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如的收藏(六)小物件<1>

如如

<h3>  我们家族里的一位奶奶怀里总揣着一块玉珮,时不时地掏出来在眼上摁摁,在脸上磨磨。最初我不明白她为何与众不同,后来知道了那是她娘家的陪嫁物,是无价之宝,经常按摩脸部可以美容,摁摁眼睛可以预防眼疾缓解眼睛疲劳。从此我便萌生了喜欢小玩艺的念头。条件所限,小时候只能收集一些河卵石、玻璃或瓷器碎片(跳方格用)、小花纸、果核之类的,随着年龄的递增,家庭条件的逐渐改善,收集的小玩艺也越来越多,每一件都曾有过不为人知的故事,下面选几件晒晒,请大家分享!</h3> <h3>  以上都是茶具。</h3> <h3>  里面是竹叶包装的茶,外包装可以当摆件。</h3> <h3>  三两知己,促膝交心,品茗香茶,聆听妙音……</h3> <h3>  放檀香的镂空摆件,一进家门可以闻到淡淡的香味!</h3> <h3>  纸巾盒</h3> <h3>  牙签盒</h3> <h3>  牙签盒</h3> <h3>  景泰蓝筷子。那年去北京接我母亲从加拿大回来,借机约天赐妹妹和银河姐姐在大前门见面,她俩赠我这珍贵的礼物。巧的是里边正好是三双筷子!十几年前百度贴吧认识,至今联系不断,友谊地久天长!</h3> <h3>  香港罗盘。</h3> <h3>  左烟灰缸,右镇宅大铜钱。</h3> <h3>  佛教法器,左引罄,右转经轮。</h3> <h3>  佛珠。右边最大的那串是我的叔伯妗子给的。</h3> <h3><font color="#010101"><p>  放大镜,高彩平老朋友去台湾回来时赠给我的。画面绚丽多彩,变幻莫测,上图看到的是大白菜,偕音百财,下图好像就变成了仕女游乐图了?!随着光线的明暗而变化色彩。</p></font></h3> <h3>  都是放大镜。左早年为看邮票上的小字买的;右体育馆展销会买的,既是钥匙链,又是放大镜。</h3> <h3>  望远镜。左他爸给儿子买的;右我在体育馆展销会买的。</h3>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仿古仕女小屏风。我叔珍藏的爱物赠给我,说我懂珍惜,舍不得给别人!</p> <h3>  小屏风,井冈山留念,正反都是毛主席像和他的诗词。</h3> <h3>  陶瓷笔筒,古玩市场马先生赠予的,因为常去他那里转悠,他说这是新产品也不值几个钱的,在我眼里新与旧无所谓,看上去都一样,都能起到怀念毛主席的作用。</h3> <h3>  搪瓷杯,又称珐琅,是将无机玻璃质材料通过熔融凝于基体金属上并与金属牢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复合材料制成的。女儿原单位安全日活动留念。</h3> <h3>  太原文化宫展销会买的陶瓷小杯杯。虽然是现代版,但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应该永远不改变。我孙女说:要是给了我姥爷,能拿它喝酒哪!有良心的孩子,常记得她姥爷,没白疼她。</h3> <h3>  左边那一片是缘梦妹妹去北京时买给我的。挨着的上边毛主席像章是我爱人从部队拿回来的,下边是我俩的工作单位校徽。其余的是党徽团徽景点纪念章等。</h3> <h3>  京剧人物,左扈三娘,右李桂芝。</h3> <h3>  京剧脸谱,学生侯建晓赠予的。</h3> <h3>  日本舞妓姿奶糖,太有意思了!女儿同事去日本旅游,回来赠予大伙的。</h3> <h3>  俄罗斯套娃,和缘梦妹妹去大连,在俄罗斯风情一条街买的。我的俩宝贝孙孙小时候最爱玩这个,不厌其烦地一个一个打开,看到最后一个小人人时总要高兴得哇叫一声,然后再一个一个合上,如此三翻五次地玩,可以锻练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智力。</h3> <h3>  全国女子乒乓球超级联赛在山西大土河焦化有限责任公司举行,国家队员张怡宁、丁宁等在乒乓球牌上签名留念。</h3> <h3>  竹板,西柏坡留念。</h3> <h3>  筹码,澳门威尼斯堵场留念。进了这个赌场你才体会到富丽堂皇、人声鼎沸、一掷千金、纸醉金迷、五光十色、玩乐至上是什么意思!眼瞅着有的人提着一大包钱换成一大包筹码,赌桌上一搁,一下子就输光光了!那得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吃得消啊!我和女儿感兴趣的不是赌博,而是楼上各国风味的商铺里琳琅满目的小玩艺!可惜时间太短走马观花,实在是留恋不舍!</h3> <h3>  九连环及其变种。曾有段时间迷上了玩这些,就放在手头随时玩,还买了许多送亲友。只因了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一首《怨郎诗》,我曾给学生讲数字诗时引用作范文,其中有一句"九连环从中折断"。原诗是这样的:</h3><h3>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不可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飘零随水转,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作男。</h3> <h3>  羊骨头,小时候主要的玩耍项目。一般一副五颗三两人玩,两副十颗四人以上分组玩。骨头的六个面都能玩,撒在地上,先拿起一颗,高高扔起,同时在地上挑同样的几颗抓起来,手心朝上正好接住刚才扔起落下的那颗,如果没接住算失败,抬头低头间见功夫。有时同样的和不同的挤在一块,抓的时候不小心动了不同的那一颗,也算失败,同样的越多分越高,若能让羊骨头立起来分更高,具体怎么计算,我都忘了。</h3> <p>  埙,吹奏乐器。光是买了,没吹过。  口琴是我爱人在部队时买的,笛子是我在大街上跟挑着担子的外乡人买的,当时还买了胡芦丝了,不知放哪儿了。都没吹过。</p> <h3>  陶瓷小和尚,分别穿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袈裟,形态各异,功夫了得!</h3> <h3>  鸟笼是建国表弟买给女儿小时候玩的,其余是我给女儿买来玩的。</h3> <h3>  在体育馆农展会买的笸箩簸箕。圆笸箩用来处理粮食面粉等,长方形笸箩一般是用绳子兜住挂脖子上,小孩出远门时放进去,或者用来装肥料往地里撒,也可以用来养蚕晾晒粮食面粉花椒红枣等。簸箕铲东西用,或左右甩动上下颠簸除去粮食的肤皮。</h3> <h3>  木工手推刨和梭子,也是农展会买的。刨子是木匠做木活时来回推动,让木头表面光滑的。梭子是织布时用来装上穗子在竖着的两层绵线中间来回横着穿插,穿梭一词从此而来。</h3> <h3>  细藤条编织的小盘盘,亦可当杯垫,海绵剪的小鸡子儿,景泰蓝烟灰缸。</h3> <h3>  左收录机,我买给生父让他收听晋剧的,他是戏迷;右边小盘盘里放的几粒鹦鹉蛋,是父亲养鸟给我攒的,还有耳机也是父亲戴过的。父亲生前耳朵不好使,就好养鱼养鸟听晋剧,他是享受型的人,里里外外的活儿母亲承包了!他常常是边听音乐边侍弄他的鱼呀鸟呀,音乐开的震耳响,鱼缸里的鱼儿自由自在游来游去,鸟笼的鸟儿上窜下跳,啾啾欢叫,它们一会抖抖翅膀,一会儿扭扭头,眼睛滴溜溜的,一会儿互啄羽毛,依依靠靠,非常亲昵。父亲瞅着它们笑眯眯的,有时撮着嘴轻轻吹着口哨,它们便叫得更欢了!有时它们静静地卧在细杆上,仿佛也被戏曲陶醉了!每天早晨家人在清脆悦耳的鸟鸣声中醒来,有精有神有心有劲开启一天新的生活!好怀念父亲在的日子!时光不可倒流,天堂的父亲可安好!女儿想你了!</h3> <h3>  西安华山论剑处留念。那年送女儿去西电上学。</h3> <h3>  韩国鼓挂件,上面的圆鼓,也可叫平安鼓吉祥鼓。下面的长鼓,也可叫长寿鼓细腰鼓等!</h3> <h3>  每年端午节我在街头跟大妈大嫂们买来香曩和五色线编织的手串等送亲友的孩子,保佑祝福孩子们平安健康地成长!</h3> <h3><font color="#010101"><p>  鼠标垫,藏族唐卡图案,高彩平好朋友给的,她女儿去西藏旅游留念。</p></font></h3> <h3>  布染挂件,泼水节图案,女儿同学赠予的。</h3> <h3>  白锡的一樽一壶,内蒙古旅游留念,青花瓷汾酒小瓶瓶。</h3> <h3>  内蒙古的闷倒驴,65度酒。</h3> <h3>  这两个酒瓶都是公公生前用过的,他好喝酒,但不能多喝,最终是因为喝酒过度胃出血去世的。</h3> <h3>  我叔给我的老算盘。小时候脑瓜子比现在聪明,学算盘很快,我们村大队部经常聚集好多人,办公桌上放个大算盘,别人在一边唠嗑,我央求老会计教我打算盘,多位数加减乘除以及三回九九回九等都学会,如今可能忘得差不多了。</h3> <h3>  我爱人在部队用过的新算盘。</h3> <h3>  左一古玩市场淘的,算珠是骨头的;左二铜的,平遥日昌升票号留念。右一木头小算盘挂件,右二和中间小算盘皆为银质的。</h3> <h3>  算盘式笔筒,有底座能转动,井冈山留念。</h3> <h3>  </h3> <h3>  玉马笔筒,左笔筒右笔枕,中间玉马奔腾威风凛凛!这是我的一位学生冯秀萍赠予的。她们母子都是我的学生,她在进修校和教育学院两度受教,后来她儿子也做过我的学生。这是怎样的一种缘分哪!师生情深,爱心永恒!</h3> <h3>  水晶玻璃笔筒,有底座,能转动,四面分别是梅兰竹菊图案,还有大土河公司的标志。</h3> <h3>  左起一漂亮小茶壶,能观赏能插笔,里面有飘动的鲜花,外面有个福字。这是我堂弟老虎赠予的北京长城留念。</h3><h3> 二彩陶笔,戏曲人像,插笔的底座描有二龙戏珠。</h3><h3> 三、四内蒙古旅游留念,蒙古包和靴子小挂件。</h3> <h3>  名片盒,我们家对面二楼一家茶馆关门处理茶具,我看上了老板用的这个盒子,老板说:你喜欢的话我就忍痛割爱了!上面的题字有意思:名不虚传!也可做为我们的座右铭吧!</h3> <p class="ql-block">  左我的真如书屋藏书章,盒子是网上买的,章的材质是在王家大院买的翡翠,字是一位小师傅刻的,这位小师傅在荣宁市场开了几天门市主要承揽和专营木雕工艺,生意不好,据说是去太原发展了,遗憾没留下他的联系电话。</p><p class="ql-block"> 右印泥盒,和闫瑛妹妹去台湾旅游时买的留念。</p> <h3>  左一打开藏书章盒看到我心爱的藏书章,右一我小时候用过的石笔,右二自动铅笔心(粗的),其余自动铅笔心(细的)。</h3> <h3>  五台山买的砚台、笔枕、镇纸、徽墨。</h3> <h3>  左一剪指甲刀,金书萍好朋友赠予的她爱人德国旅游留念。</h3><h3> 左二我小时候用过的砚台。小时侯没少用砚台,三天两头打烂了,后来时兴塑料的,还省着点了。记得那时候纸张缺乏,麻纸造价高,我用不起,用白纸,写了大字再在中间横竖写上小字,正面写了背面写,空白处还立算式,钻笔写过钢笔写,充分利用空间,舍不得留一点点空白。上了高中后,我们的语文老师说,你写的字像蚂蚁,太小看不清,没边没沿的,字都让你挤得快掉下去了!重抄!再重抄!三反五次纠正,严格按规范书写,空开天地左右……她教我的一套我又如法泡制传给我的学生。</h3><h3> 右一我爱人部队发的人手一个针线包。他会做针线活,缝纫机也会修会做,曾经自己用降落伞布改制的短袖衫和被套录音机套鞋垫等至今保存着。如今扣子掉了,袜子破了,也是自己缝,不用我操心,革命老传统就是好!</h3><h3> 右二暖手炉,我爱人用过的。他在徐州当兵,那里夏天热,冬天冷,没暖气,湿度大,冻手冻脚的。这个暖手炉里面是耐火绵,放一粒木炭球,不知现在耐火绵失效没,我也不敢试,怕烧了可惜的。</h3> <h3>  上面是青花瓷砚滴,用来盛水往砚台加水的容器。下面是可以放沉香或其它的小筒筒。</h3> <h3>  闻香炉。中国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简言之,它起始于春秋,发展成形于汉,成熟完备于唐,鼎盛于宋,在元明清得到稳定延续。在宋代,香事仪式普及民间,已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休闲活动。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修身养性的“四般闲事”。宋代品香仪式中,香具甚多,如插瓶、香盒、香匙、香箸、香帚、灰铲、垫片等,但最主要的香具是闻香炉。(这段文字转自网络)</h3> <h3>  </h3> <h3>  左小灯台,右灯盏,又像是笔洗,涮毛笔的,说不准,婆婆给了的。</h3> <h3>  第一排左一砚滴或墨壶墨斗说不准,盛水或墨的;左二刺绣猫小摆件,底座是景泰蓝。跟墨梅姐淘的;右边一对小花瓶。</h3><h3> 第二排一对小香炉,小巧玲珑。</h3><h3> 第三排前三个六边型圆型正方型的都是墨盒;最后一对镇纸。</h3> <h3>  水晶玻璃镇纸,花鸟图案。在太原万象城书店买的。</h3> <h3>  两副镇纸。第一副跟墨梅姐淘的,图案是八仙过海各自使用的法宝;第二副跟给我刻藏书章的小师傅买的,图案是大象全家福,刻有"闲时察俯仰,兴至抱丝弦"字样。</h3> <h3>  上边一副镇纸,图案是十二生肖。中间男子用的簪子,毛笔形状。下面是纺车纺绵花线时用的我们土话叫"得儿",不知为何叫这么个名字,是不是因为它得儿转的缘故?</h3> <h3>  这都是我用过的毛笔,曾经我在我们家族里也算个小小文化人,过年的时候给自家和叔伯家写过对联,参加工作后也练过一阵书法,买过不少字帖以及书法所用的文具,最喜欢柳公权的字体,秀气!但后来教了写作,专注于作文,撂了书法,实为可惜。</h3> <h3>  我用过的尺子、三角板、量角器。</h3> <h3>  儿女们用过的多功能智能学习文具。</h3> <h3>  我用过的织线衣毛衣的针,各种型号粗的细的长的短的,竹子的铁丝的,曾给家人织过薄的厚的,给女儿织过外套,穿到学校老师们说她像小熊猫。后来因为乳腺增生不能劳累停止了这项活儿,我小姑子和表妹丽娥替我织了几件,再后来普遍人们不穿自家织的毛衣了,这些针也退役了,买好的毛线至今还有。</h3> <h3>  上边两个蓝色的工具是今年新房铺地板买了瓷砖和美缝剂,老板送的美缝工具,很好玩。下边大小改锥六把。中间我爱人自己打磨的锥子为装订较厚的本子扎眼用。再过去就是4把钩针两把挖耳朵的勺子。</h3> <h3>  上面左边母亲用过的线板,我继续用着,右边烟嘴,母亲抽香烟用过的。</h3><h3> 下面四把锥子,两把铗子,顶针,都是为做鞋子等针线活用的。</h3> <h3>  第一排:废弃的电视天线可以做教鞭。</h3><h3> 第二排:左电子教鞭,右看地球仪的放大镜。</h3><h3> 第三排:大小两把剪刀,小的剪纸,大的剪布,还未启用。</h3> <h3>  母亲用过的大小剪刀,我继续用着。</h3> <h3>  左上母亲用过的铁陀儿,拧麻绳用的;左下母亲结婚时用过的粉盒,后来当收纳盒用了;右上继父留下来的纸钉,外圆中间有个钉子,清明节上坟烧纸,用这个在纸上打上一个个像铜钱的印;右中母亲用过的削土豆皮的;右下掐谷穗用的刀子,俗称掐掐。</h3> <h3>  右边锤子是我爱人转业时带回来的,其余刀子钉子是从婆婆那边的废弃物中拣回来的。</h3> <h3>  大大小小的铜锁,是母亲和婆婆在文革时藏起来幸存下来的。右下溜跟子,也叫鞋抽子鞋拔子,婆婆给了的。</h3> <h3>  左边一对拉手是柜门上的饰品,应该还有两大片,不知放哪儿了;右边是从我母亲结婚娘家陪嫁的描金箱上卸下来的;中间下铜铃,一般系在牲畜脖子上或挂在竹帘上听响声。</h3> <h3>  我姥爷用过的剃头刀、勺子、溜跟子(又称鞋抽子或鞋拔子),母亲继续用过。</h3> <h3>  母亲用过的挖耳勺、剪指甲刀、梳子、篦子、勺子、小烟袋,养父用过的大烟袋头,可惜烟袋杆子、烟袋嘴、烟布袋,没收藏起。</h3> <h3>  左打火机,在张俊娥好朋友儿子的精品店买的。右小烟袋,临县碛口古镇留念。</h3> <h3>  奶奶留给我的木碗,是用整块木头镟的,我用大的舀大米,小的舀小米。</h3> <h3>  洗脸盆,婆婆家用过的。</h3> <h3>  男女鞋镟子,做好布鞋后用它们撑开撑好看喽。那个最小的是在我的一位学生开的古玩店里发现的,他说是他奶奶用过的,一看就是供缠过脚的鞋子用的,他见我喜欢就赠给我了,说什么也不肯收钱,后来我赠他一本《梦里飞花》算稍稍心安一点。</h3><h3> 底下那个小棍可以扎上布条拍打身上的尘土。</h3> <h3>  母亲做司令鞋用剩的松紧带。</h3> <h3>  婆婆和母亲做鞋子用剩的丝和麻。</h3> <h3>  左边婆婆给自己做的司令鞋,还放了鞋垫,没穿哪,给了我做留念;右边母亲给女儿做的司令鞋,是用买来的塑料鞋底,还没镟出来,不时兴了,女儿还没穿。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分晓,婆婆的手比母亲巧,做工精致!</h3> <h3>  我结婚时包袱里裹的五色线,大概是让结婚后做针线活儿哪,可我并没做多少针线活儿,因此一直没用过。</h3> <h3>  母亲纳鞋垫用剩的彩线。</h3> <h3>  我和爱人用过的衬领和松紧带。以前人们怕领子脏,另外做几个衬领换洗着用,这样可以少洗衣服,一来节约用水,二来衣服洗得少了耐穿。松紧带也是旧衣服上拆下再缝到新衣服上,也怪,怎么弹性那么好!如今的松紧带不等衣服破就没弹性了,反倒一件衣服得换几次松紧带。</h3> <h3>  婆婆给了我的奶奶戴过的帽子,不知她俩谁做的,都是巧手!</h3> <h3>  姥姥用过的扎腿子的。过去女人缠小脚扎裤腿,走开一步三摇的,人们认为这是一种美。我姥姥也不例外。</h3> <h3>  褡裢,亦写作搭连,俗称顺顺,长条型,中间开口,两头装东西,搭在肩上或挂在腰间,用机织白底蓝道粗布缝制而成。</h3><h3> 最底下那个是白粗布缝制的布口袋,一头开口装粮食等。</h3> <h3>  以上三样宝物都是我爱人从部队带回来的。那个军用水壶母亲和继父去地里干活时灌上水带上,很实用的。宽的绳子做裤带和马扎,细的绳子捆铺盖和晾衣服,用了很一阵子,近年来不用了,因为裤带成皮革的了,小凳子的种类繁多用不着马扎了,出门无需带铺盖,到哪儿哪儿都准备好了,晾衣服有更高级的晾衣架了。</h3><h3> 不知不觉晒出了百十来张图片,几百种小物件,还有无数种,这张帖子放不下,以后再续。让大家受累了,抱歉!谢谢有缘人分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