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其实不姓蒋,真正籍贯在许昌

曌奣⏰妙不可言

<h3>蒋介石祖籍何处?70多年来,正史中记载的蒋介石是浙江人,祖居奉化溪口。但是,国内有一些学者则说蒋介石是河南人。蒋介石的籍贯真是一个难解之谜?</h3><h3> 后来由于有了自称为蒋介石亲哥哥的河南许昌乡民郑绍发千里寻亲,将蒋介石的身世搞得扑逆迷离起来,甚至有更多的人相信蒋介石真的就是河南许昌的郑氏后人。</h3> <h3>蒋介石也在1920年自己的日记中记述:蒋氏在唐代由台州迁奉(化)……来龙去脉十分清楚,不容怀疑。但是在不少野史中谈到蒋介石的出生地时,都说蒋介石姓郑,叫“郑三发子”,尤其是唐人先生的《金陵春梦》更是影响极大。该书这样描写:光绪年间,王采玉先嫁给河南许州繁城镇后郑庄一位郑姓农民,生有三子,即大儿郑绍发、二儿子郑二发与三儿子郑三发(就是后来的蒋介石)。郑家世代务农,老实巴交,唯有三儿子好吃懒做,不务正业,而其母王采玉偏爱三子。日子虽然清苦,倒也过得去。迨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许州一带闹开了大灾荒,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为了活命,郑氏农民与妻子各带一个孩子去逃荒。蒋介石的母亲带着六岁的“三发子”要饭到了开封,后经人介绍,给一位姓蒋的师爷当奶妈,乃至做了填房,又一起回到浙江奉化溪口镇。</h3> <h3>据史学爱好者考证,清光绪十年(1884年),郑发(即郑绍发)出生在许昌县灵沟镇后郑庄(今许昌县河街乡南岸村)。父亲郑福安,母亲王采凤,哥哥郑大发早年夭折,弟弟小名合成,又名三发子,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农历九月。</h3><h3>郑发生前讲述,光绪十七年(1891年),许昌大旱,庄稼基本绝收。到了秋天,郑发一家决定外出逃荒要饭,因郑福安体弱多病,便留家看守门户,王氏带着两个儿子去了开封。他们走后不久,郑福安去世。</h3><h3>在开封城内有一家益泰盐行,老板姓蒋,是浙江省奉化的一个大盐商。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采凤成为蒋老板家中的保姆。当时,蒋老板有个长子叫蒋锡侯,和郑发以及弟弟三发子是好伙伴。郑发一家三口到蒋府一年多以后,蒋老板原配夫人去世,不久便与王采凤成婚。由于郑发不如弟弟合成聪明机灵,在家中很受冷落,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节过后离开蒋府自己谋生。郑发曾干过学徒、巡警,后在部队中又从士兵逐步提拔为副班长、班长、特务长、掌旗官、排长、副官、连长。1921年部队被冯玉祥缩编,郑发解甲归田。</h3><h3>其间在1904年,郑发曾去开封蒋府,可惜已是人去房空,连过去的仆人也不见了。经询问得知,蒋家已在他离开不久返回浙江奉化。街坊邻居一说他的弟弟改成蒋姓,跟随母亲去了奉化;还有一说是蒋老板只把三发子带走了,把他的母亲留在了开封,两个月后其母亲病死。从此,郑发再没能见到母亲和弟弟。</h3> <h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中一个叫郑发的河南籍人分别于1946年和1948年给蒋介石写的两封信:</h3><h3>第一封信写于1946年12月13日,信封写有:“国府官邸蒋主席亲启,本市昇州路糯米巷15号郑发呈。”信件正文:</h3><h3>此信道出一个史实,就是蒋介石曾到许昌寻亲,结果,由于郑发当时不在家而错过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信中以同学及郑老师福安,来暗示他们都是郑福安的儿了,是血浓于水的亲兄弟。当时蒋介石收信后虽没接见自己的“哥哥”,但还是给了他个“步兵少校”的虚衔。</h3><h3>第二封信写于1948年5月23日。信封写有:“总统文官处吴秘书长鼎昌转呈大总统蒋钧启;南京昇州路糯米巷16号郑缄。”信件正文:</h3><h3>信中,用“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人”、“在开封郑老师福安馆内求学时,与主席系属同学。”暗喻他们同为郑福安的儿子,都是许昌灵沟镇人。</h3> <h3>郑发的两次南京寻亲,每次都由国民政府文官长兼中央设计局秘书长吴鼎昌的接见,每封信都得到了国民政府各级主管的谨慎处理的认真归档。若郑发真是骗子,他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能使上至国民政府的文臣武将,下至省长专员,县长都信以为真,有的还为他封官加爵,赏金赐银,就连蒋介石本人都拿他没有办法,这就更不可思议了。</h3><h3>蒋介石逃亡台湾后,思乡心切。1961年在台北郊外偶然发现一个名叫“福安里”的村子,便命人在这里建筑起一座中国四合院式的行馆。蒋介石临终前,又向亲人交代要死后暂厝福安里。蒋介石的生父叫郑福安,这是冥冥之巧合,或是蒋介石有意寻找“福安”的归宿,天知、地知,蒋介石知。</h3> <h3>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的艰苦年头。蒋介石因国事正焦头烂额,这时,在重庆校场口附近的河南同乡会内,从河南许昌来了一位叫郑绍发的老汉,他逢人便吆喝是“蒋委员长的亲哥”……看其背像,与蒋介石十分相仿。他的身段动作,也有许多地方酷似蒋介石。而且他为人忠厚老实,不像浮夸虚冒、招摇撞骗之流。许多人都确信他是蒋介石的胞兄。</h3><h3>当时几位河南籍的军政官员也帮郑绍发出主意,就是不敢代其上报。沈醉在《我所知道的戴笠》一书中写道:当时在重庆曾经闹得满城风雨,许多人都听到过的一件新闻:蒋介石的亲哥哥郑绍发从河南到重庆找蒋介石,而蒋介石不认亲哥的丑事,便是由戴笠一手替他处理的。蒋介石随母下堂到蒋家当“拖油瓶”之前,他母亲所生的大儿子仍然留在河南郑家。几十年后,他的大哥弄清这一底细,想到重庆见见这位当了委员长的弟弟,叙一下骨肉之情。蒋介石哪肯承认有一个异姓的乡下土老帽儿是自己的亲哥哥……当戴笠派特务把这个老头抓去亲自进行了一番询问之后,不用说,一见面孔身材,完全像一母所生,而所答一切都是确确实实有根有据……而一向标榜奉母至孝的蒋介石,也不便无端地叫部下杀害亲骨肉……</h3> <h3>1944年春节刚过,重庆方面以“国民政府内政部”的名义,给郑发的家人寄去了500元钱,并让许昌县政府通知其全家举迁重庆。之后,郑发妻子魏氏带着14岁的女儿喜云入川。为找蒋介石认亲,郑发在重庆一住就是3年。看到妻子女儿的到来,他喜出望外。随后,军统局总务处处长沈醉奉戴笠之命,特意为喜云安排了一名女家庭教师,一个土里土气的农村妞,转眼变成了身着旗袍、脚穿黑皮鞋的“公主”。</h3><h3>一天,郑发酒后失言,向外界泄露了寻亲被关押在歌乐山中美合作所的机密,引起蒋大怒。戴笠立即命令把他和妻子女儿转移到了中美合作所的另一处监狱 ——贵州息烽集中营。在监狱里,郑发结识了“疯子”韩子栋(《红岩》中华子良原型),以及“小萝卜头”宋振中。随后,郑发被释放。</h3><h3>1946年,寻亲无果的郑发带着妻子女儿 “衣锦还乡”。1946年12月,郑发南下南京寻亲无果,次年夏天,郑发返回河南,郑家受到当地政府厚待。</h3><h3>1948年5月,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郑发再次到南京寻亲。和前几次一样,蒋介石不见他。8月中旬,失望的郑发返回许昌。</h3><h3>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蒋介石逃往台湾。1973年2月20日,郑发在家中去世,终年89岁,寻亲愿望破灭。</h3> <h3>据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河南一位擅长画梅花的画家受邀访问台北,蒋纬国在接见他时明确说:我们是河南老乡!</h3><h3>几年前,更有报道,称“郑三发子”胞兄后代申请“滴血人亲”,以证实蒋介石确系“郑三发子”。蒋介石身世之谜实在是难解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