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欧洲6—苏黎世、伯尔尼

淡定

<h3>  苏黎世古城历史悠久,罗马时期就是重要的关卡,老城一直保留着中世纪风貌,现在的苏黎世是瑞士重要的商业、文化中心。在这里古风与现代并存,人文与风景相互映衬,这是欧洲最富裕也是最宜居的城市。</h3> <h3>  苏黎世湖,利马特河由苏黎世湖流出,是苏黎世最主要的河流,两岸林立着中世纪古建筑及现代化新建筑。苏黎世于我们是行程中一带而过的点,虽两次进出,却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去品味,只是一早一晚在利马特河边悠闲地散步。</h3> <h3>  以这座大桥为界,这边是苏黎世湖,桥的那边就是利马特河。</h3> <h3>  利马特河</h3> <h3>  早期建于十世纪的“水边教堂”,1486年重建。古代曾是异教徒集会点之一,宗教改革时期是重要场所之一。</h3><h3> 更多的人知道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其实同时期,或更早,瑞士已经有了宗教改革联盟,领导人之一乌尔里希·茨温利(Ulrich Zwingli)(即石碑上名字,奇怪的是这个基座上应该是茨温利的雕像,去哪儿了?)的活动重心在苏黎世,1519年任大教堂神职,他将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的《圣经》翻译成苏黎世当地语言,至今仍是瑞士德语区新教使用的版本。1525年苏黎世议会决定废除弥撒,改用茨温利的圣餐版本替代。</h3><h3> 茨温利的宗教改革理念更具人文精神,与马丁·路德产生分歧,之后两人分道扬镳,未能结成新教联盟。茨温利后被杀害。</h3> <h3>  苏黎世大教堂的双塔是苏黎世的地标,新哥特式双塔建于1787年,原来的老塔毁于火灾。始建于十二世纪初的大教堂后来成为瑞士宗教改革的重要场所,是瑞士德语区宗教改革的诞生地,现为苏黎世大学神学院的一部分。</h3><h3> 早晨出门散步太早,教堂都没开门,几座教堂只看了外观。</h3> <h3>  教堂墙上雕像是海因里希·布林格,茨温利死后他继续在苏黎世实施宗教改革。</h3> <h3>  罗马风格的圣母大教堂与苏黎世大教堂隔河相望,始建于853年的女修院,哥特式钟塔是1732年重修时改建,20世纪再次修建,教堂里增加了几块夏加尔八十多岁时画的彩玻。</h3><h3> 女修院是东法兰克(之后德国的雏形)国王为女儿修建,13世纪时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直属修道院,权力无限,直到宗教改革,修道院被关闭,今天看到的只是修道院教堂,其它建筑已不复存在。</h3> <h3>  圣彼得教堂,始建于8世纪左右,之后几个世纪中不断重建、扩建、改建。教堂最著名的是有欧洲最大的钟面,直径8.7米,这个塔楼原先是消防观察楼,所以钟楼不属于教堂而属于苏黎世市。</h3> <h3>  连接大教堂和圣母教堂的大教堂桥边一尊十五世纪骑士的塑像,汉斯·沃尔德曼男爵,曾是以前瑞士联邦联军司令,神圣罗马帝国时期苏黎世市长。1489年在政治斗争中被处死,葬于圣母大教堂,1937年立起了这尊塑像。</h3> <h3>  清晨在空无一人的小巷闲逛,看看各式小店橱窗也是一件好玩的事。这个珠宝店橱窗最有意思。</h3> <h3>  这个创意也是很有特色哦。</h3> <h3>  结束行程前一天又回苏黎世,下午在酒店休息整理,傍晚出门到河边溜达。看晚霞慢慢在天际出现,看行人在桥上驻足拍照,看河两岸渐渐亮起灯光......很是娴静治愈呢,出门二十天的疲倦都消散了。</h3> <h3>  奶酪火锅是瑞士最传统的美食,跟到了德国喝啤酒吃肉肠、猪肘一个理,没吃过奶酪火锅你好意思说到过瑞士?我们到瑞士的第一晚便奔去吃奶酪火锅,另两位同伴闻奶酪火锅变色,逃跑了。</h3><h3> 瑞士的奶酪非常著名,国家也对奶酪制作有相关法令,一个地区只能生产该地区的奶酪,故瑞士奶酪始终能保持传统风味。奶酪火锅是瑞士人冬季之最爱,将奶酪与一些调味品一起融化,放在小火炉上,用面包粒蘸着吃。</h3> <h3>  很多人看到火锅就感到油腻得饱饱了,其实真的吃没那么腻,再加盆蔬菜色拉就很好。只是每次不要蘸得太多,有点咸。小火锅不断加热后,奶酪越来越稠,到最后锅底结了一层“锅巴”,服务员把“锅巴”挑起来,居然用中文说“精华”,尝了一下,又咸又硬不好吃。</h3> <h3>  瑞士的冬天很寒冷,我们在那儿的时间天气都不错,但到了晚上也冷。那里的餐馆哪怕大冬天也有室外的餐位,座椅上铺了毛茸茸的垫子,还有巨大厚重的毛毯供盖在腿上。</h3> <h3>  我们住的楼下就是个不错的牛排馆,以异国他乡一顿丰盛牛排餐给这次的行程打上一个完美的句号。</h3> <h3>  餐馆比较暗,硬是把不错的牛排拍成了这样。</h3> <h3>  伯尔尼,1848年成为瑞士联邦首都,各国使馆也都在此。其老城1983年列为世遗。</h3><h3> 在瑞士坐火车旅行,除了目标地(也就是已经订了住宿的)如果时间尚有富余,到某一站跳下,行李寄存火车站,稍浏览一下市景,再继续跳上火车前进,伯尔尼就属于这样的,花半天时间逛一下老城主要区域,有个大致印象就罢。我的大致印象是这儿也忒低调了,小街小巷小店,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一个国家的首都,也许是没到新城吧,老城不允许建造新建筑,一切保持着中世纪的风貌。</h3> <h3>  伯尔尼建于1191年,阿勒河(莱茵河支流)西岸是老城,东岸是新城(我所处位置是老城),河水从三面围绕着老城。</h3> <h3>  连接新城与老城有七座大桥。</h3> <h3>  哥特式伯尔尼大教堂,1421---1893年,建了四百多年。100米的尖塔是19世纪末建造。这是瑞士最高的教堂。</h3> <h3>  这是欧洲最古老的钟塔,曾做过城门守卫塔,13世纪建城时,这是一个城门,也做过监狱、钟楼。15世纪遇火灾木结构被毁,重建时用了石料。现在的大钟是1530年完工的产品,至今非常准时,这不就是瑞士钟表的骄傲么。</h3> <h3>  大钟的正面(伯尔尼被称为“钟城”)</h3> <h3>  既是报时钟也是天文钟,钟上的小人正点前四分钟会旋转着出来。</h3> <h3>  伯尔尼是世界“表都”,其钟表制造业驰名世界,大街上走几步就是一个钟表店,这家钟表店的橱窗深得我心。</h3> <h3>  伯尔尼被冠以许多名称,除了表都、钟城,还有“泉城”,城里有100多座喷泉,最著名的11座我们也没都看到,因为有些藏匿在小街僻静处。喷泉上的雕塑有英雄、神话、传说等,喷泉水能够直饮。</h3><h3> 安娜·塞勒喷泉,纪念伯尔尼第一座医院的创始人安娜·塞勒。</h3> <h3>  射手喷泉,看到下面也拿着枪的小熊了吧。伯尔尼的德文意思就是“熊出没”。据说建城时,创建者准备以猎到的第一个野兽作为城市名称,最先猎到一头黑熊,伯尔尼之名由此而来,这里到处可以看到熊的“身影”。</h3><h3> 克拉姆大街是老城的中心,这条街上林立着许多喷泉。</h3> <h3>  食童喷泉(有点远),最著名的喷泉,表现了吃小孩的食人魔。</h3> <h3>  扎赫灵根喷泉,穿着盔甲的熊,脚下一只熊仔。这个喷泉是纪念伯尔尼城命名人扎赫灵根五世。</h3> <h3>  希姆逊喷泉,取自圣经故事。</h3> <h3>  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喷泉。</h3> <h3>  连绵的拱廊是伯尔尼的一大特色。</h3> <h3>  爱因斯坦在这里研究成功了相对论。赶去朝拜一下大师故居,结果新年假期关门。</h3> <h3>  沿街一溜古董店,这家店的橱窗好应景,鼠年遇到一群有文化爱学习的小老鼠。</h3> <h3>  沿街商铺有许多是开在地下室,那一扇扇通往地下室的门总是让我想起看过的影视剧里颇恐怖的场面,哎,想多了。</h3> <h3>  走在伯尔尼老城,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似乎时间就停滞在中世纪,只有间或驶过的汽车会把你拉回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