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印章,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品。它蕴有中国三千多年东方文化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无穷的魅力,深受人们喜爱!</h3><h3> 这枚小小的印章,留下了南通两位书画大師的金石情缘!</h3> <h3> 这是一方王个簃为師长葛懋修所篆刻的印章。是王个簃青年时代所篆刻,有明确的纪年,刻于1919年农历2月18日。</h3><h3> 王个簃早年追随吴昌硕的艺术风格,浸淫于传统文化的探求,此印章应该是个簃的早年作品。</h3><h3> 章料是昌化花彩石,纵2.5厘米,横2.5厘米,高5.2厘米,石质细腻,温润晶莹,包浆厚重。</h3><h3> 朱文印”竹谿”两字。</h3><h3> 边款:竹谿先生嘱治 己未春二月既望又二日師山王贤。</h3><h3> 師山海门别称</h3><h3> 边款用行楷,刀锋入石,逸致有力,刀味石味俱全。</h3><h3> 个簃1918年夏省立七中(南通中学)毕业,在南通中学的六年中,刻苦学刁,全面发展,坚持每日书写《石鼓》,学习绘画,研习篆刻,並受到语文教师徐益修的教诲,隨徐老师学习文史、习诗文,徐老师为国学大師,文史大家,治学严谨,使个簃大有长进,也养成了笃好诗文、绘画、金石、篆刻的习惯。</h3><h3> 中学毕业后,由于家境清寒,凭他的才学进入城北高等小学(实验小学)任教。</h3><h3> 葛懋修先生,这位前清岁贡生,工诗文,喜绘画,是城北小学的校长,年长个簃20多岁,是个簃的師长前辈。</h3><h3> 1919年春,个簃尚在城北小学任教,葛懋修既是師长又是同事,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绘画、诗文,个簃又喜刻印章。愛绘画的葛校长,也给王个簃在文学、诗文、绘画上给于教诲和帮助,葛校长也师从吴昌硕,绘画少不了用印章,看到年轻后生,刻印精湛有水平,便拿出珍藏的好印石,请个簃篆刻,校长嘱刻个簃应之。</h3><h3> 帮校长刻印,而且校长又是一位绘画大师,此印要好好思考,认直布局,用心篆刻。</h3><h3> </h3><h3> 葛懋修(1873-1952),字竹谿,号五山老竹,南通观音山大撇港西人。清未和民国时期南通最早的美术教育家和中国画家,。曾任职于通卅師范,教国画课,后任城北高等小学(南通实验小学)校长,被王个簃尊为老师。他的画多水墨少设色,擅长松、柏、荷、菊等,用笔劲挺,爽利,风格以海派为皈依,深得缶翁画旨三味,绘画水准早已得到昌硕看重,葛在沪开画展售画,缶翁总是第一个贴红纸买画,给予支持认可。</h3> <h3> 篆刻家罗荣抄写的边款</h3> <h3> 葛懋修(竹谿)先生画的松</h3> <h3>1984年葛懋修女儿在父亲画前留影</h3> <h3> 此方细朱文印,为竹谿二字,左繁右简,就像个簃两字,竹字笔划少,而谿笔划繁多,个簃匠心独运,方寸之间,铺陈排列,布局勻称,印文中谿中奚与谷略分开,平稳庄重,上下通灵,左右逼边,线条的转折处,自然圆润,线中虚,字间虚,虚和实相互交融在印面上,印面透气,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用刀坚挺,冲切结合,心稳手准一气呵成,使印文线条既遒劲有力又不泛浑厚华润的意境,如竹字的线条细长而有力,细边残缺斑剝,更显醇雅古朴,整个印面苍劲淳古秀逸,颇有缶老印风!</h3> <h3> 1919年夏,个簃又回母校南通中学任教並兼授书法篆刻学课程,组织学生成立学校金石篆刻会,认真研习秦汉古印和昌硕印风。 </h3><h3> 王个簃年轻时的孜孜追求、勤奋好学,在绘画、篆刻上取得了成绩,尤其在金石篆刻上成就最大,他认真向通城画家吴派传人李苦李学习,並把他的印谱,求教于来通探亲的陈师曾,陈大师阅后赞赏有余,亲笔题写”个簃印旨”四字,在1920年,他的篆刻著作”个簃印旨”就刊行出版。短短九千余字,言简意赅,把刻印的各个方面都讲到了,且都颇有见地。</h3> <h3> 陈师曾题写的”个簃印旨”。此为个簃艺术馆影印版。</h3> <h3> </h3><h3> 1925年,个簃先生为了更好的扩大眼界,学习更多知识,毅然辞职离开南通中学,赴沪拜昌硕为师,从此个簃在大上海得到缶老的亲自教诲,技艺日进,成为一代宗师吴昌硕先生衣钵传人。</h3><h3> 在沪期间,与海上名人刘海粟、赵子云、刘玉庵、潘天寿、沙孟海、诸乐三等相交甚笃。</h3><h3> 此后个簃在沪走上了艺术大道,成为一代艺术大师!</h3><h3><br></h3><h3><br></h3><h3><br></h3> <h3> 吴昌硕亲自为个簃题写的润格</h3> <h3> 个簃认为篆刻应从汉印入手,奏刀注意气势,能入能出,平正中求险境,波磔中求自然,不以怪诞霸气取胜,不以娇研媚俗。</h3><h3> 个簃先生的篆刻,出于昌硕先生的亲授,但昌硕先生从来不主张自己的弟子亦步亦趋地死学老师面目,鼓励学生走自已的路,有新的创造,而个簃遵先师教诲,师吴不囿,探索求新,游刃有余,不假矫饰,其印意趣横益,俱臻化境,苍茫、浑厚、朴拙,令人回味无穷!</h3> <h3> 南通市为纪念这位大師,在濠河边,三元桥旁,文峰塔下建立了个簃艺术馆。在首任馆长王蓝青先生及缶派传人施作雄馆长精心筹备下,於1989年10月正式开馆。</h3><h3> 个簃艺术馆历任馆长王藍青、高龙民、董成伟、康荣、魏武与祟川方家在个簃艺术馆前合影。(还有馆长施作雄没有参加合影)</h3><h3> 照片由祟川方家提供</h3> <h3> 王个簃著作:霜茶阁诗集</h3> <h3> 霜茶阁诗集中,观葛竹谿画展赋赠一首。诗咏:昔年橐笔求師友,紫琅山畔逢竹叟。竹叟俨然道气凝,博览群言绝尘垢。時还墨潘飲一升。纸上畴驚龙蛇走。古梅寒瘦元气胎,奇石崔嵬天门陡。雪箇青藤是前生,却与时人殊窠白。年逾七旬兴犹酣,腕底精神何抖擞。琳琅一室品𢑥多,点画谨严曾不苟。就中更有自寿图,桃实千年大如斗。读书醰醰欲流涏,真赏休言今无有。来赞扬老师像”八大山人、青藤老人”,画梅有古人味,祝他青松不老、延年益寿,评价极高。</h3> <h3> 这方印章,至今已100年了,两位艺术大師早已驾鹤西去,他们的師生情、丹青情、金石情通过小小的印章而永存!金石永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