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深切怀念我的父亲

一木

<b>2016年6月9日下午4时50分,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驾鹤西去。父亲的离去,我有预感。但噩耗传来,仍感突然和震惊,始终不相信这个事实。然而,年迈久病的老父亲确实是走了,而且一去不回。我慈祥的老父亲,是您给了我宝贵的生命,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享受人世间的苦辣酸甜,但当您最后的离去,我却不在您的身边,为您作最后的送别,此刻,作为儿子的我,心好像被彻底掏空,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愧疚,孤独和茫然。 在父亲的灵前,我含泪读完父亲留下的遗嘱,父亲概括了自己的人生,并对后事的料理做了极为精细的交待,一再强调不准惊动亲友,不给儿女添麻烦,要“孝在心中,不在形式”。真是字如其人,看到遗嘱,就像见到老父亲。他一生就是这么厚道和实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是念念不忘为儿女着想,为他人着想。 </b><h3><b>父亲说:“我是有福有寿的老人,福寿全归,寿终正寝,这是对高寿老人逝世的最高评价。生离死别,虽是人间的悲剧,但是人的生命中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有生必有死,新陈代谢,一代接一代,生生不息。我的后代兴旺,五代同堂,后继有人,人才济济。我死已瞑目,含笑而去。希望儿孙晚辈们,不要哭哭啼啼为我送葬,应当庄严肃穆为我送行。”</b></h3> <h3><b>父亲是幸福的,身边有两位贤淑温婉的女性陪伴他的一生。一位是他的母亲、我们慈祥的老祖母,父亲整整享受到了七十年的母爱。在我的记忆中,老祖母无时无刻都在关照父亲,“华仂,华仂”(父亲的小名)时时挂在嘴边。每天一到下班时分,祖母就站在门口,等候自己的儿子回家。祖母烧菜手艺一绝,时时要给父亲补充营养,就是生活再困难,也少不了每天一个鸡蛋,我们这一群儿孙是享受不到的。就是在祖母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不停地对我说,放心不下父亲,说父亲老实,怕人家欺负他,要我们对父亲好。还有一位就是与父亲相濡以沫的妻子、我们的母亲,又是一个整整七十年的挚爱伴随终生。2015年,父亲和母亲庆祝七十周年“铂金”婚,可惜我们这些不孝子孙都不在他们身边。2012年8月,一向身体硬朗的父亲突发心梗,随后的四年,病魔缠身,一次次地进院出院,是母亲日日夜夜陪伴他,照顾他。就在今年父亲最后一次住进医院,母亲仍然拖着虚弱的身体,坚持陪护在父亲身边,一直到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刻。</b></h3> <h3><b>父亲是令人羡慕和引以自豪的,父亲说:“我无愧于祖先,因我后继有人,儿孙满堂,繁衍昌盛。”</b></h3> <b>我从小在鄱阳外婆家,与父亲接触很少。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我转学到景德镇一小。读了半年小学,又继续升学到景中住校,后来又是文革、下乡插队、参加工作,一直在外漂着,很少在家落脚,因此,对父爱的感觉有点淡漠。就在父亲远去的一刻,我突然要去强烈地追寻着父爱,追寻着过往的点点滴滴。 我依稀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父亲给我取过一个小名叫“心仂”,来表示对我的爱。可是父母上镇我留在鄱阳,便被“细顺”给取代了。 还记得,我从鄱阳转学景德镇一小,是父亲带我到六一班教室门口,尽管生活困难,还是给我一次性付清一个学期的学费,当时我身边同学羡慕的眼光令我至今难忘。 还记得,在景中读书时,一天肚子疼痛难忍,大汗淋漓,父亲赶到学校把我送到医院。 还记得,我下乡插队到经公桥,父亲一定要我带上弟弟,相互有个照应。有一次,还骑自行车到鸦桥来看望我们。得知我上调的消息,父亲给我写了一封短信,要求我不要带走任何公家的财物。遵循父命,连我用了多年的砍柴刀和精致的刀匣都没敢带回城,至今“后悔”不已。 还记得,我们兄弟几个结婚的家具,除大哥用的是父母结婚时的家具,都是父亲为我们操办的。 还记得,父亲不善家务,更不会烧菜做饭,但他总爱要我们回家吃饭,特别是逢年过节,雷打不动。他总是兴致勃勃的上街买上两只炝鸭和几瓶红酒,招待自己的孩子。 还记得,去年十月,我又要去美国,与父亲告别时,他执意送我下楼一直到小区门口的路边,而且站在那儿,目送我们很远很远。 </b><h3><b>更记得,最后一次告别时,他把精心制作的像集交给我,像集里收藏了很多我的照片,更珍藏了一位老父亲对儿子无尽的深爱和眷恋。</b></h3> <b>老父亲,您是幸福的,也是自豪的,但难免有不少遗憾。最遗憾的是您的两个远在美国和瑞典的孙女带着您的三个曾外孙、外孙女相约七月来景德镇为您庆贺九十大寿,而您却匆匆地走了,去天堂与您的老母亲和心爱的小儿子,还有您的爱弟一起共度九十华诞。我们这一群儿孙们只能仰望星空,遥祝您一路走好,享受天堂的幸福,那里再也没有病痛的折磨。 老父亲,如果人生真有来世,您还是要做我们的父亲,我们还是做您的儿子! </b><h3><b>安息吧!我们慈祥、善良的老父亲!</b></h3> <h3><b>父亲汪日中,安徽歙县人氏,生于1927年8月23日(农历丁卯年7月26日)。下面的照片拍摄于2009年5月1日,父亲时年83岁。父亲生前特别喜欢这张背靠青山绿水,又是在居住了几十年老宅对面的沿河堤岸上拍摄的照片。并叮嘱我拿到美国将其放大,作为遗照。为满足父亲心愿,女儿在美国将二老的照片洗印放大,2015年春,我从美国带回交给父亲,二老格外高兴。</b></h3> 少年时代的父亲 青年时代的父亲,摄于1952年,父亲25岁,从鄱阳到景德镇找工作谋生,养家糊口。 1967年,出差上海,摄于南京路王开照相馆,四十岁留影 上海外滩留影 1967年,杭州西湖留影 1967年4月,武汉长江大桥留影 1993年,摄于乌鲁木齐 2005年,摄于我新德园新居 2008年10月,北京奥运场馆留影 2010年10月,参观上海世博会留影 2011年2月7日摄于沿河路彭家弄老宅 2012年5月12日攝于水岸豪庭新居 下面的照片摄于2015年9月30日,汪家第四代,曾孙晨皓将新婚,父亲送上贺礼,并撰文如下【汪晨皓 陈心月结婚盛况纪实】曽祖父祖母贈对联:横批:星眀月圆 上联:晨皓启明亮 下联:心月嫦娥舞。 汪晨皓.陈心月夫妻俩,于公元2015年10月7日(农历乙未年八月二十五日)在江西景德镇市结婚。礼堂.婚宴设在浙江路伊龙大酒店。走进酒店,抬头即看到大门上方放映的“祝贺新郞汪晨晧新娘陈心月新婚快乐百年好合”的滚动字幕。贵宾们都喜气洋洋进入礼堂,新郎.新娘站在门口迎接嘉宾:欢迎,欢迎!恭喜.恭喜!欢笑声连成一片,热闹非凡。 下午六点,婚宴在喜爆声中隆重开始。岀席的嘉宾有:新郎的亲人:父亲和生母、祖父祖母、曾祖父祖母、外婆和姨母、姑父姑母、二叔祖父和三叔祖父祖母。新娘的娘家岳父岳母和内弟等三人,自驾车专程从浙江嘉兴来景德镇参加女儿女婿的婚礼。岀席婚礼的嘉宾还有:长辈的亲戚、父亲的同学好友共八十多位。宾朋满座,欢声笑语,互举杯祝福,席间,新郎新娘向嘉宾敬酒,感谢各位光临。婚宴经两小时,在欢乐气氛中圆满结束。 公元2015年10月8日汪日中写 父亲最后一次住院照,摄于2016年4月17日 2016年5月13日上午,我去看望父亲,拍下了父亲生前最后的照片,成为永恒的纪念 1952年鄱阳,父亲母亲抱着大哥和我的合影 1961年3月,父母与他们五个儿子的合影 身穿军装的贵生叔叔是父亲的同学挚友,也是老祖母的干儿子。这是贵生叔叔1959年专程赴景看望老祖母和父亲时与全家的合影。 1959年,祖母、外婆、父母和我们的合影 摄于1960年,为祖母庆贺六十大寿 1990年9月,为庆贺祖母九十大寿合影 1991年7月,北京天安门留影 北京,长城留影 1991年8月,旅顺留影 2005年10月5日,新德园新居留影 <p class="ql-block">为纪念结婚六十周年,老父亲用写字板通过电脑将六十年经历写成了一本书《结婚六十年》,经孙女汪扬帮忙编辑,在北京印刷成册,分发给家人和朋友,满足了父亲多年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2006年2月4日,钻石婚纪念照</p> 2008年10月11日,北京,鸟巢留影 2008年10月14日,北京,芍药居新居留影 2011年2月7日,摄于沿河路彭家弄老宅 2015年6月21日,摄于水岸豪庭新居 1965年7月,与爱弟相聚南昌留影 2006年,喜庆父母钻石婚纪念合影,摄于2006年2月1日 2006年2月1日晚,在福得堡酒店祝贺父母钻石婚庆宴会上,父母向子女们亮起父亲亲手撰写的对联。 大哥一家与父母的合影 我的一家与父母的合影 三弟一家与父母的合影 四弟一家与父母的合影 五弟一家与父母的合影 1982年,陶瓷馆,父亲与爱孙汪锋、孙女汪扬的合影 我和父亲母亲,摄于2005年 2013年7月,孙女汪扬赴美国之前,带着女儿果果来景看望祖父祖母的合影 2013年12月,孙女汪捷去瑞典之前,回景看望祖父祖母的合影 2015年9月30日,四个儿子与父亲母亲的合影,这是老父亲生前与儿子们最后的珍贵合影 1954年,父亲工作单位同事合影,后排左一为父亲 1955年元旦,单位工作人员合影,中排左二为父亲 1963年4月,工作单位人员合影,中为父亲 为老父亲守灵 四兄弟为父亲守灵 <b>亲爱的父亲,我们知道,您最割舍不下的是与您携手70年的老妻——我们的老母亲,请您放心地走吧!有您们的四个儿子和众多孙辈,老母亲今后的生活一定会幸福安康! </b><h3><b>我们的老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