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

小新

<h3>加油!</h3> <h1>我们现在天天喊中国加油,武汉加油,你知道加油的来由吗?清朝嘉庆年间,有个人叫张瑛,退职还乡。天天晚上,张瑛和仆人背着油篓子,走在街巷,看到哪家有书生点灯读书,就从油篓子里舀上两勺子菜油,加在油灯里。然后鼓励他好好读书。<br><h1>读书点灯,点灯耗油,很多穷人家,连这两勺菜油都珍惜得不得了。<br><h1>这就是“加油”的来历。<br>张瑛有个儿子,名叫张之洞。<br>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张之洞想不出色都难。<br>张之洞16岁会试,中了举人第一名。<br>27岁到京城殿试,中了进士第三名。<br>进士也就是探花。<br>探花,那可都是才貌双全的人,是人中龙凤。<br>进士前十名,都是皇上钦点的。文采最好的进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br>而文采最好,相貌最好的,年龄最小的,那可是皇上钦点的探花。<br>所有古代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br>东启明,西长庚,南极北斗,谁是摘星手?<br>春桃花,夏芍药,秋菊冬梅,我乃探花郎。<br>张之洞中探花,那一定是模样才能都出类拔萃的。<br>张之洞以前的事情,咱就不说了,咱只说他任职武汉的事情。<br>张之洞任职湖广总督19年,住在武汉。在他的任期内,武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br>武汉的进出口贸易,翻了30倍。<br>武汉被世界称为“东方芝加哥”。<br>从他在黄鹤楼上留下的一副对联,就可以看出他何等豪迈:<br>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汉江起。<br>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br>那时候的武汉,还不叫武汉,叫武昌、汉阳、汉口。<br>后来的武汉其实不是一个城市,是三个城市的合并。<br>张之洞来到武汉的第二年,就开始兴办汉阳铁厂。<br>在那个时代,汉阳铁厂无论规模,还是产量,都是亚洲第一。<br>后来享誉全国的武钢和武汉长江大桥,都脱胎于张之洞时代的汉阳钢厂。<br>别看不起大清,他们也曾异常强悍,只是摊上了一个腐败昏庸的朝廷。<br>汉阳铁厂造出了著名的汉阳造。<br>一直到40年后的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还拿着汉阳造。<br>别看不起汉阳造,他的射程不如同时期的三八大盖,但它的精准度是三八大盖不能比的。<br>汉阳造武装了中国几代军队。<br>没有汉阳造,哪里有袁世凯的新军;没有汉阳造,哪里有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没有汉阳造,哪里有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没有汉阳造,哪里有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抗日战争的胜利!<br>我们经常说“小米加步枪,赶跑了鬼子。”步枪,就是汉阳造。<br>一直到1949年后,汉阳造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br>叱咤风云60年,跨越三个时代,还有哪种武器比它更风光?<br>汉阳铁厂之后,又有了湖北纺纱厂、湖北制麻厂、湖北官砖厂、武昌制革厂、湖北造纸厂、湖北毡呢厂……<br>很多很多。<br>一家家工厂,把武汉打造成了全中国数一数二的繁华城市,只有十里洋场的上海,才可以和它媲美。<br>除了工厂林立,还有道路的四通八达。<br>武汉的九省通衢,就是搁张之洞手里来的。<br>京汉铁路,当年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横跨河北、河南、湖北三省。<br>修路要花钱,钱从哪里来?<br>借钱。<br>从哪里接?<br>从比利时人手里借。<br>比利时人欣赏张之洞的才能,一下子借给他3750万两白银的货币。<br>湖北、河北,两边同时修路,历时七年,终于通车了。<br>京汉铁路修通了,张之洞又修了两条路:粤汉铁路、川汉铁路。<br>京汉铁路全场1214公里,粤汉铁路全场1100公里,两条铁路的连接,彻底改变了中国经济。<br>除了经济,还有文化。<br>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让这个地方的经济文化高度发达,那肯定青史留名;如果让这个地方经济倒退,文化衰落,那肯定是千古罪人。<br>张之洞在武汉建造了一百多所新式学堂。<br>武汉有五所百年大学,全部出自他之手。<br>武汉至今是全国除北京之外,大学数量最多的城市,也是张之洞奠定了基础。<br>至于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办医院,我都不稀罕说了。<br>张之洞这么能干,为人却还非常低调。<br>有一次,孙中山来到武昌总督府,想见见这位明星官员,就写了一张便条:<br>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br>张之洞看着这张纸条,孙中山?没听过。就问门卫:什么样的人?<br>门卫说:是个书生。<br>张之洞觉得这个书生不简单,就故意为难他,提笔写道:<br>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衣竟敢称兄弟。<br>写完后,张之洞让门卫送出去。<br>孙中山看到张之洞的话,就在后面写道:<br>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br>门卫递给张之洞,张之洞大为惊讶,立即让把孙中山迎进总督府。<br>综上所述,张之洞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br>  所以说,武汉是个英雄城市!</h1></h1></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