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未曾预期的春节长假

无风

<h3>一个非同寻常的春节。</h3><h3>一个未曾预期的长假。</h3><h3>一段始料未及的日子。</h3><h3>一些真实的点点滴滴。</h3> <h3>春节前夕,是我很喜欢的日子。</h3><h3><br></h3><h3>地铁里人很少,车厢里不再拥挤到被挤扁、脸对脸。同事们一般提前请假回老家,办公室里独我可得一片安静自在。柳荫公园里健步走的人也稀稀落落的,可以随时停驻脚步、东张西望,而不妨害任何人。最重要的,手中的工作变得不那么紧迫和有压力,只要做着,就比停下的人快一步了,游刃有余,感觉充实。</h3><h3><br></h3><h3>太喜欢这样的时刻,放着歌儿,干着活儿,一种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h3> <h3>大年初一,我常常早起,拖箱背包,去南站坐高铁回山东。</h3><h3><br></h3><h3>伴随着高铁的一路呜咽,很快就回到了爸妈的身边,哥哥嫂嫂,妹妹妹夫,表弟表妹,侄女外甥们,一家聚到一起其乐融融。回到家,爸妈早就准备好了各色年货,所有好吃的,挨个吃一遍,放烟花,逛舅家鸭棚、姨家菜棚,有说不出的满足。</h3><h3><br></h3><h3>在北京,除了工作,我习惯独来独往,大部分时间我与自己相处,往往不融于热闹的生活。而回到家,我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似乎我也本是热闹的一份子。</h3><h3><br></h3><h3>一个像“出世”,一个像“入世”,两个状态。我喜欢这种不同的感觉,这种角色的转变,都好,都是我。</h3> <h3>春节回家,同学相约年年有,三人一台戏,八人一聚堆儿。有说不完的话儿,开不够的玩笑,照不完的照片,甚至还有分不开的拥抱。</h3><h3><br></h3><h3>我常想,友情超过十年,那就是亲人一样了,可我们的这几堆,都超过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了,不知道该用什么词儿形容这种感情。</h3><h3><br></h3><h3>对,或许可以称为“安稳”。是的,安稳,安全又稳当。我们不会因为平时不联系、联系少,这份感情就不存在了,就会变质,也不会因为什么事儿,我们会失去彼此。虽然它不是多亲热、多亲密,但它在心里,有位置。青春年少的情谊,单纯而美好,可持续一生。</h3> <h3>然而,突如其来的武汉非冠肺炎疫情,让一切都变了。不曾预期,始料未及。</h3><h3><br></h3><h3>1月21日,单位开会,部门传达了疫情情况。虽然非常想回家,火车票也早已买好,但犹豫再三,还是给爸妈打电话,征求他们我是否还回家的意见,妈妈敏感而体谅,立马告诉我不要回了,等天暖和了再说。我开始还心有不甘,后来来回几个电话沟通,最终退掉了车票,决定好好在京呆着,不乱跑。</h3><h3><br></h3><h3>也告诉同学,这次春节特殊情况,不回家,不聚会。当时还有同学觉得没那么严重,认为做好防护问题不大。后来疫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料。现在回想起来,不回家、不聚会,明智而妥当。</h3> <h3>这么长的春节,哪里也不能去,要如何度过?我是户外爱好者,喜欢跑来跑去,在阳光下溜达。可现在,必须老老实实待在家里。而且,我没有预想到的是,春节七天过完后,仍不能上班。这一待,就是一个月。</h3><h3><br></h3><h3></h3><h3>平时上班,总是忙忙碌碌,觉得没有自己的时间。可是现在,突然有了大把时间,没计划、没目标,有点茫然无措。所以啊,什么都一样,珍稀才显得宝贵,太多,则意义变得稀淡。</h3><h3><br></h3><h3>时间就像一面镜子,它真实反映出你如何与它相处。浪费也好,珍惜也好,轻松也罢,焦虑也罢,总之一天24小时,任你支配。</h3> <h3>起初几天,不停刷手机,各种疫情信息扑面而来,看数据,看报道,看故事,转发着部里交通运输相关的信息。</h3><h3><br></h3><h3>看数据,很焦虑,数字一天天攀升,心一天天提到嗓子眼。沉重,叹息,愤恨,无奈,各种情绪交替涌动。</h3><h3><br></h3><h3>看报道,看故事,眼泪哗哗的。那些诊治不上的,那些与病毒抗争的,心痛又着急,却也无可奈何;那些可爱可敬的最美逆行者——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一队队奔赴湖北各地,他们累,他们苦,他们没有防护,他们甚至被感染,然后离去……疼痛,心被揪得生疼;还有那些一直在一线工作着的同学、同行、朋友,为他们捏把汗,也时时被他们感动着。</h3><h3><br></h3><h3>全国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特产、人员,资金,支援着湖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每每看到这样的报道,温暖,有希望,有力量。</h3> <h3>时间,在刷手机的过程中悄然流逝。情绪,在各种文章面前混杂多变。同学群里,各种讨论、各种观点此起彼伏。我知道,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都是疫情的经历者和体验者。面对这样的事件,每个人都不会无动于衷,都有自己的认知、感受,乃至想发声的冲动……</h3><h3><br></h3><h3>其实,在好多事件发生后,我们从不乏批评、责备和愤慨的声音。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真相,也缺乏背景和立场。我们最需要的,也许是更多一眼看透问题本质的人,是思考者、建设者和务实者。</h3><h3><br></h3><h3>李文亮去世后,满屏都是文章。每次点开看,眼泪不断,专业,真实,被训诫,感染,34岁,去世……这些词连起来,让人感到无限悲伤……</h3><h3><br></h3><h3>我不是呐喊者。我只是苟且偷生的人。我能做的,只是情绪的俘虏,眼泪的主人。这段时间,我流下有生以来最多的眼泪。无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眼泪总会忍不住。原本,我以为自己早被生活教训得不动声色,然而不是,我仍然感性,仍然有一颗跳动的多情的文科生的心。</h3> <h3>情绪是有,但日子还得照样过下去。闷在家里,不能随便点外卖、不能出去吃饭的日子,全民变身厨子,各显神通,朋友圈也把一日三餐变成了秀场。</h3><h3><br></h3><h3>我也不例外。油条、大饼、水煎包,花卷、馅饼、红薯饼,酱肉,炖鸡、花样炒……一个月吃尽了平时半年的米面粮油,家里N久不动的木耳、银耳、粉条等干货也蹭蹭地消耗。厨子使尽浑身解数,把能做的都做了个遍。说实在的,20来天以后,真是做够了,也吃够了……</h3><h3><br></h3><h3>买菜不易,一大早没等醒透,就要迷迷糊糊去抢新菜单。菜买来了,又怕浪费,所以使劲做,使劲吃,然后……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胖球,唐朝美已经初步具备。2020年减肥的愿望就这样完美地落空。那个谁,一百斤是万万没可能的,我放弃了。</h3> <h3></h3><h3>看着镜子里的胖脸,摸摸身上的游泳圈,突然憎恨自己的放任自流,和后知后觉。</h3><h3><br></h3><h3>下定决心,要锻炼。即便是个球,也应该是个健康的球,不能软塌塌。让汤汤老师给设计了几个体式,瑜伽做起来。朋友、同学又发来两个运动视频,跟着动起来。</h3><h3><br></h3><h3>最初感觉很难,毕竟没有一块肥肉喜欢活动。慢慢坚持,逐渐有进步。每次活动完,满身是汗,看着胖脸似乎也有了一点红润之色,倒也有几许安慰。<br></h3> <h3>不喜欢追剧,因为觉得剧情进展太慢,有点浪费时间。但喜欢看电影,短小精悍就能表现一个主题。</h3><h3><br></h3><h3>这个长假里挑了几个电影看。《囧妈》不是特出乎意料的情节,有些地方也很扯,不过反映的主题还不错。很多父母子女之间都像电影里一样,妈妈总以为孩子还是童年、少年,殊不知他早已经长大。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做的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期望的那个。无论是父母子女,还是夫妻、朋友,不要总拿自己的标准和想法去要求别人,你觉得好的,别人不一定觉得好。不随意给别人设定一切,接纳和尊重,才是相处之道。</h3><h3><br></h3><h3>《婚姻故事》,很真实的一个片子。婚姻里,即便是互相都有成长,如果一方总是为了对方牺牲自己,变成对方的依附,变成不是本来的自己,或者隐忍的状态时间长了,总会厌烦,相看两厌。两个人一起生活,能做到相处两不厌的,真是太难了,需要极高的修养,也需要很深的修为。</h3><h3><br></h3><h3>《一个叫哈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有点意思。哈维的爱人索尼亚去世半年。他孤独,深刻想念着她,每天买花去墓地看她,跟她说说话,并说很快会和她见面,所以总想办法自杀。这个男人深情、专一、细致,但就是固执、严肃和刻板。新来的女邻居知道他要自杀,就想方设法麻烦他,给他制造“生机”,还告诉他没有一个人能离得开别人独自生活,希望他能变通。后来,哈维改变了很多,养了流浪猫,帮邻居做了很多事。最后他因为心脏病去世了,实现了陪伴索尼亚的愿望。我特别喜欢索尼亚,开朗、爱笑,爱读书,热爱教育,如天使一般的女人。</h3><h3><br></h3><h3>蔡老师之前推荐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看了两次,不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也许,我思维有问题,不喜欢这个故事,不喜欢里面的人物,不齿于他们的所作所为。穷,不要紧,只要你勤劳,善良,有自尊,这样,起码还像个人。又穷,又喜欢靠小伎俩、耍小聪明,欺骗人,看着实在窝火。</h3> <h3>这么多的时间,读书必须安排上。减少手机刷屏,因为刷得多了自然跟着焦虑,你又不能起什么作用,不如干点别的事好。刷手机的时间,用来读书,更有意义。</h3><h3><br></h3><h3>疫情之中,想到了类似的书,读了加缪的《鼠疫》,并整理了书的内容<a href="https://www.meipian.cn/2ns7glyh?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鼠疫》:疫情下的人间百态</a>。不得不说,突发事件来临时,无论小说还是现实,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采取的措施差不多,人们的表现其实也是差不多,由此也可以断定,人性有其规律性和固有性。当然,通过看书看世界、理解世界,也许还是太理想化了,现实比这残酷得多,滑稽得多,也有趣得多。看看这段时间里,新闻、报道、故事,乃至评论,五花八门,精彩纷呈,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哪些夸大,哪些缩小,难以判断,难以分辨。</h3><h3><br></h3><h3>《清单革命》,一本介绍做事方法的书。没有一本书的出现是偶然的,它一定是作者面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职业问题或者别的什么事儿伴随思考而来。清单革命就是这样。作者是一个外科医生,他经历并研究了大量的外科手术,发现无论经历了多少台手术的经验,通过培训获取多少相关的知识,手术过程如何谨慎,总有一些本可以成功的手术失败了。为此,他想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手术检查清单,简洁、明了、便于使用,让所有参与手术的人都能明白使用这个清单是必要的、有益的,尽量避免因为某个环节遗漏或者没有想到而失去一个生命。完成一张清单,不是万事大吉了,还需要通过应用不停验证、测试,修改、完善,他很较真,但这种做事情的态度我很欣赏,务实、认真,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一切为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多挽救一个生命为终极目标。</h3><h3><br></h3><h3>《学会提问》,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一本书。是不是在工作中、学习中学会提问题,找问题,就离解决问题不远了呢?书名如此,实际它是讲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能让你做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答案,而不是人云亦云,易被洗脑。当然这种思维不是谁天生就有的,需要一定的训练。学习中。</h3> <h3>疫情之中,既然不能动,就在家安心做自己好了。每日坐在桌前,欣赏阳光下的胭脂云,这么纤小的枝叶,也有很美的姿态。时不时抚摸一下小渔送给我的宝草,摆弄着它们,也能玩儿半天。</h3><h3><br></h3><h3>有时一边听歌,一边临摹一副画,像不像不要紧,色彩好不好也无所谓,重要的是全身心投入,打发着时间,愉悦着自己。</h3><h3><br></h3><h3>前日听到德国盲人歌手Joana Zimmer的一首歌《Hearts Don't Lie》,很喜欢,歌名《心不会撒谎》,让我想起孟想的那句话“灵魂喜欢真实而深刻的东西,所有的假装都让她难受”。深以为然。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吧,难得开心。</h3> <h3>有人说,时间一长,你就会知道,不是工作需要你,而是你需要工作。更有好玩儿的,视频里一个在林地里打扮破烂的男人,接到老板让他复工的电话,激动开心地跑回家,换上西装,打扮停当,拉上行李箱,出发……。由此可见,在家这么久,我们对复工有多么深的向往。</h3><h3><br></h3><h3>是的,想工作,想正常地去上班。实际上,从2月3日开始,我就开始每周轮值两三天,开始家人接送,后来领导接送,都是怕我坐公共交通不安全。虽然珍惜在班的每一天,可惜,还是不能像往常一样……</h3><h3><br></h3><h3>想食堂的早饭,想食堂的午饭,也想食堂晚饭偶尔有的面条……</h3><h3><br></h3><h3>想工作日里柳荫公园中午的遛弯,想地铁里人挤人,却不会有传染……</h3><h3><br></h3><h3>看数据在下降,看情况有好转,愿疫情快点结束……春天花会开,武大的樱花还像往年一样美吧!</h3> <h3>家里那个上学的,看到延期开学,也一副苦脸:救救孩子,我想上学。哼哈,没事儿的时候,可从来不着急的,现在倒着急回学校了。</h3><h3><br></h3><h3>最后,要说这个假期还有什么收获,那就是,我的头发长长啦,有了一点梅超风的初型……</h3><h3><br></h3><h3>(部分图片来自网络)</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于2020年2月23日</h3><p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