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则改,适应则存

爱迪科森-杨欣鑫

&nbsp; &nbsp; &nbsp; 古有百家争鸣,存儒术;今有清明吏治,存廉官。从变革层面来讲,这就是创新,是时代发展与进步的灵魂之所在。众观历史捭阖,创新者实践变法而存大道,众生们适应支持而执行。循环往复,洗礼与淬炼鬼却斧神工般不断创造传奇,成为新世界的缔造者。<br>&nbsp; &nbsp; &nbsp; 创新则改。“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繁衍进化的助推器。“改”视为转变、进步、新生之涵义。古词“有错必改,善莫大焉”的警句,“改”字意为转变。可见,“创新”与“改”是相辅相成。鸟笼就像历史实践者创造出固有文化土壤,鸟儿却是文化的执行者,使哪些把玩爱鸟之人成为实践者。当鸟儿被关进笼子,逐渐习惯固有文化的规则,成为主人的宠物。实践者心里的定势认为关上鸟笼的门,才符合社会行为法则。鸟儿改变原有可以遨游天际生活习惯,实践者分割开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生存依附关系。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实践者终于打开鸟笼的门,鸟儿回归自然,发现原来世界那么大,也应该展翅高飞去看看。实践者关上鸟笼门后,沉思很久,感悟之前自己把目光只聚焦在鸟笼之上,却忽略了鸟笼之外的人间美景。创新生活方式,打破历史遗留惯性思维,不断去转换自身扮演的角色,终将会获取属于自己那一片美好的蓝天。创新不断,转变不断,唯一不变的就是必须适合社会发展铁的定律。<br>&nbsp; &nbsp; &nbsp; &nbsp;秦创统一命运短,脱际发展失民心;隋统平乱辉煌喘,吏治浑浊奸佞多;女贞雄霸逐中原,闭关锁国自掩耳。创新适应了时代大趋势,但转变方式不得法,求来的也只是徒劳。反之,创新与转变相互平衡,顺应趋势发展潮流,必然迎来“大唐车龙不闭户,人杰贤臣辅廉政”的盛世。<br>&nbsp; &nbsp; &nbsp; &nbsp;适应则存。“适应”与其说是一种卓越的能力还不如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融合。“存”释义为价值、法则、定律等。汉武帝时期,为了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便稳固其政权统治,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言,使得儒学发展达到鼎盛,成为后世效法的准则,沿用至今。儒学适应时代大发展,发挥其特有价值,这就存之大道。唐太宗也曾这样形容君民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就是说,顺民则兴为大道,逆民则衰永陨殁。<br>&nbsp; &nbsp; &nbsp; &nbsp;为让大家更好理解我想表达的价值取向,下面我就分享一则故事:<br>&nbsp; &nbsp; &nbsp; 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大臣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 魏文侯对这件事并不乐观。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税征收得来的。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外出巡游遇到的一件事情:<br>&nbsp; &nbsp; &nbsp; 一天,魏文侯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br>&nbsp; &nbsp; &nbsp; &nbsp;魏文侯问道:你为什么反着穿皮衣背柴禾?<br>&nbsp; &nbsp; &nbsp; &nbsp;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br>&nbsp; &nbsp; &nbsp; &nbsp;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子更重要,如果皮子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br>&nbsp; &nbsp; &nbsp; &nbsp;那人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br>&nbsp; &nbsp; &nbsp; &nbsp;如今,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行为不是一样的吗?<br>&nbsp; &nbsp; &nbsp; 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br>&nbsp; &nbsp; &nbsp; &nbsp;通过这个故事想让大家明白: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基础是根本,是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如果本末颠倒,没有检验适应的土壤,存在也就没有任何意义。<br>&nbsp; &nbsp; &nbsp; &nbsp;创新与适应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实践者开先河,执行者践行,时代土壤催化,真知者留精去伪。实践者打开伪“鸟笼”之门,让执行者有充足土壤孕育,还淘汰的自由给鸟笼,这样才能破旧立新,不在被已不适应新时代的牢笼所羁绊。诺基亚品牌,我想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但为什么现在在手机行业很少能见到诺基亚的身影呢?原因何在呢?下面我就用以上的观点来简要分析一下:1865年,诺基亚创始人弗雷德里克·艾德斯坦(Frederick Idestam)在芬兰的“诺基亚河”沿岸创建并取名诺基亚,随后在1998年生产出第一部移动电话,成为世界最大移动电话生产商。经过不断的创新,在全球手机销售所占市场份额已近40%。2002年,诺基亚通过最初的塞班S60系统将老顾客带入了智能手机的新世界,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军者。接下来的五年里,诺基亚不费吹灰之力就保持了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头羊地位。直到2007年,苹果发布了第一代iPhone。拥有大触摸屏和基于应用的操作系统的iPhone极大的改变了人们对智能手机的定义。遗憾的是,诺基亚并没有对苹果带来的新变革予以重视,也忽视了在iPhone冲击下消费者产生的更高需求。随着时间流逝,塞班系统逐渐老化,与ios和安卓相比更显老旧。同时,智能手机市场呈爆炸式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有着“口袋电脑”之称的智能手机,而不是只有乏味WAP功能的老式手机。关于诺基亚失败的这一商业案例,个人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固守在过时技术土壤(鸟笼)里,没有及时把握新事物(鸟笼外的世界),失去了再创新的源动力(实践者)。<br>&nbsp; &nbsp; &nbsp; 创新无止境,适应检验公。创新与适应不会一成不变,因为时间就是永动机。一个时代所赋予的观念、思维、行为、习惯等都会随着经济基础不断变化或提升。要想站立于潮流前沿,那就必须时刻准备着蜕变,迎接新时代的弄潮儿。处在科技发达的时代,国家出现了高铁,淘汰原始蒸汽作为动力的绿皮车。当高铁这个新事物出现,谁知道他却是带动中国运输业腾飞的脊梁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催化剂。起初票价定位高,还有些人担心没有人座,但后来发现也没有过多久,人们都争先恐后去购买,很容易适应了这个新生的事物。这是为什么呢?第一,用金钱置换时间。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大环境,事物发展都显得那么转瞬即逝,平时忙于工作却很少有时间陪亲人朋友或观赏祖国大好河山。正是这样的情形,高铁快速性解决了人们这一矛盾。第二、缩短空间距离。原始的慢车耗时长,年老的长辈或者体力不支等人群出一趟远门,也只能是个想法。第三,快速便捷。速度提升,解决了固有搬家式的出行,因为很短时间就可以返程,缩短了旅程中逗留的时间。基于以上三点,说明新事物的出现是科技飞速发展环境的需要,也是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需要,这也就是人们很快能接受的重要原因。用金钱节约时间,用时间衡量价值。<br>&nbsp; &nbsp; &nbsp; &nbsp; 站在国家角度,时时充斥着创新,也时时被检验。每位不同时期的领导都背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如毛泽东建立国家的思想体系,邓小平完成了经济改革,江泽民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胡锦涛创立科学发展理念,习近平吏治腐败重塑民族梦;以个人立场来说,不同年龄阶段,完成相应的人文历程。学业阶段继承知识,树立价值观、认知观和道德观。工作阶段,经理各种经历考验与洗礼,成熟思想,建立完善分析思维模式。生活阶段,挫折与意志的磨练,形成健康的家庭观念,开明的心智;对企业组织而言,不同的创业时期,承载的责任也不相同。发展初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因为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发展中期,制度体系完善,培养时代所需人才储备。发展后期,具备敏锐市场分析能力,建立科学决策的风险评估系统。地理河流随着环境的变迁,而因改道源远流长,更何生存在社会中的我们!无论是国家、个人或企业组织都会跟着当前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创新,不断的适应,不断的被检验,因为发展出路要想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来,就必须被当下时代各种土壤所包容。<br>&nbsp; &nbsp; &nbsp; 创新伴随历史的车轮不断更新,适应着各个时代的土壤,去伪存真并演绎成社会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生态法则。多少王朝,多少事件多少经典与传奇都伴随着创新的种子,只是由于时代变迁,经济基础不断的变化,造就了各自不同的命运。<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 &nbsp; &nbsp;创新则改,适应则存。这就是历史车轮永不停止的驱动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