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九十九间半”的甘熙宅第

田 丁 (人文风光摄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 &nbsp;已过了第一个节点二月八日,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病人数(湖北省外)已经连续十五天往下坡走的趋势,这对于大家来讲是一件幸事。到二月二十三日第二个节点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情况出现?我盼,全国老百姓盼。蜗居在家的确是一件不太顺心的事,吃、睡、上网成了我每天必做的三件事,况且社区加强了禁闭措施:二代出门证的发放,一个家庭两天只允许一人出一次门,现在出门变成了一件奢事,出一次门之前都要用笔记下你这次出门必须要做的事情,生怕忘记了哪件事而使得出门证的效益打了折扣。看到湖北电影制片厂主任常凯17天一家四口先后离世,常凯的遗言让人泪崩!悲哀!惨烈!无以言表!我们只是被困在家中,而他们却永远困在了2020年!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家庭?一个普通人可能只是这次疫情统计学上的一个数字,也许许多人成为那个数字的资格都没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 &nbsp;这些悲惨的事情不发生在自家人身上,我们说话永远是云淡风轻,我们继续过着我们平常而闲居的生活,你不感觉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起武汉人要幸福百倍吗?好吧,我还是回到我的闲居生活,继续写美篇。今天的美篇介绍南京甘熙宅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 &nbsp;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南捕厅历史街区的甘熙宅第是一次看到美友的美篇知道的,本以为自己对南京有所了解,其实不然,南京有许多自己不知的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地方有待自己进一步了解和认知。南京和扬州虽然很近,坐动车不到一个小时便可抵达,但换车倒车不太方便,说是不到一个小时,如能两个小时之内从家中到达目的地算是万幸了。人心总有不足,我所希望的能象坐公交那样的方便,从扬州的文昌楼一脚到南京的新街口,当天可以来回。不知自己的这种愿望哪天能够实现?但又怕城际快线建成了自己却跑不动了,日月既往,不可复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 &nbsp;去甘熙宅第很是方便,坐地铁一号线在三山街站下车,上到地面之后向北走不到500米就可到达,在中山南路的西侧。我去的时候似乎早了一点,宅第尚未迎客,九点大门准时敞开。门票对于我60岁以上的老头实行半价制,10元人民币。在未开大门之前稍在南捕厅历史街区转了一转,看这里也是老酒灌新装,一派现代版的仿古建筑群,整洁典雅,规模颇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 &nbsp;南京甘熙宅第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 &nbsp;2006年,甘熙故居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名为“甘熙宅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 &nbsp;甘熙宅第的主人金陵甘氏家族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秦丞相甘茂,其后甘宁、甘卓等都为历史名将,几百年来家族代代以“友恭”精神为家训,世代书香,诗礼传家,自清代以来成为以藏书、文学、地学闻名的文化世家。甘熙宅第是甘氏后人、清代著名文人、方志学家甘熙所建,其精研金石地学,擅长风水勘舆、星相之术,使甘熙宅第成为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 &nbsp;甘熙宅第的建筑传承了徽州古建筑的风格,木雕石刻精美,又兼具太湖流域建筑风貌,注重厅堂梁架的细部雕琢。甘家前后用50年时间,造屋4组,多达300多间。其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这些意识反映在建筑上致使大宅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大致统一的等级规定。其内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中高边低、前低后高、循序渐进,步步推向高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 &nbsp;你现在走进甘熙宅第,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就坐落于内,是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机构,并于2010年成为中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这里是南京老城文化的见证和缩影,是南京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的重要展示地。博物馆以大量的照片、实物、影像等陈列复原了南京地区的部分老街坊、老行当,以及育儿、婚嫁习俗等文化生活与风俗人情。扬州东圈门的壶园现在的陈列和甘熙宅第有点相似,但其规模比甘熙宅第的逊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 &nbsp;甘熙宅第很素雅,小青瓦屋面、白粉墙、棕红色广漆所形成的灰、白、棕三色的建筑主调,这种主调与江南的青山绿树共同组成淡雅、恬静、安宁、平和的色调,由于色彩的统一,结构的多变,使民居造型既有一致性又有灵活性。那些狭长的通道,白粉墙在阳光的映照下,透着神秘和灵光。清静啊,这点也很重要,我去的时候,参观的人很少,没有看到旅游团,任凭我们在各进穿堂观赏和拍照,这是真正的游走,是我喜欢游览的地方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nbsp; &nbsp; &nbsp; &nbsp;甘家大院的东门。 &nbsp; &nbsp; &nbsp; &nbsp; 甘熙宅第的大门(南门) &nbsp; &nbsp; &nbsp; &nbsp;上午九点整,大门徐徐拉开。 &nbsp; &nbsp; &nbsp; &nbsp;第一件事知晓大院的布局。 &nbsp; &nbsp; &nbsp; &nbsp;一进大门的开阔地。 &nbsp; &nbsp; &nbsp; &nbsp;宅子的周围被高大的现代建筑物所包围,让也让不掉。 &nbsp; &nbsp; &nbsp; &nbsp;民俗博物馆 &nbsp; &nbsp; &nbsp; &nbsp;严凤英旧居。京昆使甘家大院在抗战中免受灾难,甘家自古是戏曲世家,上世纪三十年代,甘家大院曾是南京新生音乐戏曲研究社 ”的活动场所 ,戏曲大师梅兰芳经常光顾此地。 抗战爆发后,甘家前往重庆避难,只留甘家三子甘律之独自留守南京看护家宅。甘律之的妻子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抗战时,有一天,甘律之突然接到通知,让他去一个日本官员的办公处,他以为日本人要霸占房子。没想到房子不但没有霸占或者损毁,反而得到一个保护的条例。只因为这个日本人非常喜欢中国京剧,发现了这所风格独特,建筑典雅的宅子,便下发了禁止破坏的命令。 &nbsp; &nbsp; &nbsp; &nbsp;旧时婚嫁生子的风俗习惯,估计今天的年轻人没有几个能说得清楚。 &nbsp; &nbsp; &nbsp; &nbsp;甘熙,字实庵,生于1798年,1838年中进士,与历史上有名的曾国藩,还有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榜进士。甘熙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他博览群书,博学强记,曾对南京历代掌故、民风民俗、街巷名称沿革等仔细搜罗考证,编撰了南京方志著述多种。甘家自称祖上有战国时秦国丞相甘茂、三国孙吴名将甘宁。 &nbsp; &nbsp; &nbsp; &nbsp;小学生在这儿上民俗风情课。 &nbsp; &nbsp; &nbsp; &nbsp;手工劳动课也搬到了现场。 <div><br></div><div><br></div>&nbsp; &nbsp; &nbsp; &nbsp;本篇完。<br>&nbsp; &nbsp; &nbsp; &nbsp;本文作者:笔名田丁,50后。从字面上一看便知其含义。其实这是父亲的笔名我拿来用了,我是为了纪念他。闲暇时,喜欢用摄影来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现在有了“美篇”,为了更好地为看官理解图片内容,略赘上几段文字加以说明。不求专业,不索知音,只是漫步人生中留下一串串脚印。所发图片都是原创,图片如若阁下喜欢,随便拿去。<br>&nbsp; &nbsp; &nbsp; &nbsp;我喜爱摄影,我摄影不刻意追求最终的结果,但注重享受拍摄和整理图片的过程,从中亲嗅自然的味道,品味一生中点滴的美好时光,把日常中那些触动人心或平常的画面记录下来并分享出去,把自己当时的情绪传递给另一个志趣相投之人,真的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如果了解或增长一些知识更是锦上添花。我很幸运我选择了摄影作为我的喜爱,並与之快乐为伴。这种快乐只有自己知道,仅仅是开始,没有结束。<br><br>&nbsp; &nbsp; &nbsp; &nbsp;敬请期待下期的《美篇》。谢谢您的欣赏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