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 水 流 年 》

丫头妈

<p>  12月8日,又是一年寒冬日,值此送走爸十八年之际,修改了上一篇本文,以此怀念至亲。是不有人会说,那么久远了咋还提?是啊,十八年足以使开裆裤长成翩翩少年、青壮年白霜尽染。斗转星移世事更迭,好多人和事逐渐被遗忘,但被亲人遗忘那就可悲了。嗯,我们记得。</p><p> 写的有点凌乱,没有章法,就是想到哪说哪。增加了内容,原有的舍不得删,费半天劲码的,篇幅有点长,看烦了算。</p><p> 纪念不必拘于形式,以此方式怀念。</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 我的家——朝阳区老君堂,在北京城东南郊,是左安门外数一数二的大村,七十年代以前以农耕为主。</p><p class="ql-block"> 村北有一座寺庙——武基寺,此寺规模之大在东郊少见。它前临肖太后运粮河,东、西、北三面蒼松翠柏环绕,有砖塔数十座。随着时代变迁如今有历史痕迹的东西几乎不见了,只剩下一片编了号的松柏树,国家给保护了起来,唯有这片树林记载着近六百年时代的沧桑,其他一切物件灰飞烟灭,不复存在,流进了历史长河中。</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建于1436年明朝仁宗时期的武基寺(国家图书馆有资料可查)距老君堂村五、六百米,村庄与寺庙中间有一湖泊、一条土路把湖泊一分为二直通武基寺。土路西侧形成一个半岛、半岛上建有寺庙一座,泊岸垂柳依依。路东半个湖泊满塘芦苇。(以上是抄袭三叔的文章,为何?因为叔考察、总结、整理好了,许可我拿来就用,在此感谢🙏。三叔现古稀之年还每天操作电脑、手机类年轻人的东西,甚至比年轻人做得六多了,不是单独浏览而是创作型的,写博客、做研究、搜索民间史料撰写出来,填补村内历史无文字记载的空白,琴棋书画也都在行,都是自学的,一个有文化、有技能、人品极好受人尊敬的农民“博士”,这还不是我说的,几十年前就有了这称呼,这也反应出当时文化知识贫瘠的农村对有这样一位人才的尊重,当然了 此博士非彼博士,但三叔会的他们未必。)</p><p class="ql-block"> 刚刚听三叔说武基寺碑首在工程施工中被发现,明代文物。三叔和志同者关注研究武基寺十年,此文物出土也是缘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后来六十年代改为小学校,把庙宇改成老师的办公室和教室,又另盖了几排校舍,老师大部分都是城里来的,在这贫穷落后交通不便生活无着的乡村一干就是大半辈子,给农村孩子带来文化知识、传授文明、生活陋习的改变,给了孩子们家长给不了或没时间给的关爱。受所有学生喜爱的李红兰老师是18岁毕业分来的,一直干到退休,把整个一生的职业生涯都献给了老君堂,个中滋味李老师深有体会。我去年到前门的六必居买酱菜时无意中见到李老师。老师状态还是非常棒,还是那么健谈,像年轻时一样。谢谢李老师👩‍🏫!祝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我们在那上了五年小学两年中学,初三才去了别的学校。感觉学校特别美,中间就是个岛,环水而居,有水有树夏天也感觉不出热,那时教室里没空调。岸两边是垂柳,即岛的内环和外环都有一圈柳树,水中倒映着垂杨柳,非常美!一生难忘,因为那是孩童时期最初的记忆,以致于我每次去颐和园外湖的一片像极了这个小岛的区域,一定联想起我的岛校。</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为何开头一大段介绍这么多?其实我想说老君堂几百年来民风质朴生活在信仰中,人会善良朴实的,本分生活、纯良为善。我的祖辈就在其中。</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爸是老北京人,往上几代都在老君堂住。具体几代不好说,是土著还是明朝时从山西大槐树那来的😇,不得而知。家里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前清时, 最近被我们看到了光绪二十八年时的一张王家大家庭分家单。也就是1902年,我爷爷是1901年生人,世纪同龄人。</p><p class="ql-block"> 祖上给皇宫做过贡品,由此发了点小财,大家称呼“元宝王家”,说白了就是糊纸元宝的。嘿 别不当回事,这活儿也不是谁都可干的,没道儿揽不来。就凭这,家族有这么几套瓦房院子,我家是五间,那时爷爷和二爷都在一起过,由于爷爷口吃加上脾气倔,没什么朋友,也就缺少交际,就在村里干农活儿,念过几年私塾,本分的庄稼人。爱干净、喜欢看书,每天干活回来用毛巾抽掉一身浮土,再打一盆洗脸水,洗得干干净净;晚饭后在灯下看竖版的古书,《三国》《水浒》类的,高兴了就给我和弟弟结结巴巴的开讲,还有时唱段戏,你还别说,唱出来不打磕儿,听说京剧大师马连良就是。&nbsp;</p><p class="ql-block"> 别看是亲哥俩,二爷爷可是活分多了,头脑好使,各年龄段的朋友都有,去奉天做生意,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后因多种原因回到村子务农,也是没干过累活儿。印象中二爷爷瘦高个儿老头儿,对我和弟弟、妹妹很喜欢。</p><p class="ql-block"> 王家在村里还算混的不错的😄,方圆十几二十几公里的有人提起。我表姐去马驹桥下乡插队,和当地老乡聊天说姥姥家是老君堂的姓王,他们说可是元宝王家? 可见也有过一时的风光。&nbsp;</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根据就是老房子,经历了1976年地震都完好无损。这里有个插曲,地震时大家都在睡觉,把大人摇醒了,爸也是懵了,下意识跑出来,到院子里回头看房,上下震荡,见房顶跳起来很宽一道大口子,震完又入槽里,完好无损,奇怪吧?为此举动妈那个气呀,“不管孩子大人自己跑出去,还在那看房子”,妈还是清醒得较快,抱着小的 拉着大的,还得叫着另一屋的爷爷和弟弟,叽里咕噜地跑出。出来后一个劲的埋怨我爸,我爸还找借口,具体是啥借口我也忘了,反正还不服气。我妈多年后还在提起,提过很多遍我爸就真生气了,也是,总揭人家短儿。其实我觉得这是人的本能反应,应激行为,真不能怪罪他。</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三年,在79年由于房子太老旧要拆了另盖,拆时看见真材实料,砖瓦木料都很实在,那时听老人说这几间大瓦房有一百多年了,也就是18xx年的,哇 厚重!说明曾经不差钱儿。这个村有几处瓦房院子,王家就占了好几所,这在当时够牛掰了,听着就得意。祖辈还是很勤劳、有头脑、有运气的,让后代得到庇佑。</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富贵之家不过三代” 还真是,到我爷爷这辈也就剩下这几间房和几亩地了,也是辛辛苦苦的劳做。好!太好了!不然要是后来评个地主那就惨了。有房有地有余粮也就真是不错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说说家庭的人气儿——人丁不旺。</p><p> 爸有两姐一弟,不幸弟几岁时没了,成为家中独子,两个姐姐分别大爸6岁、12岁,对弟弟宠爱有加。二爷有一子一女,也是很单,所以我们家人单。</p><p> 家族里分了几枝,各自开枝散叶,老一辈人走的很近。同辈之间大排行,名字都排着起,就像一家人。爸排老八,自喻王八爷,😄爸是不挺有意思?有幽默感。到我们这代日常走动的就是振富叔的孩子们了。后代们随着时间慢慢的变得疏远了,只有谁家有大事还能看出来和普通街坊的区别,还是觉得亲切。</p><p> 为了留住这棵独苗儿,家长给爸找了几位兄弟,与相处很好的梅、刘家结为金兰之好。当初是三家人四兄弟:梅大爷、爸、刘叔、梅叔。</p><p> 梅大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党委 </p><p> 书记</p><p> 爸 ——企业工人</p><p> 刘三叔——老君堂务农 男权主义者😄 </p><p> 梅四叔—— 消防中队下放回乡</p><p> 四位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就因磕了几个头从此注定不分离,他们从几岁一直走到老,彼此关爱、相互惦记,有些人家的亲兄弟都做不到这份儿,无价的友情、亲情,金不换!</p><p> 当时梅家的另外两个叔叔(三叔和五爹)没能参与,因为小他们十几二十多岁,但后来我们走得更亲。梅家荣华富贵四兄弟、两姐妹、婶婶、姑父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长辈,刘家三婶也特别特别好,令人敬佩。人以群分,好人的家属都是好人,下一代的女婿、儿媳都很好。最该感谢的是梅家爷爷、奶奶,已有几子仍然接纳一枝独秀的我爸,庆幸爸走进这充满爱的大家庭,得到原本体会不到的温暖,成长得不孤单,使人丁不旺的王家后代得到爱的庇护,在树下乘凉。到现在我们还在延续着这份情,上辈栽下的友谊树为我们遮风挡雨,尽享甘甜。</p><p>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p><p> </p><p><br></p> <p>  爸1954年技校毕业,对于生长在贫穷农村来说已是不易,当时村里好像都没有大学生。那年代全国都穷,即使京城也一样。 家长识文断字,开明,让独子念书,最初还上了两年私塾,然后一路学下来直到技校毕业。不会干农活儿,家务活儿也是有子女后慢慢学的,一介文弱书生,知识改变了人生走向。</p><p>&nbsp;&nbsp;&nbsp;&nbsp;“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正在看的高晓松书上说的商务印书馆大门上的对联。</p><p>&nbsp;&nbsp;&nbsp; 上班没几年就八级工了,二十六七岁,很棒的!一辈子普通工人,没有一点不良嗜好,如果找一条抽烟算上。是个积极向上的人。业余时间看书,诗词书法、文学历史。工人里的文化人儿,文化人里的八级工。50岁时还报了文学函授班,没事宣纸上写写字,毛笔字写得比钢笔字漂亮,私塾的功底,蝇头小楷不是吹的。最最可惜的是没留下一张,以为还会写的…… 以后病痛的折磨已无心提笔,从此便不再有。</p><p>&nbsp;&nbsp;&nbsp;《红楼梦》是爸最爱看的书,无数遍了,不是单纯的看,是研读,看多位红学家的解读,纯属个人喜爱,爱了几十年吧。每章的回目十六个字张口即出;什么人物、事件在哪个章节;谁和谁什么关系,背景、隐喻等等都能说出来,爸有闲心时就给我们讲一点,什么关于曹雪芹、脂砚斋、金陵十二钗判词……。让我们分享他的快乐,做个倾诉对象。</p><p>&nbsp;&nbsp;&nbsp;</p> <p>  曾经年轻、英俊、帅气的小伙儿,有涵养、知性、爱家的老爸,时光飞逝,毕业距今已66年了。</p> <p>&nbsp;&nbsp; &nbsp;1962年,爸妈在天坛公园留影,他们当时还是恋人,这是我推算的,因为我是1963年11月份出生,为什么说是恋人呢?还是推断,谁婚后还有闲心逛公园?公园又不在家门口,要走半小时到公交站再倒车才能到,所以只有恋爱时才有这可能。</p><p>&nbsp;&nbsp;&nbsp;妈老家是河北衡水,姥爷是解放前的老革命,大约是1959年被调到三河县委工作,一同来的有老舅三姨老姨,妈当时已过十八岁就不能随迁了。大舅在水电xx局,当时工程是甘肃刘家峡水电站。舅带妈去那里工作,有两三年吧,1962年,全国企业号召工人下放到农村去,舅是个领导,不能凭一己之私把妹妹留在单位,所以妈经人介绍认识了爸,从此开启老君堂的农村生活模式。</p><p>&nbsp;&nbsp;&nbsp;&nbsp;六几年的农村哪都穷,皇城根下也一样,比河北农村也强不了哪去,从这个坑跳到另一个差不多的坑,唉 命运啊。 婚姻是人的第二次投胎,好在妈没看走眼,爸相当不错。其实爸已跳出农门,和妈成家后由于妈改为农业户口,只能在家干农活儿,爸接着往返家与单位之间。刚干农活时哪受得了,想想都肩膀疼。后来听街坊说“你妈刚来时挑扁担俩手抱着扁担,可单薄了,穿着干净的确良衬衫,真难为她了”。我记住了那件衬衫,白地儿淡粉色鱼形图案,因为我长到能穿时妈给了我,在意的穿,我们那时的确良都是好东西,美美的。</p><p>&nbsp;&nbsp;&nbsp;&nbsp;妈是初中毕业,这在四五十年代河北农村并且家中七个孩子无论男女都有学上是何等的福气。唯有大姨只读完小学,家中老大有担当,没了学业,七兄弟姐妹只有大姨留在了老家农村,事实证明大姨最辛苦。二舅、舅妈都是教师,在衡水市区工作生活。老姨老舅高中毕业、三姨大学毕业留在天津市区,现在最小的老姨都奔七了。七人七个地方,天南地北。</p><p>&nbsp;&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  成家后爸妈住到爸单位分的房子,在南苑机场那边的东高地。南苑机场建于1910年,是我国第一个飞机场。七机部一院是央企,制造飞机配件。企业大员工宿舍都形成一个镇。爸分得一间十几平米左右与另一家合用一间厨房的平房,都配备一床一柜简单家具,还不错。 我最初的记忆就是那里。现在还记得另一家人是湖南人,张大大胖胖的,听不懂他说话,他儿子叫张军,比我大一点。南腔北调全国各地哪的人都有。</p><p class="ql-block"> 人应该两三岁就能记事了,因为我至今都记得,我们住在大杂院,因为是公房也没人私搭乱建,四面是房,中间形成一个大院儿,院外是另一个院,去公厕要穿过那个院才可以,几套院的后面是农民的菜地,再往远处看就是大片的庄稼地,望不到边,那时认为再远一点就是天边了,真的,当时和小朋友就是这么聊的,可爱的童真。旁边有个小学校,朗朗读书声;再远一点几百米吧是医院,旁边是商场,马路对面是露天剧场,工人俱乐部,因为人口密集所以繁华,这个地形图忘不了。二十多年后的1987年我和同事开车去大兴庞各庄时路过那里,透过车玻璃不眨眼的看着这无比思念的地方,商场、剧场还在,还能认出模样,我们的院子那片早已被高楼代替了。我在那呆到5岁多,有感情的。儿时的记忆深刻,感觉东高地就是我的家,而老君堂是老家,后来提到这地名眼睛都放光。</p><p class="ql-block"> 随着我的到来,同月爸的工资涨了十块,每月八十元,不错不错👍 </p><p class="ql-block"> 说说爸给起的名字,取珐琅的珐,斜玉旁,意为美而珍贵,爸是文化人儿怎可直接金银的,或花花草草又太接地气儿,愿闺女朴素的美,用席代替。长大后总有人问我名字的意思,爸解释的。谁的孩子父母都会视为珍宝,长残了的也一样😄😄。</p><p class="ql-block"> 白天爸去不远处上班,妈带我在家,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听妈说我小时候吃东西特费劲,鸡蛋羹含着不咽(就是一个孩子没人抢着吃闹的),每天到饭点儿去隔壁季大妈家和她的一帮孩子喝玉米面粥,比家的蛋羹好吃多了。她家挺困难,年龄紧凑的4个孩子,经常要借粮食,季大妈是个乐天派,即使端着畚箕借回粮食来也是哼着曲儿,挺好!就这样,饭一熟就扯着嗓子喊:“丫头 快来吃饭”,于是抱着摔不坏的碗一路跑去。 感谢中国好邻居🙋‍♀️!这个碗现在还留着呢,是那种用布压制的,外面有涂层。怎么还有这工艺?后来家里用来舀面,直到半年前彻底退休,我从妈家拿回,好好珍藏,那是一段承载了半个多世纪和自己相关的历史,作为爸妈第一个孩子承受来自他们最初的惊喜、怜爱,一切美好回忆我都将珍藏。</p><p class="ql-block"> 好脾气的爸看孩子挺有耐心,不急不恼,整天“丫头子”“姑娘子”的唱着叫,后来我知道了,红楼梦里管小丫头就叫小丫头子,爸这是用到自家里了,爱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爸下班就带着我去玩,妈在做饭。去商场看见小红皮鞋就开始磨人:“爸爸我要红的鞋,我要红的鞋……”,当然是没买。这成了一个话柄,我都成年了爸还经常提起这句台词,用那磨人的腔调。爸是喜欢我的,但不能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原则还得有,没有的是钱😄。长大后早已没有了要红皮鞋的念头,有的是温馨的回忆,光回忆这个场景就足够我打发一生的。现在的视频号及十年前我注册微博名——我要红的鞋,用来纪念这个梗,更是纪念父女的曾经。</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派别武斗的场面还能想起,应该是1967年吧,妈抱着几个月大的弟弟、拉着我去商场买菜,称完菜等着找零钱时远处两派人打了起来,吓坏了,哪见过这阵势,直喊妈别买了快跑,直接前头就下去了。这真是我记住的,可能是长这么大第一次看见打架,所以记忆深刻,尽管妈后来提过几次。还有一次亲眼所见,看见季大大头缠渗出血的绷带被人送回家,也是武斗的结果。三天两头大街上就打起来了,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真是灾难,惊吓不断,在家待着都能看见院子里开战的场景,妈说家家都用被子把窗户挡上以防砖头飞来。悲哀!时代的悲哀!!!</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上个非农户口没多难,爸已向单位写了申请等着批示,我们娘仨的正在办理中,文革开始了,没人管这事了…… 哈哈,挺好,如果真要是居民户口,若干年后面临的是下岗、无业,或青春期变成问题青年也未可知。 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p> <p>由于奶奶不在了老家就剩下爷爷一人,我们举家搬回,爸每天骑车二十公里往返于家与单位之间,妈在村里劳动,把我和弟弟送到村里办的托儿所,人生地不熟,新人新环境,从来没离开过妈的孩子被撇在没有一点温暖的场所里,除了哭还是哭,嗓子哑了还一样,奶奶级的阿姨才不管你怎样。无比的孤独、无助,好像有两三天的时间都是这样过的,妈也不放心我俩,利用10分钟休息机会去看我们,还没进院就听见我俩的哭声,透过窗户看见自己的孩子站在屋地上哭,两个老太太炕头炕尾各坐一位怀里抱着已经摇晃睡着了的孩子在聊天,给妈气坏了,孩子哭你哄哄也好啊,妈拉起我俩说回家,反正在哪都一样哭,在这还要交钱,从此我们被锁在家里。那时家里没有任何可玩的东西,两个孩子大眼瞪小眼,吃完妈临上班前平分的动物饼干就没啥可干了,无数遍重复着“妈怎还不回来”…… 弟弟也学我说,再后来就唱着说,这些都记得,场景、声调。再后来屋门不锁了可以在院子里玩,那时候没贼,都穷有什么可偷的?也没有人贩子,没什么可怕的。我经常是坐在门槛腿上是睡着了的弟弟,爸下班一分钟都不耽误飞车回家,经常看到这光景。 那时候散养的狗不可怕,孩子们怕好斗的大公鸡,真凶啊,专门追小孩,吓得边哭边跑,只恨少生两条腿。</p><p> 爸妈心疼孩子,但不去工作也不现实,贫穷年代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儿,大人心疼、孩子委屈。</p><p> 这样的日子没多久,我俩被送到一百多里外三河县的姥姥家,从此有人管了,姥爷、姥姥姨和舅一大家人,真好!舅去插队不常在家,老姨在上高中,所以我和姨更亲些。记得开始去时姥姥家可能是租的房子, 有院的平房,印象最深的就是夜静时的狗叫声,头一次听到。后来县委家属院建完我们又在那生活了一段时间。隔个一两个月爸骑车去看我们一趟,妈没时间,没休息日,天天就那样干。有亲人照顾着见不到孩子也放心了。 多年后爸说起:“每次去姥姥家看你们,高兴的你俩什么似的,活蹦乱跳迎接,可是走时你看大一点就知道舍不得让爸走,眼泪汪汪的,小的就不知道表示”。 女孩天生就爱伤感,弟弟还小。大家都不容易,尤其是爸妈,身累心也痛。这样的情形直到我要上学才结束。</p> <p>  听妈说曾带我回娘家,带着十斤挂面,三河没有卖挂面的,姥爷喜欢吃。要走几里地的路去坐公交车再倒长途汽车。这几里地妈要多走一倍,孩子累了抱着往前走一段放下再回去拿东西,反复几次才能到车站。爸妈的时间总是不同步,星期天爸休息一天妈又请不下假,妈始终不会骑自行车,所以各种累,受穷又受累。</p><p> 这年的年后我上了一年级,那时是春季开学。这张相片是老姨和我们在故宫照的,看来摄影师水平有限,他的位置站偏、被照的人看偏,钱收了,几天后邮来照片就这样的,还好,留下了回忆。</p><p> 回老君堂后很快就适应了周围环境,和小伙伴们玩在一起,跳皮筋啥的,去不远处的菜地里游戏,比赛谁能爬上用白灰等混合物建得坚硬无比的坟包,人小物高,光滑难上,玩得开心,“白坟”成了大人劳动、孩子玩耍的地名。有钱人家的坟再结实有什么用,后来平整土地给整没了,痕迹都没有,更见过厚厚的棺材板被挖出扔在一边,悲哀。 无知者无畏, 孩子们就那么开心玩,哪有怕字?那时候没啥作业可写,不像现在,每天放学后必是在一起,一天不见都难受。我比妹妹大10岁,边瞧孩子边玩,有好几次给人家的床尿湿,唉,想想真对不起人家。几个发小至今还是好姐妹,尽管早已分开,三十多年后又重见,再续前缘竟然没一丝隔离感,真的好神奇。转眼几十载 已不是童年。</p><p> 爸有时给我们辅导作业,完毕后再一起去给兔割草,家里给我俩养了两只兔子,哈 宠物。带着一帮孩子,就是玩。爸唱歌哼曲:周璇的四季歌、珊瑚颂、柳堡等等电影没看到歌先听过了,好听!给我们讲电影(感觉爸看过好多电影,工厂的福利)、讲诗歌、讲小说,听聊斋吓得够呛……</p><p> 我十岁时妹妹出生,弟弟小我3岁,我们仨生活在虽然不宽裕但充满爱的家庭中。</p><p><br></p><p> </p> <p>青春年华。</p><p>妈在刘家峡水电站工作时(左上) </p><p>妈有个同事好姐妹高玉华嫁到海淀四季青,七十年代来过我家,就那一次,因为太不方便了,后来失去了联系,不知是否还健在。</p> <p>  风华正茂时。</p><p> 就这样妈学会了各种农活儿,还和别家一样养了一头猪,像今天的人养宠物一样精心照料,自己没时间吃饭也要喂饱它,看它一天一样儿,好有成就感,妈非常要强。</p><p> 繁重的工作每天每天,常年无休,就盼着雨天吧,但不包括收割时的雨天,收获季的雨天就像打仗,分秒必争,每年6月中旬至7月初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雨季,好像老天在考验农民,让丰收的喜悦不那么痛快的享受,非要整点磨难,你说,到手的粮食能让雨泡?所以就没时没晌、没日没夜的干活儿,可把人累惨了。人一累就烦,抱怨爸帮不了忙,什么都不会干,说别人都有家人帮忙,就我没有,嫁工人还不如农民呢。😄 可以理解。爸说我料理家务、做饭,干好后勤。爸从少爷般的存在慢慢变成什么都能对付一下的多面手,尽管不精。从此我们吃上了可口饭菜,妈也不再埋怨。偶尔哪天的伙食丰盛点肯定是谁的生日、纪念日或节日,爸都记得。妈自己的生日都忘,下班进家一看多俩菜 问是啥日子,爸说是你生日啊。好有仪式感,爱的表达。</p><p> 爸尽力做着后勤工作,开始手足无措的给我梳头发,尽管糟糕也凑合着吧(爸带我和弟弟去照相馆照相,有照片为证,就不展现了)。家里的力气活儿有叔叔们帮忙,干活最多的就是五爹,胜似亲叔,视兄嫂如长辈般尊重,对晚辈关爱有加。在此再次感谢五爹,祝您身体健康!</p><p> 那时候的城里人也极负有同情心,到农忙时收了麦子村里不够地方晾,就去天坛那边的柏油路面上、公园里,不论哪里,只要可以 一路绿灯,什么影响交通 有碍市容,一切都给保粮食让行,了不起!那时候好人多,人善良淳朴。看雨要来,附近乘凉的人、路人、还有从家里跑出来的居民,没有袖手旁观的,都帮忙灌装苫盖,场面令人感动!善良的人们。</p><p> 记得每年中秋节,院子里,晚饭后矮饭桌上又摆上梨和月饼,通常是自来红自来白,那时没几个品种,不像现在这样,梨就是应季的绿皮鸭梨。尽管胃已撑,但这餐后甜点不可或缺,如果少了这一步这个节不完整,必须要有这仪式。家人围坐,爷爷爸妈我们仨,边吃边聊边赏月,气氛祥和,年年如此,至今这个情境如在眼前,特别清晰,留恋那个时候。</p><p> 由于时间久远 已过半个多世纪,儿时的记忆所剩无几,唯独记得妈后背的温度。闲暇时村里放露天电影,人们像过节一样高兴,用万人空巷比喻一点也不夸张,自带板凳,放完一段还要等从别处取来后续部分那种,有时很晚才散场。没看完眼睛就睁不开了,于是散场后被妈背着回家,路上摇晃醒了,幸福感满满的,闭眼侧脸贴在妈背上享受着这难得的时光,在距家十多分钟里尽享这奢华一刻,想再远点才好……平时没这待遇,都好几岁了还让大人抱,说不过去呀。肌肤饥渴是中国人的通病,爱的表达是通过吃来完成的,包括我们对父母的爱从来没说出过,没拥抱过。近年来有时和妈一起走路拥着胳膊妈都觉得不自在。</p><p> 我和弟弟长大后也帮妈干过收割插秧的活儿,能分担一点是一点,多干一把妈就少一点累(写到此处泪怎么下来了?)。生活把人炼成了铁人。劳动改造人,简称劳改,每个走过那个时代的人无一幸免,没有游手好闲,每个人都努力地活着。</p><p> 超强度劳动,营养跟不上,大人天天三顿棒子面,仅有的一点大米白面留给孩子吃,哪有水果蔬菜、哪有鱼肉蛋奶?吃菜也是什么应季吃什么,营养哪有?更甭提均衡。这样的结果导致身体状况大受影响,更年期就有十多年,反应厉害,就好像病了十几年,喝了好多中药也不见好转,当时也不知道更年期这一说儿,所以妈的大半辈子是吃苦受累的。</p><p> 爸每天骑车上班的路上都能碰上一个人相向而过,时间长了彼此打个招呼,再后来停下来聊会,从此认识了白叔,这叔叔特别好,他就在玻璃二厂上班,牵了个线儿爸跳槽成功。白叔特别尊敬这老大哥,别看性格不同,仗义之人,从此你来我往当成亲戚走。白叔在家是老大,一水儿六个弟弟,都敬重他,大哥的哥哥来了那可不得了,敬为座上宾,爸受宠若惊。他们的友谊延续了二十多年,爸走后白叔每年依然来看嫂子,一直到自己也走了为止,有这样的朋友是爸的福气。</p><p><br></p><p>1978年为了方便顾家,爸从七机部调到家附近的北京玻璃二厂,两个单位不可同日而语,爸的工资比厂长还高,所以也就没有了发展空间。工资的增长幅度比原来大厂差不少,到拿退休金时更为明显,爸也流露出后悔,我们劝说着才放下。父母为家做出的牺牲太大了,无以为报。</p><p> 到八十年代后期老百姓的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人们的生活状态好多了,吃喝不愁了。随着孩子长大、工作、成家,父母也逐渐衰老,青春不在。</p> <p>  爸妈对孩子的疼爱是让他们生活在精神放松的环境里,不打骂不讥讽是必须的。印象中没挨过吼,妈唯一的一次打弟弟是因为10岁左右时和比他大的孩子去野河游泳,大欺小往水里按头,妈听说后先打孩子后去找那家,后怕啊。弟弟好可怜,挨了欺负回家还挨揍,妈打完也是真心疼,抱着弟弟落泪。打没白挨,从此没惊没险 平平安安长大,对爸妈特孝顺。</p><p> 我也有一次让爸妈着急的事儿,十三岁时和两个表姐(从山东、河北来)去她舅家,在护国寺,离这里三四十里路,去时和大人一起,下午回来时就我们仨,坐公交车,倒车时可能方向反了,不管怎样总算找到了能到家的那路,已是末班车,下车后走到家还需半小时,仨姑娘半夜行走在没人的路上,进了大门还笑出声来,妈听到这最想听的声儿,咯噔一下心落下来,可把妈急坏了,当时嘴角一溜泡,已经着了好几个小时的急了,天快黑时看我们还没回来,那时又没电话,无法联系,妈去队部放电视那找五爹和爸就伴骑车去护国寺,还好我爸知道他家地址,到那说下午就走了,于是又多一家人没觉睡了。爸和五爹在我们之后回来的,已是后半夜,又是后怕!</p><p> 子女永远都是亏欠父母的,怎么报答都不为过。</p> <p>大约是1993年,姥姥、妈和姨在廊坊老姨家。</p> <p>初当姥姥时的喜悦掩不住</p> <p>姥爷的眼神满满爱意,姥姥更直接。我侄出生时小姐姐已3岁多,一起长大,姐姐抓尖儿,弟弟从小就知道什么都让着姐姐,无论吃东西 玩玩具……就像我和弟弟小时候一样,从不吵架,这和家长做得公平有关,不偏袒一方,不重男轻女,所以孩子间就没仇恨,这一代也一样。如果有了弟弟后父母把姐姐视为空气你试试看,弟弟就倒霉了,逮着空子必报复一下,尤其是现在,这样的事不少。 侄子虽是独子可家里总是两个孩子,😄。</p> <p>笑容呈现 伫立山水间 </p><p><br></p> <p>北戴河,仅有的几次旅游都是单位组织的。</p><p> 刚意识到,竟然…竟然没有一张我们和爸的合影、没有一张全家福。八几年我买了相机呀,爸妈封面这照片就是我照的呀,咋没照合影呢?最最后悔的事。</p> <p>一生中少有的旅游,好像是承德,开心的样子。 看出来日子好过了,五香扒鸡诶。</p> <p>这个时候爸57岁 是我现在的年龄。劳苦多半生,这时候闲暇下来可以遛遛了,远处到了陕西安康去看年迈的我二姑,她们全家在1972年随姑父单位从北京迁到那里。去时带的特产是王致和臭豆腐、六必居酱菜丝,姑父和同事显摆,一同分享,太受欢迎了,尤其是从北京去的,多年没吃到这东西了,爸回来和我们说得眉飞色舞。那时候物品不流通,靠背,不像现在,什么都不新鲜了。 多年没见老姐姐了,没成想这是最后一面,第二年二姑就走了。</p><p>都老了!曾经的青春年少 不复存在。</p> <p>五十多岁,已经进入平和时期的中老年。</p><p> 苦尽甘来,生活日见好转,但吃嘛嘛香的年龄已过去,伴随而来的是疾病。爸在一次病毒性感冒后得了肺气肿,生活质量直线下降,熬了几年……六十六岁。</p> <p>一看就知道是啥年代</p> <p>三个子女</p> <p>孙子 外孙女</p><p>这小子充当护花使者,大的小的都让着。</p> <p>孩子们已长大。</p> <p>献上一吻。 谁也不知道这顿是老妈的最后一个生日宴。</p> <p>家里的外墙被喷小广告,画个仙鹤遮住它。大孙子还有这手艺!</p> <p>对奶奶关怀备至,外出肯定搀扶着,比女孩心还细。十年前奶奶有病时打洗脚水,还要给洗,奶奶执意不让。什么都把奶奶放在前面,那时十六七的年龄正是叛逆的时候,他不,由衷的对奶奶好。爷爷奶奶的骄傲。</p> <p>一家四口去草原</p> <p>儿子给点上。</p><p> 孝子,从来没和妈犟过嘴,言听计从,即使有不同观点也一笑而过。</p> <p>烟瘾犯了, 抽颗。妈学会抽烟是干农活时,会的歇一袋烟功夫,不会的您接着干,这不公平!不会也要会,于是……</p> <p>那年的大年三十晚上,每个人都那么高兴。</p> <p>每年春节都和五爹、姑姑在一起过。</p><p> </p> <p>梅凡妹妹对大妈极好。</p> <p>  2004年和闺女三人去华东五市旅游,妈唯一一次坐飞机,以后觉得年纪大了就哪都不去了。 看了上海明珠塔、乘电梯到88层的金茂大厦顶层观光、南京的中山陵、苏州寒山寺、杭州的西湖、水乡乌镇、无锡太湖。报团游,走马观花式。妈玩得好开心,只可惜几天的时间没尽兴。</p> <p>姑苏城外寒山寺</p> <p>每年的生日都和妈一起过,万万不能少了妈,孩子的生日是妈的难日。</p> <p>  去国贸吃东西,看西餐菜单。觉得哪里有好吃的就带妈尝尝。</p> <p>这儿的汉堡不同于肯德基、麦当劳的。</p><p>(用微信中的扫一扫可以看这条视频)</p> <p>福气还没享够就匆匆转身离开。</p><p>一生苦乐半相参。</p> <p>妈和你说 我要去很远的地方……</p> <p>亲人的天堂在远方。</p><p><br></p><p>海子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p><p>我说:因为遥远所以触不可及。</p><p>妈去了远方,永远。</p><p>永远有多远?</p><p>其实就是一场梦的距离,</p><p>或者是到重逢时的距离。</p><p>一无所有吗?也未必,</p><p>活着的人凭自己的感觉制造了人间</p><p>所有的东西给那个世界的亲人,应有尽有,尽管毫无意义,但唯有此举才可释然。</p><p>得嘞,该有的有了,又少了病痛,多了被亲人的挂念,</p><p>剩下的就是相依相伴不离左右。</p> <p class="ql-block">  有没有觉得说起小时候刹不住闸?无忧童年,尽管贫穷,仍为我爱。</p><p class="ql-block">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流年似水东流去,不复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2019.12.26在妈走后半年时间,我去车站坐车回老君堂,无意中看见并匆忙拍下这照片,无论身材 体型 衣着 神态,用手拂脸的动作,就连灰红相间的帽子都和妈一样一样的,分明就是妈,只是近看稍年轻些。我在这站上车的几率大约百分之一,那么巧就让我看见了日思夜想的妈,尽管明知道不是也让我恋恋不舍,不忍离开,目送她上了车。我想,应该是妈以这种方式和我相见,以解相思之苦,以他人之身。 我给家人发去此照,都说太像了。</p> <p class="ql-block">用张国荣的这首歌名来命名这篇文章</p><p class="ql-block">《 似水流年》</p><p class="ql-block">望着海一片</p><p class="ql-block">满怀倦 无泪也无言</p><p class="ql-block">望着天一片</p><p class="ql-block">只感到情怀乱</p><p class="ql-block">我的心又似小木船</p><p class="ql-block">远景不见</p><p class="ql-block">但仍向着前</p><p class="ql-block">谁在命里主宰我</p><p class="ql-block">每天挣扎人海里面</p><p class="ql-block">心中感叹似水流年</p><p class="ql-block">不可以留住昨天</p><p class="ql-block">留下只有思念</p><p class="ql-block">一串串永远缠</p><p class="ql-block">浩瀚烟波里</p><p class="ql-block">我怀念 怀念往年</p><p class="ql-block">外貌早改变</p><p class="ql-block">处境不变</p><p class="ql-block">情怀未变</p><p class="ql-block">留下只有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