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钱德庆(整理)</h3><h3>五十年再回首,对曾经插队在宜章县的上海知青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宜章也成了我们上海知青共同的第二故乡,在宜章既有过苦涩也有令人奋进成长的骄傲,我们聚会时也曾自豪地称谓我们自己是从红太阳升起的湖南来的!2019年12月13日,在吴国欣教授的组织下,老知青们围坐在一起畅谈在宜章时的那一桩桩往事,勾起了对宜章知青岁月无限的回忆……</h3><h3><font color="#167efb">钱德庆(原年塘队知青)</font></h3><h3>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有过宜章插队的知青经历,下放到湖南郴州宜章的上海知青总共有二十多个人,分了很多批去的宜章。当时,第一批是我和应筱根还有另外几个同学,总共八个人。那时正逢“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全国一片红,我们上海知青也积极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h3><h3>当时我们都是老三届,形势都要去插队的,我们通过德美表姐热心介绍,认识了宜章的李芳柏。李芳柏体现出了湖南人那种特有的仗义和义气,经过宜章县委有关领导的同意,答应给上海知青插队落户的指标。就这样,我们第一批,在1969年3月11日,出发去了湖南宜章县立新公社水口大队。</h3><h3>上海知青在宜章 前排:应筱根、吴大煜</h3><h3>后排:应迷根、吴国欣、许启明、裘柏祥</h3><h3>说实话,作为一个出生在上海的青年学生,突然就要离开上海,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心里其实是很依依不舍的,也不知道去的地方到底是怎么样?在疑惑和矛盾中,我们踏上了下乡的征程,一行八人来到了宜章。到了宜章后,李芳柏迎接了我们,并负责把我们送到分派的生产队去。当时的安排是两个人一组,八个人分到四个队,我和筱根分到一个生产队里,然后我的同学分到自己的生产队。生产队里的条件非常艰苦,基本上也就是有个房间给你,其他东西基本上是什么都没有的。所以呢,难免心里就有一些想法,觉得和之前自己的设想区别很大。我之前的想法觉得应该就像军垦一样,几个人一起,集体户,能够在一起互相帮助,一起出工。到村后,才发现是插队落户到生产队农民的家里,农民们也说得很清楚,今后你们要自己开伙,自己养活自己。对这种情况,我和六个同学在想法上产生了分歧,待了两天后,他们商量还是要返回上海。他们找了领导,给他们开了退回去的证明材料,走了六个同学。我和应筱根当时来湖南,家长们其实也是想让我们打打前站,看看宜章这个地方的情况到底怎么样,条件好不好。插队是新生事物,在上海的家长们对子女来宜章插队落户都不放心,让我们实地考察以后给个回信,要我们去生产队看一看。所以我和应筱根在宜章知青许启明的陪同下一起实地观察,我们第一感觉是这是一个山区,说实话不是很习惯,前后都是山,前面有一条小溪。当时我们只是觉得,要把自己的命运交到这里了,心里很忐忑。但问了一些当地的农民,发现这里是种水稻为主的,主粮是稻米,还有就是红薯。而且当地农民对我们很热情,我和筱根商量,对宜章的第一印象还是不错的,如果我们也回沪的话,我们又能到哪里去呢?而且这个生产队的情况还是挺不错的,收入方面是一块多一个工,好好做,自食其力养活自己还是没问题,对上海知青来说能有米饭吃就能适应,于是我决定留下来。和筱根的意见一致后,就各自写信回家,把宜章情况告诉上海家里,这样才有了上海知青得到家长支持陆续来宜章插队的举动。</h3><h3>我感觉,来宜章的上海知青,其实还是很听毛主席的话,听党的话,能落实到行动上。不管我们心里有多少顾虑和想法,都能勇敢的离开上海来到宜章插队。我们跑到立新公社,把各位上海知青的名单都落实下来。立新公社领导也就根据这个名单,把上海知青安排到各个生产队去,陆陆续续在水口、杨梅冲、牛角山、年塘、曹家、洛阁等生产队都有了上海知青的身影。当时党的号召是让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少则两年,多则是七、八年。我们把自己的青春留在了宜章,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了人生的磨炼。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能吃得起苦,接受了人生最为生动的再教育。</h3><h3>当时,我们这些来自上海的年轻人,在上山下乡之前,大多数人是没有见过蚂蝗的,怎么犁田、打谷这些事情也是没有经历过的,可以说是对农村生活一无所知。到了宜章农村以后,每天要在早上五点起床,下田去种水稻、撒粪、除草、收稻、打稻谷,整个过程我们都经历了、学会了,感知了农活的辛劳,真正的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插队落户的日子里,砍竹子、挖笋、挑土、到煤矿干活,这是我们知青度过人生中一段不寻常的历练。同时,也学会了种自留地的菜,学会生活上的独立自理,锻炼了筋骨、锤炼了自己的心灵,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所以当时农民们教我们的,我现在也还在用。退休了,在自家花园里土地上,也会分二季来种点丝瓜、黄瓜、冬瓜、豇豆、西红柿、青菜、萝卜等等,丰富了我的晚年生活。</h3><h3>在学校我是体育班的,偶尔去宜章开知识青年表彰大会,空余时间我参加了乒乓球比赛,得了第一名,就把我的名字记录下来了。以后,我还代表县里参加地区、省里的比赛。上调参加工作后,积极参与宜章篮球、排球、乒乓球队的比赛,每个星期组织一场篮球友谊赛,有空到宜章一中去教小学生乒乓球技术的基本要领,上海知青也成了体育文化的传播者。调回上海后,有原郴州市安全局的彭春雷特意来上海看望我,叫我钱教练,说我教给了他们正规的乒乓球训练方法。他们自己的老师也按照我的训练方法来训练小学乒乓球队。后来,宜章一中的乒乓球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这样,无意中成了留给宜章。</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