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宪民老师公益讲座

猪立叶(李蘇霞)

<h3>防疫期间~~宅家充电。</h3><h3>认真听课之余、为了便于记忆用两天的时间搜寻到一些朱公以往发布的作品、并且力争逐一找到与之相关的文字注释、颇费周折😜分享给同样喜欢的您。</h3><h3><br></h3><h3><h3>嘉宾简介</h3><h3>朱宪民</h3><h3>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六届、七届副主席</h3><h3>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执行主席</h3><h3>文化部摄影专业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h3><h3>享受国务院艺术家特殊津贴</h3><h3>朱宪民是中国摄影史中具有特殊地位和极具影响力的摄影家,他几十年关注中国百姓生活,纪录中国社会的变迁,他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十大博物馆展出并被收藏。2016年1月1日,“朱宪民《百姓》(1964-2015)回顾展”作为首个摄影家个展进入国家博物馆展览,这是对朱老师民族情感和艺术成就的最高赞扬。</h3><h3>讲座要点</h3><h3>现在是摄影大有作为的时代。摄影是生活的一部分,又是一种生产力,为民族崛起、经济发展、国家进步起到了很大作用。朱宪民老师展映了他在建国后的四个不同阶段所创作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也凝结着朱老师对民族、对国家的赤子之心。朱老师将他毕生的摄影感悟和体会分享给大家,他认为:</h3><h3>艺术最怕重复和模仿,艺术就是创新,艺术就是革命。</h3><h3>全民摄影的时代,必须再颠覆过去的思想,过去的创作方向、方法,才能被这个时代不能淘汰。</h3><h3>搞艺术,出作品,人品最重要,作品、人品是并举的。</h3></h3><h3><br></h3><h3>朱宪民是新中国纪实摄影的先行者、先倡者、成就卓著者。他从1963年起,始终将镜头对准平民百姓,着重反映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他拍的百姓照片内在充实而有光辉,真实自然、生动感人,并富有时代感、现代审美价值和深厚的历史意义;他著名的代表作《黄河百姓》摄影专集在国内外摄影界、艺术界受到普遍关注、高度评价。</h3><h3><br></h3> <h3>▲我出生在黄河边,我是用自己的爱、自己的情感,用镜头表现并追忆我的童年,追忆生我养我的那条大河。”——朱宪民</h3> <h3>▲1980 年,河南。民以食为天。</h3><h3><br></h3> <h3>▲《民以食为天》(1980),就是一个绝妙瞬间的组合——父亲的碗,孩子的眼神,都出现在一个无法替代的定格空间,给人以悠长的回味。但是朱宪民所带给我们的这样的瞬间,并非以幽默或者意外取胜,而是在一个准确的角度,以看似平凡的刹那完成对芸芸众生的精神解说。</h3> <h3>▲在中国美术馆门前晨练的老人 北京 1982</h3><h3>  </h3><h3></h3> <h3>▲左家庄扭秧歌的老人们 北京 1988</h3> <h3>▲左家庄街心公园 北京 1989</h3> <h3>▲伊春林场1956年支边老女工 黑龙江 1983</h3><h3>  </h3> <h3>▲延安百姓闹元宵 陕西 2006<br></h3> <h3>▲长安街购买沙发的三口一家人 北京 1984</h3><h3><br></h3><h3></h3> <h3>▲人民公社的供销社 吉林 1969</h3> <h3>朱宪民是新中国纪实摄影的先行者、先倡者、成就卓著者。他从1963年起,始终将镜头对准平民百姓,着重反映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他拍的百姓照片内在充实而有光辉,真实自然、生动感人,并富有时代感、现代审美价值和深厚的历史意义;他著名的代表作《黄河百姓》摄影专集在国内外摄影界、艺术界受到普遍关注、高度评价。</h3> <h3>▲2010年,深圳。街头偶遇</h3> <h3> ▲提亲 河南 1989</h3><h3>  </h3><h3></h3> <h3>▲织草辫子的孩子们 河南 1983</h3> <h3>▲下乡知识青年向党表决心扎根农村一辈子 吉林 1970</h3> <h3>▲三代人 河南 1980</h3> <h3>▲身背孙子放猪的老人 广东 1999</h3><h3>  </h3> <h3>▲北京三里屯街头行人 1992</h3> <h3>▲ 全国农业大丰收 河南 1968</h3> <h3>▲ 1996年,山东。黄河凌汛。</h3> <h3>▲婚礼上的新郎与新娘 山西 1998</h3> <h3>▲1982年,北京。天坛公园细听回音壁的人。</h3> <h3>▲深圳街头卖花小姑娘 广东 1990</h3> <h3>朱宪民摄影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将摄影艺术的人民性进行了充分开掘,始终接地气并朝向火热的生活。他没有像有些摄影师那样刻意居高临下去“消费”苦难;也没有猎奇性的将镜头对准某些狭窄的群体和极端的个案,而是以平民姿态和江湖同路人的身份去表现 80%以上的人的生活状态,这种时代性和广泛性保证了他的作品在日后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和广大的群众基础。</h3> <h3>▲ 广州——番禹摆渡口买甲鱼的女青年 广东 1988</h3><h3> </h3> <h3>▲广州沙河 广东 2006</h3><h3><br></h3><h3>  </h3><h3>  </h3> <h3>▲广州火车站候车大厅 广东 1987</h3> <h3>▲贵阳街头 贵州</h3> <h3>▲官园鸟市 北京 1983</h3> <h3>▲棺材市场 河南 1987</h3> <h3>▲广东沙面赶早市的农民 广东 1979</h3> <h3>▲ 第一批来深圳打工的发廊妹 广东 1988<br></h3> <h3>▲白塔寺胡同里 北京 1987</h3> <h3>▲等看新娘 山东 1989</h3> <h3>▲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个春节 山东 1979</h3> <h3>▲地坛公园晨练的老人 北京 1987</h3> <h3>▲党的:“十大代表”朝鲜族女社员玄顺姬 吉林 1973</h3> <h3>▲1992年,深圳。车公庙食街之一。</h3> <h3>▲城市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参加军事化劳动锻炼 吉林 1965</h3> <h3>▲村头 山东 1969</h3> <h3>▲各有心事 山东 1989</h3> <h3>▲北京什刹海 1994</h3> <h3>▲摆书摊的老人 广西 1998</h3> <h3>▲北京—郑州 国道旁的广告牌 河南 1988</h3> <h3>▲北京地坛公园跳交际舞的人们 1988</h3> <h3>▲▲1968年,吉林。农村小学的劳动课 。</h3> <h3>▲宝鸡县照相馆 陕西 1985</h3> <h3>▲爱毛主席,读毛主席的书 王姝红(三岁) 1966</h3> <h3>▲1995年,河南。早市上卖葡萄的兄妹俩。</h3> <h3><br></h3><h3> </h3> <h3>▲抱孙子,抱儿子,望孩子长大成人 河南 1993</h3> <h3>▲ 1996年,山西。古戏台上下。</h3><h3><br></h3> <h3>▲边疆女民兵 内蒙古 1969</h3> <h3>▲1983 年,云南。引水上山。</h3> <h3>▲ 亨利·卡蒂尔·布列松是法国著名摄影家,他一生从事摄影半个多世纪,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拍摄了大量精彩照片。被誉为“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人类喜剧的报道者”。</h3><h3>但是,对于生活的态度,卡蒂尔·布列松不改初衷,依旧以执着而敏锐的目光面对一个令他也许有点陌生的当代世界。1987年,他在中国摄影家朱宪民的摄影集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以此表达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愿望,并且告诉同样将摄影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朱宪民以及中国摄影界的同行们,生活与摄影同在!而这一时刻,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好进入了关键的第十个年头。</h3> <h3>▲1977年,山东。 放学路上挖野菜的孩子 。</h3> <h3>▲北京 小平同志逝世的第二天早晨 1997</h3> <h3>▲1980年,黄河中摆渡的农民 。</h3><h3>朱宪民在1980年给我们带来的经典之作《黄河渡口》,让一群黄河边上的农民面对镜头驾着木船破水而来,阴郁的天空和凝重的眼神,透露出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镜头中对平民百姓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视觉空间,而是深入到人类灵魂的深处,将人类的苦难夹杂着人类的希望,以异常复杂的穿透力呈现在平面的照片中。这些照片都不是简单地讲述一个事件或者讲述一个故事,而是以宏观的力量通过细节的叠加,给人以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h3> <h3>▲北京东华门菜市场早市 1988</h3> <h3>让摄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升华为一种人生的履历,还必须经历时代的磨难,否则难以承受沉重的历史重任。朱宪民的磨难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完成的,十七岁朱宪民背着行装从黄河边走来,三十多岁又背着相机朝黄河边走去。其中经历的政治运动以及走过的弯路,和中国摄影的曲折紧密相关,也不断校正了摄影家的走向。最终,他“踏上的就是回家的路”——回到了与镜头最为亲近的黄河岸边的父老乡亲中间。他从生活中汲取的灵感,重要的不是告诉他们如何控制照相机,而是如何控制生活的走向,控制生命与这个世界上芸芸众生的关联。唯其这样,他的摄影作品才会具有永恒的价值,和中国的改革进程发生了不可分离的血脉关系。</h3> <h3>朱宪民出生于黄河边贫瘠的黄土地上,年轻时背着个小花包到了抚顺,寻找生存的空间。倔强的性格让他放弃了在浴池给别人搓澡、给人剃头或者为人打棺材的木匠等没有“技术含量”工作,而是一头撞进了照相馆,一路走进了画报记者的行列,最终干了一辈子的摄影。命运让生活方式和摄影关联,一切也就有了传奇般的色彩。</h3> <h3>▲哈尔滨等待应试的模特 黑龙江 2000</h3> <h3>▲来深圳打工的发廊妹 广东 1990</h3> <h3>▲北京工人体育场门前 1989</h3> <h3>▲1979年,北京。天安门广场。</h3> <h3>▲朱公(中国摄影界对朱宪民最亲切的称呼)也曾这样说过:卡蒂尔·布列松的作品让我感到艺术的力度、严谨、完整,摄影原来和生活贴着那样紧!摄影原来可以“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h3> <h3>陈小波在描绘朱宪民时,用了一段准确的语言:朱宪民的内心世界没有改变,他身上的人间性和黄河气息使他看上去依然敦厚安然。</h3> <h3>▲北京工人体育场门前早点摊 1991</h3> <h3>▲1978年,北京 。龙潭湖鸟市。</h3> <h3>朱宪民:“农民和产业工人也是他终身要拍的题材。他要告诉城里人:我们吃的用的全是农民和产业工人创造的,他们吃苦耐劳给我们提供了必需品,他们是我们要用一生感激的人。他还说:“我坚信我拍的黄河100年之后能体现它的价值。”</h3><h3>它的价值,也许不仅仅局限在4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风起云涌之间……</h3> <h3>▲北京房山正月十五闹元宵 1984</h3> <h3>▲北京鼓楼大街 北京 1983</h3> <h3>▲朱公(中国摄影界对朱宪民最亲切的称呼)也曾这样说过:卡蒂尔·布列松的作品让我感到艺术的力度、严谨、完整,摄影原来和生活贴着那样紧!摄影原来可以“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h3> <h3>▲1976年,山东。收工。</h3> <h3>▲1978年,河南。村头的小食摊 。</h3> <h3>▲1983年,陕西。过节的人们。</h3> <h3>▲2004年,重庆。外地打工的农民。</h3> <h3>▲ 1990年,北京。白塔寺。</h3> <h3>▲1989年,河南。回娘家。</h3> <h3>▲ 1989年,放羊的孩子。</h3> <h3>▲1986年, 青海。 黄河源头 。</h3> <h3>▲1999年,山东。乡村路边简易理发点、镶牙点。</h3> <h3>▲ 1988年,山东。卖馍馍。</h3> <h3>▲1986年,青海。挤奶去。</h3> <h3>▲1989年,山东。 母女俩 。</h3> <h3>▲1990年,山东。家长里短。</h3> <h3>▲1996年,陕西。大树下的人们。</h3> <h3>▲2011年,云南。山村小学。</h3> <h3>▲北京什刹海欢乐滑冰的大学生 1995</h3> <h3>▲收购棉花 新疆 2002</h3> <h3>▲在山西永和奇奇里村邂逅朱宪民老师 ——</h3><h3> 2017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4个扶贫日,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摄影家·永和奇奇里影像村”10月17日上午10点在山西省永和县奇奇里村村民广场挂牌开展。</h3><h3>永和县政府和瀚图影像携手国内39个知名摄影组织、新闻媒体和百名摄影家共同发起“中国摄影家精准扶贫枣林”认领活动,倡导全国摄影人通过影像的力量,为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搭起一座一站式摄影人扶贫献爱心的金桥。7月23日,“中国摄影家精准扶贫枣林”在永和县黄河乾坤湾畔的奇奇里村开园。</h3><h3> 作为其中一名枣农的猪猪、摄影人,能够亲自为自己认领的枣树挂牌,在这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摄影展中,有自己的摄影作品,非常荣幸。影像能够改变历史,必将对我国精准扶贫事业产生积极影响。投身精准扶贫事业,是每一个摄影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h3> <h3>猪猪,一个喜欢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和捕捉美好瞬间的家庭妇女,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用情,用心去发现和定格转瞬即逝的身边故事……</h3><h3>2020年2月20日农历</h3><h3> (正月)二十七</h3><h3> 编辑整理: 李蘇霞</h3><h3> 图文:网络</h3><h3><br></h3><h3> 📬 QQ:782272488</h3><h3> 📠 1383511806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