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仙游之——何岭觅幽

心威红木坐垫 阿岳

<p> 仙游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工艺美术之乡”、“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红木集散地之一,古典家具高端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六成以上!</p><p><br></p><p> </p><p> “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响应政府的号召,不往人多的地方去,可长时间的宅家,不免有些精神颓废!</p><p><br></p><p> 本想去厂里,不是做事,只为换个环境,透下气,路上见天气不好也不坏,索性去山里转转,那里人少空气好,即使有病毒也不易传播。</p><p><br></p><p> 不敢约张三也不敢叫李四,非常时期,一个人就好!</p><p><br></p><p> 对,就去登“何岭”古道,去体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p><p><br></p><p> 车行路上,沿途所经村庄的路口都已封闭并有专人把守,想必古道所在的岭下村也不例外。</p><p><br></p><p> 到目的地附近后,弃车于路边,不走寻常路,直接钻进杂草丛中,溯溪而上,自辟小路,摸爬十来分钟后,终于成功并入主路,开启古道之行!</p> <p> 何岭古道,是古代仙游县城周边官宦商旅往来兴化、永福、福州等地的交通要道。</p><p><br></p><p> 起自仙游县城东北部的榜头镇岭下村,终于钟山镇何岭关,离县城不到二十公里。</p><p><br></p><p> 据网上查到的资料,古道早在汉代之前就有,因古道所在的山顶有一巨石形象如虎,故称“虎岭”。</p><p><br></p><p> 后来传说汉代时有小何九兄弟,经此岭,往九鲤湖修道成仙,世人逐渐将充满雄性荷尔蒙的“虎岭”改称“何岭”。</p> <p> 古时,何岭一弯一凉亭,共有十八亭,经千年兴衰更迭,现今修葺重建尚剩六亭。</p><p><br></p><p> 此为第一亭“马祠寺亭”,古道从这里蜿蜒盘旋,全长5公里,阶宽约1米有余,共有石径4045级。</p> <p> 过“马祠寺亭”,登阶二百余级,可见左侧路旁有一大石,上刻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六月,仙游县正堂令,严禁凡人砍伐路旁荫树,违者从重究治的公告一枚,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p> <p> 古道在丛林中穿梭,频有些“神龙见首不见尾”,但是真正称得上“古树”的,至少目前来看,并不多见,想必是让上世纪那疯狂“大炼钢”年代,给瞎折腾了。</p> <p>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女弟子陈二十七娘,捐银铺路十丈,乞保合家平安,捐资行善留名,古而有之。</p> <p> 一路走走停停,不知不觉半山腰的“暗坑亭”已近在眼前,此处植被与山脚有别,树木明显较老较高较大,浓荫蔽日,古木参天,古道更显得幽深悠远。</p> <p> 千百年来,在古道上行走的先人,让我产生好奇,不禁遐想连篇……</p><p><br></p><p> 每一级石阶都是一段历史,看脚下的石板有多光滑,古道的往昔就有多繁华!</p><p><br></p><p> 古道的命运,从1958年仙游至钟山公路开通后,彻底被改变,失去了交通意义,在喧闹了千年之后终归平静!</p> <p> “半岭亭”,古道现保留下来的六座亭中,建筑规模最壮观的那座。</p><p><br></p><p> 长亭古道,参天枫松,道从亭中过,亭西侧还流淌着千年不涸的甘泉……</p><p><br></p><p> 遥想当年,该有多少贩夫俗子,达官贵人,在此躲风避雨,吟诗作赋!</p> <p> 读“一”卷书,行万里路,路有多长,书就有多厚,人生的阅历,理想不同,成长环境差异,注定每个人读懂的章节和深浅也不同……</p> <p> 自小对书法有较浓的兴趣,每每遇到书画石刻,往往停足驻留,面前布满岁月痕迹的“一卷”石,落款“仙溪吴石”,字体遒劲有力,笔势舒展,依我拙见应归“柳体”。</p> <p> 明嘉靖三年(1524年),斗转星移,距今刚好五百年!</p><p><br></p><p> 莫名想起一首老歌《向天再借五百年》!</p><p><br></p><p>“看铁蹄铮铮 踏遍万里河山</p><p>我站在风口浪尖 紧握住日月旋转</p><p>愿烟火人间 安得太平美满</p><p>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p><p>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p> <p> “何岭”两字,是一道丰润的人文遗迹,也是古道的地标性题刻……</p><p><br></p><p> 虽饱经千年风霜雨雪,仍清晰可辩,笔酣墨饱,丰腴雄浑,气势恢宏!</p><p><br></p><p> 题刻出自南宋邑人,清源郡候陈谠之手,此公博学多才,善诗赋,工书法。</p><p><br></p><p> 以前在九鲤湖见过的“天子万年”,也是他的杰作。</p> <p> 作为仙游古代最重要的古关隘之一,古道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这里的每一级古朴的石阶,每一处光滑痕迹的背后,都在讲述着以往的悠悠故事……</p> <p> 寄情于山水之间是历代文人墨客的偏爱,这些文化遗存不仅点缀了美丽的风景,也丰富人文气息,使游客驴友感受到古道浓郁的底蕴。</p><p><br></p><p> 查阅网上资料,“忠孝”,“何岭”皆出自陈谠……</p><p><br></p><p> 我觉得有些疑问,在“忠孝”题刻位置,非常仔细的看了好一会儿,或许是年代久远,落款位置的字迹已剥落,确实没看到有“陈谠”的字样。</p><p><br></p><p> 再说两处石刻,虽只隔数米,但可以很轻易的辩别,两处字体上的迥然不同,真不像出自一人之手。</p> <p> 初春,万物复苏的季节,没有秋风瑟瑟,没有落叶飘零,枫叶的颜色最是斑阑多彩,一簇一簇的轻轻摇动,似蝶上下翻飞,翩翩起舞,让人感到舒畅。</p> <p> 独自登山觅幽,行驻自己掌握,累了就歇歇脚擦擦汗,碰见感兴趣的题刻亭台,多停留一二十分钟也无妨。</p><p><br></p><p> 在空无一人的大山,沿着静谧逶迤的山间小径,一级一级往上爬,听听耳畔悠扬悦耳的鸟鸣声,闻闻灌木丛中飘出的花香味,仿佛放空了身心……</p> <p> 古道的尽头是伫立于岭顶的古关隘——何岭关。</p><p><br></p><p> 关隘横额嵌石匾一方,横书“何岭关”三字,落款清咸丰五年(1855年)仲夏知县张铨庆。</p><p><br></p><p> 古时,如此重要的关隘,必有驻兵把守,如此推算何岭关是有城楼的,而且这里应该是一处规模不算小的建筑群。</p><p><br></p><p> 只是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筑已经坍塌,仅能在荒芜中寻找昔日的辉煌……</p> <p> 城垣由粗犷的石料垒砌而成,而今荒草丛生,藤蔓缠绕,满眼的落寞,一股凄凉气氛弥漫开来,曾经的繁华已是过往云烟……</p> <p>  山墙上斑驳的苔藓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是古道历经沧桑的最好见证……</p><p> </p><p><br></p><p><br></p> <p>  春风拂面,抚今追昔,俯瞰东乡平原,屋舍俨然,阡陌交通,好一派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让人心驰神往……</p> <p> 一条即将竣工的“致富路”,在群山之间迂回曲折,不仅拉近了山区与城市的距离,也让世代生活在山里的人们,对未来有了更美好的憧憬……</p><p><br></p><p>附:</p><p> 在这个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此刻我们有个共同的迫切愿望:早日战胜病毒,早点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p><p><br></p><p> 盼山河无恙,愿人间皆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