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梅 式 八 段 锦</b></h1><h1> (合骨疗伤功内容之一)</h1><p class="ql-block"> 梅久祥 整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h1><b> 前 言</b></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八段锦是流传于中国民间保健强身,祛病延年的一种古老功法。经数百年历史检验证实,其养生保健、防病祛病、康复伤病,治未病,延年益寿的作用可靠。这是步入21世纪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首先确定的面向国内外推广的四种健身气功之一。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把推广健身气功等列为“重点任务”。</p><p class="ql-block"> 八段锦流传于中国民间的版本、流派甚多,但都大同小异。“梅式八段锦”,是世界医学气功学会理事、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梅久祥,根据中医学及中医气功学的原理,和自己50多年的练功体会,参考了大量医学养生保健方面的书籍,以自己1963年即开始练的这套八段锦为蓝本,而整编出来的医疗健身功法,故名为“梅式八段锦”。</p><p class="ql-block"> 这套“梅式八段锦”是梅久祥中医师,历经50余年亲身体验过的养生保健成果,的确有养生保健,祛病强身等实效(梅医生青少年时期生涯坎坷,吃不饱穿不暖,心身倍受摧残,体弱多病,为了生存,走上了练功祛病强身之路,现已岁近八旬,仍有健康的体魄,无三高症,无大病住院输液记录,仍然挺胸直背,还能连续作八九个侧空翻,腰腿的柔和度,很多年青人望尘莫及)。这套“梅式八段锦”也是梅老中医师养生保健经验的结晶,公诸于世,愿得到更的多人鉴识应用,七、八、九十、一百岁,都有健康心身度天年,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梅式八段锦”最早公诸于世的时间地点是:2010年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梅久祥著的《合骨疗伤功-骨折自我康复术》一书和光碟之中。</p><p class="ql-block"> “梅式八段锦”与现在国家体育总局向国内外推广普及的健身气功“八段锦”,大同而小异。其明显异处是: “梅式八段锦”在肢体运动方面,更体现了“动静结合”的正确养生观,增强加了“入静”、“吐纳”的内容(如预备式和收功式都是肢体的“静”式;开始的预备式36次深缓细匀的呼吸运动和每段连接之间9次深缓细匀的呼吸运动,则是“吐纳”内容);一般的八段锦最后一段是“背后七颠百病消”,“梅式八段锦”则是“踮脚蹲腿百病消”,增加了“下蹲”的动作,增加了锻炼的内容,有利于收到更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 <b>视频</b>(梅氏八段锦简介)</h3> <h3> <b>入静、吐纳、下蹲的好处<br></b><h3><b> <br></b><h3><b> 梅式八段锦与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八段锦大同小异。大同的内容对心身的好处亦大同,此不赘述。这里只对其明显异处部分,即多出的“入静”、“吐纳”、“下蹲”内容,对心身的好处及理论依据,赘述如下: <br></b><h3><b> <br></b><h3><b> 入静的好处<br></b><h3><b> </b><span style="font-size: 16px;">入</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x;">静</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x;">时机</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x;">体</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x;">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x;">变化<br></span><h3> 近几十年来,学者们通过脑电图和中枢神经介质生化成分实验分析,发现入静会使大脑皮层进入特有的主动性内抑制过程。这是一定程度的良性抑制,是一种高度有序化的激活状态。入静者入静时,脑电波有明显变化,其脑电图积分值较入静前有大幅增加,比单纯安静休息时脑电图积分值增加量高出约10倍左右。对于脑电研究还表明,入静时,大脑皮层活动是逐渐由兴奋状态转入到抑制状态,这对大脑皮层有保护作用。同时,这种较强的抑制过程有利于大脑皮层发挥机能以维持人体生理的动态平衡,并使大脑皮层由于紧张兴奋而出现的能紊乱得到康复。当入静者达到入静状态时,不仅能主观上感受到那些极其舒适的心理效应,身体上也会出现许多客观的变化,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这些客观变化表现在全身各个系统。<br><h3> 1、神经系统<br><h3> 当入静者进入到入静状态时,脑电图发生显著变化,与睡眠安静状态完全不同;大脑皮层主动性抑制增强与扩散,进一步可使感知觉发生改变;调节内脏活动的植物神经系统发生改变,表现为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降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受其支配的内脏功能发生改变,例如泪腺分泌增多,口腔稀薄唾液增多等。<br><h3> 2、循环系统<br><h3> 在入静状态下,可以见到心率减慢,血压多降低,周围微循环改善;心脏收缩时间间期发生有益的变化,心电图T波幅度增高。实验证明,入静对脑血流量有双向调节作用,即脑血流不足者增加,偏高者降低,恢复到正常范围。对入静状态下意守不同部位的多导血流同步定量观察(包括每搏输出量、脑血流量、上肢和下肢血流量),发现通过意守可直接影响血液循环,完成血流量的再分配。<br><h3> 3、呼吸系统<br><h3> 入静状态下,呼吸逐渐变得柔和、细缓、均匀、深长,呼吸频率变慢,肺活量增大。使氧气的更新率提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气体交换率增加。<br> 4、消化系统<br> 入静后,胃肠活动增强,胃电活动增加,消化吸收能力增强,肠鸣作响,排气增多;胆汁分泌活动增强。<br> 5、内分泌系统<br> 入静状态下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使血浆核苷酸水平发生变化,cAMP/cGMP比值趋向正常。<br> 6、免疫系统<br> 入静后嗜酸性白细胞增加,白细胞吞嗜功能增高,唾液中的SIGA和溶菌酶明显增高,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能力增强,说明入静可提高人体的抗病免疫能力。此外还发现入静状态中人体的基础代谢率降低,氧耗量减少等。在入静状态下,神经系统功能向着同步协调的方向发展,进一步通过神经及神经内分泌途径作用于全身,引起全身各系统功能活动向着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从心理到生理,从精神到形体,从局部到全身的变化过程。<br> <br> 入静在养生中的作用<br> 许多实验显示,人体尚有很多潜能没有很好开发,例如人的大脑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实际被运用的只有10多亿个,占全部神经细胞的10%~20%。而入静既然能使脑电波发生明显的良性变化,足见入静还能够开发人体潜能。这些就是入静之所以能够疗疾、健身、益智的主要原因。临床观察证实,入静后,物质代谢水平和单位时间耗氧量有所降低,这对于恢复呼吸系统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好处。入静可明显减缓心率,对纠正心房纤颤、房性或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有一定疗效,还可使心输出量减少,并加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脏扩大,有回缩作用。坚持入静,还使许多患者白细胞吞噬功能提高,免疫系统得到加强。许多人由于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而患有消化系统的疾病,因为消化系统直接受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控制。入静可以双向调节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大脑皮层的功能,稳定人的情绪,改善大脑皮层对皮层下中枢的调节,所以入静能够对消化系统形成综合性调制。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精神和形体上都存在着大量无意识的紧张状态。这种不必要的紧张,常与人的惊恐、焦虑等不良情绪联系在一起,或与病痛有关,甚至导致多梦、失眠等。"入静",正是人们主动去模拟胎儿混沌之态,抛弃一切思想负担,努力克服这种不良状况的方法。<br> 中医的养生观<br> 1、抱神守形《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我们认为"神"者,指下丹田,元气之所聚也;"形"者,信息由无形化为有形也。"抱神守形"意为精神内守,使元气不妄泄,使生命信息得以珍藏,故"能形与神俱"而体安长寿。"抱神守形"为养生第一要素。<br> 2、恬淡虚无《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是清心寡欲。"虚无"即是指入静。</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1></h1><h3> 3、守真避邪《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气从以顺,各从其欲,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守真避邪"即是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保护机体免受病邪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h3> <h1></h1><h3> <b>吐纳的好处 <br></b><h3><b> </b> 呼吸吐纳、就是吐故纳新。入静后的绵长呼吸,对身体极有好处,调整中枢神经和心肺功能,放松精神,对身体是个很好的休息和滋养。<br><h3> 科学原理<br><h3> 勿庸置言,深呼吸本身就是一种健康运动。深呼吸是相对于平时正常的“浅”呼吸而言的。从健身的角度讲,深呼吸加强了氧气的供应,也排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在人体身体的新陈代谢交换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强身祛病的作用。因为缓慢的有意识的深呼吸能提高体内碱性含量,同时使心脏跳动和血液循环加快,供给身体更多的氧气,血液将氧气和营养素输送给全身的细胞,保持健康。另一方面,体内的废物和毒素通过深呼吸和汗液排出体外,减少体内酸性含量,使人体内的化学成份保持平衡,从而脱离亚健康。<br><h3> 积极作用<br><h3> 从气功的角度讲,通过一吐一纳的深呼吸,能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冲击而畅通起来,并恢复各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各神经末梢也就跟着连带振奋起来,直接或间接地刺激到血管作用,肌肉遂因新陈代谢的改善而增进了营养,一些慢性病或内伤,就顺乎神经系统恢复正常的机能,达到不药而愈的效果。<br><h3> 总之,呼吸吐纳是人类的自然动律,深呼吸则顺其机能而延长之,试图改善这种自然动律而谋夺天地造化之力,以强健我体。<br><h3> 功理<br><h3>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气,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真气,达到修真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br><h3> 中华道家修炼,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气聚则生,气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气以生之。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亦得数百岁。”中华道家吐纳,就是一种行气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自可终身受益。<br><h3> 中华道家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气。胎儿之气通生母之气,生母之气通太空之气,太空之气通太和之气。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圆,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窍闭矣。其呼吸即上段于口鼻,下段于尾闾,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肺部退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候”是也。其气粗而浮,呼长而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气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气,谓之先天元气,“动而愈出”(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气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br><h3> 盖人生禀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气即保生也。故常人欲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中华道家修炼,就是要返本还源,回到婴儿先天状态,以增益寿算。吐纳之法,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之气,气足则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长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br></h3><h3><br></h3> <h3><b> 下蹲的好处</b> <br><h3> 下蹲运动有以下六大好处:<br><h3> 一、人蹲下去,身体变成三折叠,被挤压的血管收缩,气血冲向全身未被挤压的血管,迫使它们扩张、鼓起来;人一站起来,全身气血又冲向原来被挤压的血管,为它们灌满血液;在这样的一蹲一起、一压一放、一冲一回的气血往复运动中,就像涮瓶子一样,使全身血管得到了反复冲洗,使血管软化、加快血液循环和体内的新陈代谢、激活免疫系统,增加了高密度胆固醇、灵敏了压力感受器、把一些有害、有毒的代谢产物可迅速得以清除,人体自然就健康了。<br><h3> 二、下蹲可以激发经络功能。双脚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十二经络的重要起止部位;加上奇经八脉,下蹲运动可以自然地激发这近20条经脉的经络。<br><h3> 三、与长寿有关。 对一些百岁健康老人的生活方式调查发现,他们从事田地耕作,蹲在池塘边淘米、洗菜、洗衣服、厕所也是蹲的…这就强健了他们的腰腿,达到了祛病除疾的作用。<br><h3> 四、强健关节和骨骼。下蹲可增强腰、髋、膝和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膝关节的灵活性,延缓关节的老化,关节如果活动少,会使骨骼变得脆弱,钙就会流失到血液中,而且会积存在肾脏和膀胱中,造成排尿困难以及细菌繁殖等不良后果,所以经常使用和活动关节是永保年轻的关键。<br><h3> 五、可以增强肌肉力量: 常做下蹲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尤其是下肢的肌肉力量;两条腿的力量增强了,可有效预防跌倒,走路时您会感到身体轻松,且生命充满活力。人体肌肉如果适度使用,将会更发达,但废弃不用或过度使用就会退化。<br> 六、可改善血管功能。可以扩张微、小动脉血管,减少心脏外周阻力,可以改善微、小动脉血管壁的弹性,有效地降低血压。 <br> </h3></h3></h3></h3></h3></h3></h3><h3><br></h3> <h3> </h3><h1><b> 预备式</b> </h1><h3> </h3><h3> 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虎口交叉叠掌轻按在脐下气海穴上(即一般练功家所称的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垂肘,下颌微收,面向前,然后深、缓、细、匀地呼吸36次(图1),吸气时同时观想把宇宙中清新之气吸入小腹腔中心,呼气时同时观想把吸入小腹腔中心之“气”输布到全身(包括筋、骨、皮、毛、内脏器官,以及每个细胞)滋养润泽整个身体。</h3> <p><b> 视频</b>(预备式)</p> <h3>梅式八段锦之<b>预备式</b></h3> <h3> <b>一、两手托天理三焦<br></b> </h3><h3> 接预备式,先吸气,同时两手缓缓上升置于胸前,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图2),接着两手缓缓向外翻向上托举,两臂缓缓伸直,两掌心向天,两手指尖相对,双目平视前方,意想两掌缓缓向上托举的形象(图3),在两手经胸翻掌向上托举这一过程的同时,呼气并观想把小腹腔中心之“气”贯输至两臂直达掌指;接着两手臂缓缓分向左右划圈下落至与肩同一水平这个过程同时吸气,接着两手臂继续下落收到胸前,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图2)同时呼气;吸气并观想把宇宙中清新之气吸入小腹腔中心。此为一遍,按上述动作和要领作八遍。作毕,回复到预备式的姿势,深、缓、细、匀地吸呼6遍,要领及观想内容同前预备式(图1)。</h3> <h3> <b>视频</b>(两手托天理三焦)</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两手托天理三焦</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两手托天理三焦</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两手托天理三焦</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两手托天理三焦</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两手托天理三焦</b></h3> <h1> <b>二、左右开弓似射雕 <br></b> </h1><h3> 接“两手托天理三焦”毕后预备式,深、缓、细、匀地吸呼3遍,要领及观想内容同前预备式(图1),两手伸掌胸前交叉,右手在外,左手在内,掌心向胸,指尖斜向上,两脚分开,比肩宽,两膝屈曲成骑马式站立(图4),排除杂念,全身放松,心欣喜,面微笑,调整好呼吸片刻,然后吸气并观想把宇宙中清新之气吸入小腹腔中心,接着左手向左外旋转,同时第3.4.5指屈曲,手臂向左伸直微斜向上,掌心向左外,同时头颈向左转,目视左手,同时右手握空拳向右平拉至右肩前,同时重心移至左腿,右腿伸直,同时呼气并观想把小腹腔中心之“气” 贯输至左手拇指和食指(图5),接着两手收回胸前变成掌,两手掌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内,掌心向胸,同时头颈回复原位目视手掌,右腿屈膝回复原位成骑马式,重心居中,同时吸气并观想把宇宙中精灵之气吸入小腹腔中心(图6),接着右手向外旋转翻掌,同时右手第3.4.5指屈曲,右手臂向右外伸直微斜向上掌心向右外,头颈同时向右旋转目视右手,同时左手握空拳向左平拉至左肩前,同时重心移至右腿,左腿伸直,同时呼气并观想把小腹腔中心之“气” 贯输至右手拇指和食指(图7),接着两手收回至胸前变成掌,两手掌交叉,右手在外,左手在内,掌心向胸,同时头颈回复原位目视手掌,左腿屈膝回复原位成骑马式,重心居中,同时吸气并观想把宇宙中清新之气吸入小腹腔中心(图4)。此为一遍,按以上要领和动作作八遍。动作宜缓慢柔和,呼吸宜深、缓、细、匀。作毕,回复到预备式的姿势,深、缓、细、匀地吸呼6遍,要领及观想内容同前预备式(图1)。</h3> <h3> <b>视频</b>(左右开弓似射雕)</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左右开弓似射雕</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左右开弓似射雕</b></h3> <h3> 梅式式段锦之<b>左右开弓似射雕</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左右开弓似射雕</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左右开弓似射雕</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左右开弓似射雕</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左右开弓似射雕</b></h3> <h3> <b>三、调理脾胃单举手 <br></b> </h3><h3> 接前“左右开弓似射雕”毕后预备式,深、缓、细、匀地吸呼3遍,要领及观想内容同前预备式(图1),然后两手掌置于胸前,指尖相对,掌心向上,含胸拔背,沉肩垂肘,下颌微收,口齿轻闭,目视前方,排除杂念,全身放松,面微笑,心欣喜(图8),调整好呼吸静待片刻。先深、缓、细、匀地吸入一口气并同时观想把宇宙中清新之气吸入小腹腔中心;然后接着右手经胸前缓缓上升同时翻掌向上托举,右手臂伸直,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时左手缓缓地翻掌经胸前向左大腿侧下按,左手臂伸直,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同时深、缓、细、匀地呼气并同时观想把吸入小腹腔中心之“气”分别贯输达左右掌指(图9);接着右手臂经头上向右侧缓缓下落划圈收置胸前,同时左手亦翻掌上收至胸前,两手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图8),同时深、缓、细、匀地吸气并观想把宇宙中清新之气吸入小腹腔中心,接着左手缓缓地翻掌经胸前向上托举(一切动作和要领同前,只是左右不同)(图10)。接着左手臂经头上向左侧缓缓下落划圈收置胸前,同时右手亦翻掌上收至胸前,两手掌向上,指尖相对(图8),左右手分别上托下按一次为一遍。按如前动作和要领作八遍。作毕,回复到预备式的姿势,深、缓、细、匀地吸呼6遍,要领及观想内容同前预备式(图1)。</h3> <h3> <b>视频</b>(调理脾胃单举手)</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调理脾胃单举手</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调理脾胃单举手</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调理脾胃单举手</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调理脾胃单举手</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调理脾胃单举手</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调理脾胃单举手</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调理脾胃单举手</b></h3> <h3> <b>四、五劳七伤往后瞧 </b> <br> </h3><h3> 接“调理脾胃单举手”毕后预备式,深、缓、细、匀吸呼3遍,要领及观想内容同前预备式(图1),然后两脚分开比肩略宽,两膝屈曲,成骑马式站立,两手抱拳置于胸前(拳与胸相距20cm左右),含胸拔背,沉肩垂肘,下颌微收,口齿轻闭,目视前方,排除杂念,全身放公,面微笑,心欣喜(图11),然后深、缓、细、匀地呼吸3次,吸气时观想把宇宙中清新之气吸入小腹腔中心,呼气时观想把吸入小腹腔中心之“气”输布到全身滋养润泽整个身体。吸气,接着缓缓地低头目光视前地面(图12)同时呼气,接着缓缓扭头环视左地面至左后地面(图13),头颈自然地随目光旋转,同时吸气,接着抬头目光视左上天(图14)至前上天(图15)同时呼气,接着平视前方(图11)吸气。接着缓缓地低头目光视前地面(图12)同时呼气,接着环视右地面至右后地面(图16),头颈自然地随目光旋转,同时吸气,接着抬头目光视右上天(图17)至前上天(图15)同时呼气,然后平视前方吸气(图11)。此为一遍,按如上动作和要领作八遍,头颈旋转的动作宜轻、慢、柔和,呼吸宜深、缓、细、匀。作毕,回复到预备式的姿势,深、缓、细、匀地吸呼6遍,要领及观想内容同前预备式(图1)。</h3> <h3> <b>视频</b>(五劳七伤往后瞧)</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五劳七伤往后瞧</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五劳七伤往后瞧</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五劳七伤往后瞧</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五劳七伤往后瞧</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五劳七伤往后瞧</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五劳七伤往后瞧</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五劳七伤往后瞧</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五劳七伤往后瞧</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五劳七伤往后瞧</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五劳七伤往后瞧</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五劳七伤往后瞧</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五劳七伤往后瞧</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五劳七伤往后瞧</b></h3> <h3> <b>五、攒拳怒目增气力 </b> <br> </h3><h3> 接“调理脾胃单举手”毕后预备式,深、缓、细、匀地吸呼3遍,要领及观想内容同前预备式(图1),然后两脚分开比肩略宽,两膝屈曲,成骑马式站立,两臂屈肘握拳分置于左右两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下颌微收,口齿轻闭,目视前方,排除杂念,全身放松,心欣喜,面微笑(图18),接着深、缓、细、匀地呼吸3次,吸气时观想把宇宙中清新之气吸入小腹腔中心,呼气时观想把吸入小腹腔中心之“气”输布到全身滋养润泽整个身体。吸气,接着右拳向左前缓缓冲击,同时右膝伸直左膝向左前加大屈度成为左弓步,身体重心移至左腿,面向左前方,同时用力握拳,咬牙瞪目,同时呼气并观想小腹腔中心之气直达右拳(图19),然后右拳缓缓地收回右胁,同时右膝屈曲成骑马式站立,身体重心居中,面向前方,同时牙、目、拳及全身放松,同时吸气(图18)。接着左拳向右前缓缓冲击(动作和要领与右同)(图20),然后左拳缓缓地收回左胁,同时左膝屈曲成骑马式站立,身体重心居中,面向前方,同时牙、目、拳及全身放松,同时吸气(图18)。拳头一左一右冲击一次为一遍,按以上要领作八遍。作毕,回复到预备式的姿势,深、缓、细、匀地吸呼6遍,要领及观想内容同前预备式(图1)。</h3> <h3> <b>视频</b>(攒拳怒目增气力)</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攒拳怒目增气力</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攒拳怒目增气力</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攒拳怒目增气力</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攒拳怒目增气力</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攒拳怒目增气力</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攒拳怒目增气力</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攒拳怒目增气力</b></h3> <h3> <b>六、两手攀跟固肾腰 </b> <br> </h3><h3> 接“攒拳怒目增气力”毕后预备式,深、缓、细、匀地吸呼3遍,要领及观想内容同前预备式(图1),然后两手臂自然下垂,含胸拔背,沉肩,下颌微收,口齿轻闭,目平视前方,排除杂念,全身放松,面微笑,心欣喜(图21),深、缓、细、匀地呼吸3次,吸气时观想把宇宙中清新之气吸入小腹腔中心,呼气时观想把吸入小腹腔中心之“气”输布到全身滋养润泽整个身体。吸气,接着缓缓地屈腰,同时两手分别经腿侧向下摸攀脚跟,膝关节挺直,同时缓缓地呼气(图22、图23),接着缓缓地伸腰,同时两手分别经脚跟沿腿侧向上收至腰部握拳,两拳分别用力抵压左右腰肌同时凸腹、挺胸、仰面(图24、图25),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吸气,然后两臂自然下垂(21),此为一遍,按上述动作和要领作八遍。动作宜缓慢柔和,呼吸宜深、缓、细、匀,作毕,回复到预备式的姿势,深、缓、细、匀地吸呼6遍,要领及观想内容同前预备式(图1)。</h3> <h3> <b>视频</b>(两手攀跟固肾腰)</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两手攀跟固肾腰</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两手攀跟固肾腰</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两手攀跟固肾腰</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两手攀跟固肾腰</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两手攀跟固肾腰</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两手攀跟固肾腰</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两手攀跟固肾腰</b></h3> <h3> 梅氏式段锦之<b>两手攀跟固肾腰</b></h3> <p class="ql-block"> <b>七、摇头摆尾去心火</b>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接“两手攀跟固肾腰”毕后预备式,深、缓、细、匀地吸呼3遍,要领及观想内容同前预备式(图1),然后两脚分开比肩略宽,屈膝130度左右成骑马式,上身伸直,两手分别叉在左右大腿根(拇指向后,2、3、4、5指向前),含胸,收腹,沉肩,下颌微收,口齿轻闭,目平视前方,排除杂念,全身放松,面微笑,心欣喜(图26),接着深、缓、细、匀地呼吸3次,吸气时观想把宇宙中清新之气吸入小腹腔中心,呼气时观想把吸小腹腔中心之“气”输布到全身滋养润泽整个身体。吸气,然后头身向前俯(图27),再经前向左摆(图28),再经左侧俯身伸腰起身(图26),再向右俯身(图29),再向前俯身(图27),再从前俯身的姿势伸腰起身(图26)─这一过程中同时缓缓地呼气,头身回复原位时便开始深、缓、细、匀地吸气;然后接着头身向前俯(图27),向右摆(图29),伸腰起身(图26),向左俯身(图28),向前俯身(图27),伸腰起身(图26)─这一过程中同时缓缓地呼气,头身回复原位时便开始深、缓、细、匀地吸气。此为一遍,按以上动作和要领作八遍,动作宜缓、慢、柔和,呼吸宜深、缓、细、匀。作毕,回复到预备式的姿势,深、缓、细、匀地吸呼6遍,要领及观想内容同前预备式(图1)。</p> <h3> <b>视频</b>(摇头摆尾去心火)</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摇头摆尾去心火</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摇头摆尾去心火</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摇头摆尾去心火</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摇头摆尾去心火</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摇头摆尾去心火</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摇头摆尾去心火</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摇头摆尾去心火</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摇头摆尾去心火</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摇头摆尾去心火</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摇头摆尾去心火</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摇头摆尾去心火</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摇头摆尾去心火</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摇头摆尾去心火</b></h3> <h3> 梅式式段锦之<b>摇头摆尾去心火</b></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摇头摆尾去心火</b></h3> <h3> <b>八、踮脚蹲腿百病消 </b> <br> </h3><h3> 接“摇头摆尾去心火”毕后预备式,深、缓、细、匀地吸呼3遍,要领及观想内容同前预备式(图1),然后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关节放松自然站立,两手抱拳置于胸前(拳与胸相距20cm左右),含胸拔背,沉肩垂肘,下颌微收,口齿轻闭,目平视前方(图30),排除杂念,全身放松,心欣喜,面微笑,接着深、缓、细、匀地呼吸3次,吸气时观想把宇宙中清新之气吸入小腹腔中心,呼气时观想把吸入小腹腔中心之“气”输布到全身滋养润泽整个身体。然后两脚跟缓缓提起,同时两膝缓缓地伸直,同时头顶缓缓地向上顶天,同时深、缓、细、匀地吸气(图31、图32);接着两脚跟缓缓地下落着地(也可突然脚后跟用力触地,使全身有振荡感)同时呼气,两脚跟下落触后吸气,接着两膝缓缓地屈曲埋头,同时呼气(图33、图34),然后两膝缓缓地伸直(同时吸气),膝关节放松自然站立,两手抱拳置于胸前(拳与胸相距20cm左右),含胸拔背,沉肩垂肘,下颌微收,口齿轻闭,目平视前方(图30),然后呼气。如此两腿一屈(蹲)一伸,两脚跟一起一落为一遍,按以上动作和要领作八遍。动作宜缓慢柔和、呼吸宜深、缓、细、匀。作毕,回复到预备式的姿势,深、缓、细、匀地呼吸9遍,静待遍刻,要领及观想内容同前预备式(图1)。</h3> <h3> <b>视频</b>(踮脚蹲腿百病消)</h3> <h3> 梅式八段锦之<b>收功式</b></h3> <h3> <font color="#ed2308"> ★★★★★</font></h3> <h3> <b>【梅 久 祥 简 介】</b> 男,中医执业医师,什邡方亭梅久祥诊所法人。擅长骨伤医术,熟谙医学健身气功。</h3><h3> 1946年生于四川省什邡市农村。上世纪60年代开始自学中医及医学健身气功,1974年后跟随妻之祖父(中国民间合骨功正骨流派第七代传人王明赞)学习骨伤医术,1981年经本市卫生局考核审查颁证后,正式开诊所行医。1985--1989年就读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骨伤科专业。</h3><h3> 创新领先国际的骨伤学术成果是 “合骨疗伤功-骨折自我康复术” 及 “骨折更优疗法” (医学健身气功与中西医药结合治疗骨折,既能发挥内因作用又能发挥外因作用的骨折医疗大法)。 编著出版的学术专著是:《合骨疗伤功-骨折自我康复术》(这是医学史上第一部用中医气功促进骨折愈合康复的专功专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创编的医学健身功法有:《中医太极拳》(已被遴选为 “慢性病康复适宜技术全国推广项目” )、《梅氏八段锦》、《培补真元》等。曾多次应邀出席全国、国际及世界医药大会作学术交流,荣获多项国内、国际及世界医学大会的褒奖(如:首届世界创新医学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金杯奖、国际骨伤科最高荣誉奖-尚天裕科学奖、热心医学气功事业奖、“十一五”中医药事业杰出贡献奖、中医药学术著作奖、国际太极拳网络视频大赛奖等), 卫生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授予中国特技名医荣誉称号,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荣誉称号,第五届国际太极拳网络视频大赛颁奖大会授予太极耆老称誉,2019年再次当选为世界医学气功学会理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