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嵖岈山人民公社旧址博物馆

风吹铃动

<h3>  遂平县位于河南省南部。遂平风光秀丽,境内拥有国家4A级景区嵖岈山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河南省首批文明景区、伏牛山生态旅游精品景区等诸多旅游资源,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刘少奇、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过革命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遂平县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诞生地。</h3> <h3>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确定为免费开放场馆。</h3> <h3>【本篇仅参观图记和网上简介,不政评。】</h3> <h3>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4月20日,初名“集体农庄”,6月底更名“人民公社”。《人民日报》曾发嵖岈山“率先放出中国北方粮食低产田高产卫星”的消息。1958年11月13日毛泽东接见后人民公社组织形式普及全国。</h3> <h3>  遂平也是1969年曾经是国防科委五七干校(当时称938部队)所在地。原938部队三大队子弟重访河南遂平,在行程中加入了参观嵖岈山人民公社旧址博物馆。 2019-10-26下午来这里参观。</h3> <h3>嵖岈山人民公社办公楼旧址。</h3><h3> 该楼两层,楼墙还保存着原貌。墙体布满了1958年书写的标语,墙面绘制的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画像依稀可见。</h3><h3> 楼内是按当时建制设置的“七部一办、一委”,即联合办公室、农业水产部、畜牧部、工业交通部、财政贸易部、劳动福利部、文教卫生部、人民武装部和计划委员会。</h3> <h3>二楼入口处、楼面局部。因正装修不能进入,探头看看。</h3> <h3>入口旁两块黑板报,上面书写的内容是当时的内容。</h3> <h3>注意黑板上的亩产数字,浮夸风吹起来。</h3> <h3>注意说明牌中:无偿平调木料、砖瓦、人力……</h3> <h3>  人民公社效仿国家一般的设立各部委办公室,真是史无前例。</h3><h3> 陈伯达曾经住在这里蹲点。</h3><h3>(牌子撤下临时放置不易拍照的位置,所以歪着看吧)</h3> <h3>  网查:1958年4月20日,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在嵖岈山成立,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人民公社,是继巴黎公社之后全世界第二个人民公社;同年7月,原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旗杂志主编陈伯达在嵖岈山调查研究,起草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简章》;同年8月,《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简章》经毛泽东修改、批示,在召开的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印发;同年9月1日,《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简章》在第7期《红旗》杂志全文刊发;同年10月,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办公楼建立;同年10月13日,毛泽东主席亲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视察。</h3> <h3>  因装修这两块牌子放到了库房,在红二哥要求下,工作人员带他到库房拍到这两块文物级原标志牌。</h3> <h3>借用网上图片,看原貌。</h3> <h3>  此公社大楼在当时很气派,很著名。 1983年,社改乡后,原嵖岈山人民公社办公楼停用。 “公社”作为一种体制,已进入了历史的博物馆。大楼成为历史遗存。</h3> <h3> 主楼一侧的旧址的图片文物展示区参观。</h3> <h3>  旧址博物馆的讲解员解说,观众认真参观听讲,同时再听我们一行中红二哥的专家级精彩点评。</h3><h3> 从图文展品了解大跃进时人民公社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以及浮夸风带来的经验教训。</h3> <h3>  展厅里展示有各种图片资料。重点有《卫星人民公社简章》、《卫星公社干部配备意义》、公社民兵胸章、周总理签名的奖状、1958年大食堂及大炼钢铁的资料、文物、照片等1500余件。</h3> <h3>展厅图片资料很丰富。</h3><h3> 1958年11月13日,毛泽东到河南视察,并特地安排了去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实地考察的项目。由于当时由县城通往嵖岈山的公路既狭窄又坎坷不平,毛泽东到遂平后,便在自己的专列上接见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代表。</h3> <h3>是非功过后人评说。</h3> <h3>  从大量高水平的摄影图片可以看到当年对这个典型的人民公社宣传报道的力度,很多新华社等新闻单位专业记者来采访,展厅丰富多彩的图片也是展览的一个重要看点。</h3> <h3>  当年 大规模兴修水利的农村场景图片。</h3> <h3>  (节选中红网文几段)</h3><h3> 1958年4月20日,嵖岈山大社成立,这是国际共产运动史上继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成立之后,我国第一个、国际第二个人民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雏形。 4月22日,“嵖岈山大社”改名为“卫星集体农庄”。</h3><h3> 5月5日上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在河南调研时指出 “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实行的管理和分配形式实际上比苏联的集体农庄层次要高,我看和巴黎公社的情况差不多,有武装、公安等政权机构,又包揽整个经济,是政社合一的组织。至于叫农庄好还是叫公社好,我作不了主,还要向毛主席汇报。”</h3><h3> 5月中旬,《红旗》杂志副总编辑李有久到遂平县卫星公社搞调查,他建议 “你们这个公社有发展前途,要带个地名。”嵖岈山最出名,可那是个小村庄中国是人民的中国,嵖岈山也是人民的,应该加上‘人民’二字  就这样,从4月中旬到5月中旬短短的一个月内,大社——农庄——公社——人民公社,完成了她的孕育过程,</h3><h3> 1958年5月5日-23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举行。大会通过了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及其基本点。会议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争取在15年,或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毛泽东在会上讲话,强调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作的创造精神。会后,在全国各条战线上,迅速掀起“大跃进”高潮。</h3><h3> 自从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的“斯普特尼克1号”在1957年10月4日跃上太空之后,“卫星”在中国成了最时尚、最流行的新名词。 </h3><h3> 1958年6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遂平县卫星农业社第二生产大队有5亩小麦丰产试验田,每亩平均实产2105斤的消息。 “卫星农业社”(卫星集体农庄)真真切切放了一颗令国内外都感到惊奇的“卫星”。</h3><h3> 6月12日,《人民日报》和《河南日报》头版头条的新闻是:“卫星农业社发出第二颗卫星——二亩九分小麦亩产3530斤”。</h3><h3> 卫星社的这两颗“卫星”轰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h3><h3> 7月初,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在郑州华北六省市农业协作会议上第一次把嵖岈山卫星农业社称为“共产主义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从此诞生。</h3><h3>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旗杂志主编陈伯达曾两次来到嵖岈山调查研究,其主要内容是取消货币,实行粮食供给制,并办起了大食堂、托儿所、幸福院(敬老院)、农民大学等。在组织形式上实行军事化管理,设立“水稻营”、“红薯营”、“钢铁兵团”,推行科学种田,并起草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简章》,经毛泽东主席修改、批示,先后在8月召开的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印发(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举行扩大会议。因为这次会议是在北戴河召开的,所以通称“北戴河会议”),9月1日出版的第7期《红旗》杂志全文刊发。</h3> <h3>人民公社女社员的形象</h3> <h3>这张周总理签名颁发的奖状是镇馆之宝。</h3> <h3>1958年毛主席在北戴河会议上的讲话。</h3> <h3>嵖岈山公社社址模型。</h3> <h3>作为人民公社的的样板,必然有很多介绍。</h3> <h3>特别注意了这张图,是因为后来我们在遂平莲花湖五七农场所见的大肥猪是不是牠的后代呀。</h3> <h3>芝麻新品种“一条鞭”。芝麻开花节节高,河南的芝麻叶都好吃。这次在遂平喝了“芝麻叶面糊”。</h3> <h3>反映人民公社大跃进的场面非常多。</h3> <h3>其中,农村社会主义大实践——组织化、军事化。</h3> <h3>民兵主题不少。</h3> <h3>一边干活一边练武。</h3> <h3>农村社会主义大实践——生活集体化。</h3> <h3>吃饭食堂化是现在吸引人的看点。</h3> <h3>见识一下大锅饭。</h3> <h3>老少欢乐吃大锅饭的场景。</h3> <h3>田间地头的食堂是否在做烩面?</h3><h3>不免想知道几年后的困难时期吃什么?!</h3> <h3>其乐融融的农村生活各种镜头。</h3> <h3>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做游戏。</h3> <h3>统一服装的幼儿园孩子在田间。一定摆拍吧?!</h3> <h3>农村社会主义大实践——文化体育大跃进。</h3> <h3>“卫星公社像朵儿花,人民公社的把根儿扎……”。</h3> <h3>社员唱诗歌由来已久。😄后来的小靳庄不算什么吧。</h3> <h3>歌颂公社歌曲还不少哪!后来全国各地的更多。特意找来这首老版歌曲《社员都是向阳花》配此篇。</h3> <h3>《支援农业生产证明书》那时候很光荣?</h3> <h3>农村社会主义大实践——实行全民医疗制度。</h3> <h3>“卫星公社每个大队都有完善的医疗设备……”不知真实吗?能延续了几年。</h3> <h3>图文实物很多,只拍了几张。</h3> <h3>《我是公社小社员》一看图马上就会唱一首歌。</h3> <h3>展厅中的实物展品以农业生产工具为多。部分是印有大跃进口号的标志用品。</h3> <h3>  三是实物展示区。展示有人民公社大礼堂旧址、人民公社大食堂旧址、人民公社招待所旧址、人民公社纪念林旧址、人民公社狮象湖大坝旧址、人民公社千米渡槽旧址、人民公社灌溉渠旧址、人民公社炼钢炉旧址及辘轱、水车、扁担、抬筐、耙、犁、耧、铁轮车、纺花车、织布机、石磨、石碾、石臼等生产、生活用具3000多件。</h3> <h3>人民公社大礼堂</h3> <h3>当年在大礼堂演出的照片。拍摄很棒,演员表情多生动。</h3> <h3>大礼堂现在还能使用。</h3> <h3>室外展览。</h3> <h3>牛车</h3> <h3>  东方红拖拉机。当年毛主席批准把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拖拉机给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三台,这是其中的一台。</h3> <h3>旧址的建筑上很多当时的标语口号。时代特色。</h3> <h3>  我们当时时间紧张,仅一个多小时看了几个主要地点。</h3> <h3>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在1958年前后的一段历史曾经让人热血沸腾,继而让人扼腕叹息,又让人沉吟不已的历史。这段历史中所含的历史正剧、喜剧、闹剧因素,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思考与回味和无限的遐想与启迪。”赞同这个感受。<br></h3> <h3>  最后,放几张遂平图片。<br></h3> <h3>遂平县城的汝河风光。</h3> <h3>  遂平有风光美丽的嵖岈山景区。电视剧《西游记》拍摄地,嵖岈山下温泉小镇有度假村和五星级温泉酒店。旅游可顺便去看这个“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博物馆”。</h3> <h3>嵖岈山景区。</h3> <h3>  ( 2020年2 月“战疫禁足期间” 整理此第二篇遂平记。前一篇是重访原938五七干校专题。)</h3>