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

莫色阿沙(彝族)

<h3>  口罩的英文为respirator,译为人工呼吸器。从人工呼吸器到口罩的诞生演变历程,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至19世纪末。</h3><h3> 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鼠疫、瘟疫、流感等传染性疾病被有效预防直至遏制,推诚布公地说得益于伍连德对口罩的发明。</h3><h3> 人作为呼吸者,病从口入是国人根深蒂固,一成不变的卫生观念。口罩的构造极其简单,作用显而易见,能有效将病菌杜绝口外,能抵挡过滤吸入的有害气体,口罩顺理成章便成了人们认知中百毒不侵的物件。</h3> <h3>  近代的口罩,是科研人员及医护工作者的着装标配及卫生防护用品。一顶白帽子、一件白大褂再戴上一个白口罩,天使形象令人肃然起敬。口罩的使用范畴能一直延伸到清洁工、车间工人……各工种领域。</h3><h3> 时光荏苒, 时代变迁,口罩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潮流,推陈出新。在款式、选材上与时俱进,功能比比皆是、样式层出不穷、颜色应有尽有。</h3> <h3>  近二十年来,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每年返乡人流巨增。节日里小城街上返乡的打工者们大多华冠丽服,打扮前卫时尚,戴着五颜六色口罩的打工者们比比皆是,遍布小城。</h3><h3> 能够真正戳中小城人笑点的是,小城人狭隘且简戏剧性地认为,打工者们在大城市戴口罩纯属为了防霾,在碧空如洗,空气洁净的小城佩戴口罩显得杞人忧天,多此一举。</h3><h3> 于是乎,口罩成了区分打工者与小城人两者之间最好的界定物。小城里倘若是谁无意戴了口罩,会被人嘲笑道:“你是打工回来的”?口罩一度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了小城人茶余饭后讥笑的话题。</h3> <h3>  庚子年初始的春节前后,随着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愈演愈烈,口罩成了箪瓢屡空,寥寥无几,不可或缺的救命物资。昔日随处可见的口罩更是凤毛麟角,百觅难求。一夜间小城的人,惶恐不安,不约而同戴起了口罩。口罩演变成了小城人最真实的面具,人人面无表情,不苟言笑,面具里的真实景象却是诚惶诚恐,失魂丧胆……</h3><h3> 反其道我常常在想,看见昔日不习惯戴口罩的小城人,今日人人忍辱佩戴,敛色屏气。那些曾被讥笑过的打工者们,也会不会去笑话今天的小城人?</h3> <h3>  口罩在各个时代,各个非常时期演绎的角色不同,发挥作用举足轻重,至关重要。时下的中国战疫已打响,全民参与抗疫防疫,战役势头高歌猛进,已形成不灭疫情誓不罢休的阵势,口罩更是成为物以稀为贵的紧俏物资。冬将尽,春已至,口罩却成了束缚之物,让每个人的呼吸变得急促困难,吐出的每一句话语变得含混不清,遮掩了相互间以诚相待的笑容。</h3><h3> 时至今日,事已至此,口罩或许势必成为每个人今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我只是想弱弱地问口罩一句:“国人何时才能将你摘下,痛痛快快、无拘无束的来上一场肆无忌惮、轻松自如的自由呼吸”?</h3> <h3>莫色阿沙(彝族),学名毛小军,中国诗歌网会员,中国彝族青年网会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牵牛花诗社》、《中华诗艺社》、《梅香苑》、《诗意天地》、《凉山文艺》、《五彩凉山》、《喜德拉达》等刊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