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山西中考命题研究蓝皮书》交流会

碧绿的原野

<h3>董主任:</h3><h3>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 </h3><h3> 山西省中考命题近年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可以说中考命题改革力度很大,2019年首次提出落地核心素养的中考命题理论模型:"一核.六维.四手段",并推出了基于山西中考命题改革多年实践反思和理论建构的《山西中考命题研究蓝皮书》。 咱们学校组织大家学习的材料就是龙岩七中李森鸿老师研读《山西中考命题研究蓝皮书》的学习成果,李森鸿老师重点研究了"六维"和"四手段",我觉得李森鸿老师的学习比较系统也比较具体,非常值得大家学习讨论。 今晚的交流会成员包括语文组和地理组全体教师,下面请杨菁菁老师主持本次学习交流会,希望每一位老师能够畅所欲言,充分交流。</h3> <h3>杨老师:</h3><h3> 语文组组内先进行了交流,提出了十多个问题,今天先讨论两三个问题。</h3><h3> 中考命题加大探究性、开放性试题的力度,我们的语文教学该如何加大探究开放这方面的指导呢?</h3><h3> 这是第一个问题,大家畅所欲言。</h3> <h3>任老师:</h3><h3> 所谓探究,我觉得探究的问题不一定是老师抛给学生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了疑惑之后,能就自己的疑惑开展进一步的学习,这应该也可以算探究学习吧。当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孩子的思考比较简单的话,作为教师必须要把孩子的思考引向深入,但必须避难跑偏的情况,这样才能引领孩子的思考走向深入,也让孩子慢慢走向深入学习。</h3><h3> “语文即生活”,生活的内容有宽广,语文的舞台就有多大。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能切合孩子的生活去设计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当然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可能也是不确定性的,鼓励孩子说出自己不同的、有道理的见解。</h3><h3>比如,这次疫情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话题。如果我们的指导能更细致些,深入些的话,孩子们也一定能给我们呈现一个精彩的答卷!</h3> <h3>杨(男)老师:</h3><h3>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需要我们有广博的知识,更需要我们小组成员之间精诚合作,发挥各自特长。以八下第一单元为例_民风民俗。学完《社戏》,要学生弄明白什么是社戏,引申到“社火”、中华戏曲等相关知识。再上升一个层次,让学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赞美我们社会好风尚等等。想法很多,但时间有点不允许吧?</h3> <h3>张老师:</h3><h3> 中考命题加大开放性、探究性试题的比例,其背后是对学生学习规律的尊重和对多元创新人才的渴望,其旨在引导教学鼓励多元思维,关注过程性学习,强调让学生经历尽可能完整的知识发现、形成、应用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进而提高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说。例如孩子们学完《安塞腰鼓》这篇课文,不仅让孩子了解这是一首黄土高原的诗性赞歌,抒发了中华民族坚强刚毅、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更应该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来增加孩子们学习的乐趣!</h3> <h3>王老师:</h3><h3> 我觉得书本学习一定要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课本学习与活动探究、亲身体验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亲身体验探究就更多的需要学生在课下在生活中,主动去参与去收获。</h3> <h3>崔老师:</h3><h3> 我觉得咱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很好,学生既使现在是完成任务试的参与,但整个过程无疑会提高孩子们的各种能力或涨了很多见识,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再匹配,学生的能力应有所提高。</h3> <h3>张(又)老师:</h3><h3> 探究性的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要投入到这种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我们在课堂上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老师应该是探究发现问题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h3> <h3>杨主持老师:</h3><h3> 我认为每篇课文分析完后,根据不同文体都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发散思维的探究性,开放性问题。</h3><h3>例如《小石潭记》一文,学完后,可从提出:如果是你,欣赏小石潭的景色后,你的心情如何?</h3> <h3>王老师:</h3><h3> 我认为,探究性和开放性从深度和广度上说就是开放孩子们的思维,拓展孩子们的思维,真正体现着“生活处处是语文”这句话,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生活,从生活中懂得学习,生活学习相结合。</h3> <h3>卜老师:</h3><h3>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究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h3> <h3>郭老师:</h3><h3> 学生面对课文应该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变的,心灵和文本要碰撞出火花,真正体验、理解、想象的思维开放性;必须体会和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才能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在教学上达到理性探究,思维活跃!</h3> <h3>路老师:</h3><h3> 我觉得是在上课的时候,设计与时事热点联系的问题。</h3><h3>张老师:</h3><h3> 问题的设置很重要。</h3><h3>任老师:</h3><h3> @杨(男) 所以,我觉得不要着急,探究学习也不是着急能解决的。一篇课文哪怕上四五节课,如果在这过程中真正让孩子们深入思考了,也是值得的。</h3><h3>杨(男)老师:</h3><h3> 首先我们老师,我们要通过研读挖掘教材,去发现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集合组之力,拓展学生的眼界和课外知识的积累。</h3><h3>李老师:</h3><h3> 所谓核心素养就是教会学生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能够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质。比如学完《回延安》就要让学生学会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学习《安塞腰鼓》,就让学生体会到安塞腰鼓所蕴含的蓬勃生命力,告诉他们遇到困难一定要具有乐观的精神。</h3> <h3>崔老师:</h3><h3> 关键是课堂上让学生我们如何让每位学生都积极的去参与“探究”。</h3><h3>任老师:</h3><h3> 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高低决定着学生们思考的高低,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深入引领的话,孩子们就一定愿意参与进去的。</h3><h3>王老师:</h3><h3> 想让孩子问积极探究,是不是就得设计一个使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h3><h3>任老师:</h3><h3> 一个巧妙的问题进入是入手探究的第一步。当然如果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话,孩子更愿意去参与进去。</h3><h3>崔老师:那我们是不是还敢放手让孩子们质疑?</h3><h3>杨(男)老师:对!学《安塞腰鼓》,还要了解我们山西的威风锣鼓,这就开始进一步的探究对比了!</h3><h3>李老师:必须把问题设计好!</h3><h3>晋老师:必须让孩子们投入到情境中。</h3><h3>张老师:所以咱们在上课前就要深入研究教材,要做充足的准备,设计好导语,设计好每一个问题,都要以孩子感兴趣为前提!</h3><h3> 任老师:最理想的课堂就是,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出。</h3><h3>崔老师:是不是也可以让小组设计问题?</h3><h3>路老师:小组设计,我们引导。</h3><h3>郭老师:这就要提前设计好单元教学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或者假期时间,提前了解本单元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知识!</h3><h3>任老师:那得看小组设计的问题有没有价值去探究了?</h3><h3>李老师:可以让小组设计问题,但是时间相对就尴尬了。</h3><h3>崔老师:比比哪组的设计更有新意。</h3><h3>晋老师:如果让小组放手去设计,孩子们设计的问题,有些就跑偏了。</h3><h3>杨(男)老师:先让学生学会大胆的质疑!</h3><h3>任老师:不要盲从于老师!</h3><h3>崔老师:假期可以布置此类作业。</h3><h3>任老师:@崔 这需要更细致的安排。</h3><h3><br></h3> <h3>王老师:只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很有限的。只能更多的放在假期的。</h3><h3>李老师: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融入我们课本内容。</h3><h3>王老师:让几个小组都设计,最后推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h3><h3>杨老师:课堂应是主阵地,不能放到假期@王</h3><h3>任老师:我不觉得我们课堂时间有限,还是刚才说的,我们哪怕一篇课文我们用了四五个课时,可是效果很好,可能比我们简简单单交3或4篇还要好!</h3><h3>张老师:就拿《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来说,不光是让学生会判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以及分析作用。更主要的是,在学习这一课中,让学生认识到物候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后应多关注气候变化,动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在生活当中,积累知识,这就是学科素养的体现。</h3><h3>王老师:生活学习相结合。</h3><h3>崔老师:一堂课解决老师的设计的问题,我认为有些优秀学生的思维会受到限制。</h3><h3>任老师:每一篇文章都有可值得探究的点,我们每一课侧重一个方面也可以的吧[呲牙][呲牙]</h3><h3>杨(男)老师:语文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也可以放在平时,老师、家长、学生易操作的。</h3><h3>任老师:不要每一篇文章都要求面面俱到吧[呲牙][呲牙]</h3><h3>崔老师:又有点学生被老师牵着走[呲牙][呲牙]</h3><h3>杨(男)老师:刚开始扶着走,慢慢就放手了!</h3> <h3>赵老师:教学中应如何开放?如何延伸? 我们一直在探究,在鲜活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善于抓住课本拓展的契机,把握课本拓展的火候,用好课本拓展这根“魔棒”,既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更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h3><h3>任老师:我觉得我们得先教会孩子去思考,会思考,然后他可能才能慢慢跳出我们的指导,才能慢慢自己会探究。</h3><h3>张老师:是的,每篇课文侧重一个点,这样既不浪费时间,学生还能就这一方面深入了解!</h3><h3><br></h3> <h3>杨主持:亲们,理越辨越明。第二个问题出来了:中考命题中核心素养落地的“四大手段”之一――跨学科整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体现?举例说明。</h3> <h3>杨男:今天学巜大自然的语言》,学生就要掌握“二十四节气”,这可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h3><h3>任:我觉得跨学科跨的不是知识,而是能力。因为所有学科知识,我们问度娘都可以解决。而跨学科教研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h3><h3>杨主持:如何在课堂上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两个问题,哪个感触较深,都可以交流。</h3><h3>任:我觉得听说读写依然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几种能力,没有这几种能力做支持的话,其他都是天方夜谭。首先我觉得这是基础,也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h3><h3>当然啦,语文学科要在这几种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再加以提升。</h3><h3>卜:通过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组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课堂延伸,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h3><h3>杨地理:我们小组也认为一个巧妙的能激起孩子们兴趣的问题很关键,孩子们感兴趣是进一步探究,创造性思维的前提。</h3><h3>杨男:我们学习其实都是为生活服务,我每次讲说明文,最爱用讲产品说明书。讲议论文,最爱用讲法官判案。</h3><h3>李:比如《回延安》一课,我们不仅教学生信天游的特点,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让学生知道延安的地理位置,和地理学科进行整合。</h3><h3>徐地理:地理学科好像是很多语文自然类说明文的理论基础,我们要给语文学习的每一方面打好基础。</h3><h3>任:生活中知识是第一步,而能力是最重要的一步。</h3><h3>我们在教会孩子们基础知识的同时,想方设法去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任重而道远呀!</h3><h3>杨男: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呀!</h3><h3>李:语文老师担任多重角色。</h3><h3>路:我觉得跨学科,可以在教学时遇到夸学科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的学科观点(这样就运用了知识)然后我们就自己学科进行引导。</h3><h3>任:我记得讲《孟子三章》是,对纵横家们,孩子们就一无所知,所以很多也就理解不了,更别谈深入了。记得讲那课时,先讲了半节历史。</h3><h3>杨地理:自然地理是语文自然类说明文的基础,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对语文历史的影响也很大,同时语文阅读能力对地理学习影响也不小。</h3><h3>幸:我觉得在学习上对学生要适当放手,相反生活上要加大力度,教会他们如何生活,而这个是要有度。因为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会生活的孩子,语文再如何改革,命题再如何发生变化,都离不开生活。</h3><h3>赵地理:而且在涉及到跨学科问题时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让他们思维更开阔。</h3><h3>杨男:这几天看初一历史课本,里边好多文言词句,我感觉我们语文很重要!</h3><h3>崔:文史不分家啊,我觉得咱语文每课的内容都具有时代气息,作者写此文也一定有背景,所以能很好的让孩子们把学科内容进行融合,如《回延安》一课,学生通过学历史了解了延安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作用也有助于理解作者对延安的这种情感。</h3><h3><br></h3> <h3>任:我觉得学科知识都好解决,利用跨学科知识去设置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我们要思考的。跨学科最终要有呈现的,否则跨学科干什么。我记得以前有次培训,讲得就是跨学科的课堂呈现,很有价值和意义。</h3><h3>幸:我们在上语文时,也是适当结合其他科目给学生讲解,这个时候的学生也就明白全面发展的意义了!</h3><h3>崔:比如你说的纵横家,历史老师肯定说过,只是咱们孩子上语文课不想历史[偷笑]</h3>

老师

学生

语文

探究

学习

孩子

我们

问题

中考

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