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西西里(五):蜜糖色的巴洛克

多伦多小珂

意大利总共拥有55项世界遗产(包括50项文化遗产和5项自然遗产)。世遗拥有量和中国并列为世界第一。但意大利人口不到7千万,面积只有三十万平方公里。而仅西西里一个地方,就拥有七项世遗。一路走来,我们经过的切发卢,埃特纳火山和叙拉古是其中之三。<div><br></div><div>下面我们即将前往的是其中之四。</div><div><br></div><div>2002年,联合国把位于西西里西南山区的著名的"巴洛克八城"登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些小镇体现了高水平的建筑技巧和艺术成就,被UNECSO 赞誉为“欧洲巴洛克艺术最后的高潮”。</div><div><br></div><div>“巴洛克八城"分别是:</div><div><br></div><div>诺托(Noto)</div><div>莫迪卡(Modica)</div><div>拉古萨(Ragusa)<br></div><div>卡尔塔吉内罗(Caltagirone)</div><div>米里泰罗(Millitello)</div><div>帕拉佐洛(Palazzllo)</div><div>卡塔尼亚(Catania)</div><div>西克里(Scicli)</div><div><br></div><div>对于拥有小镇情节的我们来说,自然不想错过它们,但苦于时间有限,难以割舍之下,LG说,这次我们先去一半,留下另一半给下次吧。</div> 离开叙拉古,第一站:小镇诺托。 诺托(Noto),位于诺托谷地(Val di Noto),Hyblaean山下,周围青山怀抱,它是"巴洛克八城"中最完整也是最迷人的一座。<div><br></div><div>1693年1月11日,意大利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大地震袭击了西西里,震中就是诺托谷地。一夜之间,西西里上百座城镇被夷为平地,死伤超过10万人。很多经历了希腊,罗马,阿拉伯,拜占庭,诺曼王朝的古建筑,顷刻间化为一堆瓦砾。</div><div><br></div><div>震后,当地人决定放弃已经被摧毁的旧诺托,在10公里外开始建新城。</div> 新诺托建在一座小山上。富贵人家的府邸多在空气清新的山腰,而山脚就留给了穷人们。贵族和教会趁着重建的机会,大肆炫耀她们的财富。建筑师根据当时奢华的后巴洛克风格来设计新城。街道,广场,教堂和宫殿,一座接着一座出现在新诺托。 17到18世纪的欧洲,天灾人祸不断。除了1693年的西西里大地震,还有1666年的伦敦大火,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虽然其后的重建,让今天的我们看到了美丽的伦敦和大气的里斯本,但17世纪之前这些城市的模样,就只能停留在我们的想象里了。 “巴洛克"(Baroque),源自于法语,本意是“形状不规则或有瑕疵的珍珠”,表达的是对文艺复兴时期各种原则的破坏和颠覆。<div><br></div><div>它的出现,要追溯到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宗教改革,是当时的宗教艺术迫不得已从大雅走向大俗的结果。<div><br></div><div>16世纪初叶,为了反对天主教的腐败,马丁路德在德国维滕贝格(Wittenberg)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后来形成的基督教新教的宗教主张,与天主教相比有非常大的差异。新教徒通常是圣像破坏主义者。他们崇拜圣人,但不崇拜圣像。<br><div><br></div><div>意识到新教势力正在快速破坏教会的公信力,天主教会于1545-1563年召开了“特伦托会议"(Council of Trent)。会议的决议说明白一些,就是要不予余力地和新教争夺广大教众。</div><div><br></div><div>想让大众都受到天主的震慑,必须满足一个要求——“肤浅”,就是“俗”。13-16世纪的“文艺复兴风格”的指导思想是一种精英主义,显然不能满足当时的要求。</div></div><div><br></div><div>于是从那以后,宗教建筑一改以前的四平八稳,变得"浮夸”起来,巴洛克风格就此诞生。</div><div><br></div><div>现在回顾一下,我觉得特伦特会议应该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它们的宗旨,毕竟对于我这样没有强烈的宗教情结的凡人来说,我就更愿意进富丽堂皇的天主教堂,而不愿意进简朴单一的新教教堂。</div></div> 诺托其实很小,主街Vittorio Emanuele只有短短的几百米,但沿街一路排开的各式建筑,无论是普通民宅,贵族居所,政府机构,还是大小教堂都非常精致。<div><br></div><div>以立柱凸显气势,以曲线勾勒优雅,铁艺缱绻旖旎,石雕生动精细。。。这分明是一座梦一般的小镇。</div> &nbsp;建于1704到1745年的方济各教堂(San Francesco all Immaculata)。 新古典风格的大门,两旁各有一根雕刻精细的科林斯柱。 教堂不大,但非常精致。 只要有天主教的地方,几乎都会有一座圣方济各教堂。圣方济各(San Francesco di Assisi)是圣方济各会的创始人,他比马丁路德早几百年就提出了宗教改革的主张,但因为他推动的改革远比马丁路德来的温和,于是反而被天主教会认可。只是一生推崇简朴的他,如果知道死后几百年后,供奉他的教堂如此的奢华,不知作何感觉。 这座教堂里陈列着很多大地震前诺托各教堂保存的艺术品。主祭台的那座圣母木雕是1564年Antonio Monachello创作的。 诺托有一个美称:蜜糖城市。<div><br></div><div>当初在重建诺托的时候,建筑师们精心设计,所有建筑物的石材都选自同一种石灰岩(soft tufa stone)。这些仔细挑选过的石头,有着几乎一致的色调,似蜂蜜般厚重的浅金色,其间又夹杂着些许绯红。重建后的整个城市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种橙黄色,就像新鲜的蜜糖。</div> 小镇主街的中央,是市政广场,那儿矗立着诺托大教堂(Cattedrale di San Nicolò di Mira)。<div><br></div><div>美轮美奂的大教堂,从重建之日起就多灾多难。</div><div><br></div><div>它从地震结束后的1693年开始修建,但其后几个世纪以来发生的多次地震,让建筑不断的受到破坏。</div><div><br></div><div>19世纪教堂大圆顶两次坍塌,两次重建。1996年圆顶再次坍塌,这次花了11年,到2007年大教堂才重新开放。</div> 多次的坍塌,多次的重修导致教堂内部的很多装饰受到破坏,和圣方济各教堂相比,这座声名显赫的大教堂,内部反而寡淡许多。 希望从此以后,这座圆顶不会再坍塌了。 俯瞰大教堂最好的位置,是在它对面的小教堂 The church of Sanda Chiara。 但进入这座教堂后,我却发现,这儿如此精美,远超对面的大教堂。洁白的内壁勾勒出道道金边。 上帝带着天使,在天上注视着圣婴在人间降临。 教堂呈鹅卵形,矗立着12根白色石柱,柱顶站立着十二使徒。 这座落成于1758年的教堂是"爱的教堂”,因为墙壁,天花板到处都是丘比特。 这座教堂曾经附设一个隶属于本笃会的女修道院(Benedictine nuns),现在女修道院已经改建成博物馆。18世纪的时候,当地贵族家庭会把自己的女儿送来修道院寄宿,在此学习一年后或者成为正式的修女,或者返回世俗家庭。<div><br></div><div>这座教堂的洁白和丘比特象征着她们信仰的纯粹和爱。</div> 一面无情的栅栏让外人无法窥视修女们的容颜,而修女也只能通过它眺望一下外面的世界。 看惯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平静,安宁,四平八稳的绘画和雕塑,巴洛克这种颠覆性的带有情绪化的表现手法,对我产生更大的视觉冲击力。 登上教堂塔顶,美丽的诺托尽收眼底。 我在西西里的时候,有朋友在我发在朋友圈里的这张照片下留言:这真是天堂的模样。。。<div><br></div><div>是啊,我该用什么样的文字来形容这种色调呢?重金?浅红?淡粉?它就这样似有似无,撩拨人性,它游走在诺托城中,柔软了巴洛克的容颜,也柔软了几百年的沧桑。</div>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雅俗标准。在古典主义的眼里,巴洛克大俗;但在我们这些浮躁的现代人眼里,它却是大雅。 西西里美食很多,但它的三明治Panini,还是让我开始怀恋波尔图三明治Francesinha。 杜切齐奥宫(Palazzo Ducezzio),现在是诺托市政厅。它是建筑师Vincenzo Sinatra最好的作品之一,其外表明显受到法国宫殿风格的影响。<div><br></div><div>它在18世纪建成的时候,只有底层,二楼是20世纪中叶加上去的。但因为上下两层用的是完全一样的石材,所以即使现在看起来,也没有跨越100多年的不协调感。</div> 一楼的镜厅(Sala degli Specchi),浓浓的路易十五时代风格。 这儿曾经是当地贵族的小型剧场。坐在这儿,仿佛进入一个迷你版的凡尔赛宫。 镜厅虽然很小,但四周和天花板上的壁画却非常精细。 这些壁画三维感极强,就像雕刻出来似的。这种艺术风格有一个法语名称叫 Trompe L'oeil,意思是"欺骗眼睛",据传是古希腊画家Zeuxis首创的。 诺托几百米长的街道两旁,教堂却有十几座。 随意走入其中一间,一群学生正在主祭台上合唱"哈利路亚"。也许是真的被上帝触动,我发觉坐在下面的LG竟然感动的热泪盈眶。 尼古拉奇宫(Nicolaci Palace)曾是十八世纪当地一位富有的银行家的住所,整个宫殿有多达九十套房间,可惜那天没有对外开放。 它最著名之处,是这些美丽的巴洛克阳台。 每一座阳台都由刻画生动的各种天使或者野兽等等支撑。 形象各异 很多人说,这是诺托小镇"会说话的阳台”。 人口只有2万多的诺托小镇,还有一座小型歌剧院(Teatro Tina Di Lorenzo)。进门以后,我问工作人员,可不可以进剧场参观?她非常友好的说,当然可以。于是我们仨就这么走进了空无一人的剧院。<br><div><br></div><div>这座建于19世纪的剧院是为了纪念意大利著名的舞台和默片演员Tina Di Lorenzo,她曾经在这儿登台演出。</div> 由于豪华的内饰,它也被称为微型米兰剧院(Scala di Milano)。 儿子站上舞台,感受一下昔日演员的感觉。 抬头望去,楼上全是包厢,真的太奢侈了。 告别诺托,已是午后。 40公里开外,是又一座巴洛克小镇莫迪卡。 位于山谷之中的莫迪卡(Modica),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建成。它和诺托一样,在历史上几经易主,先后被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统治过。直到中世纪初期,在诺曼王朝和后来的西班牙人占领下,莫迪卡才逐渐声名显赫,成为西西里的第四大重要城市。<div><br></div><div>现在莫迪卡人口超过5万。</div> 莫迪卡也没能逃脱1693年那场大地震,只是和诺托不同,莫迪卡选择在原址重建。<div><br></div><div>我们在莫迪卡租的民居在镇中心。莫迪卡中心道路狭窄,坡度很大,停车很麻烦,但热心的房东早早就等着,指引着我们把车停在了一个停车场。</div> 穿街过巷,找到我们的住处。非常洁净的二层小楼。 莫迪卡分上下两城。 翁贝托一世大街(Corso Umberto I)是下城的主街。 下城和上城由260级台阶相连。这些台阶是1874年至1875年之间由建筑师Alessandro Iudica Cappellani设计的。 如果说诺托是历经百年,依然娇艳的少女,那么莫迪卡则是曾经风华绝代却已洗尽铅华的贵妇。 莫迪卡的主教堂:圣乔治大教堂(Duomo Di San Giorgio),它号称是西西里岛最美的巴洛克建筑。 每一个细节都精细的无以复加。 从高空俯瞰,这座教堂呈典型的拉丁十字。 教堂主祭台上是画家Bernardino Niger1513年创作的九幅油画,依次刻画了圣家族和耶稣的一生。 教堂供奉的是圣乔治,自然少不了他的塑像。历史上圣乔治是罗马骑兵军官,因试图阻止戴克里先皇帝对基督徒的迫害,于303年被杀。494年,他被当时的教皇封圣。只是这尊塑像现代风格过分浓烈。 这座管风琴建于公元九世纪,现在依然还在使用。 圣彼得大教堂(Cathedral of&nbsp; San Pietro),其重要性仅次于圣乔治大教堂。教堂最早建于14世纪,大地震后重建。教堂入口处依次排列着12使徒的雕像。<div><br></div><div>圣彼得是耶稣的十二使徒之一,也是耶稣生前委任的第一任罗马教皇,虽然这位教皇和后世那些教皇的光鲜没法相比。据说耶稣升天前给了圣彼得两把开启天堂的钥匙,于是钥匙就成了圣彼得的标志。仔细看,这座圣彼得教堂的大铁门上就镌刻了两把钥匙。</div> 教堂内部是新古典主义和巴洛克风格交融的结果。 中殿的拱顶装饰着吉安·巴蒂斯塔(Gian Battista)和斯特凡诺·拉加齐(Stefano Ragazzi)的旧约故事,约于1780年完成。 繁复的科林斯柱头,雕刻的比圣乔治大教堂的大柱还要精美。 走出教堂,暮色降临。 莫迪卡也有一座歌剧院: 加里波的歌剧院(Teatro Garibaldi)。 如果说诺托歌剧院的精巧已经让我赞叹,那么莫迪卡歌剧院的美丽则让我吃惊。 那日剧院似乎有演出,工作人员正在布置舞台。 空旷的剧院,我就这么坐着,很久很久。 莫迪卡这座城市,也许没有诺托那么迷人的蜜糖色彩,但是它却有属于自己的蜜糖味道。莫迪卡的名气不仅在于它是巴洛克八城之一,而且还在于古法制作的莫迪卡巧克力。<div><br></div><div>莫迪卡巧克力的诞生要追溯到几百年前西西里被西班牙占领的时期,当时西班牙人把巧克力的制造方法引入本地。和其他巧克力不同,莫迪卡巧克力一直没有实现工业化生产,因此历经几百年依然保留着最淳朴原始的味道——原料的纯净和手工制造的技术。<br><br>莫迪卡巧克力的生产方法和古代墨西哥地区的阿兹台克人制造巧克力的手法一样,保存可可的原本风味。</div><div><br></div><div>莫迪卡人首先将可可豆放在一种名叫“Metate”的烧热的弧形石头上烘烤,然后用石头擀面杖把豆子碾碎,接着,在磨好的可可粉中加入香料(香草,红辣椒,桂皮等,以及当地草药和鲜花),再放到“Metate”上面冷却,直至固态。冷却过程中没有精炼,在可可粉约40度的时候加入糖,由于温度不高,糖不能融化,因此,莫迪卡巧克力外表粗糙,有颗粒感。</div><div><br></div><div>莫迪卡最古老的巧克力品牌当属创立于1820年的Bonajuto。这家外表很不起眼的小店就是位于翁贝托一世大街上的Bonajuto的一家本店。老板非常自豪地对我们说,如果要品尝莫迪卡巧克力,必须选择他们家。</div> 柜台上陈列着各式巧克力,下面标着$2,我以为付2欧才可以品尝,老板说,不,所有这些品种,全部免费品尝。如果要购买,每盒2欧。 夜幕下的圣彼得大教堂。 冬天出游,有一点不方便之处,就是吃饭,因为在淡季很多餐馆都不营业。<div><br></div><div>那晚为了寻找吃饭的地儿,我们在街上找了很久。最后看到这家招牌,LG说,没办法,今晚只能陪你们吃Pizza了。</div> 没想到挂着pizza店的招牌,它却是一家极好的餐馆。 虽然服务生不会说一句英文,但我们靠着比划, 还是品尝到了极其鲜嫩的烟熏章鱼和烤小牛肉。 暮色中我们一路走回去,那晚,我们竟然迷路了,而我们的心,也失落在诺托,失落在莫迪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