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塔是为纪念王阳明而建的

雷利荣

玉山文成塔 清康熙版《玉山县志》卷二·疆域志·山水:“回龙山 在县治西十里,其山为县治水口,巃嵸特出,下瞰古静龙潭。嘉靖己酉(二十八年,1549)知县招于莘欲建浮屠于巅,甫开基。至万历癸巳(二十一年,1593),知县钱应斗署教谕、举人史谟乐共成之,名曰文成塔,于清康熙庚申季(十九年,1680)五月二十一夜倒塌。”即文成塔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但只做了一个基脚就停建了。为什么而建、为什么停建、取什么名,均无据可考。直到万历二十一年,县令钱应斗方始建成,命名为“文成塔”。康熙十九年五月倒塌。 钱应斗,浙江余姚人,万历十七年(1589)知玉山县,具体离任时间不详,最迟于万历二十三年仍在玉山。(清同治版《玉山县志》卷六·职官志:“钱应斗,浙江余姚人,由举人任玉。”卷一·地理志·夏子阳《西济桥记》:“己丑<万历十七年>,钱侯来令兹邑。”卷四·学校志·学宫:“万历二十三年知县钱应斗大加修建。”) 据《西济桥记》载:“以万历十八年十月始事,越二十一年七月而梁成。……闻侯既成斯桥,又将筑长堤以御阳侯,建慧塔而启文昌。”从该记看,钱应斗准备建塔,但尚未动工。即文成塔始建于万历二十一年七月后。另据明代诗人费元禄(铅山人)《甲秀园集》卷二十九·《吴越纪行》记载:“余以万历辛丑(二十九年)孟春(正月),走武林(杭州)候查虞臯先生,兼往檇李(嘉兴)吊黄葵阳太史之丧。卜,廿八日丁卯束装,午刻,奉别二尊人,偕吴元卿登舟。……初一日,早发郡城,……午刻抵沙溪,访祝季源。……午后抵玉山界,有新造文成塔,据群山之峻,余偕元卿、衍甫登焉,西望修陵,篁松棋布,苍翠万状;东挹大河,潆纡汹涌,不闻流声;北盻平原,旷无山阜,白云覆地;南俯城闉,人家雾集,如蜂房蚁窝。古道缘其隈,车徒辐辏。余指示二子曰:此走姑苏道也。悽然久之,稍下三级,山僧捧茗至,一啜而去。晚宿怀玉,初二晓发。”万历二十九年(1601)春,费元禄赴杭州、嘉兴,二月初一路过玉山,登文成塔,宿怀玉驿,为此,还作有《登文成塔》和《怀玉早发》二诗。由该记可见,文成塔建成于此前不久。即文成塔建始时间较长,应为钱应斗始建,继任者完工。然,继任者无考。按理,建成后,应有《建文成塔记》之类记载,然,现也已找不到。 同治版《玉山县志》卷一·地理志·古迹:“文成塔 李仲良记 回龙山……前人因建塔其上,以益巃嵸,名曰文成,盖不特民居之殷富,系之抑合邑之文运攸关焉?……国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遂圯。……兴工于壬辰(乾隆三十七年,1772)八月之吉,……甲午(乾隆三十九年,1774)冬,方竣事,……费银八千五百两。”李忠良,玉山人,乾隆丁巳(二年,1737)进士,官至广西平南、天保知县。倒塌时间与康熙版县志记载有出入,应以康熙版县志记载为准。李仲良没有说明建塔原因,系不知道还是不敢说?现已无考。 现存文成塔即为乾隆三十七年所建之塔。 王阳明,即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于绍兴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世称阳明先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之一。被梁启超列为中国历史上二个半圣人之一(另一个是孔子,半个是曾国藩)。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享年五十七岁。正德年间,因平定江西南(南安府、今属赣州)、赣(赣州),福建汀(明代汀州府,今龙岩一带)、漳(漳州),以及广东潮、惠一带叛乱和宁王宸濠之乱,授南京兵部尚书、新建伯。“隆庆初,廷臣多颂其功,诏赠新建侯,谥文成。二年,予世袭伯爵。既又有请以守仁与薜瑄、陈献章同从祀文庙者,帝独允礼臣议,以瑄配。及万历十二年,御史詹事讲申前请,大学士申时行(时为首辅,即宰相)言……帝皆从之。终明之世,从祀者止守仁等四人。”(《明史·王守仁传》)即隆庆元年(1567)上王阳明谥号为“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在申时行的争取下,“从祀文庙”。所以,是时的“文成”二字,非常神圣,是不可能乱用的,这点,钱应斗不可能不知。这是因为钱应斗与王阳明、钱德洪均为余姚人。由钱德洪《明故先妻敏惠诸孺人墓志铭》得知,钱德洪长子应度,次子应乐。由清光绪版《余姚县志·钱德洪传》(卷二十三)得知,钱德洪有一侄,名应扬。可见,钱应斗必为钱德洪侄子辈,阳明心学的信奉者。 王阳明 王阳明与玉山渊源极深,一生十过玉山。弘治元年(1488)七月,王阳明赴南昌娶妻,二年十二月从南昌返回,两过玉山;正德二年(1507)八月,欲躲避谪戍贵州龙场驿,隐遁武夷山,路过玉山;九月,从武夷山返回时,路过玉山,至玉山东岳庙,占得“明夷”卦,于是决计赴贵州龙场驿;正德三年(1508)正月十四,赴贵州龙场驿时路过玉山,宿东岳庙,作《玉山东岳庙遇旧识严星士》一诗;正德十一年(1516)十二月初,赴南赣汀漳平叛路过玉山时,时任玉山教谕、薛侃之兄薛俊及其弟薛侨、子薛宗铠拜王阳明为师,并请王阳明在玉山讲学,可见,玉山系阳明心学较早的传播地;正德十四年(1519)九月,押送宁王宸濠过玉山时,正值阳明弟子薛侃、杨骥担任玉山县庠教授,传播阳明心学,遂请阳明讲学;正德十六年(1521)六月,王阳明应诏进京,路过玉山,作有《与朱守忠》和《与席元山》二书;嘉靖六年(1527)九月,赴广西平叛,路过玉山;嘉靖八年(1529)正月初十,王阳明灵柩过玉山时,县令吕应阳为之隆重设祭。 玉山东岳庙 何家林摄 嘉靖三十七年(1558),阳明弟子、门人,为传播阳明心学,在怀玉山建起了规模宏大的怀玉书院。“其建置规模略如四大书院之制。……初,山长绪山钱子应聘入山,既正皋比之席,乃驰疏约会山长巾石吕子赴焉。”(县人夏浚《月川类草·易简堂记》)即聘请王阳明大弟子钱德洪(号绪山)和广丰吕怀为山长,后聘余姚管洲为山长。三十八、三十九年相继在怀玉书院举办了两次规模盛大的讲学大会,规模均达百人以上,国子祭酒邹守益、江西巡抚、按察使,及“东南数省王门弟子皆来赴会,一度成南方王学讲学基地。”(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辑成于怀玉书院。 怀玉书院 怀玉山嘉靖三十八年讲学大会盛况石刻 尤觉人摄 由于阳明心学的广泛传播,解放了生产力,铸就了玉山造纸产业的辉煌,带来了玉山的富庶和繁荣。据万历二十四年(1596)江西巡抚陆万垓增修的《江西省大志》记载,时有“槽房不啻五百余座”,产品全部供应朝廷。“解京各纸原行江浙福湖四省,色数相同,造解顿殊,而彼三省俱各差官赍捧现银前来玉山县收买。”当时的造纸产业转运码头——仑溪村,有“洛阳今说在仑溪”之称(时任玉山教谕史谟《西济桥》)。《西济桥记》称,建西济桥“所费金二千余,未尝出帑藏一镪。”“经始不足,赋之楮场;逐末又不足,则风之向义者。”即造桥费用主要来自纸商。 《江西省大志》 所以,是时的玉山人民对王阳明必定也非常了解、非常敬重、非常感激。是时江西各地为纪念王阳明,也建了多座阳明书院、阳明祠、王文成公祠。故取名文成塔必为纪念王阳明而建,不可能是其他用意。或许是民心所向,钱应斗顺应为之,也未可知。 至于1985版《玉山县志》卷三十三·民间传说·《文成塔的传说》,说是明代玉山有个陈御史,在朝为官,权势显赫,儿子陈天霸无恶不作,县令刘文成设计除之,后百姓为缅怀刘文成功德,以他在玉山任职七年,故建七层浮屠,命名“文成塔”。玉山从无在朝为官的陈御史,也从无名叫刘文成的县令,纯系后人编造!玉山历代名人,叶虞仲、郑骧、汪应辰、徐仁杰、刘允迪、王奕、詹瀚等等都是忠心爱国的“忠清鲠亮”之士,没有如此败类!该传说折射的是仇官心理,实有损玉山形象,不应再传下去了!至于镇妖避邪说,过俗,还不如启昌文运,也不宜传。 附:费元禄《登文成塔》“高标郁起压嵯峨,群玉低看写黛螺。北面诸峰蟠地轴,东来一水泻天河。空中舍利灵光出,城外松林古墓多。楚国吴山从此别,登临无奈夕阳何。”《怀玉早发》“乱山城外曙烟苍,饮马寒流驿路长。江市数家桃浪暖,溪田十里菜花香。征人听角惊残梦,少妇挑灯试晓妆。休唱竹枝呜咽处,路傍孤客是他乡。”(《甲秀园集》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