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20年春天,国内新冠疫情全面爆发。山西也未能幸免。大年初七,我被医院被抽调至“重症新冠病房”。初十,接到省里命令,为保证重症新冠患者都能得到最好的救治,把全省的重型、危重型患者全都转到省级定点医院——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来。于是我们陆陆续续接到了从全省各地转来重症患者,加上本院的部分新冠患者病情进展,由普通型转重,形势一下子严峻起来,空气中硝烟弥漫,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谁都不敢懈怠。</h3><h3> 临近下班时间接到范梦柏院长指示,给2位病情进展了的患者做中心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穿刺技术本身在ICU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绝大多数病人穿刺置管都是安全而且快速的。但是由于病人本身条件不同,即使穿刺技术再高,临床中也会存在低比例的穿刺失败案例。甚至会出现气胸、乳糜胸,失血性休克等恶性并发症……所以不能掉以轻心。</h3><h3> 穿上厚重的隔离衣,两层口罩,三层手套,护目镜,整个人包裹的像一个蚕蛹,动作笨拙,甚至会有些喘息。但是特殊时期,这都不算困难。我从外走廊的步入隔离病房。不一会儿,我的护目镜完全雾化了!糟了,看不见,怎么给病人穿刺呢?于是,我退回到走廊,期盼走廊的温度能缓和一下护目镜上的温差,让雾气褪去;或是期盼哪里能有一丝风吹进护目镜,让镜片重新明亮。几番抗争后,全部失败! 心里暗自一惊,瞬时明白“盲穿”才是这次穿刺真正的挑战!要继续吗?退出去,浪费一套宝贵的隔离衣、而且会延误病情;继续,风险太大。几番激烈的心里挣扎后,我告诉自己,我的字典里不能有放弃!</h3><h3> 业内都知道,CVC置管部位选择上,锁骨下静脉留置时间最长,但是穿刺风险最高。这两位患者是一对中年夫妻。脂肪、肌肉饱满,胸廓没有畸形,血管位置相对固定。经过专业分析判断,我决定为两位患者均选取留置时间最长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沉着、冷静,我默默的为第一位病人摆好体位,消毒,铺无菌孔巾,选择穿刺点,安抚病人,使尽全力透过护目镜下缘仅存的斑点明亮,为病人做好麻醉。这时,从皮肤针眼处冒出一滴血迹,因为看不清穿刺点,我特意把它保留下来没有擦去,保证待会儿穿刺时能按原针眼进针。准备穿刺时,我到再次走到走廊“透气”,返回病房,拿好穿刺针,透过白茫茫的护目镜,顺着血迹穿进去……很好!一针见血,然后费力斜着眼睛透过护目镜仅存的斑斑亮点,送导丝,送导管,退导丝,固定,缝合,一气呵成,顺利完成。</h3><h3> 很快为第二位患者做穿刺准备,这位患者面露惊恐,犹豫,说:“大夫,我不穿了!行不行?”可能他看见我拿着10cm长的钢针,在白茫茫的护目镜下“盲穿”锁骨,吓坏了!于是,我向他耐心解释,我不会拿生命开玩笑,并且会为我的穿刺负责。解释后,他终于同意让我为他穿刺。他的信任也感动和鼓励了我。再次一针见血!很好。虽然缝合等精细操作上十分费力,但整个过程顺利,操作完成。穿刺期间共走出走廊“透气”5次。术毕,因为看不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全部利刃安全分类,归置完毕。一颗石头总算落地。</h3><h3> 走出污染区,到缓冲间脱去隔离衣、护目镜,突然感到无比轻松,明亮。此时此刻,由于穿刺时用眼过度,不得不闭目养神一会儿。事后,领导也第一时间为我们的护目镜做了防雾处理。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关键时刻,是否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手感,全靠平日工作中的积累。</h3><h3>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百例以上确诊例数的各省直辖市治愈率比较,山西位居全国前列,山西省委,省政府,人社厅,卫健委对此也给予了高度肯定与嘉奖。我就是这个光荣的队伍中一名普通的战士。我们的白衣战袍凝结了社会责任,凝结了勇气与坚韧! </h3><h3> 在疫情严重,物资短缺,更加艰苦的武汉,他们遇到的困难更是无法想象。我就在想, 有时候啊,困难和坚强都会超出你的想象,只要努力克服,突然会发现自己已经咬着牙往前走了很长的路……借此,送给远征在疫情重灾区——武汉的白衣战友们!</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