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古生新一一甲骨文《兰亭序》

走近甲骨文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国内外藏有甲骨文十五万多片,经整理归纳,甲骨文单字有五千多个,己被考证破释的字仅一千四百多个。每片甲骨文都是历史的见证,都是先祖留下的文化瑰宝,都有强烈的诱惑力,那缕缕刻痕,无不昭示着我们应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思考。这些甲骨文,古代书法大家没见过,连孔夫子也没见过,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而我们这一代人能目睹,不能不说是一大机遇和幸运。继往开来,无数学者呕心沥血,为用甲骨文字的探索和甲骨文字艺术的探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且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门世界性显学。</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由于现存最早可识的汉字是距今约3450多年历史的甲骨文字。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从甲骨文已被破解注释的14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因甲骨文不被大众多熟识而盖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因甲骨文字目前存世量较少,常用字一千左右,所以,在创作中,以甲骨文字为主要素材,无甲骨文字的以近代人根据六书造出来的字代替,若仍无该字时,则用商、周早,周中,简帛,金文或小篆文字,无论以哪种形式确认后的字体在书写风格上均统一在甲骨文字结构上。</p><p class="ql-block"> 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艺术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尽管在创作过程中仍有一些不完美、不到位的地方,烦请方家不吝赐教,不胜感激!</p> <h3>兰亭序</h3> <h3>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h3> <h3>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h3><h3>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h3><h3> 夫 人之相</h3> <h3>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h3> <h3>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h3><h3>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h3> <h3>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h3> <h3>感于斯文。</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本篇文字内容来源于《甲骨文字典》上、下,(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同字异形字帖》(王本兴编著);《甲骨文常用字彙》(濮茅左编著);《中国篆刻大字典》(倪文东、郭方宏编);《洹宝斋所藏甲骨》解读•郭青萍编;手机版字典。</h3><h3><br></h3> <h3>作者简介:</h3><h3> 傅伟华,职业书法篆刻家、诗人。</h3><h3> 1956年8月生,字禺,别号:金石痴翁、低能愚夫,斋号:石缘堂、灵山书屋,河南省郑州人;少时即喜爱书法、篆刻,遍临诸帖,隶习汉碑,楷习颜柳,行习三王,小篆习赵叔儒,金文习毛公鼎,尤喜金文,精于篆刻,专于甲骨文陶刻。</h3><h3>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形象宣传大使、中国中部书画院副院长、河南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河南文化扶贫中心荣誉主任、甲骨文钧瓷龟甲片专利发明人、中州大学书画研究院秘书长。</h3><h3> 诸多书法、诗词作品在专业报刊上发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