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97年版的《古田县志》)<br></h3> <p> </p><p> 汉晋之后,中原汉民就陆续南迁入闽,在闽形成不同的苏氏族群。由于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别是北部、中部地区,交通极为不便,进入福建的苏氏,族群生活意识特别的强,所建的宗祠也比较多,族谱文化也特别的悠久与丰富。通过各族群不同时期编修的族谱,结合方志,就可以了解到入闽后的不同苏氏族群的迁徙、发展的历史。</p><p> 古田(包括屏南。雍正十三年,即公元1735年,划古田东北区1里13个都另设屏南县,故屏南苏氏源流与古田同)苏氏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入闽,安史之乱后家安古田,至今已经1218年。从各时代编修的古田苏氏族谱,结合《三山志》、《古田县志》等资料都可以得出,唐、元、宋时期的古田苏氏都是古田县的望族,历代都出了许多名人志士,是福建一支重要的苏氏族群。</p> <h3>(明天启丙寅年的古田苏氏手抄本老族谱)<br></h3><h3><br></h3> <h3><br></h3><h3>(乾隆版巜古田县志》)</h3> <h3><br></h3><h3>(宋粱克家纂,明万历癸丑刊本的《三山志》</h3> <h3><br></h3><h3><font color="#ed2308">一、古田苏氏族谱与相关方志</font>
古田苏氏以“武功堂”为堂号,入闽后传承着中原文化传统,历代修纂“武功苏氏”族谱。据考证,古田苏氏家安古田后,三世祖苏登公就开始记载家谱,唐末时的七世祖苏昌公进行二次编录,五代时十一世祖苏照公进行第三次编录,宋时期十七世祖苏彬公进行第四次编修族谱。根据现存最早的明天启丙寅年的手抄本老族谱(以下简称老族谱)记载,苏彬字文学,官博士(相当县教育局长),“因原族谱散失,公自纂辑,存其略”;也就是说,现在的古田苏氏族谱的“底本”是出自宋时期的。明永乐年间,二十三世祖还进行了一次全族性的修谱,之后的修谱就由各分支自行进行修纂了。
</h3><h3> 老族谱记载的内容比较详尽,不仅世系图表三十多世代(至今五十多世代)未曾缺一,还记载了:名与字、时(朝)代、迁徙、宅邸、官职及墓地,重要人物还有传记。这几要素组合起来,就使得族谱记载的内容丰富齐全;族谱中记载的重要人物与事件,再查证相关方志等材料加以印证,就能更加证实老族谱所记载内容的真实性。</h3> 如老族谱记载十二世祖苏绍公年八十余,不仅攻读诗书,而且“以礼义之道变乡人贵尚鬼之俗,创学宫领秀民,讲学读法,行乡饮礼”来开化民众。乡人对他的评价是“其功尤大于官吏”。清乾隆版《古田县志》(卷之一“建置”篇中)在论述礼仪、社会风气引用《中庸》、《周官》的语录时,同时也引用了“乡老有苏绍者,寿八十四,告予曰”的话。
再如老族谱记载有十九世祖苏鸿公的传记:苏鸿公心地善良,和睦邻里,遇庭有训,教子有方,育出子孙两代六袍笏簪缨(六进士),被赠礼部尚书。《三山志》就记载了苏大璋(298页“人物类六”)省元字显之,终著作郎知吉州,子士穆己丑登科;民国版《古田县志》“独行传”篇为苏大瑛立传;《三山志》(322页“人物类七”)记载了苏士洪;《古田县志》“进士名表”记载了苏振;《三山志》(361页“人物类七”)记载了苏德载,民国版《古田县志》“列传”篇还为其列传。老族谱与民国版《古田县志》“儒林传”篇还记载了朱熹的得意门生苏孔、苏龄等。
老族谱记载的宋时期的古田苏氏的“起名字”,足见当时古田苏氏家族的文化氛围。如十三世以“士、农、工、学、陶、樵、渔、牧”社会的相关行业来命名;十四世以“准、衡、鼎、黎、规、矩、舟、宫、车、乐、器”生活中的 “器具住行方式”来命名;十五世以全草字头的“蘅、若、荠、茶、萼、葍、苓、苢、蘭、萱、荪、葵、芑、莆”各种植物来命名。他们其中有亲兄弟,但更多的是堂兄弟。一个大家族,心能这么齐,步调能这么一致,除了展现出有趣味、有品位、有文化外,也能更能说明整个苏氏家族是多么的和谐有爱、乐观向上、兴旺发达。
在长达300年的宋朝(北、南宋)历史,至少经历十二世代(第十世到第二十二系世)中,古田苏氏都是古田的望族,也是古田苏氏历史上最鼎盛时期。这决不是偶然的,这也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
老族谱记载,始祖肇基公长子苏永“以明经授太祝进升奉常丞讓荫于弟”(太祝、常丞均为掌管礼乐之官)。苏永是通过明经考试入仕的(明经与进士二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其退休后回古田安家,其官职“讓荫于弟”苏章(即哥官位让弟袭)。这都说明始祖肇基公确为“名家子”出生,并世代书香门第,直延续到宋时期达到最鼎盛。
历史上,古田苏氏许多时代的俊杰精英,他们能在关键时刻,遵循“忠孝仁俭,以忠为先”祖训,为国家赴难,为民族赴危,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例,老族谱与《古田县志》等也都同时记载并为其列传。如二十二世祖苏本公“从张少傅”,在决定南宋生死存亡的焦山战役中身先士卒,英勇血战,死而后已;如在明初,应征入翰林任职的二十五世祖泰公字岱山上书弹劾李景隆,被“谪补广东布政司经历”;如在清康熙年间三十四世祖苏龙公字云玉战功显赫,被升为湖南衡州总镇,奉命征讨吴(三桂)叛逆时,“奋不顾身,陷阵而亡,録功臣,予祭葬赠荣録大夫”的等等人物与事例。
据统计,老族谱在“祖宦儒林”篇中记载的人物就有120多人,方志中记载、列传的进士等人物就有18人。这些记载都显现出古田苏氏代出精英,辈有俊贤。
<br> <h3>(乾隆版巜古田县志》“建置”篇引述古田苏氏十二世祖绍公语录的记载)<br></h3> <h3><br></h3><h3>(《三山志》记载苏大璋为“闽县贯古田人)</h3> <h3><br></h3><h3>(老族谱记载的十三世祖~十五世祖的名字,足见当时文化氛围之繁盛)</h3>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古田苏氏始祖肇基苏公</span></p><p> 根据老族谱的记载,古田苏氏始祖肇基苏公字若弼,又字定愚,苏虁之四世曾孙,本武功人。唐开元时以名家子擢行军参军,因受姚崇、宋璟二相推荐,玄宗器重,擢升为执金吾将军。由于肇基苏公性格耿直,敢于直言,故受到许多小人所忌。为避事端,天宝元年,奉旨带兵千五百出使长乐郡,经略领福州。</p><p> 始祖肇基苏公在福州时是住在“桃街口”(古田人旧称福州东街口一带为桃街口、渡街口、土街口等),时间长达十几年,直至迁徙古田三四百年后的古田苏氏的籍贯填写的仍然是“闽县”(闽县即福州,《三山志》298页“人物类六”记载苏大璋为“闽县贯古田人”)。安史之乱后,肇基苏公避难于古田,其“落堂厝”是在北山市(古田旧城的一保处),其墓葬也在北山。</p><p> 历代古田苏氏族人清明时节祭拜两座祖墓,一座是位于北山的始祖肇基公墓,年代虽然久远,但其墓碑依稀仍可见“金吾将军苏公墓”几个隶书大字;另一座十世祖的墓位于县衙门前,其墓碑上刻写着“显考宗武苏公配婆周氏孺人墓”。这两座墓, 1959年国家建设古田溪水电站时被淹没至翠屏湖底,但古田苏氏耄耋者还会记的,当年扫墓时苏氏族人们还会念着“祖宗真厉害,带兵“乌(黑)猪”城(“乌(黑)猪”是古田话,后经考证“乌(黑)猪”应该是“无诸”。福州曾有称过“无诸”),武功回眛(不)去,玉田是我家”这不知传了多少代的顺口溜。</p><p> 老族谱对始祖肇基苏公的记载是十分清楚的,但为什么在重要的历史文献与方志中查不到相关的资料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p><p> 1.唐始建于公元618年,终于公元907年,在近300年的历史中更换过多少如金吾将军这样官,除了一些有“特殊贡献者”外,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又有几个?</p><p> 2.历史文献与近代所编的苏氏材料,也查不到肇基苏公为苏虁之四世曾孙的记载,这也许与中国传统的“正朔”观念有关。古代高官贵族多有三妻四妾,儿女成群,但一般都只记载“正朔”,这是可以理解的。</p><p> 3.古田立县时间为公元741年,《古田县志》等方志鲜见古田元、宋之前的人物与事件的记载。</p><p> 4. 安史之乱后,玄宗退位,李亨登基,显然肇基苏公也“大势所去”,所以不敢回京城。在“成王败寇”传统文化氛围内,无法进入“正史”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如民国时期,古田苏氏精英苏儒善时任莆田县县长,为当地人民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至今在修镇海堤的现场还留存有苏儒善亲题的《开工纪念碑》,老百姓永为怀念他。但就是因为他是“民国时期”的,而就无法记入(1997版的)《古田县志》“古田籍历代仕外人物表”中。</p><p> 5. 现有学者高致贤在一篇《以史正谱 本末倒置》的文章中就指出:凡是不符合当政意志的,统统删掉,即使是打江山夺天下时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元勋、元帅、将军也一概打入另册;在查找历史名人的详细史料时,还是要以族谱为依据。如果将族谱、方志、国史三者的关系誉为一株大树的话,国史是树冠,方志是树干,族谱是树根。这种论述,与近代一些人物与历史的文献的记载就可以得到一些印证。</p><p> 中国历史悠久,出现的人物事件繁多,“正史”无法一一记载,而族谱与方志就是最好的补充。在没有查到确实的资料来否定族谱的内容时,尊重族谱的记载,也是对先人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p><p> </p> <h3>(古田苏氏始祖肇基公画像)<br></h3> <h3><br></h3><h3>(肇基公传)</h3> <h3> </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三、古田苏氏的迁徙与现状</font>
家安古田后的肇基苏公后裔子孙们虽然相当部分又回籍福州(闽县、候官),一部分又继续迁徙到全国各地,但他们身上都遗传着相同的基因,“武功堂”的堂号是他们不变的文化符号与标志,广义上他们都可称为“古田苏氏”。
在古田的古田苏氏千百年来主要生息繁衍的地方是古田旧城,素有“立足北山市,难忘平沙堂”的情怀。北山市是立足之地,六世维祯公移居鸣玉潭头平沙堂。平沙堂地濒剑溪,环境幽美,宜人居住,代出簪缨,被人视为风水宝地,是古田苏氏族人最集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二十世祖大瑛公献平沙堂宅建县暑,《古田县志》记载:为此,县府还在县署后修建了苏公祠,并主其土,“岁春秋致祭”。
生活在旧城及周边村落的苏氏为“县城”苏氏;而部分分支移居屏南柏源、洋中、独峰、皈洋、福全、下洋、北墩等乡下的为“乡下”苏氏;民国时期,部分苏氏族人下南洋,形成了“海外”苏氏。
1958年,水库淹没了旧城及其周边苏氏集中居住的炎(延)墩、苏墩、横路、林洋、歧下洋、利洋、后坂、大埔、黄柏口、黄坑岭、六保等村落,造成大量的古田“县城”苏氏族人移民到南平、建瓯、建阳、邵武、顺昌等地。现留住在古田的苏氏几乎都是“乡下”的苏氏。据统计,现在在古田的苏姓(户籍)人口只有6000多人(不包括屏南及对外移民、迁徙的人口)。古田苏氏族群在历史上被最严重的割裂,发展被最严重的滞后,这也是造成近年来,介绍福建苏姓时,几乎见不到“古田苏氏”的原因之一。
古田苏氏是福建一支重要的苏氏族群,这是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在古田苏氏各村落的分支都编纂了“武功苏氏族谱”,移民顺昌、武夷山的宗亲族人也编纂了《武功古顺武苏氏宗谱》,许多省内外、海内外的宗亲族人也回古田寻宗觅祖,要编修(本支)族谱。从新编修的族谱可以看到,各支脉的宗亲族人中涌现出了许多能人志士,他们都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上创造着新的辉煌!
有着中华优良传统与武功精神的古田苏氏一定会再次腾飞!
二零二零年二月十二日于厦门</h3> <h3><br></h3><h3>( 新编《武功郡古顺武苏氏宗谱》)<br></h3> <h3><br></h3><h3>( 新编屏南《洋中苏氏族谱》)</h3> <h3><br></h3><h3>( 1998年编纂的《武功堂柏源村苏氏家谱》)</h3> <h3><br></h3><h3>( 新编《枣坪、上洋村苏氏族谱》)</h3> <h3><br></h3><h3>(1987年版《半舫武功苏氏族谱》)</h3> <h3><br></h3><h3>( 新编《昄洋村武功苏氏族谱》)</h3> <h3><br></h3><h3>( 新编《岐下洋苏氏族谱》)</h3> <h3><br></h3><h3>(新编《北墩武功苏氏谱族》)</h3> <h3><br></h3><h3>( 民国版《古田县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