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星期五,10:50后,晴转多云。<div>10:52驱车去往沙家浜风景区,路程大概55公里左右。沙家浜镇就文化、地理状况来看,和江南的很多城镇没有太多的不同。但是由于其在抗战中的贡献,由于同名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一度的宣传地位,使得沙家浜镇名闻遐迩。</div><div>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确定了八个“革命现代样板作品”,而京剧《沙家浜》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就在其中。从此,10年中全国人民就沐浴在这八个样板戏主导的文艺氛围下,沙家浜刻在了我们的心里。<br></div><div>《沙家浜》讲述的是,抗战时期,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了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继续为解放江南大好河山奋战的故事。<br></div><div><br></div> 近些年,沙家浜镇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建成了以革命传统教育为内涵,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为主调,大自然生态游为主要内容,水乡民俗风情为补充,运动休闲度假相配套的沙家浜风景区。<div><br></div> 我们为省时间,路上在服务区吃的午饭,于12:45到达沙家浜景区,景区入口前面的广场很大,兼作停车场。景区大门上红底金字的“沙家浜”特别醒目。<div><br></div> 进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沙家浜照壁的叶飞题词。<br>叶飞是1939年率部东进,创建沙家浜抗日根据地的原新四军六团团长,1990年叶飞战地重游沙家浜,欣然命笔:“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泸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即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1939年5月,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建立以阳澄湖为中心苏常太根据地,以及澄锡虞、嘉定、青浦根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div><br></div> 初次见到“阳澄湖”,很美。抗战时期新四军就是依托这个屏障,建立了苏州、常熟、太仓根据地。<div><br></div> 在沙家浜, 新四军的历史标志随处可见。我想这座 "东进桥"就是提示游人,当年新四军的战略方针为“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明确了新四军组建后的战略任务是东进敌后。虽说"东进桥"是为旅游而建,但是寓历史教育于旅游中,应该是沙家浜地方政府的初衷。<div>这座“东进桥”长39米、宽7.7米。长“39米”是纪念以叶飞为首的新四军六团来到沙家浜地区,点燃了沙家浜抗日烽火的一九三九年的五月;而宽“7.7米”寓意是导致中国人民开展全面抗战的“七七卢沟桥事变”。东进桥上有36块石刻,其中34块有白云、芦苇、茶馆、小船等江南水乡图案。"36"是当年在这里养伤的伤病员人数,而"34"则意喻伤病员中有34位是闽东地区的老红军,而这支英雄的老红军队伍就是1934年诞生的。<br><div><br></div></div> 站在桥上,欣赏“阳澄湖”风光,水面宽阔,碧水清澈。这里地势低洼,芦苇丛生,当年是掩护新四军的天然屏障,伏击日寇的绝好战场。<div><br></div> <div>芦苇荡有4000亩,保持着原生态的神秘,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之一。<br></div><div><br></div> <div>景区入口不远处有一座四柱三门冲天石牌坊。 这石牌坊向西一面的横额为“天开波镜”,以点睛之笔勾勒出红石民俗文化村以水为主的特点。相应的对联: "积耻填膺丸泥却寇名天下;同仇敌忾苇渚藏兵旌义乡。"</div><div>牌坊向东一面的横额为“光争日月”,相应的对联是: "漫天烽火江山幸喜一孤注;扑地狼烟邑乘无遗众庶功。"<br>这些对联是由曹大铁撰稿和书写,充满了对那一场正义战争的赞誉。<br></div><div><br></div> 过了石牌坊也就看到红石村了。现在的沙家浜红石村,是由原来的前荡、王曹、曹浜、北桥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枕河人家 ,家家临水,户户通舟。<br>不过我们参观的红石村,是个人造红色景点,这里已经没有村民居住(原民居都搬至阳澄新村),现有房屋均为仿古新建筑。之所以进行红色景点改造,是由于该村土地庙的前身曾经是“新江抗”(叶飞所带领的新四军六团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而以夏光为首的36位伤病员为骨干成立的常熟地方抗日武装,被称为“新江抗”)的成立地点。可以说整个沙家浜抗日的“芦荡火种”就在红石村,红石村是不折不扣的沙家浜抗日革命斗争的发源地和根据地。<div><br></div> 进入红石村不远处是江南船拳陈列馆。船拳发端于吴越春秋,形成于明清,明清以后,渐变成苏州的民俗休闲文化,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家浜镇是江南船拳的主要传承阵地之一,并于2016年8月被苏州市体育局授予“苏州江南船拳传播(展演)基地”,每年都会组织精彩的船拳表演。<div><br></div> 江南船拳,顾名思义,是在船上打斗的拳术。而沙家浜江南船拳陈列馆,是运用声光电技术,将船拳知识、船拳典故进行生动展现的场所。<div><br></div> <div>从河边绕过去,是横泾老街的正门。所谓横泾就是现在的沙家浜,横泾1981年更名为芦荡,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建沙家浜镇。<br><div><br></div></div> 老街门口有一个不算大的广场,广场上有一座戏台。<div><br></div> 鸟儿婉啼,芦苇清香,野趣横生。<h3><br></h3> 看这水域,看这芦荡,真是开展游击战的好地方。<div><br></div> <div>叶飞率领的“江南抗日义勇军”西移时,数10名伤病员留在常熟阳澄湖芦苇荡里的后方医院。当时完全没有武器掩护,主要靠地方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帮助。门板做担架,船只是主要交通工具,芦苇荡和群众家里就是病房,条件十分艰苦。</div><div><br></div> 当时的伤病员处在缺粮少药、与新四军的部队联系中断的情况下,乡亲们和卫生员因陋就简,想方设法克服医疗器械不足和药品缺乏的困难,就地取材,积极为伤病员治疗。<div><br></div> 后方医院的医疗器械。<div><br></div> 后方医院的厨房。<div><br></div> 绿波不尽尘难染,芦苇深处浮人家。<div><br></div> 村姑们穿着蜡染大襟上装,肥大的脚口,粉色小围裙,演唱江南小调,应该是一道风景吧。<div><br></div> 哈,春来码头,想必是为旅游而建的码头,估计跟当年的阿庆嫂没什么关系。<div><br></div> 横泾老街古镇北头有阿庆嫂的春来茶馆。<div>每个到沙家浜旅游的人,一定都想看一看春来茶馆。可实际上沙家浜景区竟然有三个分别属于三个时代的春来茶馆。</div><div>第一代春来茶馆是历史上遗存的茶馆,地点在红石村南几百米外的水道边。抗战时期,常熟芦荡区有十几家茶馆,其中有几家都曾是地下党的交通站。后来根据文艺创作的需要,选择了横泾镇红石村南的一家茶馆为原型,塑造了阿庆嫂机智勇敢的交通员形象。只是这第一代春来茶馆位置不在旅游景区的主干道上,不方便找到。</div><div>第二代春来茶馆是拍电视剧的茶馆,地点在横泾镇上。2006年拍摄的《沙家浜》电视剧,由陈道明、许晴、任程伟、刘金山等主演。现在这家茶馆中,还悬挂着陈道明和许晴的大幅剧照。我们参观的就是这个春来茶馆。</div><div>第三代春来茶馆是新建的茶馆,地点在红石村。只是为了方便游客喝茶而新建的一家茶馆。 </div><h3>三个春来茶馆,一个是历史的,一个是文化的,一个是商业的。现在全国几乎每个景区,走的都是借用历史这样一种开发之路。只是处理不当难免存在着开发过滥的现象。像这样的三个春来茶馆,就很容易让远道的游人摸不着头脑。</h3><h3><br></h3> “春来茶馆”匾额是郭建光原型之一,当年“新江抗”司令夏光同志1996年来沙家浜时题写的。<div>京剧沙家浜中的著名人物郭建光,其生活原型有三位,当年太仓县委书记郭曦晨,常熟县委书记李建模,新江抗司令夏光,三个人名字中各取一字组合而成郭建光。<br></div><h3><br></h3>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的雕塑,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div>京剧《沙家浜》的诞生,源于36位伤病员之一刘飞的革命回忆录《火种》,其中有《阳澄湖畔》章节。崔左夫1957年写出了报告文学《血染的姓名》。后由剧作家文牧执笔创作了沪剧《芦荡火种》。1964年1月沪剧《芦荡火种》进京公演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经由作家汪曾祺执笔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创作成京剧,最后由毛主席改名为《沙家浜》。<br><h3><br></h3></div> 据说当年阿庆嫂就是把胡传魁藏在这样的大缸里。<div><br></div> 差不多真能藏一个人。只是胡传魁太胖,空间有点将就。<h3><br></h3> 这个茶馆可真有规模。其实这是为了旅游的需要而建的,相信当年的春来茶馆可没有这么气派。<h3><br></h3> 墙上挂的是古时江南的民俗木雕画。<h3><br></h3> 京剧沙家浜中唱到“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所谓七星灶,有7个灶眼,像天上的北斗七星,三江指的是长江水。灶上头放七把壶,因为当时茶馆人数较多,一把铜壶是供应不过来的,在边上有个风箱,拉风箱火苗旺时会发出像老虎的“呼呼”声,所以七星灶又称为老虎灶。<h3><br></h3> 忠义救国军第五支队司令部设在刁德一家的刁家大院。这是刁家大院正门。<div><br></div> 刁家大院的主厅——六顺堂。<div>刁家大院是沙家浜横径老街上规模最大的宅院,前后三进,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清一色的全套红木家具。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在后院的河边,还有一个私家专用船码头。<br>这里是电视连续剧《沙家浜》的重要拍摄场景地,现后院为久住逸庐民宿,民宿按四星级旅游饭店标准配套,设有主题房14间套,楼阁,池塘,假山,树木布置错落有致,皆俱古镇风情和水乡特色。<br></div><div><br></div> 聚福堂是刁家大院的旁厅。<br><div><div>刁家大院分前后两个院,建筑是楼上楼下,大小数十间屋子,十分宽敞。 前院显然是当作场面上待人接客之用,后院才是居家承欢享受天伦之乐的天地。<br></div></div><div><br></div> 沙家浜的农家苏菜具有水乡特色,刁家的“荤八仙”有蟹、虾、鱼、蚬、蚌、螺、蛇、鳖。<div><br></div> “素八仙”有水芹、茭白、菱、藕、荸荠、茨菇、芡实、芦根。<div><br></div> 六顺堂外的天井院。<div><br></div> 武大郎是现河北清河县(宋朝清河属山东)人士,怎么跑到沙家浜来卖炊饼啦?<div><br></div> 沙家浜地区农家民俗馆。馆内收藏和展示了江南水乡农村人家的生产、生活用具,结合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真实地反映了水乡风土人情。馆内院中雕塑分别为:父亲从井里提水,母亲洗衣服,儿子滚铁环,女儿踢毽子。<div><h3><br></h3></div> 沙家浜地区的劳动用具。<div><br></div> 耕田播种锄地,收割脱粒扬晒的工具。<div><br></div> 生活用品。<div><br></div> 各式各样的捕鱼捉蟹网笼用具。<div>鄙弃落后的农耕经济和留恋闲暇的田园生活情感不由使人交织而生。<br><div><br></div></div> 戏台定时定点的表演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的片段。<div><br></div> 鱼水情,郭建光与沙奶奶。<div><br></div> 阿庆嫂智斗刁德一。<div><br></div> 藏书家毛晋的相关展览。<div><br></div> 沙家浜在明末清初出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文化名人 — 毛晋,毛晋(1599~1659),字子久,晚年号隐湖,是明末清初国内著名的藏书家、出版家,沙家浜镇毛家宅基人。<div><br></div> 毛晋建汲古阁、目耕楼,藏书八万四千多册(多为宋本)。他不但藏书而且刻书版印刷出版书藉。有些古代刻本如《说文解字》等因他翻刻而传世,今天才不至于失传。后人为纪念他将阳澄湖中一片水域取名“隐湖”。<div><br></div> 沙家浜是阳澄湖水网区域,大大小小的湖泊星棋密布。共有水面三万六千多亩,盛产各种鱼虾水产,其中最有名的是阳澄湖大闸蟹。<div><br></div> 现在沙家浜有两千多户农民以养殖水产为主业。每年上市的螃蟹达1700多吨,“阳澄湖牌”、“沙家浜牌”已是著名的阳澄湖大闸蟹品牌。<div><br></div> 芦花湾是一个三面环水,风景秀丽的江南别墅群,常年有作家、画家在此居住并创作。芦花湾的地理位置很棒,一边是香薰岛一边又是横径老街,白日里游览景区非常便利。<div><br></div> 新四军来了。<div><br></div> 沙家浜景区的一个重要参观点,是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div><br></div> 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东进路线示意图。<div><br></div> <div>在芦苇荡养伤的先后有100多人,保留下来的名单是首次参加芦荡会议的36名伤病员。京剧中为了便于表现,取用了18位这个数字。<br></div>参加首次芦荡会议的新四军三十六名伤病员,他们分别是刘飞、夏光、黄烽、吴立夏、薛村、何刚、周义大、钱卓云、陈金荣、叶诚忠、张世万、王新明、金耀宗、金辉、袁阿毛、朱墨陶、王佑才、叶耀卿、费介成、叶克守、李朱、潘阿兴,巫中、李立根、谢锡生、刘义龙、狄凡、赵阿三、李之毅、张金雷、康金龙、黄德清、吴志勤、陈明、何彭福、张英。<div><div><br></div></div>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前面是瞻仰广场。“瞻仰广场”是革命传统教育区室外区的主体工程。广场面积大约1.33万平方米。<div>其中建筑面积2720平方米,它由碑亭,抽象柱雕,主体雕塑,煅铜浮雕等部分组成。</div><div><div><br></div></div> 瞻仰广场的群雕是由主雕、浮雕、柱雕三个部分组成。主题雕塑“军民鱼水情”,高6.5米,重60余吨,由创作毛泽东纪念堂毛主席座像的著名雕塑家、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叶毓山设计创作。整尊主雕有5个人物,正面两位是《沙家浜》里的郭建光和阿庆嫂。<div><br></div> 阿庆嫂的侧面是一位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队员(即新江抗战士)。<div><br></div> 后面撑船的雕塑是沙奶奶的儿子沙四龙。<br><br> 郭建光的侧面是一位新四军战士(即江抗战士)。<div><br></div> 主雕背后的两个浮雕,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当年新四军在江南水乡生活、战斗的情景。<div><br></div> 在两块浮雕中间的地面上放置着新四军臂章雕刻碑。"N4A"是英文The New Fourth Army的缩写。<br><div><br></div> 通往瞻仰广场的道路两边有18根造型各异的抽象柱雕,象征京剧《沙家浜》里的18个伤病员(18棵青松)。而雕塑形状各异则隐喻当年伤病员受伤的程度和部位不尽相同。<div><br></div> 通往“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道路另一端的两侧照墙上“芦荡火种,鱼水情深”这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集唐代书法家米芾的字组成的。<div><br></div> “芦荡火种”寓意当年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挑衅,新四军奉命西移,沙家浜地区只留下了以夏光为首的36名伤病员为革命的火种。<div><br></div> 而“鱼水情深”则表达的是地方党组织和无数阿庆嫂、沙奶奶式的人民群众掩护、保护新四军,与日、伪、顽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赞歌。<br><div><br></div> 通向瞻仰广场主题雕塑道路的另一端,对面位置矗立着一座石质碑亭,亭高6.6米,亭内中的石碑正面所刻“沙家浜”三个字是叶飞的手迹,当年叶飞是是沙家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人。此亭是沙家浜的标志性建筑。<div><br></div> 石碑的另一面是中共常熟市委员会、常熟市人民政府为沙家浜芦苇荡拓建而撰写的碑文,记述了自1937年芦沟桥事变以来江抗的斗争史实。<div><br></div> 瞻仰广场的说明,刻写在一个坚硬的圆石上,很有寓意。<div><br></div> 走往出口的路上经过国防教育园的铁锁吊桥。国防教育园是沙家浜风景区为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公民国防观念,普及国防知识,增强游客可参与性,而建设的一个活动景点。<div><br></div> 返回走在隐湖长廊上,恰逢夕阳西下。<div><br></div> 美,要善于扑捉。<div><br></div> 在高速路服务区吃的晚饭。20点左右回到同里,明天就要离开啦,再留几张同里的夜景吧。<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夜幕下的泰来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20:10回到客栈,准备明天的行程了。一切就绪,23点睡觉。<div><br></div><div>待续(背景音乐 新四军军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