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我们来看看殷商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又名王宾仲丁卜骨、贞旬卜骨刻辞),它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长32.2厘米,宽19.8厘米。属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250—公元前1191)的一块牛胛骨版记事刻辞。</h3></br>
<h3>在甲骨上书刻卜辞,依照烧灼甲骨所呈现的预示吉凶的裂纹而定,行列通常是由右而左。这片甲骨有两条卜辞的行列自左而右(正、背各一条)。甲骨文的书刻者出自巫吏。他们的工作是占卜和祭祀,掌握着超自然力的文字,擅长书写,是贵族集团中最有文化的一群人。这条卜辞刻有“贞人”(占卜人)的名字,是同一个人。估计这片甲骨刻辞出自此人之手。</h3></br>
<h3> 骨版正面</h3></br>
<h3> 骨版背面</h3></br>
<h3>这块牛胛骨版巨大且完整,骨版正面刻辞6条,背面3条,共160余字,字内填朱,色彩炫丽。正面第一条记载商王武丁宾祭仲丁时摔倒;第二条记商王狩猎时马车失灵;第三条记王的子侄辈叫做发的人死亡;第四条是用十名羌人作为祭品举行祭祀,还有两条残辞不清。背面大意记载了占卜有灾祸,又有云自东来,有虹自北饮于河的天象情况,这片刻辞保存完整,对研究商代社会历史和天文气象价值甚高。</h3></br>
<h3> 骨版正面拓片</h3></br><h3> 骨版背面拓片</h3></br><h3>涂朱狩猎牛骨刻辞属于甲骨文书法中雄壮的风格。刻辞的字形,有大有小,结构质朴自然,笔画既有劲力的方折,也有流畅的圆转,但以方折为主。字体瘦硬劲直,工整端严。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还有少数象形字,“囚”字像一个侧身的人,立于方框形的囚笼中,“车”字是车轮和车辕的形象,“马”字勾出马的轮廓。</h3></br>
<h3> 骨版正面拓片局部</h3></br><h3>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体系,也是一种最古老的书体。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殷商是盘庚迁都殷地之后的商朝。1899年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2019年是120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搞了大型的甲骨文研究成果展览,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这件事情。现在见到的龟甲兽骨共有150,000片左右,甲骨文字大约有5000多个,已经认出的有2000多个,现在还说谁认出一个字就会奖励¥100,000元。</h3></br>
<h3> <h3>甲骨文是用铜制刀具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主要为商王占卜所用。也称为契文、卜辞。锲刻的时候,根据骨头的形状和纹理逐渐形成了甲骨文从上向下竖着排列的竖行形式,各行有从右向左的,也有从左向右的,后来逐渐形成从右向左的形式。部分字体具有象形特征,因锲刻不易,所以多直线、细线和方角。甲骨文以武丁时期为最多。据董作宾讲有五个分期,书法风格由大而雄强逐渐过渡为小而柔美,后期受到金文的一些影响,笔画逐渐变粗,增加了曲线、圆角。</h3></br>
<h3>甲骨文的内容多为卜辞,为王占卜所用,占卜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殷商历史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的研究大家一开始有罗振玉和王国维,后来有郭沫若和董作宾,他们的斋号分别为雪堂、观堂、鼎堂、彦堂,称为甲骨四堂。多数甲骨文的出土地点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坑一坑地出现,现在其地建有中国文字博物馆。其他的地方如郑州、陕西、山东等,也发现过甲骨文,有的为西周甲骨文,但都不成规模不再赘述。</h3></br>
<h3> <h3>殷商君王迷信鬼神,经常举行祭祀,事事请示神灵。巫吏使用乌龟的背甲、腹甲或牲畜野兽的肩胛骨占卜,并把占卜过程和结果书刻在占卜的龟甲、兽骨上,称为“卜辞”。这是商王与神灵对话的记录,秘不示人。所以占卜一段时间之后收集起来就埋掉了。</h3></br>
<h3>甲骨文虽然历史悠久,但发现的时间并不长,甲骨文的书法家多数为古文字学家,有罗振玉、丁佛言、丁辅之、容庚、董作宾等。所以说甲骨文的书法艺术,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等待我辈去努力。</h3></br>
<h3>(文章为原创,转载请与小编联系并注明出处)</h3></br>
<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eW_J5S1Afmi9hNGbxSYp0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