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font color="#b04fbb"> 沧州名人植物园是以植物观赏、科普教育,兼顾历史名人展示宣传以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500余米,占地面积26.67公顷。</font></b></h3><h3><font color="#39b54a"><b>中文名称</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沧州名人植物园</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外文名称</b></font></h3><h3><b><font color="#b04fbb">Cangzhou famous botanical gardens</font></b></h3><h3><font color="#39b54a"><b>占地面积</b></font></h3><h3><b><font color="#b04fbb">26.67公顷</font></b></h3><h3><font color="#39b54a"><b>创始人</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毛亨、毛苌</b></font></h3><h3><b><font color="#39b54a">景点规模</font></b></h3><h3><font color="#b04fbb"><b> 名人植物园由北京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进行规划设计。园区以山水为主景,以多样化植物景观为基调,突出沧州历史人文景观。通过名人大道、景观温室、名人堂等园林景观与园林植物的合理布局与搭配,共同构成特色鲜明的自然山水园林景观。进入园内,您将首先进入名人大道展示区。名人大道地面采用花岗岩石材铺装,两侧各栽植三列共144株,胸径30cm以上的大法桐。大道两侧,20组青铜材质的沧州历史名人雕塑或卧或立,栩栩如生。这20组人物由沧州市文广新局组织遴选,全民参与,按照在历史上的影响以及年代选出,由清华美院雕塑系与河北省雕塑家协会负责设计制作及安装。这些名人中既有《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的尹吉甫,即兮伯吉父,也有惟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的画家展子虔;既有古文诗学“毛诗学”的开创者及传授者毛亨、毛苌,也有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高适;既有绘制名闻遐迩的《海内华夷图》的唐代地理学家贾耽,也有与郭守敬齐名的元代水利专家马之贞……</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 众所周知,沧州文脉悠长,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这20组名人只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b></font></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通往“沧州道德馆”的“名人大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沧州道德馆</b></p> <h3><font color="#ed2308"><b>尹吉甫</b></font></h3><h3>(前852━前775年),西周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尹是官名、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西周封臣(今南皮人)。文武兼备,是周朝有名的“文以附众,武以威敌”的贤臣。曾作《庶民》、《嵩高》、《江汉》、《韩奕》等诗篇,中国历史上《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今南皮县尹吉甫墓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b><font color="#ed2308">扁 鹊</font></b></h3><h3>(前407年—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渤海郡鄚(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扁鹊曾居住在中丘(内丘)蓬鹊山(蓬山、鹊山的通称)九仙洞(又名秦越人洞,唐代于鹄诗《秦越人洞中咏》有记),从师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饮以山巅“上池”(石盆)之水,修得高超医术。初医治好赵简子五日不醒之症,赵简子赐其蓬鹊山田四万亩于扁鹊,得到食邑之地。巧因蓬鹊山之首,扁鹊洞府上面,有翩翩欲飞天然石鹊和静观天下神奇石人形象,赵人视秦越人为吉祥喜鹊一般,而尊称其为 “扁鹊”,即“在赵者名扁鹊”。后扁鹊游医虢国,巧医虢太子“尸厥症”,使之起死回生。虢太子感恩弃国来到蓬鹊山太子岩,从医扁鹊游,采药于是山。扁鹊在咸阳遭秦太医李醯妒忌杀害,蓬鹊山赵人不远千里,从咸阳抱回其头颅,葬在山下,将焦子村和郎家庄合二为一改叫“神头村”, 自此,建庙立祠,世代奉祀。</h3> <h3><b><font color="#ed2308">刘 德</font></b></h3><h3>(前160年-前129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西汉宗室大臣、藏书家,汉景帝刘启第二子,废太子刘荣同母弟,母为栗姬。</h3><h3>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四月,以皇子的身份,受封河间王。为王二十六载,始终没有被卷入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对古文化宝贵遗产的保存和延续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今留传后世的影响很大的《毛诗》和《左传》,应是刘德之功绩。</h3><h3>晚年受到汉武帝猜疑,忧悒成疾。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逝于河间,谥号为献。</h3> <h3><b><font color="#ed2308">毛亨、毛苌</font></b></h3><h3>(生平不详),西汉著名学者,“毛诗”开创者。西汉河间人。据称毛亨诗学传自春秋末期大儒子夏,曾作《毛诗故训传》。毛亨曾与侄儿毛苌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注释,世称《毛诗》。由于“毛诗之义最得其精”成为惟一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后人尊毛亨为大毛公,毛苌为小毛公。</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展子虔</b></p><p class="ql-block">(约545年━618年),隋代绘画大师,汉族,渤海(山东惠民何坊)人。历经东魏、北齐、北周、隋朝,到隋代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p><p class="ql-block">展子虔是有画迹可考的隋朝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擅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事,尤长于山水。人物描法细致,以色景染面部;画马入神,立马有足势,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之势。写山水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被称为“唐画之祖”。</p><p class="ql-block">作品《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的画体,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p> <h3><b style=""><font color="#ed2308">高 适</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700年━765年),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渤海沧州人,今盐山县高珠里为其故里。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与岑参并称“高岑”。“莫秋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为其千古名句。其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font></h3> <h3><b><font color="#ed2308">刘长卿</font></b></h3><h3>(709年━约780年),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房,河间人,天宝进士,因官到随州刺史,也称刘随州。与诗仙李白交厚,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称为五言长城。有《唐刘随州诗集》传世,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等。</h3> <h3><b><font color="#ed2308">贾 耽</font></b></h3><h3>(730年—805年),字敦诗,沧州南皮(今属河北)人。先祖后魏时居长乐(今河南安阳东)。七世祖贾元楷因避葛荣之乱,迁居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南)。祖父贾知义曾任沁源(今属山西)主簿,赠扬州大都督。父亲贾炎之,赐尚书左仆射。<br></h3><h3>贾耽从小就喜欢读地理书籍,喜爱骑马射猎。步入中年以后,十分重视地理研究工作。“筮仕之辰,注意地理,究观研考,垂三十年”。天宝十载(751),他参加科举考试,以明经登第。乾元中(约759 年)授贝州临清(今河北清河)县尉,以后续任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县尉、检校膳部员外郎、太原少尹、北都副留守、检校礼部郎中、节度副使、汾州刺史等职。由于他才华出众,政绩茂异,又被提升为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掌管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大历十四年(779)任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梁州(今陕西汉中)刺史、朝仪大夫、山南西道(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地区)节度使,封广川男。当时守臣梁崇义恃汉水岘山之险,反叛唐朝,贾耽奉命带兵东讨,降均州,屯谷城,所向皆捷,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建中三年(782),任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山南东道(今河南、陕西、湖北、四川交界地区)节度使,东都留守,东畿、汝南防御使等。贞元二年(786)改检校右仆射,兼滑州(今河南滑县)刺史,义成军(今河南滑县)节度使。贞元九年(793)入觐,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十七年(801)封魏国公。永贞元年(805)唐顺宗李诵即位,贾耽任检校司空、左仆射。十月一日卒于长安,享年七十六岁,赠太傅,谥曰元靖。</h3> <h3><b><font color="#ed2308">冯 道</font></b></h3><h3>(882年━954年),五代著名大臣。字可道,自号长乐老。沧县景城人。历任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司空等职。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临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的开胎。</h3> <h3><b><font color="#ed2308">张知白</font></b></h3><h3>(956年━1028年),北宋大臣,字用晦,号清叟。北宋沧州清池(今沧县旧州)人,官至宰相,历事三朝,所过皆有惠政。位高权重,仍能一生为官清正俭朴,清约如寒士。被司马光在《训俭示康》尊为大贤,中国古代廉史中著名代表。</h3> <h3><b><font color="#ed2308">刘完素</font></b></h3><h3>(约1110年━1200年),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金代河间(今河间市)人,世称刘河间。“寒凉派”著名创始人,医学理法上强调“火热”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因此,后世称其学说为“火热论”;治疗上,他主张用清凉解毒的方剂,后世也称他作“寒凉派”。撰《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等。</h3> <h3><b><font color="#ed2308">马之贞</font></b></h3><h3>(约1250年━约1310年),字和之。元初水利专家、都少水监。河北省沧州人。</h3><h3>设计并具体指挥开凿的一段运河,赐名会通河。沿河建闸31座,闸高适度,结构缜密,工程浩大,成为运河开发史上的一大创举。自此,南来漕船可由此直达京津。会通河的开掘,还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排灌、经商等诸多便利。濒河居民,立碑勒石,称颂其开河功绩。因其开河有功,升任都少水监。他居官后不忘乡里,尤其关心汶上教育,慨捐巨资,为圣泽书院重建了大成殿4楹并堂室门、庑、庖、池、井等。</h3> <h3><b><font color="#ed2308">马致远</font></b></h3><h3>(约1250—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元代戏曲作家。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br></h3><h3>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5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8年级下苏教版语文书诗词曲三首之一)。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h3> <h3><b><font color="#ed2308">刘 焘</font></b></h3><h3>(1512年—1598年),字仁甫,号带川。生于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河北省沧州市刘辛庄人。明中叶抗倭戍边将领。25岁中举人,嘉靖戊戌(公元1538年)26岁进士,精骑射,通韬略。初任济南府推官、兵部职方主事,陕西佥事、监军,屡立战功。</h3><h3>1553年,海盗汪直、徐海等勾倭寇入浙江,焘补杭嘉湖副使,转战于浙闽沿海,射杀倭酋迷里只麻、叶明,擒汪直、降徐海。倭平,加抚察使。</h3> <h3><b><font color="#ed2308">纪 昀</font></b></h3><h3>(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清朝直隶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人,政治家、文学家。<br></h3><h3>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一生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于诗歌及骈文,长于考证训诂。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晚年内心世界日益封闭,《阅微草堂笔记》正是当时心境的产物。</h3><h3>嘉庆十年(1805年)病逝,时年八十一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著有《纪文达公遗集》。</h3> <h3><b><font color="#ed2308">张之洞</font></b></h3><h3>(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隶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h3><h3>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h3><h3><br></h3> <h3><b><font color="#ed2308">王正谊</font></b></h3><h3>(1844年—1900年),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京师武林名侠。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人尊称他为“大刀王五”。<br></h3><h3>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曾支持维新,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位列民间广泛流传的晚清十大高手谱中,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著名武师齐名。</h3> <h3><b><font color="#ed2308">冯国璋</font></b></h3><h3>(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华甫,河北河间人,直系领袖,中华民国副总统、代理大总统,是中国著名笑星冯巩的曾祖父。1859年冯国璋出生在直隶(今河北)河间县西诗经村,后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历任统制和第一军总统。辛亥革命时,率领北洋军残酷镇压武昌起义。1916年袁世凯死后,当选为副总统,次年任代总统,北洋军阀内部皖、直、奉三派分裂后,为直系首领。1918年被段祺瑞胁迫下台,1919年回归河间故里。1919年12月28日病逝,终年60岁。</h3> <h3><b><font color="#ed2308">刘春霖</font></b></h3><h3>(1872年—1944年),字润琴,号石云。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善书法,尤以小楷为著。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时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出版有《大唐三藏圣教序》、《兰亭序》等小楷字帖多部;大字法帖亦有出版。刘春霖的名字已载入香港书谱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辞书《中国书法大辞典》。刘春霖患有心脏病,经受日伪打击后,病情逐渐加重,经多方医治无效,于1944年1月18日逝世于北京(又一说逝世于1942年),其墓地在河北保定市。</h3> <h3><b><font color="#ed2308">孙福有</font></b></h3><h3>(1882年━1945年2月17日),河北沧州市吴桥县孙龙庄人。孙福有少年时代家中贫苦,父亲早亡,跟着母亲艰难度日。从小在吴桥民间杂技的熏陶下自练杂技,由于无师指点,孙福有吃了很多的苦头。有一次,他看见一个耍马叉的艺人表演马叉,认为这是一个少吃苦头的技艺,便潜心练习。约九岁时因与母亲赌气扛着马叉只身出门卖艺。孙福有在外一待就是十数年,回家时挣回了三十块大洋。约在1902年孙福有跟范屯两个姓王的杂技小班到京、津、东北、高丽演出,一年后去了俄罗斯。在俄罗斯加入了一个名叫巴罗斯基的马戏团演出,后转到伊扎克马戏团。1904年孙福有回家,给母亲带回来约三百块大洋,母亲为他娶了一房媳妇。</h3><h3>1910年,孙福有从俄国再次回到吴桥,带走女儿孙玉香、侄子孙吉堂等人,以“孙家班”的形式在伊扎克马戏团演出。孙福有自身经过多年演艺活动,又学习了俄罗斯的马戏、空中节目等,成为一位出色的演员。</h3><h3>1918年起,孙福有从俄罗斯绕道阿富汗、印度,于1920年回国。1928年,南下广州、香港一带。在香港时,得到香港商人资助,进一步扩大班底,建起了中国第一个大盖篷,并将团名改为“中华国术大马戏团”。</h3><h3>1929年,从香港到越南西贡,演出四十天,收入二十万。后又到新加坡、缅甸、印度等地,期间马戏团购进马24匹、大象9头,以及一些其他动物。在吉隆坡购置了动物大 篷和小篷。在印尼购买了3辆轿车、5辆摩托、2部发动机。马戏团阵容不断扩大。孙福有在国外演出活动一直进行到1932年。</h3><h3>1933年,黄河决口,数十万灾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黄河赈灾委员会电请中华国术大马戏团回国赈灾义演。孙福有率中华国术大马戏团经香港、汕头到上海,在上海虹口扎篷演出。不到一旬收入二十多万大洋,悉数赈济灾民。此时的马戏团已有120余人,马40匹,象12头,狮、虎、熊等50多只。</h3><h3>抗战爆发后,在战乱中马戏团正常演出无法进行,只能勉强维持,先后在江西、贵州、四川等地活动。1943年,在桂林结识了田汉,经田汉和桂林市长陈恩元的提议,将团名改为华侨国术马戏团。</h3><h3>1945年,华侨国术马戏团流动演出到了重庆,孙福有病故。一代杂技宗师离开了他为之贡献了毕生的杂技事业。重庆各界为孙福有举行了极其隆重的葬礼,当地军界、政界、演艺界及其他各界近万人参加了葬礼。</h3><h3>孙福有故去后,该团由其夫人余慧萍率领。1947年余慧萍离团定居上海。该团由孙吉成率领,1948年由于战后环境艰难,该团无法维持而解散。</h3>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名人大道东端的土坡上建造的植物园主景━沧州道德馆(名人堂),里面陈列着人物绣像、图片、实物、图书、影像资料等,集中展示了108位沧州名人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文字资料:“沧州名人植物园”实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百度”搜索选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