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副食品大楼》

大辫子美

<h3>  “闭关”期间出不了门了就在家整理整理片库吧,发现了几张几年前拍的盐城老建筑图片,其中有几张是副食品大楼的图片。那就从盐城副食品大楼说起吧!</h3><h3> 盐城副食品大楼大吗?用现代人的眼光简直不屑一顾!不就是一座二层的小楼吗?可在那个年代可是不得了的了!但凡仰望的地方盐城人都习惯用一个特定词来代替。比如盐城县公安局盐城分局大家都习惯叫“分局”,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理喻!</h3> <h3>   (此片攝于2014年)</h3><h3> 此楼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地处盐城的主干道建军路西首,与盐城县百货公司隔街相望。建军路用现在的眼光看不算什么,可在当时道路的宽度和长度在全省也是数一数二的。我手边的资料查不出它的建设时间但小时候听大院里的大人讲是准备迎接少奇主席在国庆十周年期间访问盐城而修建的。这个说法如果成立的话,那开建时间应该在1956-1958年。同理,副食品大楼也是那时的产物。</h3><h3> 那个年代的人能解决温饱问题是头等大事,物资极为贫乏。盐城是地丶县丶镇三级政府的所在地,干部相对集中居住,但从高干(行政级别10级如陈宗烈丶谢克东等人)到22级的普通干部一样并没有象“小白桦”特供商店,和老百姓一样去粮站买米去酱园打酱油。而盐城唯一一家综合性的副食品销售场所就是这里。从小时候的记忆来看,这里的副食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h3><h3> 这座建筑还保持了原样,大格局没有任何变化,门的朝向为西北。除了临街(建军路),它的西面向南就是小西门街。小时候我也常来这儿打酱油,舍近求远的目的除了贪玩还为了过过看看商品的隐。除了糖块、饼干、果子丶馓子、八珍糕,还有京江奇(老友易庆阜说应该写成金钢齐,他说的对!)和后来才有的小面包。楼下的厅很大,绕着墙一圈都是柜台。中厅为封闭式的糕点柜台。上二楼的左手边就是酱油柜,酱、醋、萝卜干子大头菜什么的。我总喜欢在徐(明)阿姨站柜的时候去买,不光希望她能多给一点也想听听她那粗门大嗓的喊一声“小二子,你来啦”!她是我母亲的朋友,部队的随军家属,北方人。那时总以为她说的是普通话,其实不然。</h3><h3> 二楼上面当时铺的是木板,走上去晃悠悠的,楼上卖的是什么现在想来竟毫无记忆。它的后期是城区糖烟酒公司办公室这个我有印象,只是更早是干什么的,求老盐城解答了。</h3><h3> 有答案了,楼上是卖布匹的。除了有各种衣料供选择还有裁缝师傅候着。只要你有钱买有时间等过不了几天就有新衣服上身。一件新衣拥有在那时可不是个小事哟!</h3><h3> 楼下的糖烟酒糕点柜逢年过节还有“紧销品”供应,当然得凭证去排队购得。偌大的盐城就这么一个供应点。此场景可想而知,可惜至今没见到有影像留存。当时盐城拥有照相机的只有王一平老师了,我虽然和他很熟只是沒听他说过此事。罢了,罢了!</h3> <h3>  从这个角度看二楼上面还有一个阁楼不知是否后来增设的。从这儿看过对面就是盐城商业大厦,它的前身就是盐城县百货公司,那是一排平房但门脸很多,呈卧7字型临街。百货公司当然百货全全,在盐阜地区也首屈一指。只要一开门永远是潮水般的人流,谁在那里上班会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好友姚梦华跳出农门后先分在盐城县中药加工场上班,后来找关系才调到百货公司。不过开始营业员还当不成,先在那钟表柜跟师傅学修钟表。那时我还常去嘲笑他干这等营生,后来他从政当了局长后我就不愿再去叼唠他,静待着到站后再去谈笑风生。谁知他到了站后没几年竟上不了车了。呜呼,斯人已逝!我们都老了!</h3> <h3>  出了副食品大楼左拐就是小西门, 小西门老盐城人都知道。这儿离西门并不远,西门是老盐城的商业中心。射阳河、蟒蛇河、串场河从那分叉于是有了若飞桥。小西门当时并没有象样的街连个路名都没有。粮管所、豆制品厂、酒厂在这里集中而已。如今金鹰百货在这拔地而起,原来的小西门木桥已被钢结构的华兴桥所代替。早先的掤户区一扫而光。前几年每当回盐我必来这里用早饭,为什么用“用”早饭这个词呢?因为这儿有一家沿用传统工艺做米饼的人家,那刚出锅的米饼饼底是脆的、饼面是酥的,白色的饼面配上金色的饼底好似个金镶玉。发酵的米面而产生的糖份夾上热油条的酥脆,点上一碟小咸菜烀豆腐,和上一碗豆桨稀饭。。。,啧啧啧那个惬意一天下去都舒服!</h3><h3> 羡慕留在盐城的人还有这口幅,移居外地的人只有梦中寻觅了!</h3> <h3>  那家搬走了,这次回去竞偶遇了老板娘才得知搬是搬了但离得并不远,得勒下回见。</h3><h3> 过得华兴桥南行并不远也有一家烧饼店,老板也是大冈人。传承的也是传统工艺,注意他甩饼坯的动作,我们称之为“哒”(da)饼。不用捍,也不是平底锅,如果不用木柴或煤炭改用柴草做燃料的话那就正宗了。</h3> <h3>  老百货公司不见了,但传统的商业经营场所并没有绝迹。这是我在市区范围内看到的唯一一家日杂滴店,盐城县商业二公司XX门市部的招牌还被主人骄地竖着。</h3> <h3>  记忆中的商店、供销社门市就是这个样子,别看它很零乱,我看它很亲切,让我又年轻了一回。感谢这一对夫妇的坚守,我知道只要不拆迁,人在阵地就会在。在传统与现代的冲撞中我肯定选择前者,个中滋味只有过来人才有资格品鉴。</h3><h3> (又及:这位老板姓温,这块房产还是通过法律途径得来的可见守阵地是多么的不易!)</h3> <h3> (摘自网络)</h3> <h3>  西行不远就是盐城最新的标志性建筑,我无心去了解它的详细内容,因为它的兴起将会带来一大批传统的东西消失。在它的身下“轮船码头”不见了,“八卦巷”不见了,“三步二个桥”不见了,那老盐城尚存的几条古巷统统不见了!失意中只能惋惜长叹,谁又能挡得住改革开放的脚步呢?这些又不是文保单位,拆和改就是趋势!</h3><h3> 只是我想盐城也是一座老城,由于贫穷和落后,再加上“三生不幸,知县附郭”现存的历史遗迹并不多,那座在板桥北巷的民国建筑“迎宾楼”拆得连影儿都不见了,老楼除了盐中的那座北楼外就“副食品大楼”尚存了。呼吁有关方面能否“刀下留人”让它留下改为博物馆如何?盐城八大碗名声那么大,改造成“盐阜菜博物馆”如何?!</h3><h3> 看我的理想化的思维了吧,现在得知这座楼早已被某某二人买走了。别看外面一片拆光了,拆这一个点难度大了。而在这个黄金地块上的私有资产想去建博物馆是不现实了!</h3> <h3>  (这座楼我拍过几次而里面我从未拍过,卖过服装卖过箱包现在是开了一间叫蛙蛙叫的餐饮,你说我还拍么?恳请有内景老照片的人提供一下好么?)</h3> <h3>  (感谢老同学李士斌为我解答了不少疑问,他真是老城的活地图哟!)</h3> <p>  完了,还是完了!今年三月底回盐时这座楼还在。今天(2020.06.28.)回盐它已了无踪影。隔着围墙我只能说一声“永别了,盐城副食品大楼!”</p><p> 永别了,盐城副食品大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