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但你我皆拥有自由

海燕🍀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读后感 <h3>&nbsp; &nbsp; &nbsp; &nbsp;《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中文译名《无声告白》,是一本让人拿起就难以放下的书。一如它扉页上那句“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我”一样令人着迷。<br>&nbsp; &nbsp; &nbsp; &nbsp;这并不是一段愉快的阅读经历。在阅读的时候,你有时会有溺水的感觉,像莉迪亚一样,在月亮圆的像硬币一样美的时候,走向那个美丽平静的湖面,没入水下,伸展着脚趾寻找陆地,根本没有陆地,手中空无一物,只有潮湿和冰冷;在阅读的时候,你有时又会被托举出水面,就像内斯用手指抓住她,说,踢水,我抓住你了,踢。<br>&nbsp; &nbsp; &nbsp; &nbsp;那个美丽平静而又令人窒息的水面,好似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理想,以及那些目光,那些期待,那些像雪一样不断落在你肩上的爱。<br>&nbsp; &nbsp; &nbsp; 故事的开始,作者用极为克制的平静语气说“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平平无奇,却成功捕获了一颗又一颗阅读者的心,为什么?真相是什么?<br>&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一个貌似幸福又普通的家。父亲詹姆斯李是一位美籍华裔,家庭赤贫,他靠着天赋一路学霸到了哈佛,最终从哈佛大学毕业变成终身教授,在一所大学任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一位中国人却在美国长大,另类和不相融的感觉,种族歧视和身份认同危机,让他终身自卑,一生想要“求同”。“要让别人喜欢你,要多交朋友,即使笑不出来,为了融入圈子,也要笑”,这是他的人生信条。<br>&nbsp; &nbsp; &nbsp; &nbsp;母亲玛丽琳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白人,很不幸的是成长于单亲家庭,三岁时父母离异,母亲独自抚养她长大。玛丽琳母亲痴迷于厨艺,最喜欢读的是一本《贝迪克罗克烹饪书》,信奉的是“如果你想取悦男人——烤个派吧”“一位好妻子,应该掌握蛋的六种基本烹饪方式”,最后却孤独终老,“像一只困在空荡荡的小房子里的可怜苍蝇”。她的妈妈一心想让她学好家政课,并且嫁一个哈佛毕业生。玛丽琳心高气傲,在那个男女还不能真正平等的时代,她申请把家政课换成手工课,选修物理课,一直用出色的成绩让人刮目相看。她不想变成母亲那样,想做那个重男轻女时代寥寥无几的女医生。她一生都在努力,“求不同”。<br>&nbsp; &nbsp; &nbsp; &nbsp;一颗“求不同”的心,遇到了一个不同的人(整个地方唯一的黄种人);一颗“求同”的心,终于遇到了一个拥有和整个地方肤色相同的人,两颗心挣扎着扭打在一起,碰撞,激烈的相爱,结婚。“这样不对,玛丽琳,这样不对”,玛丽琳母亲当然这样说。<br>&nbsp; &nbsp; &nbsp; &nbsp; 故事发展到这,让我最难忘的却是其中一个插曲——玛丽琳的出走。心高气傲的玛丽琳,在生活的捉弄下,还是走上了母亲的老路。结婚和怀孕,生下了内斯和莉迪亚,她被迫中止了学业,做了一名全职主妇。“一位好妻子,应该掌握蛋的六种基本烹饪方式”,一连几小时准备早饭、午饭、晚饭。单面煎的给詹姆斯,煮熟的给内斯,炒鸡蛋给莉迪亚。是的,她难过,为鸡蛋难过,为一切难过。母亲的死再次唤醒她做一名女医生的理想,回想母亲渺小、孤独的一生,“决不,我决不能像她那样”“你的人生不止如此”。在寂静的黑暗中,她把大学时的课本装进纸箱,为自己做好了一切准备,然后在五月的第一天,离开了家庭,重新读大学,重新追梦。然而,仅仅两个月,因为她发现自己已经怀孕,重新跌入自己那个家庭,毕生追求黯然消散。她的生活从此只有丈夫、厨房和孩子。<br>&nbsp; &nbsp; &nbsp; &nbsp;莉迪亚,故事里那个溺水而死的女孩。母亲玛丽琳没有成为医生,所以一厢情愿认为女儿莉迪亚极有生物天赋,一定会进入哈佛,成为最优秀的女医生。父亲詹姆斯一辈子找不到社会认同感,所以期望蓝眼睛的莉迪亚成为学校里的社交明星,成为他的骄傲。父母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莉迪亚的身上,学不爱学的学科,接受不喜欢的礼物,结交不到朋友,得不到爱情,永远处在害怕失去的阴影里,每一天如履薄冰,最终把她压垮。一个原来应该幸福温暖的家庭,像牢笼,紧紧捆住莉迪亚,父母拼命用要求来表达爱,用失望来施加压力,只在莉迪亚拿到优异成绩单的时候才有一丝笑容。<br>&nbsp; &nbsp; &nbsp; &nbsp;在溺水般窒息的家庭中,只有哥哥内斯懂莉迪亚。只要她伸出手说,别让我沉下去,他就握住她的手,不让她沉下去。然而因为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内斯,渴望的却是做一名宇航员,逃离地球。所以他拼了命的学习,通过考上哈佛逃离自己的牢笼。而那个小透明三女儿汉娜,看似天真无邪,却也满腹计较,姐姐失踪的日子里,她盘算的是如果姐姐不回来,她可以住到姐姐的大房间——而这不过是因为父母兄姐都不够重视她,她太渴望寻找到存在感。每个人都希望找到自己的位置,可又不知道自己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小心翼翼地,或者任性无赖地索取爱,呈现出鬼魅的病态。<br>&nbsp; &nbsp; &nbsp; &nbsp;当唯一的救命稻草哥哥内斯考上哈佛,迫不及待的像离开这个窒息的家庭,莉迪亚将永远活在父母双重的压力下,她忽然明白了她要怎么做,如何重新开始,从头开始,这样,她就再也不用害怕孤独了。当她终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她十六岁的双手松开缆绳撑起那条小船驶向湖心,她和所有人的生活都将重新来过。那个奋力想找到社会地位的家庭,那位奋力想实现人生价值的母亲,以及千千万万和这个故事中彷徨的人一样的迷茫的人,都在关于死亡这件事上得到了活第二次的机会,庆幸最后大家都获得了救赎,作者没有让故事冷硬到底。<br>  在伍绮诗的这部小说里你清晰的看到,那种悲凉、渴望、爱而不得,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如何被父母被自己给逼死的。<br>&nbsp; &nbsp; &nbsp; 莉迪亚其实并不是真的想死,她只是想逃离,想重新开始,却好像没有了机会。所以在文中,我仿佛看到无数个像莉迪亚的人在呼喊,请抓住我的手,别让我沉入水中。<br>&nbsp; &nbsp; &nbsp; &nbsp;很喜欢这句话:“人真是这世上最健忘的动物。所以40岁没法理解30岁,30岁也看不懂20岁,20岁则对10几岁不屑一顾。”<br>&nbsp; &nbsp; &nbsp; &nbsp;真正的爱,就是给一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我爱你,但是你我皆拥有自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