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于谦

山有乔松

<h3>“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h3><h3>明朝是汉人所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史书赞曰“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以说,明朝是整个封建王朝最后的骄傲,而作为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从一介布衣到天下之主,可谓是更加传奇。</h3><h3><br></h3> <h3>于谦少时好读书,且志向高远,并把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作为自己毕生的偶像,悬文天祥画像与座位之侧,且数十年如一日,其追逐偶像的狂热尽头丝毫不逊色于现在追星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终其一生孜孜不倦践行的自己的人生格言,我想一定被幼时的于谦牢牢地记在心里。大丈夫当志存高远,已国家兴亡为己任。</h3><h3>于谦八岁时,在大街上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居老者打趣道: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应声答道:赤帝子,斩白蛇当道。何等气势,真乃大气磅礴。当然于谦和刘邦的志向完全不同。忠君报国,舍生取义,为国为民,才是于谦一生的志向,哪怕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也是在这一年于谦考取了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此时的于谦肯定不会想到朱棣迁都意味着什么,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但20多年以后当于谦屹立在北京城头遥望兵临城下的也先大军的时候,他一定会感谢朱棣这位铁血的皇帝在1421年做出的迁都之举,使的大明朝终没有像北宋一样受尽金人的蹂躏。</span></h3><h3><br></h3> <h3>宣德元年(1426年),于谦被授予御史(正七品)之职。这是一个品级不高,但权力较大的职务。因为御史被称为“天子耳目”,他们有权弹劾任何品级官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特权。御史还可以直接朝见皇帝,并接受皇帝正式和非正式指派的各种任务。于谦为人刚正不阿,因此非常适合担任御史工作。</h3><h3>同年,汉王朱高煦起兵造反,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后迅速平定叛乱。明宣宗命于谦历数朱高煦的罪行,于谦一一列举,声色震厉,吓得朱高煦趴在地上瑟瑟发抖,不断自称罪该万死。“朱高煦叛乱”事件是于谦生平第一次参加军事行动,由此可以看出于谦文能安邦,武能定国。</h3><h3>公元1449年,在太监王振的极尽怂恿下朱祁镇不顾朝廷上下的反对,毅然出兵20万征讨瓦剌,朱祁镇本是想像自己的祖辈一样建功立业,可王振却有自己的小算盘。终于不懂军事的朱祁镇和无能之辈王振兵败土木堡,20万大军毁于一旦,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杀。瓦剌首领也先利用被俘的朱祁镇骗开边关城门,兵锋直指北京。</h3><h3>此时大明举国哗然,朝廷上下鸡飞狗跳,稍有不慎,大明就会亡国灭种,形势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候。绝大多数大臣主张南迁,此时于谦在征得皇太后同意下力排众议坚守北京。因为于谦心里明白中国地势由北向南自古占据北方就基本占据地利,如果贸然南迁只会重蹈北宋的覆辙,北方半壁江山会丢失殆尽,长江以北将无险可守,瓦剌的骑兵将如入无人之境,百姓必遭涂炭,守住北京背靠燕云十六州控制长城就是守住了大明朝的第一道可能也是唯一一道防线。</h3><h3>此时朱棣迁都迁都的好处终于显露出来,于谦迅速集结了北京附件的十多万大军。虽说战斗力不如三大营,但也确实是当时明朝最好的军队了。</h3> <h3>凭借着北京城坚不可破的防御工事,北京军民的团结一心,于谦的英明指挥,也先的军队终于被打败了,面对野蛮民族的入侵我相信任何时候中国人民都能够同仇敌忾众志成城。</h3><h3>于谦不仅军事能力一流,政治上也是一把好手。在于谦知道也先想拿明英宗朱祁镇做挡箭牌为自己开道时,便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由破坏了也先的意图。并且在征得明朝皇室同意的情况下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北狩的朱祁镇为太上皇,解除了政治上的威胁,使得北京的军民可以毫无顾虑的奋勇杀敌,此时的朱祁镇成了也先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仅仅才一年,北狩的朱祁镇还朝,而景泰帝竟将英宗囚禁于南宫。于谦本想上奏,奈何皇帝家事,于谦不便插手。</h3><h3>在此后七年中,于谦一心辅佐明代宗治理江山。明代宗也对他极为依仗,凡是于谦提出的建议,无一不被采纳。在君臣协力合作下,大明王朝逐渐从“土木堡之变”的阴霾中走出,然而此时一场危机却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于谦的身边。</h3><h3><br></h3> <h3>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之前被瓦剌人放归的明英宗朱祁镇与亲信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明英宗重登皇帝宝座,明代宗被废为郕王后遭软禁,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人被逮捕下狱。</h3><h3>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谦为人虽刚正不阿,大公无私。可是对明英宗来说,于谦作为他昔日的臣子,却全力支持明代宗掌权,这就是赤裸裸的背叛。因此明英宗复辟之后,立即以谋反的罪名将于谦斩于市,他的家属全部流放戍边。一代名臣结局却如此凄惨,不得不让人感叹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情。</h3> <h3>值得一提的是,当朝廷派人前往于谦家中抄家的时候,除了他的俸禄收入之外,并没有发现任何多余钱财。身居高位却清廉至此,在明朝历史上也很难找出几个。“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出自于谦创作的《石灰吟》正是他人生品格的真实写照。</h3><h3>他凭一己之力为大明解除危机;他在朝政混乱的时候主持大局,没有让大明重蹈宋朝之覆辙;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却最后落得如此淒惨的结局。</h3><h3>有幸的是,人们将他葬在岳飞墓旁,让他的精神常驻人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