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兵群战术传奇——真实版的《绝境铸剑》——作者:钟求汉

阳明问道

<h3>序言:本文介绍了我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红八团战士在毛泽东路线及古田会议精神的指引下,面临国民党八个正规师近10万人及地方武装的重兵清剿的绝境,创造出“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散兵群战术这把锋利的宝剑,从而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取得伟大胜利。抗日战争爆发后,由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改编成的新四军第二支队抗日战士把散兵群战术灵活运用于敌后战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战争奇迹,成为我军一把锋利的宝剑。这是真实版的《绝境铸剑》案例,今天我来介绍散兵群战术这把利剑,看它是如何铸造和出鞘的,欢迎大家指导。</h3> <h1><b>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序幕——远殖游击战争</b></h1><h3></h3><h3> 1934年3、4月间,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第五次的重重围剿,龙岩、漳平、永定等县相继沦陷,国民党东路军向上杭、连城一路猛进,直逼苏区东大门长汀连城交界松毛岭一带,并在后方开辟从漳州到龙岩、从漳平到永安的后勤公路,以保障国民党围剿部队的军事、后勤物资供应。为切断国民党的后勤保障公路,消弱国民党的战斗力,迟滞国民党的进攻,中央军委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政委和总参谋长叶剑英、主任王稼祥、副主任贺昌等召开中央军事会议,决定派出红八团、红九团深入敌后,执行敌后远殖游击战争。红八团原为太拔独立营,人数约三、四百多人,多为上杭、永定子弟兵。驻扎在代英县苏所在地太拔一带;红九团1933年2月间成立于上杭与连城交界的矶头,成立时人数约1100多人,部队多为上杭、连城、长汀的闽西子弟兵,团长永定人吴胜、政委江西人罗桂华,后转战于连城、长汀一带。为加强这两个地方武装的实力,中央军委除给这两个团补充大量优势武器装备外,还派出具有独立领导能力的大量干部和部队补充到这两个团。如派出龙岩人丘金声担任红八团团长,魏金水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上杭人邱织云为政委,伍洪祥为政治部副主任,王胜为参谋长兼副团长;并派王胜带了100多伤好归队的部队补充红八团,使红八团人数达到六百人左右。派出方方担任红九团政委,并带了宁化独立营200多人补充红九团,使红九团人数达到1500多人。这两支部队都为闽西子弟兵,于1934年4、5月间从驻地成功挺进敌后,在漳龙公路、漳永公路附近开辟了游击根据地。红八团建立了以永定东部金丰大山为中心的永东游击根据地,以漳平郎车为中心的岩南漳游击根据地,以南靖科岭为中心的岩永靖游击根据地,并发展了龙岩游击队、永东游击队等地方游击队。红九团建立了以宁洋达成社、陈东坑、张家山为中心的,纵横几百里,人口达四、五万的岩连宁边游击根据地。这两个团的远殖游击战争,加上1934年5月永定、上杭沦陷后在杭永边山区打游击的范钦洪领导的永定游击队、廖海涛领导的代英游击队和钟辉元领导的在岩下山打游击的上杭游击队,拉开了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序幕。所以,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起始时间应为1934年5月,这有别于大家通常所认知的三年游击战争的起始时间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h3> <h1><b>利剑铸造的思维基础</b></h1><h3></h3><h3> 红八团深入敌后远殖游击以来,时间不知不觉到了1934年底,党中央与中央红军已经出发长征,长汀、瑞金相继沦陷,大批原来由龙岩苏区撤退逃难到长汀去的干部和革命群众,成为难民回流到龙岩,他们诉说敌人占领长汀、瑞金时白色恐怖情景,有的痛恨敌人的残酷,有的散布失败主义思想,引起红军战士和群众悲观思想和失望情绪。而这时,直属中央军委的红八团失去与中央军委的联系,心情很是焦虑。1935年1月下旬,邱织云政委(上杭人)意识到红军战士思想、情绪的波动,必须要进行整训,以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决定把红八团和龙岩游击大队集中到龙岩、南靖、漳平交界的郎车进行整训,主要进行政治形势教育,同时总结部队从上杭太拔出发到敌后进行游击战争的经验教训。而此时,张鼎丞(永定人)已从江西回到永定,派了郭义为(上杭人)同志到龙岩白土后田找到红八团,要求独立自主的开展游击战争。同时魏金水(龙岩人)同志调任龙岩县委书记,伍洪祥(上杭人)同志接任政治部主任兼副政委,王胜(上杭人)同志任参谋长兼副团长。</h3><h3> 1935年2月春节期间,正值党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和扎西会议,中央分局项英、陈毅等按党中央来电指示准备分路突围前后,红八团及龙岩游击队集中到了郎车村头,进行整训。</h3><h3> 在这次整训中,邱织云政委以红八团才600多人的队伍,在深入敌后统治区开展独立游击战争快一年来,争取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同时积极运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取得歼敌2000多人,缴枪1000多支,同时成立了龙岩游击大队200多人,永东游击大队快200人及其它边区游击队,发展壮大的了队伍,建立了方圆上百里的游击根据地的事实来教育红军战士和革命群众,这是大家的亲身经历,成功的经验,所以,对坚定广大红军战士和革命群众的信心,起了很大作用。</h3><h3> 同时回顾了红四军从井冈山下来后,到闽西时,力量很小,装备很差,在毛泽东和朱德的正确领导下,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主力红军,连续取得粉碎敌人第一、二、三、四次“围剿”的胜利的历史教育大家,只要灵活运用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思想,是能够取得胜利的。同时指出现在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虽然没取得成功,但在红军转移突围后,将会在运动战中歼灭更多的敌人,取得更大的胜利。</h3><h3> 邱织云政委还特意强调了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到的工农红军的性质对于革命胜利的意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必胜信念。他说道:“工农红军是坚决为工农群众谋利益的队伍,我们所到之处都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而国民党部队是压迫人民的反动武装,必然得不到群众拥护,因此,工农红军是任何敌人都战胜不了的”同时提到了毛主席的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说明革命是无论如何会胜利的。</h3><h3> 邱织云政委的训话,坚定了红八团战士及游击队员的革命必胜的信念。同时,丘金声团长(龙岩人)总结了在深入敌后以来,在毛泽东游击思想的指导下,采用了伏击、远袭、夜间突袭、避实击虚、避强袭弱、声动击西的灵活游击战术和成功经验,但也检讨了游击战争中的错误和缺点。邱团长强调要重视保存有生力量,不与敌人硬碰硬,打消耗战。</h3><h3> 第一次郎车整训及之前的长期的远殖游击战争经验,奠定了红八团战士创造出散兵群战术的思想和思维基础。红八团能创造出散兵群战术这把利剑,取得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与它一开始就执行中央军委布置的远殖游击任务,拥有正确的毛泽东游击战争思想和古田会议精神的指导和拥有卓越的领导干部的领导是分不开的。</h3><h3> </h3> <h1><b>利剑铸造时面临的绝境</b></h1><h3> 1935年三、四月间,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从江西于都井塘村突围到永定大阜村,与张鼎丞会合。4月12日在陈潭秋(湖北人、中共一大代表)的主持下,召开了赤寨会议,成立了以张鼎丞(永定人)、邓子恢(龙岩人)、谭震林(湖南人)为领导中心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闽西南游击战争从局部游击战争转向全面游击战争,从红八团、红九团及各地方游击队各自为战的游击战争转向统一领导的游击战争。</h3><h3></h3><h3> 1935年4月开始,国民党反动派集中了第三师、第九师、第十师、第三十六师、第五十二师、第七十五师、第八十师、第八十三师八个师总共近十万国民党正规军和地方武装对闽西南游击区的红八团、红九团、明光独立营、龙岩游击队、永定游击队、杭代游击队、卓林大队等展开了第一次“清剿”,国民党在这次“清剿”中,采用了“集中兵力、分进合击、以军事进攻为主”战略战术。而在这次兵力悬殊的反“清剿”中,红八团及龙岩游击队以不足千人兵力,以运动战的游击战术,取得了俘歼2000多敌人的胜利。但因以整团行动,行动目标太大,被敌人一直尾随追击,在龙岩紫金山中,被围,险遭不测;虽然突围成功,但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运气的成分更多。</h3><h3> 1935年8月底,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次“清剿”以失败告终,暂停了对闽西南游击区各部队的追击。敌人不得不把兵力收缩到各县城及 大乡镇、大乡村进行休整。</h3><h3> 在国民党收缩兵力之际,红八团和龙岩游击大队近千人马又集中到漳平郎车村进行第二次整训。在这次整训中,最主要的是使红军游击队意识到,接下去的游击战争将更加残酷,形势将更加严峻,必须吸取第一次反“清剿”中险些在紫金山被围的经验教训,明确必须以分兵策略来对付敌人围剿,以连、排甚至以班为单位,进行分散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术。</h3><h3> 1935年9月,红八团虽然意识到分兵的重要性,但没估计到敌人的第二次“清剿”来的那么快,想趁国民党军收缩兵力休整之际,向漳平、华安国民党兵力薄弱地区挺进,打土豪来筹集经费,同时扩大政治影响。结果在漳平与华安交界的梅营地区与敌遭遇,因估计敌兵力不足,邱织云政委在用望远镜侦察敌情中,遭敌机枪扫射,壮烈牺牲。政治部主任伍洪祥同志火线接任政委,与参谋长王胜同志带领部队突围。邱织云政委的牺牲,是红八团的一个极大损失,也使红八团意识到分兵作战的迫切性。因此,突围成功后,马上改变战略战术,以化整为零分散行动的战略战术来粉碎敌人的第二次“清剿”。</h3><h3> 红八团实行“分散游击”策略以后,我广大红军战士便以连、排为单位甚至以班为单位,与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游击小组结合,三五成群,分散游击在龙岩、永定、漳平、南靖的边界的各个山头、山窝,以隐蔽目标,使敌人无踪可寻。</h3><h3> 而国民党反动派在第一次以军事为主的第一次“清剿”失败后,意识到红军游击队因为有群众支持,使红军游击队可以自由活动。因此,在1935年9月初开始了以“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战略战术,建立了保甲长制度,实行“十户株连”政策,颁布“十杀令”,并实行“移民并村”“按口售粮””按口售盐”的经济封锁政策,以切断群众与我红军战士的联系,围困我红军战士。他们除了在大乡村驻扎外,还在各个小乡村建立碉堡,建立封锁线,把游击根据地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山头。并在白天派兵搜索各个山头,晚上驻扎在碉堡内,发现我红军游击队的战士则穷追不舍,甚至放火烧山,实行“围剿”“驻剿”“搜剿”“追剿”相结合的军事战术。同时根据地的大部分村庄被烧毁,群众被移民并村到大乡村去,敌人意图彻底切断我红军战士的补给,使我红军游击战士饿死、冻死、困死在深山里。</h3> <h1><b>利剑出鞘及特点</b></h1><h3></h3><h3>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红军游击队实行“白皮红心”的反保甲制度策略,化敌人的保甲长制度为我所用。同时做好反移民斗争,发挥群众力量,尽量减少被移民群众的损失。军为民、民为军,广大根据地群众为解决红军游击战士的生存问题,主动在移民离开之时,把粮食、盐巴等物质埋藏起来,并把埋藏地点告诉红军战士。同时,利用上山砍树、砍竹、种田之际,偷偷把信息、粮食、盐巴带上山,以解决红军战士的吃饭生存问题。正是有了张溪兜、陈客嫲等一大批革命群众的支持,我红军战士才得以生存。</h3><h3>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我分散的红军战士采用怎样的游击战术来与敌人进行军事斗争,消灭敌人,以鼓舞革命群众和红军战士的士气,保护群众利益,改变国民党实行第二次残酷“清剿”以来的被动局面呢?这个问题便摆在了丘金声团长、伍洪祥政委等红八团广大指战员的面前。我红八团红军战士冷静思考,发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依靠对毛泽东游击思想的领悟和一年多游击战争的经验,根据闽西南山区特点,创造出了适合分散游击、适应新的严峻斗争形势的战术———散兵群战术。</h3><h3> 闽西南山区山高林密,具有早上十点深山中才有太阳、下午四点太阳就已下山的特点,这种特点逼使国民党围剿部队只能早上十点左右才能出来搜剿,晚上四点左右必须缩回炮楼、堡垒中,不能留在深山中过夜。因此,我红八团战士分析此特点后,便在各个山头建立瞭望哨,当敌人进山来搜剿时,便三五成群的埋伏在各个山头,便于阻击射杀敌人的位置,东放几枪,西放几枪,南放几枪,北放几枪,敌在明我在暗,使敌人防不胜防,顾头不顾尾,每次进山来,总是受到不知踪影的不明不白的阻杀,每次进山都狼狈不堪,导致敌进山搜剿士兵心有余悸、抖抖颤颤、尾尾缩缩,即使进山,也构成不了战斗力、威慑力。我这举两个最成功的例子,一次是在岩南漳根据地,红八团战士为保护群众收割粮食,以6颗子弹打退了敌人一个连的兵力和100多人的抢粮队,保护了群众的利益。一次是在岩永靖游击区,我红八团三连选了十七个精于射击的战士,四人一组,埋伏在敌人进村的必经之路,便于阻杀敌人的不同位置,以200多发的子弹,打退了敌人一个团的进攻,成功阻杀敌连长一人,排长三人、班长及士兵20余人,耗敌子弹2万多发,敌仍以失败撤退告终。</h3><h3> 红八团把此成功经验向负责军事的谭震林汇报后,谭震林非常欣赏此战术,命名为“散兵群战术”,在整个闽西南游击区推广。从此,在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中威震敌胆的创造了众多传奇故事的“散兵群战术”这把锋利的宝剑铸造成了。散兵群战术,是我红八团战士充分利用毛泽东游击战争思想和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创造的传奇战术,也可以认为说,此战术是我共产党部队特种作战战术的开始,红八团战士是特种作战的初创者。随后,散兵群战术在闽西南游击区全面推广,甚至在1937年3月20日,把其印成《散兵群战术研究》小册子,作为我红军指战员培训学习的材料。</h3><h3> 散兵群战术通常以三五个富有特等射击技能、熟悉地形、与当地群众有密切联系的老战士担任,配备步枪,轻机关枪、大刀、手榴弹、手枪等。其任务是麻醉、迷惑、钳制、分散敌人兵力,疲劳、杀伤、消耗敌人的战斗力,并执行喊话、散布传单、张贴标语等瓦解敌军的工作。散兵群作战通常选择敌人必经之道的有利地形,如路旁有山林、不易大部队通过的狭道,无法浅渡的桥边,能隐蔽的起伏地,以及大森林等。</h3><h3>散兵群所采取的战术是:</h3><h3>(1)以隐蔽的突然袭击给敌人以杀伤。</h3><h3>(2)以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动作纠维敌人,阻碍他们前进;</h3><h3>(3)以伴攻的动作吸引人向自己方向来而脱离他们的目的地;</h3><h3>(4)以短促的突然袭击,消灭敌人的侦察兵。”</h3><h3> 这一行之有的战术在反“清剿”的斗争中,发挥出巨大的威力。这些战略战术有效地解决了敌强我弱、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条件极其恶劣的状况下,如何坚持长期游击战争的问题。</h3> <h1><b>剑啸江南</b></h1><h3></h3><h3> 抗战爆发后,随着我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奔赴抗日前线,这些战略战术又被运用到整个新四军反侵略斗争的战场,为新四军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奠定了基础。</h3><h3>下面,我来介绍个新四军的经典战例——江宁赤山战斗。这次战斗,就是由我闽西南子弟兵组建的新二支队在廖海涛(上杭人)副司令员的率领下,利用散兵群战术取得的一次胜利,打出了新四军的军威,作为新四军的经典战例载入史册。</h3><h3> 1940年5月13日,由留在江南的新四军第二支队的一部组成的新二支队500多人在廖海涛副司令员及王直(上杭人)的率领下到达江宁赤山湖畔,伏击鬼子吉田中队100多人,缴大炮一门,机枪两挺,步枪几十枝。这是新四军抗战以来首次缴获大炮,廖海涛非常高兴,赋诗一首:</h3><h3>坚持江南抗日军,日寇惊呼胆寒心。</h3><h3>赤山之战缴敌炮,茅山烽火震南京。</h3><h3>陈毅司令员得悉后,即时来电祝贺。</h3><h3> 赤山之战三天后,震惊了日伪军南京司令部,派日伪军5000多人,骑兵200多人对赤山湖畔的新二支队进行围剿。新二支队借助叶家棚子的一片松树林,利用地形地貌,发挥散兵群战术阻击敌人,使敌骑兵进入林子后纷纷被射杀,从中午拖延到晚上,我新二支队借助夜色掩护,悄悄安全撤离。而鬼子因夜晚,视线不好,自己互相混战。</h3><h3> 经此一战,廖海涛及其由闽西子弟兵组建的新二支队在江南地区威名远播,而散兵群战术也成为新四军的经典游击战术载入新四军的教材。</h3><h3>参考文献:</h3><h3>1.伍洪祥回忆录《坚持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八团》</h3><h3>2.王直将军回忆录《赤山之战》</h3><h3>3.钟健英著《游击战术在新四军抗日战争中的运用和发展》</h3><h3>4.黄肇嵩著《谭震林在三年游击战争中》</h3><h3>5.吴升辉著《红色印痕——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述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