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散氏盘】<br><br>散氏盘(San Family Plate),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又称夨(c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h3> <h3><br>西周晚期的金文在鼎盛时期的雅正气息中潜含着别与以往的新元素。从而显现出独特的样态,这一时期的代表有《散氏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大盂鼎》、《大克鼎》等作品。<br>《散氏盘》与《虢季子白盘》、《毛公鼎》和《大盂鼎》并称四大国宝,它们一起将金文匀整严谨的秩序推向了极致,共同折射出了西周这个泱泱大国绚烂的光辉。</h3> <h3>【虢季子白盘】<br><br>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商周时期盛水器,晚清时期出土于宝鸡,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镇馆之宝。<br>虢季子白盘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 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造型奇伟,酷似一个大浴缸,作长方形,直口,方唇,腹壁斜下内收,微鼓,四壁各置一对兽首衔环耳,四足作矩形,器口缘下部周饰窃曲纹,腹部环饰波曲纹。<br>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h3> <h3>【虢季子白盘铭文拓片】</h3> <h3>【毛公鼎】<br><br>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br>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br>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说),在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h3> <h3>【毛公鼎铭文】</h3> <h3>【毛公鼎铭文拓片】</h3> <h3>【大盂鼎】<br><br>大盂鼎(Great Yu Tripod),又称廿三祀盂鼎,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金属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h3> <h3>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器厚,立耳,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下垂,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下承三蹄足。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h3> <h3>器内壁铸铭文19行291字,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之事。</h3> <h3>【传世国宝--散氏盘】<br><br>散氏盘是一件高20.6厘米,腹深9.8厘米,口径54.6厘米,底径41.4厘米的铜铸器盘。盘圆形 ,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饕纹,呈现了西周晚期青铜器纹饰精美灵动的艺术特色。</h3> <h3>《散氏盘》最大的艺术价值在于它盘内所铸金文草篆的铭文,铭文铸于盘腹,共19行,全文共计357字。</h3> <h3>散国约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由铭文内的人物推知,此盘的铸作年代约在西周厉王时期。 根据清朝张廷济所著《清仪阁题跋》等资料,散氏盘于清康熙年间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出土,经多人收藏之后,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嘉庆皇帝50岁寿辰之际,由江南盐运使阿林保进贡内务府。经由内务府著名金石学家阮元鉴定为西周时期物品,并制作铭文拓片,收藏于内务府库房。后有传闻散氏盘在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时被烧毁,并多年不见踪迹。1924年,时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的马衡在清查故宫物品的时候再次发现了散氏盘,后来在古籍中找到散氏盘拓片,经比较鉴别考证,确定该盘是散氏盘原件,烧毁一说纯属传闻。1933年,散氏盘随文物南迁离开故宫,现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h3> <h3>【散氏盘铭文】:</h3> <h3><br>用(由于)夨践散邑,延(乃)即(付,与)散用(以)田。<br>履:自瀗(xiàn水名)涉以南,至于大沽(湖),一奉(封,土界)。以陟(zhì登上),二奉(封),至于边柳、复涉</h3> <h3>瀗(xiàn),陟(zhì)雩(yú越),□(往,到)□(原)[阜美](地名)以西,奉(封)于□(敞)城。楮木,奉(封)于芻(chú)逨(lái),奉(封)于芻(chú)道,内(入)陟芻(chú),登于厂湶(quán),奉(封)诸□、</h3> <h3>[阜美]陵、刚(岗),□。奉(封)于单道,奉(封)于原道,奉(封)于周道。以东,奉(封)于□(棹)东疆。右还(拐弯),奉(封)于履道。以南,奉(封)</h3> <h3>于□(仇)逨道。以西,至于[工隹]莫。履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奉(封),道以东,一奉(封),还(拐弯),以西</h3> <h3>一奉(封),陟(zhì)刚(岗)三奉(封)。降(往低处走)以南,奉(封)于同道。陟(zhì)州刚(岗),登□,降(往低处走)棫二奉(封)。夨人有司(有司即指职官)履田:鲜、祖、微、武</h3> <h3>父、西宫襄、豆人虞丂、录贞、师氏右眚(shěng省)、小门人繇、原人虞艿(nǎi)、淮司工虎、孝、侖、丰父、[工隹]人</h3> <h3>有司刑考,凡十又五夫。正履夨舍(给予)散田:司土逆寅、司马单□、邦人司工[马京]君、宰德父;</h3> <h3>散人小子履田:戎、微父、教□父、襄之有司橐、州□(就)、修从□,凡散有司十夫。唯王九月,辰</h3> <h3>才(在)乙卯,夨卑(俾bǐ,即“使”)鲜、祖、微、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田器即农具,西周时附属于田地,此统指田地),有爽 (违反、差错),实余有散氏心贼(伤),则爰(yuán)千罚千(涉及一千罚一千),</h3> <h3>传(执,捕)弃(流放)之。”鲜、祖、微、旅则誓。延(乃)卑(俾)西宫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湿田(低洼地)、畛(zhěn)田(高燥田,或称原田),余有爽变,爰</h3> <h3>千罚千(涉及一千罚一千)。”西宫襄、武父则誓。氒(júe厥,即“乃”,“ 就”)受图,夨王于豆新宫东廷。氒左执要史正中(仲)农。</h3> <h3>【铭文释义】<br>铭文共5段: <br>第一段说明了事件的起因:因为夨国(夨为西周畿内小国,在今陕西千阳、陇县、宝鸡界上,夨君称王) 践(踏入)散邑(散国的封地),这是一种十分委婉的说法,实际上就是侵入散国(散为夨之邻国,在夨之东,约在今凤翔、千阳、宝鸡界上)的城池田邑,造成散国损失。大概是夨国战败了,于是就由矢国割田地二区以为赔偿。<br>第二段是双方踏勘了割地,以河流为参照物,描述了地貌并进行树封(树立境界)的纪录。 <br>第三段为夨人与散人参与踏勘定界的见证人名单。(由于铭文本无句读,后人在解读这些人的名字时不尽相同,各见仁智,但总人数是明确的,此从较多的人名分读法。) <br>第四段是在新宫东廷,原属夨人土地第一区的四员长官与第二区的二名主管割地后相继盟誓立契的实景。<br>第五段是在确定守约后,将所割田地绘图,交由夨王执守,史正仲农则执左券以为文书之认证。</h3> <h3>【散氏盘的史料价值】</h3> <h3><br>西周时期属于奴隶社会,该时期实行的是井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的土地制度,其特点是实际耕作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土地所有权。在西周晚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周的政权不断削弱,实施的井田制度也由于土地赏赐、交换、劫掠、赔偿、买卖和垦荒等现象的出现和加剧而逐渐瓦解,其铭文记载的正是在动乱的西周时期发生在散、夨两国的一起土地纠纷事件。</h3> <h3>《散氏盘》以长篇铭文及其重要史料价值而著称。内容为一篇土地割让的契约,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细记录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它是研究西周土地及其管理制度的重要文献。</h3> <h3>【散氏盘的书法价值和艺术特征】</h3> <h3>以《散氏盘》为代表的西周晚期铭文字体,充分体现了金文成熟期的字体特点:字形多为扁方形,体形歪斜错落,笔画线条自由奔放,古拙苍劲;布局上竖看成行,排列较密,整体有流动感,可谓“草篆”之宗,字体艺术性极高,说明到了西周晚期,书法字体风格走向多样化,呈现出书法字体的繁荣景象。</h3> <h3>散氏盘整篇铭文用笔圆润凝练,既有金文凝重,又具有行草书笔意,其线条虽以形体圆实为主但也不乏方折形和弧形的笔画的巧妙运用,使之更显得其用笔沉稳凝练。呈现了西周金文的成熟时期的形态,“它不似《大盂鼎》铭文的端庄凝重和甲骨文的犀利瘦劲,而表现出的是一种“乱头粗服”的艺术风格,这种独特的风格,在书法史上堪称一绝。”(黄一凡《萧娴书法艺术研究》)与前中期铭文的稳重典雅的风格形成鲜美对比,其铭文更为宽博厚重,恣放率意,打破了秀美典雅,端庄温润的格局,彰显出西周后期金文的典型风格特征,自由奔放,随意率性,朴素自然。</h3> <h3>【历代书法家临散氏盘】</h3> <h3>【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h3> <h3>【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 。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h3> <h3>【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h3> <h3>【王福庵】(1880~1960),“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浙江杭州人,年五十居上海。精篆刻,书法工篆、隶。得吴昌硕鼓励,另辟蹊径,专工小篆与金文。</h3> <h3>【王个簃】(1897-1988),名贤,字启之,江苏省海门市人。16岁到南通求学,笃好诗文、金石、书画。27岁去上海为吴昌硕西席,兼从吴学书画篆刻,为入室弟子。</h3> <h3>【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市。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