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承舟

<h3>  <font color="#808080">按:这是一篇刊登在中国中医药报上的文章,我对这篇文章的感觉是:溢美之词我就不说了,一篇中规中矩的科普文,读起来确实很无聊,最后的感情升华也没有到位,也许这就是科普文的弊端(请不要在意我的评论,感觉今天自己的气有点飘飘然)。其实我是没有资格对这篇文章评头论足的,一直以来我都想写一篇文章给中国中医药报投稿,但总感觉自己的文章登不了大雅之堂,希望我能初心不改,能写出一篇,不,应该是好多篇,很有趣味性中医药科普散文。</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邓海祥</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千百年来,竹以其中空挺拔的特性,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其赋诗作画。“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宋代苏轼的这首诗说出来了无数爱竹之人的心声,这位号称“饕翁”的大文豪,留下了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美食,宁可没有肉,也要居住之处有竹子相伴。</h3><h1><br></h1><h3> 在门前种满竹子,窗外绵绵细雨,静坐窗前,听风来疏竹,雨过留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一个人坐在竹林中,轻抚长琴,琴声悠悠,竹色宜人,这是王维的理想生活。杜甫的“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天气寒冷,日落黄昏,倚靠修竹远看落日余晖,多么安静祥和的画面。</h3><h3><br></h3><h3> 竹子原产我国,约有500种之多,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华南、西南等地。许慎说文云:“竹,冬生草也。故字从倒草。”戴凯之《竹谱》云:“植物之中,有名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实惠,大同节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竹字象形”“处处原野有之。春生苗,高数寸,细茎绿叶,俨如竹米落地所生细竹之茎叶。其根一窠数十须,须上结子,与麦门冬样,但坚硬尔,随时采之。八九月抽茎,结小长穗。俚人采其根苗,捣汁和米作酒曲,甚芳烈。”</h3><h3><br></h3><h3> 竹子是有生活气息的,寻常人家房前屋后总会种上一丛竹林,青竹翠林掩映中,袅袅炊烟升起,迎来朝阳又送走夕阳,日子一天天溜走,竹子也越来越粗壮。除了用作园林装饰外,竹子在人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吃饭的筷子,睡觉的凉床,耕种的竹耙、篮子,避雨的斗笠,出行的竹筏,吃的竹笋等,古人对竹子的运用可谓淋漓尽致。如《东坡集》所说:“庇者竹瓦,载者竹筏,书者竹纸,戴者竹冠,衣者竹皮,履者竹鞋,食者竹笋,燃者竹薪,真所谓一日不可无此君。”可见竹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h3><h3><br></h3><h3> 《本草纲目》中关于竹子用途的记载更加详细,竹子因品种、质地不同而有不同用途:“交广由吾竹长三四丈,其肉薄,可作屋柱。簹竹大至数围,其肉厚,可为梁栋。永昌汉竹可为桶斛,荨竹可为舟船。严州越王竹高止尺余。辰州龙孙竹细仅如针,高不盈尺,其叶或细或大。凤尾竹叶细三分,龙公竹叶若芭蕉,百叶竹一枝百叶。其性或柔或劲,或滑或涩。涩者可以错甲,滑者可以为席。劲者可为戈刀箭矢,柔者可为绳索。棕竹名实竹,其叶收棕,可为柱杖。慈竹一名义竹,从生不散,人栽为玩。广人以筋竹丝为竹布,甚脆。”</h3><h3><br></h3><h3> 除此之外,竹子还有一种重要的用途,那就是奏乐。仅仅靠一段细竹竿,笛、萧、笙等乐器便随之诞生。相传洞箫出自羌中,汉代时称“羌笛”,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描写的都是洞箫。由于箫的音色悠远,婉转动听,所以萧总有一股仙风道骨,如八仙中的韩湘子,手执紫金箫,随风而来,随风而去,好不自在。竹笛,汉族乐器名,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之一。用竹笛演奏的乐声婉转悠扬,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h3><h3><br></h3><h3> 竹子种类众多,关于入药的品种,自古就有记载,陶弘景曰:“竹类甚多,入药用蓳竹,次用淡、苦竹。又一种薄壳者,名甘竹,叶最胜。又有实中竹、篁竹。并以笋为佳,于药无用。”竹子全身是宝,可以入药,如中药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夏季末抽花穗前采割,晒干切段,生用,具有清热除烦、利尿的功效。其卷而未放的幼叶称竹叶卷心,随时可采,宜用鲜品。竹茹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摊放阴干,生用、炒用或姜汁炙用均可,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之功。竹沥来源同竹茹,是新鲜的淡竹和青杆竹等竹杆经火烤灼而流出的淡黄色澄清液汁,清热化痰之效尤佳。天竺黄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或华思劳竹等杆内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秋冬二季采收,砍破竹杆,取出生用,具有清热化痰、清心定惊之功。</h3><h3><br></h3><h3> 《山海经》中记载:“竹六十年一易根,而根必生花,生花必结实,结实必枯死,实落又复生。”《本草纲目》里也有关于竹子开花的记载:“六十年一花,花结实,其竹则枯。竹枯曰箹,竹实曰箯,小曰蓧,大曰簜。”我倒是从来没有见过竹子开花或结的果实。其实竹子是会开花的植物,等竹子长到一定年限就会开花结实,有的几年就会开花,而有的甚至要几十年才能开花,由于竹子的种类不同,开花周期长短也不一样。但大多数种类仅在生长12至120年后才开花结籽,竹一生只开花结籽一次。竹子开花时会出现白色的絮状物,这就是竹子的花穗。竹子开花后,便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养分继续生长而大面积死亡。用尽一生的力气来开一次花,结一次果,作为生命的终结,更显悲壮之美。</h3><h3><br></h3><h3> 童年的记忆里总会闪现一片竹林,外公拿着大烟锅,坐在竹林前面,悠长氤氲升起的烟气,和青翠的竹叶,一同留在了脑海中。外公是一个手艺人,门前门后是一大片竹林,那是一家人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那些砍下来的竹子,变成了细如丝的竹篾,在外公手里,仿佛是灵巧的精灵一般,一点一点交织编攒,半天的时间,一个精巧的篮子就出来了,家里的筐、筷子、洗菜盆、凉床等都来自外公那双灵巧的手。外公凭借着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十里八村没有不知道他的。竹林还是我们小时候的游乐场,和小伙伴在竹林里面捉迷藏,或者从一颗粗壮的竹子上面再荡到另一颗上面。竹林里面经常能看到小松鼠的身影,我们在竹林下嬉戏,松鼠在高处跳来跳去,时间久了,倒也不害怕人。</h3><h3><br></h3><h3> 后来,外公瘦得和竹竿一样,日益佝偻的肩膀,像那被雨雪压弯的枝叶,在风中摇摇欲坠。他照旧搬一个板凳,坐在竹林前,摆摆手让我过去。夕阳照在他的脸上,浓重的烟熏味和褶皱的面容,像那久经风霜的竹子,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再后来,外公走了,舅舅们没一个愿意跟他学习手艺,他的手艺也没有留下来。盖新房的时候,大人们都觉得那一片竹子占地方,也没什么用,最终砍掉了竹林,那片竹子也随外公而去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