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楼看书

淡泊

<h3> 阁楼看書</h3><h3><br></h3><h3> 眼下,抗疫情攻坚战硝烟未散,村庄男女老幼除了义务参加村口防控值班外,大多人数闲来无事,加上政府号召大家不串门,不聚餐不参会,村民们几乎都封闭在家里。我也是闲不下来,上午扫地浇花,赶个好天气,晒晒棉被、草席、衣服,吃完午饭后,到古厝阁楼休息看書。</h3><h3> 当我拿起书本时,突然发现,平时忙忙碌碌的我,已经很久没有主动想要去看书了。回想起来,也是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几乎每天我总是有忙不完的公事、私事,就是有闲暇时光也宁愿去应酬、聊天、打扑克(八十分),也不主动看书了。久而久之,我自然而然形成了不想看书的生活习惯了。以前,每当听到有外国人议论说:“中国是一个不看书的国家”。我也很觉不好!试想:一个国家要文明进步,国民就必须要养成爱看书,勤学习的好习惯,只有大家饱览群书,才能增长学智。对个人而言,多看书,多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也让自己变更加优雅、聪睿。总之,读书好处很多。</h3><h3> 每当想起读书这件事,我总感到懊悔,责怪自己为什么平时总是浪费时光,不抓紧时间好好多看些书呢?但后悔归后悔,每天眼睛睁开到闭上眼睛睡觉,还总是忘了看书这件事,心里总想明天何其多,等以后有时间再看书也不迟!</h3><h3> “逝者如斯夫!”转眼间我也到了不惑之年了,现回想起来确实可怕,毕竟岁月不饶人。</h3><h3><br></h3> <h3>  </h3><h3> 我们年少时,曾从古人的诗歌中,读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恨读书迟”、“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及“一寸光阴一寸金,从金难买寸光阴”等劝人珍惜时的诗句,句句都是富有哲理。在我的脑海里也想起过《长歌行》-(汉乐府诗歌)中的诗景:“</h3><h3>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br></h3><h3>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br></h3><h3>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br></h3><h3>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br></h3><h3>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br></h3><h3> 遥看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明历史,古人这些智慧结晶的闪光诗句,是我们后人必须牢记警醒的。但在这个网络化的信息大暴炸的时代,大多数人已经把这些诗句抛到九霄云外了。前段时间,我到漳州参观林语堂纪念馆,看到先生一生勤读书,笔耕不断,著书立说,作品丰厚,留下许多珍贵的精神及文化财富,更让我们自叹不如。</h3> <h3>  我们也经历“读书无用论”和“学而优则士,唯有读书高的时代。"这些时代印记至今还刻在人们心中,影响了几代人。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也发生过,文革时期的极左路线,出现了“又白又专的交白卷英雄”,社会上把知识分子当作臭老九进行批斗,有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被斗臭斗死。现想起来,也是让人不堪回首,痛心不已。庆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提出了“知识就是生产力”,我们才回到正常的轨道,许多农村的苦孩子,才通过读书参加高考,用知识改变命运,跳了“农门"上大学。</h3> <h3>  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勤读书当做好习惯,加以赞扬!我们在总结世界发展史时常说:“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巨人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方能成为巨人”。记得以前,有人问邻里小女孩子,她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她顺口回答说:“读书就是上学天文地理,下学人生道理。”</h3><h3> 读书本没错,但社会风气会影响人们读书的心情。在批判"臭老九"时,许多人不敢读书,爱看书的人常被当做“书呆子",意思是说读书人两眼摸黑,不闻天下事,不关国家大家,不懂得人情世故,不了解社会现状,是一群能力差,没有正义感、责任心、不会做事的群体。在那个以阶级斗争的年代,许多人还以不读书、没知识为荣,仿佛越没文化、越穷越革命,真是荒唐至极!</h3><h3> 社会上也怪,当以知识为荣时,又出现了另一种偏激现象,一切唯文凭论。一时间,在社会、政府、企业招工时,规定应聘者必须是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或是海归,把社会上一些因故没上大学深造,但有能力、有水平、有经验的劳动者挡在外面。这种风气盛行至今,有人愤怒的说:“大画家齐白石,没上过正规学堂,也能上高校讲课。”难道没有高等教育文凭就不行吗?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读书与文凭的辨析,公正评价每个劳动者,形成让负责任、有能力的人在各行各业中发挥能力及所长,社会文明进步才会更快更好。</h3> <h3>  讲到这里,我们也应当批判社会上“一切由读书多少来论英雄"不良风气。必竟英雄不问出处,读书也不能包办一切。古人云:“读万倦书,行万里路。”这也说明,单凭读书还是不行,死读书就会变成书呆子。读书还是要结合行万里路,也只有那些饱览群书,又能深入社会,了解民间及各行百态,才能有所为,有所成。</h3> <h3>  读书,也不一定要成名成家或著书立作,更不一定要当官发财,追求功名利禄。</h3><h3> 读书也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至少会让人明理,变得优雅,变成有高尚情操和品位的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生气”!好比宋代的文人多,读书人多,社会上学习琴、棋、书、画者众多,社会上许多名人及名作。如诗词、绘画等,就有陆游、辛弃疾、苏成大;画家赵孟坚、朱锐、苏轼、燕文贵、郭熙、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阎次平、颜辉等等。宋代是一个文人盛行,优雅的朝代,就看范宽绘画大师画的兰花是那样高雅仙立,宋代的陶瓷花瓶造型也是亭亭玉立,线条飘逸潇洒,美到极致!</h3> <h3>  读书也是一辈子的事。人们常说:“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h3><h3> 去年开春,我和好友蔡晶去厦门看望八十多岁的王柏生老师,看到他在隔楼的茶桌对面,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半窗"。原来,他把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半窗”。他介绍“半窗”的意思就是闽南语说的“半桶水"。他永远把自己的学识和绘画水平比喻成是“半桶水”,说自己才学初浅,每天每刻都必需不断努力学习。</h3><h3> 年事已高的画家一一王柏生老师至今精神饱满,乐观风趣。他对我说:“我现在是活一天就是赚一天",成天乐逍遥。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一生勤奋耕读,画图不止,就是在他生活最困难的时期,或是因为眼疾,在一只眼看不清楚的情况下,他仍是孜孜不倦,天天拿起画笔挥毫泼墨、吟诗作画,拼命追求他的艺术梦想,有媒体评论他是“怪人"和“拼命三郎”。是啊,比起王柏生老师对艺术的追求和学习精神,我们应当感到无比羞耻,老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h3><h3> 今天,我在古厝阁楼读书时,当我拿起书本的那一刻,让我蓦然回首,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想起了久违的书本,实让我感到亏欠万分!故此有感而发,写此文章以鞭策自己:</h3><h3> 还是读书好!</h3><h3><br></h3><h3> 蒋永泰</h3><h3> 2020年2月22日中午于古厝阁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