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往事·看电影

青崖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村子里放电影大概要一个月左右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对于每家每户的男女老少来说,晚上放电影自然是一件极其隆重的大事。</p><p class="ql-block"> 电影队要来,一般提前一天或半天就有了通知。于是​,原先准备带着孩子去娘家过两天的媳妇们豪不犹豫地推迟了行程;那在邻村娘家的若是得了消息,也就义无反顾地提前赶回来,反正娘家婆家也不远,就是一田之隔的那么点距离。晚上要放电影了!田里忙碌的人们大都及早收了工,扛着锄头着急往家赶,洗了脸吃完饭天就擦了黑,正好赶上电影开始。</p><p class="ql-block"> 当然最积极的还是小孩子。不上学的,过了午大人们就张罗着让孩子赶紧上铺去睡一觉,这样晚上才有精神。睡醒了爬起来就要赶紧去占地方,放映机前方那块好地方可不能让别人先抢了去!今晚电影在哪片麦场哪块地上搭银幕早就打听好了,手里攥着块白石灰或小半截红砖到了以后,根据家里人口的多少在最佳位置上画出一个大大的方框来,会写字的就写上自己的名字。先来后到,这是规矩!所以那后来的就只好挨着这个框框又画一个。这样一个挨一个大大小小画了七八个以后,那再来的一看好地方都让别人占完了就不再画,攥了一路的白石灰或红砖没了用处,就被使劲地扔进了远处的池塘里或落到了草垛子上。</p><p class="ql-block"> 地方占好了,大概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时候太阳还没落。于是一部分孩子回家去吃饭搬凳子,一部分不放心的在那里守着,另一部分​就去村口等放电影的(但这不是什么人给安排的工作)。一般要等到脖子都转了筋的时候,那放电影的才肯在大路的尽头出现。两个人两辆自行车,驮了电影机、发电机什么的远远地来了!孩子们便让开中间,站在路两边歪着头又等,车子一过去就一边追着跑一边问:“今晚放什么片子?几个片子?有战斗片吗?”这样一路跟在自行车屁股后面跑到地方,然后喘着气看卸车。</p><p class="ql-block"> 电影开始之前照例要喧闹一阵。村前村后的两三天不见总要打个招呼吧;一家几口带着大大小小几个孩子怕跑丢了的总要训导几句嘱咐几句吧;后面的凳子矮,前面的凳子高总要交涉一番吧。免不了还有那不讲规矩的年龄稍大点的孩子,坐了人家先占的地方还理直气壮地嚷嚷“写你名字了吗?”“写你名字就是你的?”“是你的你叫它一声它答应吗?”都知道脚下这块地方又不是《天仙配》里的“槐荫树”,纵是叫上千遍万遍它也断然不会答应的!双方大人拉的拉劝的劝也不行,于是最后面红耳赤瞪眼攥拳的就差动手了!但不管怎么闹腾,只要电影机的光束一打开,银幕上一亮,所有的嘈杂就渐渐低下去了,再大的纠纷也烟消云散了,好好看电影才是真的。</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最爱看的当然是战斗片,还有就是抓特务的片子,叫“反特片”。电影一开始,只要是代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那颗大五角星放着光芒配着雄壮的音乐在银幕正中一出现,必是战斗片无疑了,于是全场欢声雷动。可有时没有战斗片,就是战斗片也不是从头到尾老打仗。看着看着没了劲头,就挤出去去看发电机。蹲在发电机旁一边听它噗噗噗一边使劲抽动鼻子,心里想:汽油到底是什么油,怎么这么好闻呢?出出进进的几次之后终于还是靠着大人渐渐睡去了,趁着眼晴半睁半闭的时候还要交代一句:等打仗的时候喊我!可是大人们看得入了迷,直到电影里吹了冲锋号要拼刺刀了才猛然想起来怀里还抱着个孩子,眼晴依旧盯着银幕,两手却只管一个劲地摇着孩子的肩膀:“起来起来!打仗了!”</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年龄大了一点的时候,有了武打片和宽银幕。大人孩子就都迷上了武打片​。《少林寺》、《武当》、《武林志》、《木棉袈纱》……都记不清看了多少遍,人物台词都会背了,可就是看不够。有时遇到“跑片子”(这里要跟年轻的读者交代一下:有时一部电影同一个晚上要先后在两个村子放映,每部电影一般分三到四个片子,每一片放完要赶紧送去邻村,负责这项工作的人要在两个村子之间骑着自行车来回跑,所以叫“跑片子”),一片放完,下一片却迟迟不来,明明那电影的情节早已烂熟于心,也还是等。有时电影放到一半下起小雨来了。只要雨不大,只要放映机还亮着,就很少有人舍得走。直到雨越下越大完全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了,放电影的宣布结束且关掉了机器,这才顶了凳子遮着头一口气跑回家,有时在半路上就成了落汤鸡!那时候不知道谁是李连杰,可都知道小和尚“觉远”、“王仁则”、“秃鹰”,还有“白无瑕”。直到后来有一次看《侠女十三妹》,女主角一出来,电影场里有人激动地喊:“丁风!丁风!是丁风演的十三妹!”我才知道原来演白无瑕的叫丁风。再后来大概是上到初二的时候,终于知道了那个漂亮的女演员叫丁岚,不叫丁风。</p><p class="ql-block"> 看完战斗片以后,没事的时候最多几个小伙伴一起玩“潘冬子”捉“胡汉三”​,或是自己找根棍子削一杆红樱枪学“红孩子”站岗放哨,要么就是玩打仗的时候,常常为了谁该演“董存瑞”去匍匐前进炸碉堡争个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甚至不欢而散。看了武打片就不一样了,晚上吃完饭打麦场上练武去!七个一群八个一伙,各属不同的“门派”,这边是“少林”,那边是“武当”。这边是“嘿!”、“哈!”,那边也是“嘿!”、“哈!”。翻跟头的,扎马步的,鲤鱼打挺的,一个比一个厉害,个个都是一身“好功夫”!那时候在我们上学常走的那条路上,十步之内的那些树的皮几乎没有完好的,个个伤痕累累,因为它们全被用来练了“八卦掌”、“铁砂掌”或者“无敌鸳鸯腿”。命运最悲惨的是杨树和梧桐树,因为洋槐、柳树、枣树和楝子树的皮太硬,功力尚浅的也就只好对着梧桐们彼此切蹉切蹉了。</p><p class="ql-block"> 去邻村看电影​可比不上在本村舒服,一是没有凳子坐,二是去得晚了还要看反面(就是迎着放映机看,银幕上的字都是反的)。那石堆上站着的,墙头上骑着的,树杈上趴着的一看就是外村的。不想看反面也行,但前提是个子要高眼神要好,年龄较小的孩子就只好骑在大人脖子上了。我很小的时候每次去外村看电影都是骑在父亲脖子上的。</p><p class="ql-block"> 因为是邻村,去的时候是陆陆续续三三两两,电影一散场可就是大部队了。走的跑的,前呼后应的,唱歌的吹口哨的,还有擦火柴点着了路边草垛子的,闹腾一路。这个时候可不能掉了队落了单,尤其是在从王场村回来的路上。因为两村之间有几个被当作桥来用的大水泥管子,据说几十年前那里曾经淹死过一个说书唱大鼓的。从那以后,夜深人静之时,两个村子都曾经有人真真切切地听到过从那里传来咚咚咚的敲鼓的声音!这可不是吓唬人,我们就听到过!于是即便有那着急拉肚子的,也要憋一口气跑到队伍最前头,才敢匆匆下到路边沟里解开裤子。</p><p class="ql-block"> 若是冬天,最有意思的还是抓野兔子。遇到大片的耕起来留春(就是秋天把地耕了,来年春天再种)“晒茬子”的空地时,人们便斜插过去,十几个甚至几十上百个人手扯着手一阵狂奔乱叫,常常有一两只藏在土坷垃下面的兔子惊恐地钻出来东一头西一头地乱跑乱撞。于是打着手电筒一通围追堵截之后,那惊魂未定的可怜的兔子就提在其中一个人手里了。谁抓住算谁的,这有什么可说的?</p><p class="ql-block"> 一口气跑到家,虽然脚底板冒着火,背后衣服也都让汗湿透了,可是脸、耳朵、手还是冷啊,都快没知觉了。于是赶紧去门外抱一捆棉花柴来烤烤。趁着火正旺的时候,去大浆盆里拿来煎饼在上面一烤,暖哄哄香喷喷的,剥棵葱,再卷上萝卜豆子,那滋味别提多美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