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历史上,英、俄、法、德、日五个国家先后在汉口设立租界,形成汉口最为繁荣的商业中心。</h1> <h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人立即派遣参赞巴夏礼与舰队司令贺伯乘军舰到汉口口岸勘定租界界址,1861年3月11日,巴夏礼到达汉口,与湖北布政使唐训方共同丈量,确定了将汉口镇镇区的末端,长250丈、进深110丈,面积458亩的一片土地开辟为汉口英租界。</h1><h1>甲午战争结束后,德国、俄国、法国和日本都在汉口新开辟了租界。</h1><h1>于是英国也提出拓展租界的要求,最终汉口英租界的西北界限距离汉口城垣有5丈,留下5丈官地作为供中外人民自由行走的道路,但是由英租界工部局修建,并设置巡捕、路灯,加以管理。</h1><h1>不久,英租界工部局在进入这条道路的各个入口装置铁门,可以随意开关。此后,英租界工部局又得到「地皮大王」刘歆生的同意,在英租界西南边界外侧修建了一条马路,命名为歆生路(英租界收回后改名为江汉路),随即也派设巡捕,向道路两侧(包括华界一侧在内)的居民征收捐税,同时在通往华界的3个街口——花楼街、黄陂街(又名前花楼街)、居巷(交通巷)也设置了铁闸门。——摘自百度文库</h1> <h1>汉口英租界是汉口的金融贸易中心,知名的大洋行大多数集中在界内,包括:怡和洋行(英资)、太古洋行(英资)<br>亚细亚火油公司(英资)、卜内门洋碱公司(英资)、顺昌洋行(英资)、旗昌洋行(美资)<br>企业有:阜昌砖茶厂(俄资)、日清汽船株式会社(日资)、平和打包厂(英资)、隆茂打包厂(英资)。<br>银行有:汇丰银行(英资)、花旗银行(美资)、麦加利银行(英资)、横滨正金银行(日资)、中国台湾银行(日资)。</h1> <h1>我先到江汉路最南段是江汉关大楼,居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然后一个个租界参观,先后英租界、俄租界、法租界、德租界及日租界,这样系统地走完全部建筑旧址。<br>江汉关1861年11月成立,是在中英不平等条约下开放内陆港口,到了1922年11月4日,该楼举行奠基典礼,于1924年1月21日正式落成。<br>这是一座具有希腊古典式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由英国建筑师恩九生设计,汉协盛营造厂修建,它位处沿江大道90度转角的特殊部位,楼高83.8公尺。「江汉关」大字由当时湖北省教育厅厅长、著名书法家宗彝所写。<br>高大的立柱显得特别雄伟,石材的色泽庄重,科林斯柱精致的毛莨叶依旧精美,每当整点报时,奏响「威斯敏斯特」序曲,刚开始我有点不习惯,仔细倾听悠扬的旋律,传播武汉三镇。<br>江汉关大楼无论从外观还是建筑质量,都堪称近代建筑先进水平,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见证,也是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汉口开埠的见证物。</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世纪二十年代旧照</h1> <h1>江汉关的主要职责:一是征收进出口税,二是缉私,三是长江上下游航道的测量与建设,兼管辖邮政。江汉关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完全按英国方式,独立于中国之外。</h1> <h1>海关前来往的船只,这是1900年旧照。</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内部结构</h1> <h1>上世纪初明信片,从江汉关上远眺汉口英租界和汉口全貌。</h1> <h1>出江汉关对面就是日清轮船公司,建于1928年,这是端庄恢宏的古罗马风格,屋顶冠状穹窿塔楼、厚重的水平檐、横三纵三的立面。柱廊间一泻而下的台阶都是权威,厚实的墙面上每一块麻石都透出凝重。</h1> <h1>这是日本人为其扩大长江势力而成立的轮船公司,为与太古、怡和等英国公司竞争,吸取部分中国股东,取名日清。</h1> <h1>租界主要依汉江北岸而建立,也就是今天的沿江大道。这是1871年,汉口租界,约翰·汤姆逊摄。</h1> <h1>向东,沿江大道129号(南京路2号)就是汉口横滨正金银行,是原日资横滨正金银行在汉口建造的分行大楼,现为中信银行使用。</h1><h1>1894年,横滨正金银行在汉口英租界江滩开设汉口分行,1921年拆除旧屋,建造4层大楼,由景明洋行设计,建筑面积5632平方米,属于简化的古典主义风格,麻石外墙一直到顶。</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横滨正金银行旧照(来源:网络)</h1></h1> <h1>我站在正面观看,大楼的细部处理极其精美,基座上部饰有连续的回形花纹,顶部的厚檐以及廊柱上横梁均饰有圆柱吊穗等浮雕,很好地体现出了古典主义建筑风格。</h1><h1>主入口向里内收,门框虽然不很宽大,但左右两边竖立起的通高爱奥尼柱,气势宏伟,门框及上面第二层窗口饰有浮雕图案,十分精细。</h1> <h1>立面柱廊采用爱奥尼柱式的双柱排列,源于古希腊风格,整个柱子竖在一个基座上,其柱身和建筑的柱列脚座或平台分开。</h1><h1>仰头看到柱头由一对标志性的涡形装饰置于模塑的柱帽(echinus)之上,极为坚固,人在建筑面前显得极为渺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爱奥尼柱式细节</h1> <h1>继续向东,来到沿江大道140号,是英国太古洋行旧址,现为长江武汉航道工程局。</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18年建,主楼正立面雪白麻石上顶,附楼</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清水红砖外墙。从1866年到1951年的八十五年间,太古洋行在中国沿长江沿海各大城市均设有分行或码头,强势控制了沿海沿江的航运贸易。</span></h3> <h1>东侧雄伟的古典主义大厦,为「汉口花旗银行」大楼,是美资花旗银行在中国汉口建造的分行大楼,位于汉口英租界华昌街(青岛路)江滩,西侧紧邻是太古洋行大楼 (汉口),东侧隔路就是汇丰银行大楼 (汉口),目前为中信银行使用。</h1><h1>建于1921年,景明洋行设计,建筑左右对称,比较严谨,门斗凸出,6根粗壮的巨柱形成柱廊,柱头采用爱奥尼涡卷纹雕饰,在沿江大道诸多百年老建筑中仍独具特色,这栋古希腊风格的建筑让人难忘。</h1><h1>魏清记营造厂承建。该楼高29.5米,5层,钢混结构 。</h1><h1>花旗银行旧址现在是工商银行武汉分行所在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旗银行汉口分行旧照(来源:网络)</h1> <h1>大楼门楣上镌刻着英文「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纽约州国立城市银行),凹痕深深,清晰如昔,记载了这里曾经作为美国花旗银行的辉煌。</h1> <h1>向回走,从江汉关大楼进入繁华的大街,在四明银行对面就是上海村,本应为「上海邨(音cun)」,意为「高档社区」。1923年,华商李鼎安投资修建鼎安里(上海村),建筑的西式风格非常鲜明,比如老虎窗和壁炉,但又与中国传统民居有融合,如天井和百叶窗。李鼎安还极富商业头脑地将多余房屋出租,租金还不便宜,因此能住在鼎安里的人,非富即贵。</h1><h1>这样的建筑群,武汉人叫里份。这些由洋人设计,汉口人修建的老房子属于高等里份。</h1> <h1>它建造1923年,其前身是唐义衢所置的致和里,后来他将致和里出售给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和武汉保险商李鼎安。<br>李鼎安是地道的汉口商人,读过私塾,做保险起家,在外资保险方面,是全国第一个拥有签字权的华人。1938年,武汉沦陷。李鼎安成为日伪武汉维持会的财政局长。<br>设计师是当时最有名的英国建筑师Frank Baines爵士,他的得意之作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帝国化学工业公司(世界最大的化工品生产商之一)的总部大楼。<br>武汉沦陷时成为日本伤兵医院,日军158医院进驻汉口,并将原汉口市立医院改为日本伤兵医院,伪汉口特别市政府在汉口鄱阳街鼎安里设汉口特别市立医院,设病床120张。对原屋又进行了加固和修整。<br>抗日战争胜利后,李鼎安将这里抵押给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改名为上海村,并将其作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职工宿舍。</h1> <h1>这种英式老房子的特色除了外面看得见的老虎窗,著名的要数壁炉。壁炉除了温暖,还有就是可以藏身或作为秘密通道,一层到顶层都是相通的。<br>这样的砖混结构楼房在以前是高级职员居住场所,每家都有宽敞的阳台,红色木制门窗,每个单元有独立的院门,密封性好,注意保护个人隐私。</h1> <h1>阳台被切割一个豁口,一个铁梯凌空飞架,直通另一个由阳台改建的空中楼阁,真是见缝插针,无所不及,这样的房子我是不敢住,半夜阁楼塌陷了怎么办?</h1> <h1>武汉人是把北京四合院内乱搭违章建筑改为空中楼阁了,我记得南锣鼓巷僧格林伈大院,北屋高大,院落绿树成荫,而前年我无意进去,院里盖满各种各样的房子,人只能侧身从夹道里穿来穿去,整个一个贫民窟,挺好的王爷府被糟蹋成这副模样。</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海村16号门口</h1> <h1>如今,这里如同过季的徐娘,风光不再,只能从细节依旧看出当年的辉煌。</h1> <h1>告别上海村,向回走,来到上海路,向北,路东有上海路天主教堂也称为汉口圣若瑟堂,位于16号,为天主教汉口教区主教座堂。</h1><h1>这里有许多人,等待新郎和新娘举行婚礼,过去二年了,也不知他们如今怎么样?</h1><h1>1866年,意大利传教士明位笃主教从英租界工部局购地皮6044平方米,委托另一意大利教士余作宾修建教堂,系罗马巴西利卡式建筑风格。</h1><h1>堂内设5座祭台,有精美拱廊,可容纳数百上千人做弥撒,后侧原本有2座塔式钟楼,1944年二战中被美国飞机炸毁了一座,未能修复。</h1> <h1>教堂平面布局为拉丁十字形,两层砖木结构,整体长40米,宽为26米,堂内三拱廊的中间正厅宽14米。因本堂奉耶稣的义父若瑟为主保,所以它在教内被称为圣若瑟堂。堂区前院为教堂和主教公署,后院为武汉修女院。</h1> <h1>南京路北侧,发现洞庭村,为单条主巷型里份,大约不到200米长,宽约4米,均为二层或三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住宅,属于高级里份。据《武汉市志*城市建设志》记载:「洞庭村,联合公司,11栋」,属于西风浸润的时髦里份。</h1><h1>洞庭村与众不同是两个里分的供电、给排水设施各成一体,这是由于当年建造时投资主体多元形成的;二是门牌编号不是一边单号、一边双号,而是不分单双号,一边顺号,另一边再顺下来。</h1><h1>均为红瓦屋面,红砖清水外墙,砖缝细密,装饰以水泥铁花栏杆与水刷石雕花门楣。</h1> <h1>置身其中,红砖墙壁,糙石栏杆,铁艺阳台,绿色下水管,进门是天井,如同小院一样,自称一统,迎面就是一层居室,两侧为厨房和卫生间,沿楼梯而上,除主卧之外,左右两侧凹型房屋,中间是平台,可以供家人室外休息,夏天可以支张躺椅,喝杯热茶,周边栽种花草,悠哉悠哉。</h1> <h1>从半掩半开的门清楚地看到内部结构,紫色的木门窗,方砖铺地,最上玻璃窗用三合板掩盖,中间留有圆孔,这是以前烟筒的痕迹。</h1> <h1>仔细观察,二楼阳台相贯通形成回廊;屋顶的露台也是联通一体,家人可以在一起聊天、喝茶和夏天乘凉。</h1> <h1>这里出现了新的装饰风格,运用了新的装饰材料,其中Art Deco(装饰艺术主义)风格占主流地位,同时包含了中国传统的装饰样式。</h1><h1>外墙面大多采用直线条、锯齿状等图案的粉刷饰面和简洁的檐口线脚来进行装饰,也有的入口门楣选择以植物为题材的曲线图案,也有窗棂既有矩形、菱形等几何图案,也有中国传统造型,如步步高、灯笼锦、万宇纹等,在楼梯栏杆的造型也颇为考究,木制扶手,铁花栏杆。</h1> <h1>门框部分采用条石,上端菱形图案,下端竖条流线,才有西洋式。</h1> <h1>一双鞋子放窗台上,里侧被砖头砌死。</h1> <h1>红瓦屋面,红砖清水外墙,砖缝细密, 装饰以水泥铁花栏杆与水刷石雕花窗框,实在陈旧,两扇木窗用塑料布包裹,里面用砖头砌死,外面铁艺栏杆依旧精美。</h1> <h1>北侧就是老沙逊洋行仓库,位于洞庭街32号。</h1> <h1>来到鄱阳街49号,平和打包厂斜对面,有一家私人的书店圣教书局。始建于1911年间,当时中国大部分圣经均由圣教书局进行印刷出版。</h1> <h1>三层砖木结构,对称布局,主入口设在底层正中,立面三段式构图,门斗线条花饰精美,外墙后期粉刷,原材质纹理不可见,复古的窗格里面透露着有年代的装潢,而外观则是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门</h1> <h1>对面就是平和打包厂,位于青岛路10号,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1905年建成,是英国人在汉口开设最早的棉花打包厂之一,武汉较早的多层工业建筑。</h1><h1>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抗日战争胜利后,平和洋行重返汉口,打包厂于1946年复业开工。1949年武汉解放后,1953年12月由武汉市国营商业仓储公司接管,编为市仓储公司第三打包厂,1960年9月改为仓库。</h1> <h1>一座四层砖混结构建筑,墙面用红砖砌筑,窗间用壁柱分割,窗下方装饰一段灰色水泥拉毛墙面,建筑光滑平整,朴实耐用,是典型的近代工厂建筑。</h1> <h1>整修前照片,目前改为文创基地,旧貌换新颜。</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保留毛主席语录</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打包厂另一侧</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墙壁残留文革口号</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塔</h1> <h1>平和打包厂西侧,汉口青岛路15号,为叶蓬公馆旧址,是历史上有名的汉奸。此公馆建于1932年,汪精卫1940年在武汉共和党总部,仿西班牙建筑风格。</h1><h1>查阅资料得知,叶蓬曾在汪精卫开办的汪伪中央陆军将校训练团出任伪教育长,还曾出任伪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逮捕收监,1946年冬被判处死刑,就地枪决。</h1> <h1>继续向北就是景明大楼(The Building of Hemmings & Berkeley Co),鄱阳街青岛路口53号,是汉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外资建筑设计机构——英资景明洋行为自己设计建造的6层大楼,1920年开工建造,1921年建成,当时这里还属于汉口英租界。<br>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景明洋行停办,景明大楼改为一座外侨公寓。该楼现名称为民主大楼,是武汉市民主党派办公楼。</h1> <h1>此楼的建筑风格已经受到新建筑运动的影响,外观处理趋于简洁现代,简化了古典的装饰,内部平面布局也很紧凑。</h1><h1>底层作为办公用途,2—3层为公寓,4—5层业主自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面</h1> <h1>景明楼事件指1948年8月7日中国湖北汉口二十多名美国空军士兵集体强奸、轮奸中国名媛事件,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下令封锁消息,并无对肇事者实施追捕,反而以引诱盟军从事淫乱活动为由审问几名中国妇女。</h1> <h1>继续向北,位于中山大道与北京路交汇处,中山大道988号,汉口盐业银行旧址,始建于1926年,1927年竣工。<br>盐业银行由袁世凯长兄袁世昌内弟张镇芳于1915年创办,与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并称「北四行」,为民国时期享誉全国的中资银行,金融辐射功能遍及长江以北。<br>1938年武汉沦陷,大楼被日军强占作了营房之用,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行在原址复业。</h1><h3></h3> <h1>这是是一座五层楼的钢混结构建筑,大楼的外墙面全部采用花岗石贴面到顶,建筑正立面的两侧和中间部分退后,其间二边突出,形成了三开间的柱廊。</h1><h1>柱廊内设有六根粗壮的石柱,中间为双柱,双柱间为建筑的主入口,四层之上的檐口比较宽,采用了较简洁的装饰手法,使得整栋建筑既庄重又宏伟,具有典型的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风格。</h1> <h1>拐弯沿着青岛路向南,十字路口东北角有保安洋行旧址,古典主义建筑风格,1914年建,由景明洋行设计,汉协成营造厂施工,建筑立面取消古典柱式,但仍突出三段构图,1910年,英国保安保险公司在此办公,1922年停办。</h1><h3> </h3> <h1>主入口为拱券大门,门框凸凹雕花。门楣以上,托起自二层开始、直上五楼的半圆形转角楼体,三个高大拱券,极为壮观。再往上,是顶层塔楼,以密集的石柱形成三个柱廊,更添奢华。<br>楼房从这个中垂线向两边伸开,上下五层全部是外廊设计,却又各有变化。最下二层为厚重的方墩状柱廊;三四层为高大的多立克式柱廊;再往上,似是三四层的延伸,使这段柱式结构更加高耸畅达;上面是方型窗围起的顶层。<br>整栋建筑的结构及其装饰,带着变体的巴洛克格调。</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门细节</h1> <h1>2006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中国电影《江城夏日》获得“一种关怀”(单元)最佳影片奖,其主要拍摄地就是保安洋行旧址。</h1> <h1>东侧就是英国麦加利银行汉口分行旧址,在汉口洞庭街41号,1863年的夏天,因英国茶商需求开始业务,两年后正式设立分行。</h1><h1>麦加利银行又名渣打银行,这座三层灰黄色西式大楼,是汉口开埠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幢外国银行建筑。现为中国银行武汉分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细节</h1> <h1>来到洞庭街与天津路十字路口,天津路5号有这么一栋红色建筑,就是宝顺洋行旧址,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于1916年,砖混结构,原为英资宝顺洋行,又名颠地洋行(Dent Co)。</h1><h1>大楼平面呈L型,典型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主入口处设转角处,清水红砖外墙,立面强调横向竖条,三段式构图,壁柱贯通三层,雕刻精致,砖拱木窗,三角形窗楣,门楣及露台的构件精美,红瓦坡屋顶。</h1> <h1>1823年,英国人托马斯·颠地(Thomas Dent)来到广州,加入了大卫森洋行。第二年,大卫森离开广州,颠地成为洋行的老板,为开拓中国市场,特意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叫做「宝顺洋行」,寓意宝贵和顺,如果关注1840年鸦片战争,当年贩卖鸦片就是颠地。</h1> <h1>大楼展开的两侧墙体做横向凹槽,两侧均开有简约大方的直角长窗。二、三层有挑出的小阳台和内阳台。右侧内墙设有通高的烟囱,现在依旧保持完好。</h1> <h1>继续向南,位于天津路1号就是亚细亚火油公司汉口分公司旧址。</h1><h1>建于1924-1925年间,英国景明洋行设计,魏清记营造厂施工,属折衷主义式建筑。该旧址占地面积900平方米,珍珠港事件后,大楼作为日军关押俘虏之用。</h1> <h1>属于折中主义式建筑,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按三段式划分,采用西式隅石与中式纹样作为装饰,外墙仿麻石墙面,墙角有隅石护角,檐口装饰及阳台细部处理留有中国传统手法痕迹。</h1> <h1>南侧为汉口电灯公司旧址,它由1905年英商创办,是租界内最早、规模最大、经营时间最长的电灯公司。</h1> <h1>最后回到沿江大道,看见「汉口汇丰银行大楼」旧址,建于1917年,景明洋行设计,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花岗岩外墙基与爱奥立克柱列及线条丰富的屋檐形式形成鲜明对比,整栋建筑庄重雄伟,汉协盛营造厂承建。该楼高26.8米,3层,钢混结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汇丰银行旧照(来源:网络)</h1> <h1>正面立一列巨型石柱形成柱廊,柱头为爱奥尼式。墙面和檐部有花篮吊穗、火焰球等装饰浮雕。建筑古朴典雅,雄浑高大,属古希腊建筑风格。</h1> <h1>Bank字样依旧如故,现为光大银行使用。</h1> <h1>大厅装饰着豪华的大理石,极尽精致华丽,建筑内部采取天井采光,构成大楼主体。前段一层为两个营业大厅,穹顶,四周呈弧形垂落,站在大厅中央,环望上下四周,可给人以开阔、宏大的感觉。大理石的豪华、天井的开阔、穹顶的气派和玻璃方窗的高广,都在给人一种极大地冲击力和震撼。</h1> <h1>旁边就是英国驻汉领事馆旧址,19世纪中叶建成的拱廊式黄色小洋楼,藏在诸多民居建筑包裹之中,别有异国风情。</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英国驻汉口总领事馆旧照(来源:网络)</h1> <h1>英租界是西方列强在武汉第一个租界,集中银行和洋行,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建筑学而言,这些建筑具有古典主义风格,希腊风格,巴洛克式风格,西班牙简洁风格,折中主义风格,行走其间,感受百年前历史的沧桑,那种中华民族的耻辱已经一去不复返。</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2月16</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