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寻云水谣

冬日暖阳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最早知道土楼,是在80年代末。我到福建出差,从漳州坐长途车去龙岩味精厂。车行在闽南红土地的山水阡陌间,突然,我惊奇的发现一座座像巨大的城堡样的土楼从我眼前掠过:那看上去是夯土制成,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方形,像一座座巨大的碉堡。我心里充满好奇和疑惑,不知此楼作何用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直到有一天,中央电视台播出介绍福建土楼的纪录片,我才恍然大悟:这一座座方形、圆形的巨大古堡,原来是客家人的村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古时候,村民们为了防备战乱和土匪的袭扰。族人们建起高高的土堡,为了能抵挡枪炮,一楼的墙厚近两米。只留一座坚固的大门出入,一楼是一间间厨房,平时做饭和饲养鸡鸭都在一楼;土楼中间天井里都挖有深井,大的土楼院子中间还建有祠堂;二楼是一间间仓库,粮食和日用品就放在这里,如果发生战乱,土楼能坚守一两个月也没问题;三楼以上住人,卧室、仓库、厨房每一竖排就是一户。土楼最矮的有三层,最高的能达五层。三楼以上才有窗户,窗户即是瞭望口,又是射击口,所以一般的散兵游勇或山贼根本进不了土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知道了土楼,更想亲眼看一看。终于在2014年春天有机会和朋友们一起去福建亲身游历了南靖土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据了解,福建土楼群主要集中在闽西的永定和闽南的南靖。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仅南靖土楼据称就有15000多座,大型土楼1300多座。曾经流传着这么一个笑话:60年代,美国中情局通过卫星发现,中国的福建西南崇山峻岭中部署了大量的导弹发射架,惊动了白宫,成了美国历届政府的心病。直到1985年,美国有两位客人贝里夫妇专程到福建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土楼群考察,并写了《中国南部调查报告》交给里根总统,这才揭开了福建土楼群的秘密。从此,福建土楼闻名遐迩走上了世界,源源不断的外国客人到福建南靖寻幽探秘,以解疑惑。2008年,福建土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文斯·安德烈考察后赞誉:“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建筑模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福建土楼的形成,一说发源于宋元时期;一说发源于西晋。历代汉人为了躲避战乱,背井离乡从中原逃到福建西南,他们聚族而居,夯土为墙,伐木为梁建起土楼。从此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保留下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和血汗保留下来的民居建筑奇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我们去的地方原来叫长教镇,这里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和贵楼、怀远楼,有福建最有名的千年古榕树群、百年老街、鹅卵石古道和傍着古道的潺潺流水、有存在了几百年的水车和磨坊,这是有别于其他的土楼群的独特之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由于风景优美,从1997年开始,多部电影、电视剧在这里取景。2005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全国台盟主席的张克辉和几个华侨台胞根据自身的生活阅历,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寻找》,剧本改编成电影《云水谣》,由台湾著名影星陈坤、徐若瑄、李冰冰、秦汉和归亚蕾等主演,电影公演后长教名声大振,长教镇也由此改名为“云水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云水谣景区包含云水谣镇和梅林镇。从梅林镇进入景区,但见山峦起伏,红褐色的土楼坐落在阡陌间悠然矗立古风嫣然。穿过植物长廊,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古道,一边是绿油油长势茂盛的稻谷,一边是村民们正在田间用锄头翻土,正是春耕时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首先是参观和贵楼,和贵楼又叫山脚楼,呈方形坐落在梅林镇璞山村,该楼建于清雍正10年,有270多年历史。据说当年建造和贵楼时,打好地基刚建好一层,就慢慢陷入地平面,这才知道这里曾是一片沼泽,地下是湿泥。楼主人简次屏只好用几十根松木在地基上打上排桩,外面用鹅卵石堆砌,才使工程顺利进行。和贵楼耗时三年才建成,费银一万五千两。楼高五层,有21.5米,占地1547平方,是福建所有土楼当中最高的建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土楼内住的是简氏族群,最多时居住过300人。一楼建有学堂,匾额上书写“进士”两个金字;穿过学堂就是祠堂,供奉简氏祖先,土楼里的孩子可以在学堂得到初级教育,再外出求学。简次屏的孙子简逢泰,自幼聪颖好学,12岁中秀才,道光年中进士,官至工部屯田司主事、两广分巡道。</font></h3> <p class="ql-block">  和贵楼的大门和门扇上有这么两幅对联</p><p class="ql-block"> 和地献奇山川人物星斗画</p><p class="ql-block"> 贵宗垂训衣冠礼乐圣贤书</p><p class="ql-block"> 和条既康禄</p><p class="ql-block"> 贵子共贤孙</p><p class="ql-block"> 对联宣扬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美德,又含有家族的训诫和教诲,可见家教严谨,家风优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和贵楼有三奇:一奇是楼高,在福建是最高的建筑;二奇是因为建在沼泽地上,只要在天井里一跺脚,整个土楼都晃动。用一根铁丝插到地面的鹅卵石缝隙,能插很深;三是楼内天井里有一左一右两口深井,左边清澈见底,水质甘甜,右边的浑浊不堪,黄水泛滥。究其原因左边是水泥井壁,地下沼泽的水进不了井里。右边的井壁用的是鹅卵石,沼泽水沿着缝隙渗入井内,导致出现这种离奇的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从和贵楼出来再往北,就来到长教溪,过了石板桥,就到了长教的地界。站在石桥上,蓝天白云缭绕,青山间矗立着漂亮的土屋和别墅。清澈的溪流蜿蜒而过,衬着绿树和建筑的倒影。宽阔的碧水映着蓝天,脚踏式游船在优哉游哉地在水面徜徉。高大的古榕树,一棵棵引导着游客踏着鹅卵石古道,伴着长溪和村落走向云水谣。有一棵树身有十人怀抱的古榕树,巨大的树冠遮盖了溪岸和街道,树身缠满红色的许愿条,旅人们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写在上面,再继续长长的人生旅途。</span></p>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远远地,可以看到云水谣标志性的建筑了。那是长教村溪边巨大的水车和磨坊。这里也是电影《云水谣》取景拍戏的地方。左派青年陈秋水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回到云水谣的家中看望母亲,王碧云远路迢迢的追到这里,两人度过幸福难忘的两天。影片缠绵凄凉又充满悲壮,60年的时空、跨越海峡的两岸的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令人难忘。2007年,该片获得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录音三项大奖,2018年被评为第一届中国双塔山爱情电影周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电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过了云水谣就到了怀远楼,怀远楼是一座圆形土楼,位于梅林镇坎下村。取名为怀远,有三层意思:一是怀念远方的亲人;二是简氏家族来源于河北怀阳简氏家族;三是期望简氏子孙能够胸怀宽阔、志向远大。有专家认为福建圆土楼发源于九龙江中下游及比邻地区,是漳州先民抗倭的产物。土楼是明代九龙江下游及比邻地区的漳州人在抗击倭寇的血雨腥风中创造出来的,它最早出现的时间应是明嘉靖年间,这可从诸多史料得到证实。不过怀远楼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华侨汇资白银万两建造,因而年代不算久远。但是,怀远楼却有独特的构造特色。怀远楼最大特点就是它是一座双环圆楼,大环和其他土楼一样为住宅,小环为怀远楼特有的学堂,平时是简氏子孙读书的地方,也是祭祀祖先的祠堂和族人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取名为“斯是室”。室内雕梁画栋、室静文雅,两根梁柱有楹联书为“斯堂讵为游观祈计敦书开耳目,是宝何嫌隘陋惟思尚德课儿孙”栓释了“斯是室”的特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怀远楼共计四层,整座楼高14.5米。每层34个房间,共有136个房间。怀远楼因夯土配方独特,夯筑技艺高超,至今外墙表面光滑无剥落,也抵御住了地震的损坏。和大多数土楼一样,每四层为一户。楼内还有许多匾额和楹联,无不显示简氏先人的地位、理念和家族传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土楼是福建西南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风水理念,又满足了居住和生存的需求。每一座土楼,便是每一个家族或乡村的历史和遗迹。当年客家人流落至此,克服了一切艰难困苦,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独具匠心建成土楼,在此繁衍生息,自成一体,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和睦相处。创造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和精神财富。</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