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战疫见闻(10)致敬作战连

陈应洋

<h3>  从昨天开始,社区防控工作出现了变化,道路上的卡点撤除恢复通行后,街上车辆和行人增多,卡点出现了管控挑战,纷纷报告"管不住了",临时下派和志愿到社区参加防控工作的人员因上班和复工复产而陆续离开,社区作战连组建以来首次遇到如此人员和防控双重压力,考验着社区的防控网。</h3> <h3>  </h3> <h3>  原准备继续采写的《社区战疫见闻》也因战情变化和人员变换而终止。今天上午十点二十二分,接到今天起正常上班的指令,十点三十五分,到社区作战连与忙碌中连队领导告辞,向警务助理交回"疫情防控"袖标,十点五十分坐上已停运了二十天的1路公交车去局办公室签字疫情防控承诺书,十一点二十分到县图书馆研究会秘书处开始办公。</h3> <h3>  </h3> <h3>  驾驶员说,公交车是今天上午十点恢复的,仅开通了1.2.5.6.8路,之后将视疫情变化陆续恢复,每辆车上配有一名检查员测体温,每天三次消毒,仅限一人一坐,必须戴口罩,每天早上8点从公交总站开出,晚上7点从公交总站开出到终点返回后收车。</h3><h3> 我坐上公交车后,22个座位,只有我和另一名乘客,空荡荡的。尽管如此,战情变化,方便了市民。我也因此而离开作战连,返回单位,继续疫情防控下的工作。</h3> <h3>  回忆在社区防疫作战连八天八夜的工作,与战友们朝夕相处,同甘共苦,并肩作战,捷报频传,终身难忘。</h3><h3> 回想与战友们从不相识到彼此熟悉,戴着口罩,半遮住嘴和鼻,经历风和日丽的阳光,经受雨雪交加的寒潮,饱经阴雨连绵的春天,值得回想,值得谨记。</h3><h3> 回味与战友们站岗守卡,入户排查,巡逻监测,共克时艰,大家心贴心交流,亲如兄弟姐妹,情同手足,让我的《社区战疫见闻》丰满起来,值得留存,值得珍藏。</h3><h3> </h3> <h3>  在社区特战连这个大家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战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党旗下,团结在团旗周围,在临时党支部、党小组、团支部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履职尽责,尽心尽力,严防死守,无私奉献,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使共同守护的洋台湾成为一片净土。</h3> <p>  我虽然没有看清战友们的脸和不完全记住每一战友的名字,但你永不言败的战斗身影却留在了我的心中,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永远记住我曾经是洋台湾社区疫情防控作战连的一员。</p> <h3>  留在连队的老战友和新补充进来的新战友将继续战斗下去,战情的变化,任务的转变,将使战场变得异常艰苦,考验着每一个战友的初心和担当,战斗总有结束的那一天,胜利属于敢打必胜的战友们。</h3> <h3>  离开连队,留下遗憾。己拟好的宣传主题未能实施:不留名的好心人、"日胀卡长"罗安琴、女指挥官余洁、小小志愿者、虎头山上向仲泽、我在家中隔离、单元楼长、盒饭中的故事等等。八天采写十一期美篇,从《我在作战连的八小时》到《网格天使邓小红》,以我的视觉日记式的写下了看到的人和事,得到战友们的点赞、转发,倍感亲切。至于是否符合连队向上级编发的简报信息,不得而知,但总算超额完成了副连长王勇下达的任务。</h3> <p>  八天时间,战友们的事迹感动着我,志愿者的精神激励着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感染着我,这次与你们零距离的接触,给予了我写下去的勇气与力量,谢谢你们的配合,感谢你们的支持!</p><p> 曾经是记者,拙笔难以写出你的动人事迹,镜头难以定格你感人的瞬间,曾执掌媒体,重操旧业,感觉力|不从心,重返战斗岗位,自知水平能力难以担当此任,好在历史是由人民书写,好在人民记住了你!</p><p> </p> <p>  重操旧业去战斗,美篇记录战疫情,从1月27日美酒河镇回到县城,到今天为止21天,共计写了23期美篇,有一万六千多阅读量。下面是我在洋台湾疫情防控特战连从事战地宣传的感受,留给继续战斗的战友,特别是要写点文字资料和文稿的战友们。</p><p> 我曾经是“兵记者”,是个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职业。在军营中,没有记者证,却像记者一样,铁肩荷责、妙手华章,用脚下沾有泥土的气息传播着一线官兵的动人故事;执戈为笔、言出不凡,用笔尖流露的真情传递着基层战友的心声。</p><p> 我曾经是新闻记者,并成就了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与职业生涯。在中国基层的新闻传媒机构县广播电视台,镜头担道义、笔头写文章、话筒连万家,用脚丈量绿洲红城的山山水水,用笔和镜头、话筒记录基层乡村一线干部群众的动人故事;正面宣传、舆论监督,在荧屏为县域改革发展稳定加油鼓劲,反映群众呼声,成为人民的代言人。</p> <p>  面对新冠肺炎人民战争阻击战,党和政府的召唤,我重返战地,进入社区。我早已不在新闻记者岗位,自媒体时代,用我的方式,再为“战地记者”,为战区指战员和人民群众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加油鼓劲。</p><p> 选择了“战地记者”这个特殊的岗位,就注定了与星辰为伴、与夜色共眠,进入战区以来,作为社区新冠肺炎疫情作战连的一员,我与我的战友们并肩作战,用社区战疫见闻的方式,记录战友们的艰辛与付出,宣传各条战线各类人员坚守阵地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p> <p>  战友们问我,你每天写一篇,我们咱过就写不出来呢?因为战场上每天都有故事发生,指战员的故事感动着我,激励着。这个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需要平时积累,吃透两头(上头党、政府和下头基层百姓),要有宣传的敏感,关键是要动手、动脚、动脑、动心,才能写出更多好的美文信息呢。</p> <h3></h3><h3> 一要练就勤快的“脚力”。有句话说,记者的稿子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用“脚”跑出来的,“脚下踩有多少泥土,心中沉淀多少真情”。只有多到现场,才能抓到更多“活鱼”。只有不断贴近硝烟弥漫的战斗一线,不断与官兵进行心贴心的交流,才能成就更多沾着泥土、冒着热气的美篇文章。</h3> <h3> 二是练就敏锐的“眼力”。最真实的描述,往往最有情怀和温度。要准确地告诉读者“怎么样”,要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发现有意义的人和事,捕捉有价值的看点。通过战地记者的独特视角,描绘官兵24小时坚守检查点、白天黑夜入户排查的感人事迹。</h3> <h3>  三要练就善思的“脑力”。不仅要“讲好故事”,还要给人启迪,让读者知道“为什么”,明白故事背后的力量。从文章采写的角度到标题拟写的推敲,从照片拍摄的视角到故事编排的结构,都需要反复斟酌、不断修改。古人写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那种精神,就值得我们学习。</h3> <h3>  四要练就独特的“笔力”。素材哪些取、哪些舍,落墨何处详、何处略,行文何时重、何时轻,这些都在考验着我们的笔力,只有熟练掌握写作规律,平时多积累素材,才能做到倚马成章、行文自如。 </h3><h3> 有脚力,才能直击基层一线、与官兵打成一片;有眼力,才能洞悉事物规律,选取最好视角;有脑力,才能思辨敏捷,讲好战斗故事;有笔力,才能笔走龙蛇,文采飞扬。</h3><h3> 希望每一个“战地记者”都能练好“四力”,用手机和指头留下新冠肺炎人民战争阻击战中的每一个感人故事。</h3> <h3>  2月17日,41年前中国军队发起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日子,有幸的是在长达十一年的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我在36年前的7月至12月,参加了中国云南边防部队发起的"两山"(老山含八里河东山、者阴山)骑线拨点防御作战。</h3><h3> 2月17日,今年贵州打赢两场战役(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总攻决战)和习水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转战之日,遵义市机关单位恢复正常上班之日,县城区恢复公交运行之日,我也在此疫情转战之日奉令重返机关岗位,离开洋台湾社区疫情防控作战连之日。</h3><h3> 人离开社区办公,家却在社区,身虽不在社区战场,却每日要通过社区哨位,虽不在社区作疫情宣传,但仍关注着战斗中的战友,默默地为作战连加油,建议战疫结束后保留此群,留着,改为洋台湾社区志愿友谊群!</h3> <h3>  若有战,召必回,回必胜!</h3><h3> 作为习水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习水历史文化》期刊总编,我会将这段经历、这个集体写进习水的历史中,永载史册,铭记后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