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师三载芳华地 汝水一生月下明

唯水是云

<h3></h3><h3> 轻轻地,我来了。</h3><h3> 正是为了梦中的那川清水,那片桃红,</h3><h3> 那条长堤,那段城垣,和那身后的校园……</h3><h3> 光阴交错,淡去了千重故事:</h3><h3> 岁月更替,模糊了万般旧迹。</h3><h3> 但母校的三年时光,时常出现在梦里,依旧那么清晰,那么鲜活,如在昨天。</h3> <h3>  河南襄城师范学校——您,是我一生的牵挂;每次重温,都有生命的雅正和温暖。</h3><h3> 29年,我时刻留意着您的只言片语,您的点点滴滴。您2005年更名为许昌理工,2012年又更名为许昌幼师,2018年迁至许昌市职教园,老校区后成为襄城三高的东校区。几经更名变迁,透出的是改制下的无奈,挣扎;也是逆流而上的淬炼,重生。我为您寡欢惆怅,又为您安稳欢欣!</h3> <h3>  母校,东临泮水,奎壁闪烁;西迎汝汤,源远流长;南望首山,文运隆盛。那时,母校的老师品德高尚,才高八斗;学生意气风发,百里挑一。加上母校前后有襄城一高、二高毗邻扶衬,襄师犹如豫中部的一颗明星,熠熠生辉。</h3><h3> 母校的荣耀,是我一生的自豪!那山,那水,那墙,那校园......怎能割舍,如同岁月的音符,时时萦绕在我耳畔,回响在我心间,成为贯穿于我生命始终的温婉之歌!</h3> <h3>  母校,我来了,我要再一次感受那片土地的律动,再一次感受母亲那慈爱的目光。我是一个人来的,是在暮春时节来的,我不想让他人的纷扰,来干扰无限相思的倾诉,不想让他人的聒噪,来打破重逢后脉脉无语的宁静…… </h3><h3> 襄城的巨大变化,不断地刺激着我的神经,不断滤变着我梦中的记忆。再也不能远远地就能看到,那段隐约在白杨葱翠后的红色城墙,旧时城垣下的白杨古道,已经不见踪迹。直到车子循着感觉,绕过高楼,穿过通衢,停在襄城三高的门前,我知道已经到了。心中充满着兴奋,激动,期待,陌生,局促和一许不安。</h3> <p>  此刻的校门厚重大气,雄伟壮观。大门辟开城墙修建,门上齐城高度,平飞重楼,檐牙高啄,黄瓦碧空,门两侧城墙逶迤,这一切共同构成一幅壮美的剪影,呈现出母校大鹏展翅的宏伟气魄,展示了襄师人接纳八方学子的广阔胸襟。我为之震撼,为之骄傲,但也有一丝淡淡的失落。旧时的记忆,这是一段完整的城垣,形成母校的西墙。墙基红石为座,墙体青砖砌面,内置黄土,高大巍峨;城头灌木丛生,郁郁葱葱;城沿藤蔓披拂,随风摇曳。沿着城下的白杨古道,向南直到河堤,东构进入城墙阙口,有一箭之地,北垂手就是河南襄城师范学校的大门。</p> <p> &nbsp;&nbsp;&nbsp;&nbsp;32年前,我就是从原来南门走进学校,走进一片新的天地,开启了一段蜕变之旅。29年后的今天,我要从西门走进学校,打开时光的书简,去呼吸那一列列的氤氲温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然而,岁月的雕琢,物是人非,让人感慨万千。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有七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廿九光阴如水逝,朝朝暮暮忆娘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风吹皱红颜面,秋雨滋熟少小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昨日呼得谢家子,今天问作烂柯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情萦绕千头绪,旧忆丝丝慢慢寻。</p><p><br></p> <h3>  通过和门卫沟通,来到校内。昔日的土操场已不见踪影。迎面“学以致用”四个金色大字在红底的衬托下,格外醒目。后边的假山更烘托出母校的办学宗旨。原操场的南部,已经被生机勃勃的“芳草园”代替。回望城墙,内侧有序严整,绿意盈目,石阶有致。想当年,一派自然风貌,满是榆槐杂木,无路可上。虽然难攀,但却是同学们心仪的去处。</h3> <h3></h3><h3> 不觉拾级而上,城墙上水泥漫地,宽阔平整,外沿女儿墙高大的垛口栉比相连。哪里还有当年的萋萋春草,亭亭秀木。那时每当三餐饭后的闲暇时光,我们在这里曾席草而坐,看日出日落,赏风清云淡;关心时政,畅谈理想;倾诉友情,描摹未来。登临城墙,极目西南,风景旖旎,山水如画。</h3> <h3>  有词《水调歌头》:<br></h3><h3> 城上景无限,课隙沐清风。麦田郭外无际,堤岸绿杨丰。汝起南山西踵。一路山依水从,涂一抹青茏。溅溅向东处,轻隐有桃红。&nbsp; </h3><h3> 好风物,勤学子,正情浓!俯观万类,思涌神骋气如虹。皴染江山飞梦,指点人生荣宠。有幸此相逢。共厚同窗谊,齐奋早云鸿。</h3> <h3><font color="#010101"><p>  那时城墙外,依河堤西北方向尽是农田,春季麦田一望无垠,白鸽碧空疾翔,风光无限。西南汝水潺潺,一路而来,距城里许,堤坝迎持,河水折东南而去。那拐湾的地方,也是同学们散步常去的地方。堤下红石固基,清水抚岸,很多同学在这里浣衣沐发,戏水聊天。河岸左侧有不少的芦苇,让不知几多少男少女在那里伫足徘徊。最妙的是仲秋,芦花开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佳人,在水一方。”唉,真是如诗如画。</p></font></h3> <h3>  汝河东南流淌半里,水势渐缓,那里是我们男同学击水的好地方。每当天气变热,我们就利用休息日,去那里洗衣戏水。衣服洗罢,凉晒在河岸的青草上,余下就是水里的时光。先争先恐后,中流击水,而后累了,回到河边的浅水,仰面朝上,一动不动,听水脚触岸的轻吟浅唱,眄洗空长天的云卷云舒,感受着阳光的明亮,享受着汝水的万般柔情。有时甚至会高声吟诵:“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呵呵,这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啊。</h3> <h3>  汝河向东南流不远,又东北拐,而后又东南。这里有几十亩的沙滩,是建筑采沙的地方。汝河这段曲折的河道,与城墙阙口向西绵延的河堤和阙口南边的城墙围起几百亩的桃林。在阳春三月,桃林可是我们的最爱。灼灼桃花,三千繁华。同学们徜徉其中,赏着花的娇艳,嗅着花的芬芳。桃花映红了三年的芳华,映红了我们的青春。</h3><h3> 有词《一剪梅》:</h3><h3> 三月春风驻渡头。汝湄桃林,尽是风流。千稍万朵累枝低,蜂戏留连,花里搜求。</h3><h3> 心意阑珊漫自游。恰恰黄莺,顾首回眸。望穿伊影展眉愁。陌上轻挪,一脸桃羞。</h3> <p>  再也回不到那段青葱岁月了,再也找不到春风中的人面桃花了。桃林已经变成了今天的古城公园,桃林中的泥垄幽陌,变成了彩色曲径。母校城墙西面的农田,也已经高楼林立,成为襄城三高的西校区。也许只有那脉脉汝水,还能听的出故人的心声,也许只有那悠悠远山,还能识的出过客眉宇间青春的痕迹。</p> <h3>  向东俯瞰,高楼耸对,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犹如一巨幅锦缎,色彩斑斓,迎让多姿。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一切又都是那么美丽。细细的辨认,急急的比对,唯有校园北面的教学楼,还是那么熟悉。即使你加长了臂膀,扩大了腰围,可你那每一扇门窗,每一层走廊,还是告诉了我,你是谁。</h3> <h3>  匆匆地走近,快快地走上,看这楼梯,看这廊,这窗,这门,这教室……,这就是哭过,笑过,平淡过,幸福过,懈怠过,努力过,失意过,憧憬过,刻骨铭心,永远牵挂的地方!就在此刻,我一下子感受到母校素有的情怀!感到,似乎母校多年的默默等待,等待曾经在这里学习过三年的游子归来的一看。</h3><h3> 我一年级的教室是在三楼东头,二、三年级搬到了二楼西头的第二所教室。伫立教室窗外,凭栏南眺,32年前9月的开学季一下子清晰浮现了……</h3> <h3>  十五六岁少男少女,带着农村的质朴,带着亲人的祝福,带着青春的懵懂,带着人生的梦想,兴奋地走进襄师的大门。那时的大门在南面,一条甬道直通教学楼。校园内梧桐丰茂,松柏吐翠。报到的学生、家长,脸上挂着灿烂,言语中洋溢着喜悦;教学楼走廊里师兄师姐,热情奔放,品点着新到的帅哥靓妹,迎接着校园的新成员。</h3> <h3>  一切都在这里开始。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教室……都在光阴的流转中,渐渐熟悉。汉语、文选、数学、物理、化学、书法、美术、音乐、体育、口语、心理、教育等学科以新鲜知识拓展着我们的视野,充盈着我们的头脑,提升着我们的能力。</h3> <h3>  美术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周国亭老师,刚从大学毕业。他和蔼可亲,面颊上总挂着蒙娜丽莎的微笑,卷曲的头发,硬朗的鼻翼,平添了他浪漫的艺术气质,他的画以油画见长,在他陋室里,我曾见过几幅登堂入室的西洋题材大作,让人赞叹不已。现在,周老师在许昌学院做教授。那时我资质不高,绘画上也没有可圈点的地方,现在回想,浪费了资源,奢侈了青春。师母,是杨贵妃式的女人,丰润大气,温和贤惠,和老师特别的恩爱。我们热爱自己的老师,常常能为老师帮点小忙而自豪。记得有次我们几个同学为周老师拉生活用煤,到南街煤场后,从大门外直到煤堆一二百米的距离,人声嘈杂,车毂交错,不能通过,于是我们扛起车轮,举起平板车架,一路辗转腾挪,很快就到了煤堆前,引得人们无不注目。回想起当时少年,真是气吞如虎,又是何等快乐!</h3> <h3>  音乐老师是金道安老师。他是一位老教师,身材胖胖的。每当音乐课,他厚大的双手总是在琴弦上先快速地滑过,留下一串鸟鸣玉碎,然后弹奏曲子,琴声悠扬。直到今天,那画面依旧清晰,那声音依旧明彻。老师教的《河边对口曲》,声音沧桑,感情饱满,至今我还能哼唱:“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这是《黄河大合唱》里的。</h3> <h3></h3><h3> 学校琴房,是在四楼中间。每当考《琴法》时,偌大的琴房,常常一琴难求。一天到晚,校园都沉浸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h3><h3> 有七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耳悦叮咚何处起,四楼学子弄琴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晨曦唤醒满园色,暮日携来两颗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婉转黄莺开口玉,悠扬桂朵绽花琼。</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晴空几处白云遏,一首长曲始小成。</h3> <h3>  体育老师是刚大学毕业的张清香老师。张老师明眸皓齿,体态绰约,气质惹人,一笑一颦,平近可亲,一举一动,热情大方。张老师的舞姿,翩若惊鸿,婉如游龙,腰肢婀娜,青春飞扬。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老师无疑为我们打开了外面世界的一扇窗,令我们异常新鲜,惊奇。张老师是当年同学们心中的女神,今日可否安好?</h3> <h3>  口语老师是郭新涛老师。第一次上口语课,惊叹连连。一米九的身高,单挑的身材,让我们心中不觉一惊。郭老师开场白,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磁性十足的普通话,似乎电台主持也难望其项背,接着的一段朗诵,让同学们耳目一新,心中惊叹不已。至今,那时朗诵过的诗文:王怀让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北岛的《回答》、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李白的《将进酒》、岳飞的《满江红》,还能整段的吟诵。</h3> <h3>  还有三年级时的数学老师孟会祥老师,身材单挑,性格温和;他的数学课,讲解慢条斯理,分析透彻,语言娓娓道来,幽默风趣;孟老师的字非常出众,有自己的灵性风格,让同学们佩服。还有物理老师边超锋老师,知识丰富,在家电方面很有一手,常常有人求助;特别是当时,他做了一个爆炸式的发型,加上魔性十足的霹雳舞,着实让我震撼了很长一段时间。</h3><h3> 还有汉语老师的挂在教室里的书法,代数李老师的歌《达坂城的姑娘》,历史李老师演绎的历史轶事,以及文选刘德岗老师、化学宋群立老师、政治张德山老师、几何王春晓老师、心理学老师、教育学老师等等点点滴滴,都在此刻鲜活起来。</h3> <h3>  敬礼,亲爱的老师!感恩,亲爱的母校!在襄师,犹如置身于光彩四射的知识殿堂,撷取珍奇,收获异宝;在襄师,犹如置身于百花绽放的佳囿良苑,饱览奇花的惊艳,深嗅异葩的芬芳。理想的种子悄然种下,友情的嫩芽开始勃发。</h3><h3> 有五律:</h3><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柳依依意,梧桐叶更丰。</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兰学子笑,玉桂老师迎。</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载师生意,倾生寸草情。</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高且海阔,别后策吾行。</h3> <h3>  站在窗外,望着教室里的黑板、课桌、凳子,如在昨天,啊,那年…… 在这里,读书学习;在这里,举行活动。年年的联欢早已远去,但同学们欢呼雀跃的情景似乎又在眼前:窗户上帖上剪纸,墙壁挂满彩球,电棒上联缀着长长的彩串,绾结在教室中央,桌子围起,糖果铺开。同学们一个个粉墨登场,不管是动情的朗诵,还是流行的歌曲,不管是精彩的霹雳,还是本山的小品,都喝彩声声,笑语一片。现在,空空如也。在这里,还有课堂上偷看小说的,或穿梭在刀光剑影的武林中,或沉浸在儿女情长的神伤里,不能自拔;还有偷偷织起了毛衣,编着粉红色的梦……</h3><h3> 哦,都去了,留下的是一楼的寂静。</h3> <h3>  教室搬到二楼西头后,我们常常站在走廊里,俯视西边的操场。那时操场是泥土地,也没有规整的跑道,中间有四个篮球场。说起篮球,是我们襄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班可是体育大班,强班!曾创下蝉联三年的篮球赛男女双冠,在校史上,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我们班球场名将云集。同学们对篮球情有独钟,打球气氛浓厚,还依据水平分为三梯,还有正规后补。大家常常评头论足,不断修正等级身份。每当下午放学,球场上总有我们同学的影子。我们班田径也不差,跳高,百米全校闻名。</h3><h3> 有七律:</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廿九年前男女冠,襄师三载勒清名。</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依稀鼓紧冲千阵,恍若天暄破万重。</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敌场强攻三步中,我方盖帽一挥成。</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家姐妹雷欢动,杨柳飘飘亦溢情。</h3> <h3>  我们教室的前面长着柔柔的垂柳和一排高大的梧桐,靠西有单扛、双扛。梧桐南面是一排旧瓦房后的几座乒乓球台,那里也常是我们光顾的地方。为一次成功的扣杀志得意满,不惧烈日。</h3><h3> 晚上放学,皓月当空,操场一地月光,树下光影斑驳,我们有的在操场溜圈;有的坐在乒乓球台上私语;有的在双扛上、单扛上腾挪,翻转,荡起圈圈银光;还有的在柳下默默伫立,久久不去……</h3><h3> 有《如梦令》:</h3><h3> 曾记梧桐前路。</h3><h3> 杨柳冰轮初驻。</h3><h3> 人定月中天,单影衣潮花露。</h3><h3> 何故?何故?闺室红笺嗔怒。</h3> <p>  哦,那年,那人,那事,那树,都已匆匆而逝!变成的是硬化的地面,通贯东西的干道,精致的小亭,曲折的幽径,秀美的草木……</p> <h3>  教学楼东头,是餐厅。远望它,走近它,端详它,餐厅上面的八个大字“民主、宽容、平等、竞争”还在,餐厅大门还如往昔。那时,一到饭点,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端着碗筷、敲着盘碟,涌进餐厅,涌向窗口。用特定年代的菜金饭票打饭。那时的餐厅里,没有就餐的桌凳,只有灰红相间的水磨石地面。大家都是把打好饭菜的碗碟,摆在地上,几个人围着蹲在一起吃饭。饭点过后,地面上一片狼籍。</h3><h3> 有时会把饭菜端到餐厅外,路旁,树下。三五成群,碗碟交错,风卷鲸吞,谈笑风生。最后吃完饭的,要负责洗刷的重任。</h3><h3> 最让人难忘的是襄师的卤面,面细、油大、肉多、喷香,中午一份卤面加上一碗红色素汤,吃得解馋、过瘾,喝得痛快、得劲。真是回味无穷。</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有七律</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草地为席天作幕,一席玉宴众人筹。</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稀羹白水犹佳酿,白菜青芹胜美馐。</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浓处天空谈里短,酣时海阔论风流。</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春已逝飞歌罢,一晌欢娱梦里求。</h3></font></h3> <h3>  餐厅还是襄师安排全体会议,举行大型活动的地方。十年校庆,那些美舞飞歌,挥之不去。我班女生参加的竹竿舞,跳出了浓郁的黎族风情;我班同学演唱的《阿里山的姑娘》,甘美清纯,绕梁三日;一位师姐演唱的《伤别离》,凄婉感人,摄人心魄。一次活动,一段时光的检验。三年学习,褪去了青涩,留下了成熟;淡去了愚拙,收获了才艺;告别了年少,成就了自我。</h3> <h3>  此时,餐厅大门紧锁,可惜我不能寻觅。绕过教学楼,就到后边的宿舍楼了。楼舍依旧,走廊外沿的廊柱,整齐地排列着,浅蓝色的墙群,还是那么朴素温馨。只不过,原来木门换成了铁门。宿舍对着的教学楼后墙,还是老样子,此刻让人犹如回到了过去。宿舍前的松柏亭亭如盖。男生宿舍西侧是女生宿舍,两宿舍楼并排,和教学楼东西平行。如今,原来通体的空间,已经被隔开,加上了一重厚厚的铁门。</h3> <h3>  我原来是住在一楼的106房间,刚到学校的晚上,难以入睡。门外走廊,不时传来皮鞋铁掌发出的响亮的脚步声,听师兄们说,后边的城关二高的坏学生常来骚扰,如此让人心悸,更是难以入眠。后来移到了四楼,我们也成了旧人,就好多了。不过走廊上凉晒的鞋物要注意,不小心,别人就给你帮忙收走了。记得那时黑面白底的平底布鞋特别流行,男同学人人都穿,而且刷洗得也勤,所以春秋季几乎每天中午,每个门前走廊里都有凉晒的布鞋,和女生宿舍楼的五彩缤纷相比,真是一道别样的黑白风景。</h3> <h3>  但眼前,楼室寂静,空无一人……</h3><h3> 有七律:</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多少三年羞口事,一生回味乐融融。</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弟兄一室青山意,姐妹天涯绿水情。</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分手唏声悲切切,初逢笑语喜盈盈。</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朝朝碎碎昔常事,眼下青竹室内空。</h3> <h3>  周末的晚上,是最自由的时间,有时我们会胡侃瞎扯,或空口划拳,或者偷偷打纸牌,玩到三更半夜,直到第二天日上三竿,还懒在床上;有时我们约着去襄县工人俱乐部看包夜的录像,或者白天去襄县电影院看半天的电影。那时一切都那么新奇,其实平常学校也组织看电影,那是排着长长的队伍,从学校门前的利民街向东出发,后折北生产路,再西向民主街,转了半圈,去襄县驻军影院看电影。但就是看不够。那时最感人的莫过在襄城影院看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看得我也泪眼婆娑。</h3> <h3>  周末真的是最懒散的,吃饭没有早晚,这样可以品尝襄城的诸多美味。首先是学校门口的胡辣汤、豆腐脑、豆腐丁儿、豆腐片儿、烙馍卷豆腐和咸鸡蛋,都是我们的最爱。对,还有芝麻糖,那时,一毛一根,特别酥脆,入口即化,不留丝毫糖渣,香甜绵长,毕业后,就再没有吃到过那样美的鲜物。去街上,在利民街到北大街口南拐处,有一家烩面,其鲜美可口,至今让人挂肠。还有当时邮电局前的限量胡辣汤,肉真是多,可谓襄城一绝。吃美转够后,回到学校东侧的泮水旁,有许多桌球场,禁不住花上三角五毛,捣上几竿儿。</h3> <h3>  但这一切,都远去了。遮不住母校逝去的容颜,也挡不住我们岁月的消融。花开花落,人来人往。再见了青春,再见了那些年,但是,昔日母校的容颜还会常常在我梦中浮现。哦,匆匆那年……</h3> <h3>  有《临江仙》: </h3><h3> 二十九年相思泪,城垣汝水歌吹。梧桐碧柳远山眉。少年来宝地,梦想伴云追。</h3><h3> 今至母校多感慨,山川依旧人非。青葱岁月已难归。花开终有落,天际念春辉。</h3> <h3>  再见了,那川汝水, 那条长堤</h3><h3> 再见了,那段城垣,那片月光</h3><h3> 轻轻的,我走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