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010101">一般说来,战争、天灾和瘟疫是危害人类生命的三大重要因素。由于瘟疫的不可预测,来势凶猛,对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产生巨大影响,一直以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天敌与伴生物。</font></h1><h1><br></h1><h1>在这三大因素中,战争往往是人为的,天灾诸如地震、台风、海啸、水灾等往往是大自然的杰作,而伴随它们的,瘟疫总会不期而遇。</h1><h1><br></h1><h1>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敌人,致命的瘟疫时不时就会悄悄出现,露出狰狞面目折磨人类,引起社会恐慌与混乱,打乱社会的正常进程,但这个恶魔始终征服不了人类。</h1><h1><br></h1><h1>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历史上也曾被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瘟疫折磨,但中华民族战胜它的意志从来都没有被摧毁,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不断发展壮大,走向繁荣富强。</h1><h1><br></h1><h1>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社会数千年历史,先后发生了320多次大的瘟疫,在抗击这些瘟疫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挽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重温这些方法,对于我们战胜目前的新冠肺炎病毒有一定的帮助作用。</h1><h3><br></h3> <h1>一、</h1><h1><br></h1><h1>瘟疫是古人对具有巨大杀伤力的传染性疾病的总称。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文明发展到定居、农耕和将许多野生动物驯养成家畜后,这些动物身上携带的病菌开始在人的身上滋生,一些家畜之病开始成为人类的疾病,瘟疫就此产生,成了人们弃之不去的"朋友"。</h1><h1><br></h1><h1>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可知,"虫""蛊""疟疾"等文字已开始出现。"疬″字常见于《尚书》《山海经》和《左传》中,《素问》有"疠大至,民善暴死″的记载。据出土的文字乙编载,巫师向上天卜问两件事,一是商王是否感染,二是瘟疫是否会扩散。《周礼》载:"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脔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漱上气疾。"那时对疠疾已有不同分类的认识。</h1><h1><br></h1><h1>开始,人们对瘟与疫的认识是有区别的。瘟字由疒与昷组成,《康熙字典》说:"昷,仁也。从皿,以食囚也。故瘟者,为本虚之病,治之当从脾胃入手。"可以理解,瘟是吃出来伤脾胃的病,是比较温和好治的。</h1><h1><br></h1><h1>较之"瘟″,"疫"就比较复杂了。《说文》云:"疫,民皆疾也。"《字林》:"疫,病流行也。"原指服役的士兵患的流行传染病。一说"殳者,鸟短羽也",引申为禽兽传播的疾病。由于禽兽来去无常,就如"鬼行殳也″,用现代话说,疫就是由军队产生的疾病,再由空气无常传播,形成的大规模、大面积的传染病。</h1><h1><br></h1><h1>将瘟疫合在一起组词,是古人对传染病重大危害不可等闲视之的表现。</h1><h1><br></h1><h1>明代著名医学家吴又可写出了我国最早专著《瘟疫论》。他认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温,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并非特指某一种或几种传染病。</h1><h1><br></h1><h1>从现代医学的观念看,麻风病、天花、肺结核、鼠疫、伤寒、霍乱、疟疾、流感、埃博拉、艾滋病、SARS及正在流行的新冠肺炎等等,都属于瘟疫的范畴,瘟疫流行,每一次都可能变异,与前面的不同。</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1>二、</h1><h1><br></h1><h1>在我国历史上,瘟疫的肆无忌惮,是人们心中永远的痛。</h1><h1><br></h1><h1>在开始有文字记载的夏商周时期,人们对瘟疫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加之文献记载简略,那时的瘟疫事件显得较少。</h1><h1><br></h1><h1>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瘟疫时有发生,人们开始与之抗争,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诞生了用艾熏、艾灸的方法防疫治疠等方法。</h1><h1><br></h1><h1>到了秦代,对瘟疫的记述多了起来。《史记》的《秦始皇本纪》中有"十月,蝗蟲从东方来,蔽天日,天下疫"。</h1><h1><br></h1><h1> 汉代瘟疫频发,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东汉末年数十年间,全国性的瘟疫达十几次,人口急剧下降。患者往往高烧喘息,气短而绝,身上多现血斑。公云166年,"天垂异,地吐妖,人疠疫"。</h1><h1><br></h1><h1><br></h1><h1>到了三国时期,疠气流行,人心惶惶。曹操有诗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人断肠。"赤壁之战曹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兵多因水土不服,得疫病而失去战斗力所致。</h1><h1><br></h1><h1>建安二十二年冬,北方发生疫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建安七子中,除孔融、阮瑀外,其他五人均死于瘟疫。曹植《说疫气》中说:"家家有傅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h1><h1><br></h1><h1>到了魏晋南北朝的公元306年,记载"宁州频发饥疫,死者以十万记。″接下来的五、六年内,战乱频仍,雍巩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造成"尸流满河,白骨蔽野",惨状目不忍睹。</h1><h1><br></h1><h1>公元763年的唐朝,天旱引起大饥荒,同时爆发了大范围疫情。《吊道瑾文》中写道:"死者十七八,城郭邑居为之空虚,而存者无食,亡者无棺殡悲哀之送。大抵虽其父母其子也啖其肉,而弃其骸于田野,由是道路积骨支撑,枕藉者弥二千里。″饥饿与疫病,把人性逼进了绝境。</h1><h1><br></h1><h1>明代万历八年(1580),潞安"是岁大疫,肿项善染,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崇祯六年,山西兴县瘟疫,连续三年。"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山西全境,"瘟疫盛作,死者过半"。传至河南,"死者十九,灭绝户无数"。榆林府米脂城中死者枕藉。</h1><h1><br></h1><h1>明末的大鼠疫,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李自成轻松拿下北京城,是京城大闹鼠疫造成的。《崇祯实录》云:"京师大疫,死亡月以万计。″</h1><h1><br></h1><h1>1855年的清朝年间,鼠疫在云南首发,后于1894年在广东爆发,传至香港及印度孟买,导致1200万人死亡。</h1><h1><br></h1><h1>1910年10月,东北满洲里鼠疫,传至哈尔滨,波及东北全境,死亡人口众多。</h1><h3><br></h3><h3><br></h3><h3><br></h3> <h1>三、</h1><h1><br></h1><h1>瘟疫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伴随着一代传至一代。血泊之上,哀号之中,人们并没有屈服、绝望、沉沦,而是挺胸上前,奋起抗争,从一次次的苦难中积累了许多与瘟疫斗争的方法,取得一次次的胜利。</h1><h1><br></h1><h1>古代一般采取的是朝廷主导疫情上报与救治体系。对重大疫情发生,皇帝一般下《罪己诏》,认定瘟疫是老天爷对人的惩罚,天子是第一责任人,应主动担责,这对安抚民心、维护稳定作用重大。对瘟疫所用费用,由国库拨付,救灾救民;召集天下名医,赴疫区紧急施救,力争减少损失。</h1><h1><br></h1><h1>瘟疫发生后,早发现、早隔离,不给病魔传播的机会是从实践中总结的方法。</h1><h1><br></h1><h1>早在春秋时期,《论语》记载孔子去探望正患恶疾的伯牛。伯牛家人怕传染孔子,只让孔子站在窗外,拉着伯牛的手说,你怎么这么倒霉,唉——,这都是命啊!这么好的人怎么就得了这样的疾病!</h1><h1><br></h1><h1>秦朝开始设立疫所专门治传染病。当时麻风病流行,法律规定,凡发现此类病人,一律送疠所隔离治疗。汉代的"病迁坊″是升级版的麻风病院,唐武则天时期进一步改为"悲田养病坊″,由政府出资管理,以切断传染源。</h1><h3><br></h3><h1>汉平帝时期闹瘟疫,下诏"民有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西晋对传染病管理也很严格,明文规定,即使朝廷官员,家中有3人患同样疫病,就算本人没有症状,也需要隔离100天不许进宫。</h1><h1><br></h1><h1>清朝天花依然盛行,就连康熙皇帝也患此病留下麻子脸,于是设立"杏痘章京"官职,到各地检查天花病,一经发现,立即隔离治疗。</h1><h1><br></h1><h1>当然,如果疫情严重,就要实行地域封闭,把疫病围堵在一定范围不扩散。</h1><h1><br></h1><h1>隔离与封闭,即使到了医疗手段先进的今天,仍然是第一时间应对疫情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一种新的不明病毒,缺少对症药物和疫苗时,隔离与封闭就显得极为迫切。</h1><h1><br></h1><h1>施药救治是打败疫病的重要手段。历次瘟疫来袭,锻炼了一批批的医务人员,考验完善了一个又一个中医验方,成就了一批诸如《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备急千金要方》《瘟疫论》等医学巨著。各种方剂、热敷、冷刺、针灸、艾灸、砭石等纷纷披挂上阵,与瘟病殊死搏斗,救万千人于鬼门关口。</h1><h1><br></h1><h1>改善公共卫生是预防和善后瘟疫的有效手段。早在秦代,随便放置垃圾要被刑罚。"弃灰于道者",处罚款或鞭邢;衣冠不整、面容不洁同样要处罚,所以古人早有焚香沐浴的习俗。秦朝城市已有世界上最早的陶制下水道排污水,开水源清洁保护和居住环境消毒防疫之先河。古代还使用"驱蝇祛疫"、用醋或石灰等清除家畜粪便的方法切断传染病源。同时注意个人卫生也被逐步提到一定的高度。这些做法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br></h1> <h1>四、</h1><h1><br></h1><h1>瘟疫多次肆虐,名医世代辈出。许多英才审时度势,怀揣"不为良将,偏为良医"的大志,一次又一次置生死于脑后,逆向而行,冲进疫区,大显身手,为中华医药卫生积累了丰厚的宝藏。</h1><h1><br></h1><h1>《黄帝内经》中已有如何预防传染病的记载。张仲景因老家南阳瘟疫肆虐,族中二百人十年中死去近三分之二,果断辞长沙太守官职回老家钻研医术,成为一代"医圣"。煌煌巨著《伤寒论》在当时及后代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神医华佗用茵陈蒿草治疗流行性黄疸病,传至今日。晋代葛洪《肘后方》,记载了治疗"虏疮(天花)""狂犬病″等病的方法。</h1><h1><br></h1><h1>唐代药王孙思邈,毕一生精力,完成《千金要方》与《千全翼方》,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基础上,试用屠苏酒治瘟疫,效果很好。</h1><h1><br></h1><h1>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研究植物的医药性的权威著作,他同时还告诉人们不要随便食用野生动物,它们身上有毒性。</h1><h1><br></h1><h1>明代吴又可的《瘟疫论》是最早、最完备的权威专著,其中许多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方剂,在当时及后代都大有效果,据说也为治疗2003年的非典发挥了作用。</h1><h1><br></h1><h1>清代的叶天士、吴瑭在治疗瘟疫方面功不可没。吴瑭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被称为治疗瘟疫的"三宝"。</h1><h1><br></h1><h1>近代人伍连德在抗击1911年的东北鼠疫中,采取隔离封锁、严防死守、集中焚尸的措施,堵绝了病毒源,加快了疫病散灭的速度。他还发明了"伍式口罩"配发所有抗疫的人,有效降低感染率。口罩和隔离,拯救了当时鼠疫横行的东北。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鼠疫实验室,成立第一个防疫机构,参与创建中华医学会,可以说他是中国现代防疫病学里程碑式的人物。</h1><h1><br></h1> <h1>五、</h1><h1><br></h1><h1>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在瘟疫的强暴下,表现出不屈不挠、生生不息、乐观向上的性格。生活要继续,戴着锁链也要跳舞,积淀了许多战瘟疫的文化习俗。</h1><h1><br></h1><h1>瘟疫有突发、传染和高死亡的特征,远古先民们无法理解,便认定是鬼魅作祟,便有颛顼氏三个儿子皆为疫鬼的传说。</h1><h1><br></h1><h1>颛顼三个儿子死后变成疫鬼,一个居江水,为虐鬼;一个居若水,为魍魉鬼;一个居别人宫室里,惊吓小儿为小鬼。黄帝任命方相氏在正岁时来驱疫鬼。他蒙着熊皮、有四只金色眼睛,穿黑色上衣红色裤子,手持戈与盾,边跳边念念有词除祛疫鬼。用这种方式除疫鬼,不知是否阻断疫鬼拜访人类的频率,但人们矢志不移多次进行,演化成上千年的文化习俗。</h1><h1><br></h1><h1>汉代宫廷开始举办"傩驱疫鬼″仪式。让人们佩戴"刚卯″,上面写有"庶疫刚瘅,莫我敢当″的文字,以图吓跑疫鬼。后来就演绎为每年端午节或夏至人人佩戴"五线绳"或香包,以避兵祸、鬼怪和瘟疫的习俗。</h1><h1><br></h1><h1>还有传说,疫鬼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赤(红)豆在眼前。所以每年腊月初八,家家户户熬制放有赤豆的"腊八粥"驱疫鬼,以求来年吉祥平安。</h1><h1><br></h1><h1>药王孙思邈每到腊月分一些草药给大家,让泡酒除夕喝,预防瘟疫来年造访。因他住的房子名屠苏,所以饮屠苏酒成了人们过年的习俗。与饮一般酒不同,屠苏酒先从家中最少者起,老者最后。讲究的是少者得岁可贺,老者失岁要罚。</h1><h1><br></h1><h1>疫鬼是相对瘟神而言的。</h1><h1><br></h1><h1>中国民间有信奉司瘟疫之神的习俗。传说五个瘟神分别是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总管中瘟史文业。瘟神被道教祭为神灵后,民间有"拜五鬼(瘟神),不染病,求平安"的说法。传说人们拜他们时,五力士会现身于空中,身披五色袍,各执一降鬼捉妖的法器,疫鬼见之,自然吓得溜之乎也。</h1><h1><br></h1><h1>钟馗是民间传说中的捉鬼高手,当然疫鬼也不是他的对手。</h1> <h1>六、</h1><h1><br></h1><h1>现代医学对瘟疫已有深入的研究,基本掌握它的成因与结构,对疫情爆发快速抗击起到积极作用。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弄清几个概念,对了解当前疫情有帮助。</h1><h1><br></h1><h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由细胞核、细胞器和染色体组成,分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h1><h1><br></h1><h1>细菌属于细胞的一种,只有一个原核体组成,没有真正的细胞核、细胞器和染色体。细菌分真细菌和生菌两大类。人们通常说的细菌是指原核微生物,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细菌不全是有害的。</h1><h1><br></h1><h1>病毒小于细菌,但没有从属关系,是由一个保护性外壳包裹的DNA或RNA,借此感染的机制。这些简单的有机体可以利用宿主的细胞系统进行自我复制,但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能感染几乎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一旦离开细胞就不能存活。</h1><h1><br></h1><h1>病毒具有体积小、基因小、变化快、传播快的特点,已知的病毒并不可怕,大都有疫苗对付,可怕的是新病毒的发生,在科学家还没完全研究掌握搞出疫苗时就会蔓延,人一旦感染,就随时有生命危险。目前地球上存在的最具杀死力的病毒有艾滋病、SARS、狂犬病、埃博拉等。这次在武汉肆虐的新冠肺炎病毒已被命名为Ⅴ0ⅤID—19,一定很快被人类制服。</h1><h1><br></h1><h1>天花病是在世界上肆虐时间长、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一种病毒,庆幸的是它已于1980年被人类消灭,这也是人类迄今为止消灭的唯一传染病。</h1><h1><br></h1><h1>天花的被消灭,得益于中国古代医学的贡献。中医很早就有"以毒攻毒″的理论,在千余年前,发明了用人痘接触治天花病毒产生抗体,而且效果很好。凡被接种的人,就会被人体的疫体系统解决掉,获得免疫力,不会再染天花了。<br></h1><h1><br></h1><h1>到了18世纪,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明了牛痘,治好了天花,很快在全世界推广。</h1><h1><br></h1><h1>19世纪法国化学家路易.巴斯德发明了疫苗,使许多传染病开始通过婴儿注射疫苗的方式得以避免传播。</h1><h1><br></h1><h1>有人将疫苗的作用机制很形象地表述为:人体是房子,病毒是小偷,疫苗是被改造的小偷。疫苗先于病毒进入房子,然后被人体适应产生抗体,变为保安站在门口。当小偷来后,保安挡住它,使它偷不到东西,即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病毒就不会感染了。</h1><h1><br></h1><h1>人类与瘟疫之间的斗争,伴随文明的进程而存在,从未停息过,也不会停止,这是一个持久战。就算一个又一个病毒被人类降服,还会有新的病毒在未来搅局,这或许就是大自然的神秘法则。人类能做的就是顺应变化,武装好自己,随时接受病毒的挑战,一个接一个地战胜它们,除此,别无选择!</h1><h1><br></h1><h1>套用一句时髦的语言:战胜瘟疫,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而是永远在路上!</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图片选自网络,特致谢!)</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