形中式宫灯,和谐地悬挂在仰贤堂顶上。</h3><h3><br></h3> <h3>  楼上白色的西式水泥廊栏,配合楼下褐色的中式木质花格隔扇门,既艺术,又高雅。</h3><h3><br></h3> <h3>  包含有西洋元素的甬道侧门中式门楼</h3><h3><br></h3> <h3> 安装在厢房内的壁炉</h3><h3><br></h3> <h3> 厢房内的中式隔扇挂落</h3><h3><br></h3> <h3>  院内临河处设有两个水埠,沿河而来的客船可以停靠在院内的水埠,直接拾级而上进入院内。同时在后墙门外靠桥边修建了一座两米宽的公共水埠,是当时高桥镇最宽的水埠。</h3><h3><br></h3> <h3>  仰贤堂的中式门楼,略带有少许西洋装饰元素。</h3><h3><br></h3><h3> 仰贤堂的主楼是带假三层的五开间两厢房的三层楼房 : 底层中间是七十平米的大客厅,竖立着四根直径四十厘米的黑漆水泥厅柱,厅两侧分别是四十平米的厢房,厅前是五十平米的前天井,底楼层高达四点五米;二楼层高四米,分隔成厅楼和两间厢房、两间小房间;假三层也分隔成五间,开有四扇老虎天窗以采光,一扇朝北三扇面南。当初站在顶层,东望可看到进出长江口的海轮,向南能望见永安公司的霓虹灯,足见房屋的挺拔高大。</h3><h3> 主楼东侧是二层楼的书房,屋顶有晒台,地底下有地下密室,书房前也有一个小天井。主楼西侧是配房,上面是杂物间,下面是后门门房间、厨房和柴间。主楼后面是个三十平米的后天井,后天井东边是厨房、西边是浴室。主楼两侧有一米宽通道,在前后天井和通道外侧筑有五米高的围墙。</h3><h3><br></h3> <h3>  仰贤堂门楼旁蹲着一对石狮子,形态也与常见的石狮子有些不同,仿佛像个外国人。</h3><h3><br></h3> <h3>  主楼面对前天井的二楼。水泥护栏上是清一色的木质花格玻璃长窗。</h3><h3><br></h3> <h3>  沈氏民宅主厅“仰贤堂”。后壁白色的天花板下高悬着乙酉年(2005年)仲夏题写的“仰贤堂”黑色金字匾,匾额下方是一幅《和合仙子》的中堂画作,两边的楹联描述了高桥古镇悠久的人文历史 : “万里长江口,镶嵌明珠一颗;千年高桥镇,流传故事百篇”。在中堂下方的条案上摆放着西洋座钟、一对中式铜质烛台和一对彩釉瓷瓶。条案前方安放了三张明清式八仙桌,周围摆放一圈太师椅。这是我数年前去参观时看到的布置。</h3><h3><br></h3> <h3>  我二O一九年去参观时,仰贤堂已转身为高桥镇进行精神文明教育的“道德讲堂”。撤除了条案上的摆设,将原来的《和合仙子》中堂换成了《道德讲堂》,两旁的楹联也改换成“教子教孙需教义;积善积德胜积钱”。道德讲堂是高桥镇文明办在癸巳年(2013年)春创办的,原来在别处,现在迁到仰贤堂。</h3><h3><br></h3> <h3> 主楼面向后天井的背部</h3><h3><br></h3> <h3> 后天井靠河的院墙</h3><h3><br></h3> <h3> 沿河阳台上的西式水泥柱子</h3><h3><br></h3> <h3> 通往假三层的楼梯</h3><h3><br></h3> <h3> 假三层上的老虎窗</h3><h3><br></h3><h3> 在主楼前临街处有六间二层楼的街面房,一楼一底都带有厨房、亭子间和晒台,中间是前墙的门房间。一九四九年上海解放时,高桥是激战之地,仰贤堂作为国民党军的指挥部,在此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主楼东侧外墙和屋面都遭受炮火的重创,至今墙上还遗留着弹孔。因围墙高耸、建筑物结构坚固,战争结束后得以保存下来,但街面房屋毁于战火,现在已经无影无踪了,前天井的围墙前用栅栏围墙围起来,成了一片大绿地。</h3><h3><br></h3> <h3> 仰贤堂前天井院墙前的绿地</h3><h3><br></h3> <h3> 散落在绿地中的石雕残件</h3><h3><br></h3><h3> 一九三七年日寇侵入上海后,沈家遭到很大变故,首先是上海南市的晋泰号商店毁于战火,接着逃难离家时地下密室被盗,钱财被洗劫一空,加上长子和女婿遭到暗害,沈家只剩下孤儿寡母八口艰难度日,从此一蹶不振。</h3><h3> 解放后,仰贤堂属于公房,一时经租赁安排了十多户百姓居住,房屋遭到较严重的损坏。后来政府将仰贤堂确定为优秀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迁出居住的百姓,出资进行修缮,在二OO六年辟为“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通过从民间收集,现有展品六百多件,绝大部分都是真品,反映了高桥地区近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及民俗民风。</h3><h3><br></h3> <h3>  陈宝志敬贺、张炎书写的“千秋”残匾</h3><h3><br></h3> <h3>  宝山朱鍾符题写的“德度汪洋,敲宗睦族,不让当年百忍堂”牌匾。</h3><h3><br></h3> <h3>  清代道光年间的“任恤情殷”匾</h3><h3><br></h3> <h3>  民国“古高桥遗址”碑拓片。高桥因桥得名,古高桥原架于黄潼港上,民国初年因迁桥筑路而消失,“平康会”立碑纪念,“古高桥遗址”五字为印星台(号渔村)所书。该碑现立于花山路双井旁。</h3><h3><br></h3> <h3>  民国二十五年三月胡氏家祠落成纪念的“源远流长”匾,由临川李澄敬题。</h3><h3><br></h3> <h3>  清代的《候选同知》硬牌。征集于新建村。同知相当于副县长,候选就是候补。</h3><h3><br></h3> <h3>  文物(自左向右):</h3><h3> 前排 : 明代“为善最乐”青铜镜(出土),明代木雕发冠,清代蝶恋花玳瑁压发簪(出土);</h3><h3> 后排 : 清光绪年间竹编白铜饰书盒,明代双龙戏珠楠木雕笔筒,清代六角形钱纹两节水壶。</h3><h3><br></h3> <h3>  清代沈晋福祖宅“蘭发堂”的界碑 “蘭发堂汍界”石碑。</h3><h3><br></h3><h3> 高桥古镇是上海市郊著名古镇之一,也是古镇中人文历史较为深厚的古镇。两次古镇之游,时隔数年,面貌依旧,收获不同,回味无穷。</h3><h3><br></h3><h3> 宝山燃起烽火台,</h3><h3> 指引三宝出东海。</h3><h3> 高桥横跨黄潼港,</h3><h3> 商贸繁荣集镇开。</h3><h3> 宝山高桥何处觅,</h3><h3> 化作石碑留万代。</h3><h3> 人文历史显风采,</h3><h3> 千年古镇今犹在。</h3><h3><br></h3><h3> 《游高桥古镇》完</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