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得的编辑经历

蓝色海

<h3> ——我的文章有故事之十四</h3> <h3>  2013年4月中旬,我接到一个特别的任务,当一次《襄阳教育》的编辑。<br></h3><h3> 《襄阳教育》编辑部决定为我县自2011年春开始的高效课堂建设工作办一期专刊(2013年7,8合刊),我们教研室要按照主编的设计思想和意图负责文稿的征集、筛选和初次编辑等工作,而教研室领导又把这个任务全部交给了我,并要求于6月10日前完成任务。</h3><h3> 接到任务后,我就依据主编提出的“局长访谈”“工作纪实”“管理实践”“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改感悟”“师生反响”和“四个封面”八个板块和各个板块稿件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拟定了面向全县中小学校和教师征集“高效课堂建设”专刊文稿的通知。通知发出之后,各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都非常重视,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征集到的稿件数量很大。这当然是好事儿,可以在组稿时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但同时又是个难事儿,它明显地增加了我阅审的工作量。</h3> <h3>  这件事对我来说,不仅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而且还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不经历还不知道,还以为做这件事就是选几篇文章这样的简单。而实际上,当你接受这个任务之后,首先就会想到,这选出来的文章的质量和它所表达的内容,要接受全市广大教师们的评判,结果如何?不仅关乎着《襄阳教育》这份专业杂志的形象,还关乎我们县高效课堂建设工作的整体风貌。所以,自然的就会有一种压力感。同时,这种压力感还来自于自身有限的水平和能力,我清楚地知道,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还有许多具体的困难需要克服。</h3><h3> 但是,既然接受了,就要变压力为动力,我要尽力地去做,努力做出自己认为的最好的结果来,这是我的习惯。</h3><h3> 于是,为这个专刊征稿、筛选和初次编辑就成了我那段时间的主要工作了。</h3> <h3>  在教师们的稿件还比较少的开始阶段,我要重点安排落实前三个板块的内容。“局长访谈”确定的题目是《以课堂大变革促进质量大提高》,由我亲自撰写,要站在教育局的角度把高效课堂建设工作的目的意义、过程方法、措施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展现出来;“工作纪实”的题目是《让课堂走向高效》,主要由我们的主任撰写,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全县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工作的全景,更要突出能够体现工作进程、重点环节、创新实践和课堂新貌的生动场景。“管理实践”这个板块的组稿还是件难事,这个难,主要是我要对管理工作有必要的思考,首先我心里要明白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工作应该在哪几方面实施怎样的管理更有效,然后确定几个角度的文章主题,再结合日常工作中我们掌握的情况,将不同主题分配到不同学校,并确保同一主题的文章不少于两篇。这个过程是比较费时费力的,我先得走进学校,要协助学校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总结提炼,对确定将要采用的稿件还要修改完善。</h3><h3> 接下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后面四个板块的组稿,主要做的就是两件事情:一是阅读,二是淘汰。既然是淘汰,那在我的心里就得有个基本的思想和主要指标,不然整个筛选的过程就没有个基本的尺度。记得我当时确定的基本思想很简单,就是看文章是不是自己“做”出来的,文章表达的内容必须是教师自己改革实践的过程、体验、认识,或是对“自己做”的方式、内容、策略的思考和研究。有了这个基本思想,然后我又确定了四个方面的筛选标准:第一,文章要有问题,并且有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有感悟,并且感悟能够与自己具体的工作结合起来,不是空谈的学习体会。第三,有措施,并且措施是具体可行的,具有一定的推介价值和可复制性。第四,有研究,并且研究过程是具体的、详实的。第五,有创新点,并且创新思路是开阔的,创新的成果是有效的。有了这样的尺度,第一轮的筛选工作并不是特别困难。因为有很多文章根本不需要完整的阅读,大体上看一下,就给删除了。虽然每一次在删除的时候我都有些余心不忍,毕竟写这些文章老师们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没有办法,被删除的文章有的是“空”的,有的是“别人的”,有的是“想象的”,还有的是“正确的废话”。而那些“做”出来的文章,我一般都会“挽留”再三。</h3> <h3>  当这个临时编辑,对我来说有两件难事:一难是学科专业的缺失,这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在第二轮精选时,我得不断地向学科教研员请教。二难是人情稿,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最叫人烦心。……</h3><h3> 经过近两个月的认真细致且又忙碌的工作,我拿出了完整的初审稿,并交给主编,最终除了因为版面限制减少了几篇文章的篇幅之外,没有大的改变,自己大体上可以算得上这份专刊的主编了,应该是我不会忘记的一段特殊的工作经历吧。</h3><h3>&nbsp;</h3>

课堂

文章

工作

高效

专刊

筛选

组稿

稿件

教师

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